姜维北伐是怎么打的?取得了多少战果?

扬杨刘


诸葛亮评价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认为马良、李邵之才能,都不如姜维。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独掌军权,先后九次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洮西争夺

公元247年,陇右地区的羌胡叛魏降蜀,姜维出兵接应,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在洮西展开搏杀。胡人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人率部投降姜维,姜维把他们迁徙到蜀国境内,充实了蜀汉的实力。



第二次北伐:麹山围战

公元249年,姜维进伐雍州,依傍麹山修筑城池,抢占有利地理形势,诱引魏军作战。在魏军郭淮、陈泰、邓艾三员帅将的穷于应付下,姜维被迫撤军。此战巩固了蜀汉西北屏障,实践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

第三次北伐:西平之袭

公元250年,姜维联合羌人,率军袭击西平郡,俘获了魏将郭修。从此,洮西羌地在蜀汉的控制下,为后来的多次北伐提供了保障。

第四次北伐:南安之战

公元253年,吴太傅诸葛恪兴师伐魏,发兵二十万进攻淮南。姜维乘机率数万人,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粮尽而退。此伐配合了东吴的伐魏,巩固了蜀吴联盟。

第五次北伐:陇西之战

公元254年,魏国爆发了李丰、夏侯玄和司马师之争,国内陷入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投降,姜维占领狄道。十月,姜维率军进攻襄武,击败魏军,斩杀徐质。姜维乘胜破河关、临洮等地,拔当地吏民凯旋而归。

第六次北伐:洮西大战

公元255年,姜维抓住司马师病亡之际,率夏侯霸、张翼等数万人攻魏。两军大战于洮西,姜维大破魏军,雍州刺史王经狼狈退守狄道,魏军损兵折将数万。这是姜维屡次北伐以来建树的最辉煌战果。

第七次北伐:断谷之战

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邓艾据武城山阻挡姜维,姜维力战,不能得手,遂连夜渡渭水,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断谷。因胡济失期未到,姜维交战不利,士卒败散,死伤无数。姜维收拾残众,退保沓中。



第八次北伐:关中之战

公元257年,诸葛诞起兵淮南,姜维听说魏国分兵关中去支援淮南,便乘虚攻入关中地区。姜维率军出骆谷,与司马望、邓艾相持,多次挑战魏军,而司马望、邓艾坚守不出。第二年,姜维获悉诸葛诞失败,便退守成都。

第九次北伐:洮阳大战。

公元262年冬十月姜维出兵北伐,这是他第九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姜维企图重新在洮西立足,因而进攻洮阳。邓艾迎头拦击,双方互有争斗。姜维撤兵驻扎沓中。

姜维北伐,从247年开始,到262年结束,前后9次,历时16年。与魏国相比蜀汉弱小,与强国拼消耗对弱国十分不利。

但姜维大都是抓住了魏国多事之秋,诸葛诞叛乱、司马师之死、诸葛恪伐魏、夏侯玄之争。如果趁机北伐,或许还是有机会的。

姜维的北伐战果也是不错的。一是趁敌内乱,赚取资源,进一步充实蜀汉国力。二是建立军事据点,形成北伐的地利,巩固蜀汉北边屏障。三是联合羌氐等少数民族,扩大蜀汉的势力,开发边疆。四是有利的配合了东吴对魏国的进攻,稳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五是锻炼了队伍,继承了诸葛武侯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发现了蜀汉不同层次的人才。



那么姜维北伐为何不能成功呢?就不在这个问题里了。


365个鲁迅


姜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如下:

238年,姜维多次带领偏师,入羌作战,战果未知;

240年,姜维出陇西,郭淮来救,姜维主动退走;

247年,姜维出陇西,和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归降;

249年,姜维被授予假节,攻打雍州,无功而返;

250年,姜维攻打西平,不克;

253年,姜维包围南安,对阵陈泰,粮尽退兵;

254年,姜维出陇西,斩杀徐质,并迁徙三县百姓;

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胜王经,斩杀数万,史称“洮西大捷”;

256年,姜维和胡济约定在上邦会师,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大破于段谷,伤亡惨重;

257年,姜维出骆谷,对阵邓艾、司马望,平手;

