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知識】泣血之諫: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患者

“大夫,你怎麼不給我媽掛水呢?”

醫生

“喝水就好,為什麼要掛水呢?”

患者

“給消消炎唄。”

醫生

“沒有炎症,為什麼要消炎呢?”

患者

“您就給掛點消炎藥吧,我們那小地方的大夫都天天給掛水著呢。這麼大的醫院,還連個水都不掛……”

醫生

……

相信這樣的“談判”在醫院裡每天都會發生。在一個號稱“缺醫少藥”、“看病難”、“看病貴”的發展中國家,稍有打噴嚏、流鼻涕、稍有頭疼腦熱就“掛水”、就“消炎”,實屬“怪”現象。

【健康科普知識】泣血之諫: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不由得想起1998年陪同一位外賓就診的一次經歷。艾菲,中年女性,2個男孩的母親,作為交換教師來中國高校教英語,既往因甲狀腺癌手術後定期複查甲狀腺功能。在醫院靜脈採血的時候,她突然暈倒。在其他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她被抬到病床上,護士非常嫻熟的建立了靜脈通道,輸入能量。

她醒後的第一句話:“我是不是快死了?”

我說:“當然不是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她說:“在美國,只有非常病重的人,才輸液體啊。”

我無言以對。

朋友從美國回來,告訴我說,在那裡,買槍很容易,買抗生素很難。

【健康科普知識】泣血之諫: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欠發達地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去美國進修期間跟一位美國醫生查房,遇到一位發燒的非洲患者時,美國醫生囑咐:“給他把抗生素劑量用到美國人的2倍。”中國留學生不解的問:“為什麼?”回答是:“非洲濫用抗生素造成了耐藥。如果遇到中國人發燒就得把抗生素加到美國人的3-4倍,因為中國濫用抗生素是全世界最厲害的。”

改革開放短短30年,伴隨著經濟大潮的洶湧澎湃、生活方式疾病的突飛猛進,抗生素使用也從謹小慎微到亂用濫用,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老百姓對待感冒的態度,也從“扛扛就過了”到“吃片感冒清”到“打幾針青黴素”到“輸幾天消炎藥”,其結果反而是“越來越愛感冒了”、“輸液也不見好了”。

最近,國家發改委的統計表明中國人每年平均輸液8瓶。實際上,這些液體破壞了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對健康有害無益。

【健康科普知識】泣血之諫: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為什麼醫生、患者都這樣熱衷於“消炎”呢?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喪失了應有的自信,錯誤的以為輸液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加之部分藥企和媒體的虛假廣告、過度廣告推波助瀾;如此一來,有驅動,有市場,一拍即合。逐漸聲勢浩大,錯誤的聲音淹沒了正確的聲音——跑調了,越軌了。

為了您的健康,請記住我們的建議: 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健康科普知識】泣血之諫:能輸液不輸血、能打針不輸液、能吃藥不打針、能鍛鍊不吃藥

外科學博士 副教授,蘭大一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腫瘤外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營養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營養與代謝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委員會青年委員,甘肅省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開設甘肅第一家醫學減重門診,手術涉及乳腺癌、胃癌、甲狀腺腫瘤,並擅長臨床營養、體重管理、腫瘤人文心理;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英文9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曾赴美國、香港、臺灣等地著名醫院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