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最近,水滴筹又出幺蛾子了……关于大病众筹的事再度回到大家的视野中来,负面新闻一波盖过一波,甚至气的连官媒都出来点名批评!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和网上疯传的一则暗访视频有关:

有位同志卧底水滴筹后发现,水滴筹的地推人员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里“扫楼式”拉人筹款,还自称所谓的“志愿者”,挨个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

这种深入医院,直击病人的网络互助推广模式,如果真是为了帮助没钱治病的患者,倒是好事一件。

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志愿者”拉人筹款的目的并不是出于纯粹的善意,而仅是为了业绩提成。

一、被肆意消费的善意

水滴筹的地推人员是按业绩阶梯式提成,他们每搞定一个人头,就能拿一份抽成;量越多,抽出数目也越高,最高每单可以拿到150元。

对于他们而言,拉病患筹款并不是传递爱心,而是谋生的工具。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如果仅是说筹款时的业绩提成,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毕竟地推人员也需要养家糊口。

但这事真正让人感到气愤的是,“扫楼式”拉人众筹背后的一系列地推“套路”——不少众筹链接上的信息是捏造的:

病人故事有固定模板可以套用、线下推广人员随意填写募捐金额、关于求助者的家庭财产情况、治疗费用等都不加以审核……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网传地推人员操作流程)

这一套看似没问题的操作流程,实际上在每个环节都暴露出极大的问题。

种种问题集结下来发现,所谓的“爱心传播”不过就是众筹平台获取线下流量的一种工具:

他们用这种方式博得大众的关注,宣传了自家的平台,此外,还对捐款者进行“二次营销”。

一般在捐款结束后,众筹平台就会推送一条感谢的消息,让你为自己领取一份免费的保障。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这时,如果你没有仔细看页面内容,很有可能在领取的时候,就被平台“割了韭菜”。

像图中上面的60万意外险是免费赠送,但后面这个600万的医疗保障是得自己掏钱购买的。而且买医疗险最容易出现理赔问题的健康告知部分也没有强调。

很可能大家就这么顺手一点,一付款,就买了一份保险,而自己对于保障内容什么的一无所知。

先被“骗”捐,后被“骗”保,原本那份纯粹的善心就这样被功利所利用,谁能受得了?

二、受害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已经不是水滴筹第一次“犯事”了……

今年5月份,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因突发脑出血筹款100万的事,相信不少朋友还历历在目。

募捐成功后,有网友发现,吴家本身经济就不差,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却还在众筹的时候勾选了“贫困户”,而且众筹金额和治疗费用相差甚远。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那次的吴鹤臣事件,还可以解释为平台审核疏漏或者是当事人对“贫困”标准有所误解,大家也能勉强接受。

但这次的恶性事件,可谓是极大消耗了社会的爱心和善意,让每个捐款者都感到心寒。

即便后来水滴筹官方宣布停摆线下团队、彻查违规行为,但大错已经铸成,对于依赖【群众公信力】生存的众筹平台来说,信用透支、破产在所难免。

真正令人担心的是,网络众筹平台塑造了太多“狼来了”的故事,最后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救助。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三、成年人,你的“自私”也能帮到人

虽然在这段时间里,网络众筹不断爆出各种恶性新闻,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众筹互助平台的诞生,确确实实帮助了不少人。


出于同理心,大家都乐于捐助,钱多些的出多点,钱少的人出少点,最后积少成多,几十万的医疗费用不难凑齐。

可众筹模式的根基在于信任,大家不介意伸出援手,但不愿意被愚弄。

很多人都觉得参与众筹就是帮助别人,是在做慈善。但实际上,在这个商业社会里,保险比众筹更像是“慈善”。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看到这,肯定就有朋友说了:“你这是套路我买保险吧?保险怎么可能是在做慈善?”

管家这可不是在开玩笑,当你越深入了解保险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买保险实际上也是在做善事。

特别是当你身体健康的时候,你购买保险所交的保费最终会流向真正需要它们的人手里。

以重疾险为例:

如果一个人购买了重疾险后没有理赔,他的保费就会贡献给接受赔付的患者。同样地,获得了重疾理赔的人,应该感谢和他买了相同产品而没有出险的人。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保险与众筹不同,它是一种“预筹款”,正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才让这份善意变得纯粹。再加以有银保监会的监管,和保险合同的约束,使得这个“慈善”更加的规范。

“但买保险,保险公司是盈利的,而且我们自己也获得了保障,这也能算是慈善吗?”

管家认为,每个人心目中的慈善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只要初心是好的,在此过程中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何不能称之为慈善呢?

或许大部分买保险的朋友是为了规避自己的经济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出险的时候,我们所交的保费也帮助到了别人。

水滴筹再度爆雷:肆意消费善意,伤害的是“真”求助人

相对于还没有一个规范体系的众筹而言,买保险是在“自私”的给自己保障的同时,帮助到了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讨论:网络众筹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你认为“理想”的众筹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