262年,姜维在汉城、侯和对阵邓艾,战败。

姜维北伐,他的优势在于熟悉凉州的羌胡,可以结为外援,同时姜维自身才武卓绝。这么多次北伐,收降白虎文、治无戴所部,斩杀徐质,以及大破王经,算是比较大的战果,重创魏军,并且给季汉增添了不少人口;被邓艾在段谷、侯和击败,是比较明显的败绩。整体上看,取得的战果大于损失,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很容不易了。

另外,是从253年的南安之战开始,姜维才能带领数万兵马作战。此前,费祎担任大将军,姜维只能带领不足万人的部队作战,很难取得战果,正是从253年姜维掌权开始,他连续取得大捷,可惜魏国人才无穷,邓艾堪称姜维的一生之敌。

段谷失利后,益州元气大伤,这就是小国的无奈,一次惨败基本就玩完了,后面就很难有作为了。


历史都付笑谈中


姜维北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1.公元253年夏,姜维率兵数万,围攻魏国南安,未克,粮草耗尽退兵。

2.公元254年,姜维率军出陇西,魏国将领李简投降。姜维接着兵围襄武城,斩首魏国将领徐质。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攻克河间、河关等地。

3.公元255年,姜维率领军队出狄道,大坡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大军围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军解围,姜维退守钟题城。

4.公元256年,姜维与蜀国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相约在上珪汇合,但胡济兵未到,姜维被邓艾击败。

5.公元257年,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趁机出兵秦川,又率万人出骆谷,魏国将领邓艾据守长城,姜维挑战数次,邓艾不出战,姜维无奈驻兵芒水。

6.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守沓中。

以上是姜维六次北伐的战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攻克了几处城池,但是败多胜少,空耗国力。


潇洒黄员外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魏國。姜维北伐,依然采用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最为稳当,稳操胜矣的,就象运作推土机一样的~~遇山推平,遇坑添平,遇水架桥,遇荆开路,,,一步一步的推进魏國的腹地。这种战略战术,虽然取胜速度不够快,但是,也是稳扎稳打,只赢不输,稳操胜矣,最为稳当的好计谋,,,,,后三國时代,姜维可是文武全才,天下无敌的,,,,,论斗阵,斗法,,,司马懿,邓艾,钟会,,,,,谁也斗不过姜维,,,,,论武术,打架,,,,谁也打不过姜维,,,,,,正因为姜维有文武全才的独特优势,所以,姜维就采用~~~~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打法,按班就部,一步一步的向魏國的腹地,慢慢的推进,一步一步的扩大战果,一步一步的挤压魏國的战区范围,,,,,,,,魏國的战区范围,一年一年的被蚕食,一年一年的被殖民,一年一年的被压缩,,,,,北伐胜利在望,,,,,可惜,蜀主昏君,奸臣当道,,,,,首都失守,蜀主投降,蜀主剥夺姜维军事指挥权,导致北伐失利,失败。


布气333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蒋琬,费祎当政期间,姜维只有小规模的北伐。这主要是蒋琬和费祎当时制定了保守的执政方针,费祎甚至批评姜维的当时小规模北伐,他说当年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做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境安民,敬守社稷。费祎的说的话就是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的政策。这一阶段姜维的北伐主要是小规模的北伐,主要目的是维持北伐的声势,仅此而已。

诸葛亮去世于公元234年,这一直到238年,大将军蒋琬前往汉中郡驻守,姜维作为偏将才有机会出战,不过这个时候姜维带兵北征都是偏师西入陇西,牵制一下魏军而已,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之后。在公元247年,费祎执政,姜维虽然当时和费祎同是录尚书事,也就是执政,但是还是处在费祎之下,在这一年,姜维出兵陇西、南安、金城的地界,同曹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作战。胡族首领治无戴等人带着部落投降姜维,姜维把他们带回蜀汉地界,公元249年,姜维再出西平出征曹魏,结果无功而返。其实当时的姜维自认为自己文武全才,而且姜维出生的姜姓是凉州的大姓,而凉州的羌人和胡人是比较配合凉州的大姓的,姜维认为可以把羌人和胡人收为羽翼,这样可以攻占陇西,但是费祎反对,给予姜维的军队通常只有一万多人。

在公元250年,姜维出征凉州,再次率军攻打西平,俘虏魏将郭循,郭循被俘虏之后送到了成都,要知道蜀汉政权一直想要郭循投降成为一个官方宣传的正面案列,郭循此后被受封为左将军,但是他内心不愿意投降,反而想要暗杀刘禅。之后在公元253年,费祎在自己的驻地汉寿开办岁首大会,郭脩身为左将军在场,他趁着费祎酒醉之时刺杀了费祎。郭循也被当场的蜀汉官吏所杀。费祎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的执政。

