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邓小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深刻总结1956年以来20余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 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 正确的理解”,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且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地 坚持。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凸显了对“第二次结合”思想遵循,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意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标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内涵,凸显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形态的主题和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 学精神的秉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体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过 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续推进的内在逻辑。

1998年12月,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江泽民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 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践的进展和 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毫无意义。一个“中心”和三 个“着眼于”,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使“第二次结合”思想遵循获得 了适合时代发展、焕发时代精神的新的内涵。

马克思在创立新的哲学世界观时提出,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要“同自己时代 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使之“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21世纪之初,江泽民提出“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 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 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问题,事关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 的根本问题。对“四个如何认识”的回答,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华”和“文化的 活的灵魂”,体现了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理论和实 践上的深化。

2008年12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既不能 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 无缺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我们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 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正是在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科学发展观得以形成,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 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战略问题深度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过程。在对这些问题的回 答中,胡锦涛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放在首位,提出马克思主 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 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的概括,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