姜维在成为执政之后,没有像蒋琬费祎一样选择保守,而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北伐,但是姜维的地位没有蒋琬和费祎那么稳固,这主要是他是曹魏的降人,此外重要的是他没有取得像诸葛亮时代那样对于曹魏的压制力,这使得姜维的北伐时间虽然很长,但是战果不大。

253年,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过董亭,围攻南安,曹魏雍州刺史陈泰为了解围来到洛门,姜维军粮吃完后退兵。

254年,姜维再次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姜维进围襄武,攻杀魏将徐质,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此后姜维把这些县的民众迁徙到蜀地。

255年,姜维随同曹魏降将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人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攻狄道城,曹魏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最后退军驻扎钟题。这一战之前张翼就已经在朝堂之上反对姜维北征,最后姜维强迫张翼和自己一起进兵。

256年,姜维再次北伐,姜维当时和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按照时间到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只好上书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淮南三叛爆发,诸葛诞引兵造反,司马昭派大军前去镇压,当时曹魏的关中军力也被调发。姜维趁着这个机会前去进攻关中,他出骆谷栈道来到沈岭,当时曹魏在关中修建长城蜀汉,驻守长城的士兵听闻姜维来攻打,惊慌失措,最后是司马望和邓艾带兵来到长城,姜维见状只好前往芒水依靠大山修建营寨,双方形成对峙,最后第二年诸葛诞被镇压,姜维只好退兵,无功而返。

262年,姜维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他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最后退驻沓中。这个时候姜维多年征战,但是没有建立功勋,朝廷和士人都对于姜维不满,同时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当时兴风作浪,姜维曾经劝说刘禅除掉黄皓,但是刘禅不同意,而且黄皓还和阎宇相勾结,意图废掉姜维,立阎宇为大将军。最后姜维只好躲在沓中种田。只是所有人都在明争暗斗时,蜀汉在第二年已经进入亡国的状态。

姜维北伐的成果并不是很大,只要两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一战被邓艾所败导致自己不得不自贬。


人者仁义也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中原。从公元238年-262年这24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比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多了5次。在这十一次北伐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无功而返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胜多败少。

姜维的北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蒋琬执政期,费祎执政期以及费祎被刺后这个时期。

一蒋琬执政期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被任命为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蜀国百官之首。延熙元年(238年),后主刘禅正式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处理蜀国政务。蒋琬加大司马后,随即任命姜维为司马,开始重拾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史书记载:“延熙元年(238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此战,姜维令廖化带少数兵力攻击归附魏国的羌人,引诱魏军来战,然后以精锐将其击破,大败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

延熙二年(240年),姜维再次率军出陇西,魏书记载:“正始元年(240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羌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迁左将军。”根据魏书记载,魏蜀两军并未交锋,原因可能是姜维兵力较少,不可能在魏国的控制区待太久,只是击退了羌人,不等雍州刺史郭淮援军赶来就撤退了,顺手还打了一把秋风,把三千户少数民族迁到关中,充实人口。

延熙七年(244年),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不过,到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接任蒋琬成为大司马。需要说明的是,在演义中,诸葛亮死后指明姜维为接班人,但是在正史中并不是这样,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只指定了两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完全没姜维什么事。真正让姜维快速晋升是蒋琬,当然,蒋琬如此信任、提拔姜维也是因为老长官诸葛亮十分看重姜维,诸葛亮曾对姜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二费祎执政期

费祎接任后,趋向于保守政策,认为北伐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因此反对北伐,实行休养生息。对于姜维的北伐主张,“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征调兵力,不足万人。”并对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这一时期姜维的兵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能领几千人的兵马,面对魏国强大的雍凉军团,几千人马能干什么呢?也就是骚扰骚扰而已。

延熙九年(246年),魏国的凉州羌人发生叛乱,并叫来蜀国帮忙。姜维一看,打秋风的时候又到了,这忙不帮白不帮,于是率军入凉,攻击魏军比较薄弱的夏侯霸部,不过等雍州刺史郭淮回身赶来,姜维又撤走了。

第二年,即延熙十年(247年),魏国和反叛的羌人还在干仗,姜维又待不住了,让廖化在魏蜀边界筑城,专门收留被魏军打散的羌人。郭淮则让夏侯霸去追击姜维,自己进攻廖化“(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史书之说姜维与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至于胜败如何没有记载,不过从结果来看,姜维接收了羌人部落,那应该是打赢了魏军。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国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氏掌握政权,姜维的老对手夏侯霸降蜀。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乘机联合雍州羌、胡等部落,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并派牙将句安、李歆在麴山筑城作为根据地,打算大干一场。但是魏军反应很迅速,雍州刺史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围攻麴山城,姜维只得放弃围攻各郡县,率军来救援,陈泰据守不战,郭淮又侧后迂回,姜维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不过损失也不大,跟着句安、李歆的蜀军只有几百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一口气跑到了青藏高原门口的凉州西平郡,不过没打下来,只俘虏了魏国降将郭循。此后两年姜维没有出兵,可能是麴山城丢失,句安、李歆投降一事让姜维受到了来自费祎的压力。但是,两年后,再一次宴会上,就是这个降将郭循突然暴起,刺杀了费祎。至于其中真相,就是一笔糊涂账了。总之,费祎遇刺后,姜维彻底没了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三陈衹执政时期

费祎死后,陈衹成为主要执政大臣,当时虽然姜维在官职上高于陈衹,但是由于姜维长年领兵在外,朝中事物基本上都由陈衹负责,所以,在实际权力上,陈衹是高于姜维的。但是与费祎不同,陈衹支持姜维北伐,并且给了姜维更多的兵力。

就在费祎死的那一年,东吴丞相诸葛恪以二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姜维乘魏、吴交战之机,率数万人进攻南安郡,这次出兵过于仓促,魏国援军都还没有赶到,自己就因没打粮草耗尽撤军。

第二年,魏国陇西郡狄道县长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接应,进围郡城襄武,大败魏军,斩杀讨蜀护军徐质,但姜维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师,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这次北伐,姜维几乎打下大半个陇西郡。这是姜维在获得足够大的权力下,第一次率蜀军主力北伐,收获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的多。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率夏侯霸等人再次进攻陇西郡,于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俘虏数万人,剩下王经万余人逃回狄道城。

姜维进兵追击,包围狄道。魏国安西将军邓艾派陈泰率军救援,姜维在陇西山道设下埋伏,准备截击陈泰,但是陈泰绕开伏兵,出现在狄道城附近。当时,魏国在雍凉地区以无多于兵力了,陈泰率领的只是一支偏师,人数并不多,但是姜维并不知情,加上陈泰故意大张旗鼓,高举火把,使得姜维更加疑心,为了避免两面夹击,最后选择撤军。其实此时王经在城中已经“粮不至旬”了,要是姜维能在坚持一下,很有可能就攻破狄道城,一举将雍州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此战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战歼灭数万魏军,连夺数城,不仅当年刘备、诸葛亮北伐从未打成过如此大的歼灭战,放眼整段三国历史,一次能消灭数万人的野战也是很少见的。不过随后姜维又被邓艾击败,退回蜀中。

延熙二十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叛乱、关中空虚,姜维再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兵力推进至渭河畔。司马望、邓艾在当地长城敛军据守,两军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后至诸葛诞兵败,姜维撤回。

不久,陈衹去世,接任的诸葛瞻等反对北伐,因此中间四五年姜维都没有出兵。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度出兵进攻洮阳。但是此时蜀国内部已经是十分厌倦北伐了,连跟随姜维多年的老将廖化也反对,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此战姜维和邓艾打了一仗,两边都没讨好。此后,姜维因得罪权宦黄皓,只得远避沓中。第二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蜀亡。

对于姜维不遗余力的北伐,历来是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其实,这样说有失偏颇,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所剩无几,称得上的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即便如此,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这也能看出姜维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凡,虽然国力消耗巨大,但是长年的战争,魏国也在消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国来得大,可以说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延缓了蜀国覆灭的时间。


一卷青史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201-263)。本是魏将,后降蜀(有点类似以后的夏候霸),孔明死后,成为蜀军实际上的最高指挥者,是蜀汉后期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

志载,姜维“父冏,维少时没于战场,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没有点才学,以姜维之小小年纪,又无官场背景,恐怕是不行吧?下面说说姜维北伐是怎么打的。

第一次是在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驻扎汉中,之后率偏师出陇右,于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不久退兵,不过此战蒋琬也只是骚扰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拉开阵势打,没多久退兵属正常。南安当时属于凉州的一个郡,如今属于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当时曹爽为建功立业,兴大军伐蜀,蜀汉大将王平在汉中抵御,姜维跟随费祎率军前去支援王平,最终打的曹爽大败。由于这场仗属于蜀汉防御之战,也就并没有打到那之说。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当时羌胡人打算降蜀,姜维为了策应他们的投降,率兵出陇右接应,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之后成功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迁往蜀地,达到了要完成的目的。此战是掩护胡人迁蜀,迁蜀受到了魏军阻拦,并战于洮西,洮西在如今甘肃洮水之西。

第四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维督军进攻雍州,并依傍曲山筑城,称曲城,并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此地,以此为后方再与羌胡人一起进攻雍州郡县。魏军都督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抗,不过后来被邓艾切断了退路,曲城也沦陷,姜维于是率重兵奔袭洮城,不过又为邓艾所所破,姜维只好撤军。姜维最后打到了洮城,洮城是在今甘肃临潭西南处。

第五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维又是以羌人为辅助,与曹魏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都各有胜负,洮西并未被攻克,但姜维俘虏了魏中郎将郭修。洮西如今在甘肃洮水之西。

第六次北伐是在公元253年,当时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没有了制约,于是立马出兵北伐,并包围南安,不过由于粮尽而退。南安属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当时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等人使得曹魏内乱动荡,魏狄道长李简甚至密书向蜀汉请降。姜维看到机会于是再次出征。姜维占据狄道,进围襄武,最终击败魏军,斩杀大将徐质,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县民入川,之后率军撤回。河关、临洮在今甘肃临夏与甘肃岷县一带。

第八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与夏侯霸、张翼再次北伐,率数万人攻魏,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则乘胜围狄道城。之后司马昭调整过来,派邓艾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司马孚为后援,姜维被击退。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维率兵再次北伐,想乘机进取上邽,并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姜维与魏军交战于段谷,但胡济却失期未至,蜀军大败,姜维也因此战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段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调走了关中兵力,关中空虚。于是姜维乘机再出兵,攻魏秦川。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当时魏在此防守薄弱,姜维十分有可能拿下,可惜司马望与邓艾合力死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不得下,姜维多次挑战,魏军都不出。诸葛诞败亡后,姜维撤兵。这次姜维进军到的芒水在今陕西周至附近。

第十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再过一年蜀汉就没了,姜维率军攻入洮阳境内,并与邓艾战于侯和,由于姜维远征补给困难,最终为邓艾所打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姜维战败后退往沓中中。

多次北伐实际只占领了人口稀少的武都、阴平两郡。耗费国力,事倍功半,并没有对魏国产生实质性的削弱。





行象象行


提到姜维、姜伯约,我们知道“三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演义》这本书,实在是由三个人为主线串起来的,前期是曹操,中间是诸葛亮,后期就是姜维了。姜维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前两位那么显赫,但在我看来,他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成为后三国凝重气氛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三国演义》众多人物里,我最喜爱的是赵云,其次便是姜维了。而在赵云渐渐老去,让我心生唏嘘的时候,姜维出场了,而引出这位少年英雄登场的,正是我的偶像赵子龙。

诸葛亮一出祁山,先败魏国附马夏侯楙,再顺势夺取陇右三郡,在顺利拿下安定和南安后,却在天水遇到了麻烦。制造麻烦的人正是姜维,因为他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能识破诸葛亮玄机的,自然非等闲之辈,再加上刚刚又在战场上击退了赵云,所以不由得诸葛亮称奇:“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便设计要收降姜维。

公元228年冬天,对姜维来说,应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季节。因为26岁的他,得到了诸葛亮的垂青。巧合的是,诸葛亮走出隆中那一年,也正好是26岁。也许眼前的这位26岁的少年英雄,让诸葛亮突然想起自己26岁哪一年,辞别山林,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是不加掩饰的。第九十三回,姜维被迫降蜀,两人一见面,诸葛亮是“慌忙下车而迎”,而后是“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见伯约,吾愿足矣”。他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也忍不住提到姜维,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大约诸葛亮觉得这还不能表达他对姜维的喜爱之情,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因为遇见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姜维,欲授衣钵,了却平生之愿,固然可喜;姜维则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从此走上更高的舞台,一生命运得以改变,亦为可贺。如果说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稀世一时,那么,诸葛亮、姜维的师徒之缘,岂非也是一段佳话?

但姜维终究是一个领兵打仗的人,他跟随诸葛亮五、六年时间,学到的也许只是军事上的一些知识,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却不是他想学就能学到的。因此,姜维终其一生,都是在继承诸葛亮未竟之志,而诸葛亮未完成的事情,又岂能是他姜维能完成的呢?更何况蜀国是一日不如一日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诸葛亮一死,刘禅则干脆取消了丞相一职,任命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接班人蒋琬为尚书令。北伐一事,大约也只是对魏边境,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扰。蒋琬还一度要另辟蹊径,由出关中改为顺汉水东下,袭击魏兴、上庸,经人指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后,又改变主意。但无论如何,蜀国人民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应该是事实。

然而诸葛亮死后,曹魏却相当的不平静。先是魏明帝曹睿觉得边境不再有威胁,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三十六岁那年把自己作死;后是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隐忍大半生的司马懿,终于在政治上走到前台;最后,老辣的司马懿趁曹爽带着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机会,一举控制了洛阳和曹魏政权,曹魏实质上进入司马氏时代。

这大约也算是“天下有变”了。而且,恰巧此时,夏侯渊的儿子、征西将军夏侯霸害怕受到司马懿迫害,直接反出雍州,到汉中投降了姜维。这对姜维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因此,他毫不犹豫带上夏侯霸就见了刘禅。虽然接替蒋琬的费祎还是反对,但后主竟然站在了姜维的一边。由此,姜维也拉开了他“九伐中原”的帷幕。

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走的和师父自然是一样的路子,也是“自陇而西”,并且要结羌人为援。然而在我看来,姜维此次用兵过于复杂了。先是遣使和羌人通盟,然后派一路军出西平,近雍州筑两座城,“以为掎角之势”,而自己随后则和夏侯霸一起出川口,“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但姜维显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因为羌人迟迟未能集聚,先发的一路兵只有一万五千人,而且粮草不继,很快便被雍州守将郭淮团团围住。当姜维再趁郭淮攻打二城,自己袭击雍州时,又被陈泰断了后路,最终兵败牛头山。

姜维出师不利,暴露了他能力上的不足,调度上的欠缺,可能还有费祎在权力上对他的制约,让姜维不能完全施展拳脚。后吴诸葛恪进兵淮南,约蜀西边相助,姜维再次起兵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而且一度把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但终被郭淮、陈泰设计瓦解,姜维又吃了一次大败。此次姜维虽败,也有收获,就是他射杀了能力不在“五子”之下的郭淮。功过相抵,姜维竟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

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当权,已是公元253年了,自己也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蒋琬掌权时期,尚能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姜维也能够潜心摸索他的伐魏战术,但魏蜀之间终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费祎则主张“保国安民”,认为“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姜维被整整裁制了七年;等终于迎来自己掌权,虽然还是魏蜀吴三国,但形势已非昨日,尤其是魏蜀之间的国力相比,较二十年前,差距已越来越大。这不由得姜维发出了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如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机会是说来就来的,公元254年,司马师废皇帝曹芳(司马氏对待曹芳,同当年曹操对待献帝,何其相似乃尔)。魏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兴兵讨伐司马师。虽然最终司马氏平定了叛乱,但淮南之乱极大地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司马师不久也暴病而亡,司马昭走上前台,魏国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动荡的局面。志在兴复汉室的姜维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一直坚持“小不忍则乱大谋”信念的刘禅,大约心里也有了点小想法,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姜维再次伐魏。

姜维三伐中原,用的正是经典的“背水而战”的战术,在洮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斩首万余,叠尸数里”,取得了久违的一场大胜。姜维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胜利,他要乘胜攻下狄道城。因陈泰与邓艾联手抵挡,姜维终没有更进一步。洮水的胜利,让姜维威名大震,然而后来他对狄道城的围攻,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画蛇添足。但姜维还是因为洮西大捷之功,被封为了大将军。也因为洮西胜利的鼓舞,或者是担忧时光飞逝的迫切心情,姜维在当上大将军后,明显加快了北伐的步伐。

但此时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多,而姜维听不进任何反对的声音,是可以预见的。魏国邓艾,姜维最大的对手,就料到姜维有五条必出兵的理由。在姜维再走师父诸葛亮出祁山、进陇右的老路时,邓艾却早有防备,已在祁山设下了九座大寨。

不可否认,姜维的实战经验在和魏国经历几场战争以后,有了长足的进步。看到邓艾早有防备,姜维决定留下一小部分士兵,每日换人换旗出哨,虚张声势,而自己却带领大部队攻打南安去了。但邓艾就是邓艾,没出几日,就发现了问题,而且算定,姜维要攻打南安,必先取下武城山,攻不下武城山,则会改打南安的屯粮地上邽。纵然姜维厉害,但被更厉害的邓艾一一算定,终在断谷被邓艾断了退路。姜维在战术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他行动过于迟缓,虽有疑兵为他争取了几天的时间,但还是被邓艾抢了先。《三国志》上还把姜维此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镇西大将军胡济失约会师上邽。也许这都是事实,但我认为真正的事实,还是姜维不是邓艾的对手。

姜维经年用兵,蜀国民众不堪重负,其所能用的兵力也是越来越少。蜀汉的形势,后期也越发的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说,正是蜀汉没有退守的余地,就只能进攻,至少要以攻为守。诸葛亮如此,姜维更是如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心中的理想还没有破灭,这正是我敬爱姜维的原因之一。

后三国时期,政权最稳定的依然是蜀汉,这不得不感谢诸葛亮当权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公元257年,魏再度生乱,镇东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并会合东吴,同司马昭决战。这对一直志在北伐的姜维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机会。姜维率兵出骆谷至沈岭,进攻积谷甚多,守兵却少的长城(今周至南),虽前期取得一些小胜,但在邓艾进军据守长城后,姜维欲战不得,后闻诸葛诞战败,不得已回兵成都。而这之后的又一次北伐,在和邓艾的正面交锋中,姜维难得占了一次上风,却被邓艾使人买通刘禅身边的红人、太监黄皓,一纸诏书把姜维召了回去。

我们知道,东汉灭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显然,刘禅继承了灵帝的光荣传统。诸葛亮在世时,任命董允为侍中,刘禅和黄皓尚能收敛,董允去世后,接替的人叫陈祗,与黄皓狼狈为奸。黄皓又与右大将军阎宇关系好,两个人还暗中策划废掉姜维,让阎宇取而代之,而刘禅则对黄皓处处屁护。姜维本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虽连年出征,但多是无功而返,姜维内心的疑惧是可想而知的。在接连几次无关大局的用兵后,得郤正指点,姜维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

姜维求种麦沓中,是避祸,也是防敌。我从一个六十岁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分明看到他内心的忧伤和悲凉,但为国效死的决心,何曾有丝毫改变。

姜维羁绊于沓中,则坚定了司马昭伐蜀的决心,遂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姜维得到消息,上表刘禅,要求“张翼领兵守护阳安关,廖化领兵守阴平桥”。但刘禅只信黄皓,而黄皓却信巫婆,巫婆说敌不会来,因此他们“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

公元263年五月,司马昭大举伐蜀。邓艾率三万人自狄道趋甘松,攻姜维于沓中;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趋武街桥头,断姜维的后路;钟会则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入汉中。姜维无奈自行安排部署防敌,但终究兵力悬殊,且蜀将又多各行其是,成都的咽喉汉中很快失守。诸葛绪、邓艾的两路人马,被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拦住,但终不是敌手,蜀军一路退至剑阁。

剑阁,蜀汉的北方门户,山势险绝,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加上道路险阻,粮草不继,便有了退兵的打算。其实,这也是蜀汉当时正可利用的形势。无奈姜维在前方死守,后方无得力之人可用,终被邓艾偷度阴平,计无所出,让一支孤军得了手。我想,姜维的命运,诸葛亮的命运,蜀汉的命运,大约也就如此吧。最终刘禅接受了谯周的意见,投降了邓艾。蜀汉灭亡。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荣枯鉴》)身在前方保家卫国,而自己拼死保卫的主人却投降了,姜维的内心是怎样的崩溃和悲凉,可想而知。然而姜维仍然想利用钟会、邓艾二人矛盾创造机会,他投降钟会,实在是为了要留一点老本做最后一搏。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姜维传》注)这是姜维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吗?但姜维和他的师父诸葛亮一样,事未捷,身先死。姜维虽然间接害死了钟会和邓艾,却也是帮了司马昭的忙。

当姜维横剑的那一刻,当姜维厚重的身躯倒下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这个时代却不属于他,我心目中的英雄——姜伯约……。





雨听秦淮


姜维北伐11次,有人说正是姜维的北伐,导致蜀汉国内空虚,最终走向灭亡,姜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蜀汉灭亡的罪人。本人认为其实不能如此武断,姜维确实在蜀汉后期,战术方面有很大的失误,但是在整个大局势上,其实在前期蒋琬、费袆执政时期,就已经埋下隐患。今天就具体分析一下姜维11次北伐,到底怎么打的,姜维北伐对蜀汉的具体影响。

背景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开国功臣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姜维披装上阵,刘禅封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这里要说明一点,姜维是武将,其实在朝内把持朝政的是蒋琬。

第一次出征

姜维于公元240年率兵出征陇西,魏军郭淮迎战,郭淮将姜维赶至强中。姜维讨伐羌人迷当,并把他的部族迁往汉中。



第二次出征

247年姜维再次率兵出陇西,这次先逼胡王治无戴部族投降,姜维和夏侯霸、郭淮战于洮西,姜维败,退守关中。

第三次出征

248年姜维出兵石营,兵分两路,一路命阴平太守廖化驻守成重山,一路由姜维率领,攻羌人,郭淮趁其不备,攻廖化,姜维转而战郭淮,前后战线拉的太长,被郭淮打败。

第四次出征

249年一月,这一年魏国发生内乱,大将军曹爽被灭族,魏国右将军夏侯霸投降蜀汉。姜维出兵雍州,郭淮断了姜维运粮后路,姜维遁走。



第五、六次出征

250年,出兵西平,粮草不济,退兵。

253年,率军出石营,围南安,魏军雍州刺史陈泰解围,姜维于洛门粮草用尽,只能撤回。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出现国内粮草供应问题,但是在此后的十年,姜维仍然穷兵黩武,最终将蜀汉的一丝力气用尽。

第七、八次出征

254年出兵狄道,这次打败魏将徐质,将河关、狄道、林洮三地百姓迁往蜀地,退兵。

255年又出兵狄道,大败魏将王经数万人,后陈泰来解围,姜维粮草用尽,退回。

第九次出征

256年,姜维先率兵出征,与胡济约定会合,胡济未按时到,姜维被魏将邓艾击败,部队里怨声载道,士兵们都已经厌战。

第十次出征

257年,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趁机出兵秦川,但是没捞到好处,诸葛诞被杀,姜维退回。

第十一次出征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率兵出征,与邓艾战于侯和,被邓艾打败,后于沓中屯军,不再出战。



在这后十年基本蜀汉大权在姜维手里,姜维连年的征战不仅耗空了国力,而且士兵上下已经厌战,根本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姜维总体来说他的出战都是失败的,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规模胜利,但是在大的局势方面认识不足。

但是并不是说姜维的出兵并无作用,三国后第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在这二十年间魏国也是多事之秋,司马家族和魏国皇室权力之争,在这一阶段用兵机会甚好,但是在前期朝内由蒋琬把持朝政十二年,费袆把持朝政七年,到姜维掌大权时,魏国权力争斗已经接近末尾,司马家族司马昭、司马师,多次取得大规模战争胜利,在魏国权力蒸蒸日上,曹魏一族基本被架空。到姜维手里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姜维又不顾及修养生息。最终导致蜀汉毫无招架之力,最终灭亡。


木月先森


姜维降蜀汉后,深受诸葛亮器重,封候拜将,并让其统领军队。诸葛亮病故后,姜维逐渐掌握蜀汉军权,开始谋划北伐,先后伐魏凡十一次。

一、初期北伐

姜维初期北伐,是蒋琬、费祎掌权时,因蜀汉疆域所限,姜维每次都是兵进陇西攻打曹魏,但因兵力不足,只略有小胜,或不胜不败,主要因为此时蜀汉,国家财力不足,掌权的费祎深感北伐劳民伤财,以偏安的蜀汉,攻击雄踞中原的曹魏,无异于以卵击石徒劳无功,所以对其多有限制。

二、主持伐魏

费祎身亡后,姜维开始统领蜀汉军权,每次领兵都有几万人。因和曹魏国力对比悬殊,多是在曹魏有内乱,或是蜀汉有外助,乘势率兵攻打。姜维伐魏多是在甘肃一带,胜败均有,更多的是相持不下。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是,兵围襄武,破河间、河关、临洮,使得曹魏损兵折将。

虽然北伐胜多败少,但是还没有威胁到曹魏国本,所以并没有太多实质性战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