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雁:長三角未來要更有特色競爭力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達爾(Karl Gunnar Myrda)就曾提到,未來世界將有六大城市群,中國長三角城市群將成為繼美國、歐洲、日本的五大城市群之後的第六大城市群。”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專家、長三角民宿研究院院長張鴻雁對時代財經表示,前幾十年區域發展比較慢,而近來年發展真的是按下了“快進鍵”!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明確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範圍、戰略定位、發展目標。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屆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面對這一國家戰略的出爐和區域的大變局,時代財經12月3日專訪了張鴻雁教授,深度探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和方向。

當前,在全球範圍內普遍承認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分別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在張鴻雁看來,長三角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通江達海,被稱為黃金水岸,開放度和國際通達性均強。除此之外,其交通、空間結構、通用航空體系、生活體系等在全球化進程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及代表性。區域一體化意義重大,不僅在於對國內具有引導性、樣板性、示範性的作用,且很多要素未來都將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當然目前也有很多短板,比如未來要實現醫療社保、教育資源的共享共用,為整個中國的醫療、教育、保險等領域的改革發展做出樣板;再比如在經濟結構性調整中,上海以外的地區存在大量的低效用地,特別是開發區中的開工不足和低效用地比較明顯等問題。”張鴻雁說。

以下是時代財經對張鴻雁的專訪實錄:

時代財經:1986年在蘇州建城250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您就曾提出過“長三角一體化”;1999年之後您又發表了《邁向21世紀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戰略定位分析》等多篇一體化論著,從當前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長三角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張鴻雁:未來長三角地區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幾個層面上,一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未來長三角地區人才的高端集聚或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度、世界人才的聚集度都將會很高。同時,高校、國家研究機構、國家實驗研究中心等機構的數量也會達到一定高度,未來將會成為世界人才的流動高地。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球創新型城市中,上海有很大的表現度和活躍度。未來在發展中創新與創新中發展方面,包括新材料、電池寶、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高科技農業等在內的科技創新方面將大有表現。

三是長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和生產技術能力。長三角地區一些高度典型的開發區,如創業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興工業,張江高新科研區、江蘇崑山、杭州的科創帶,以及南京和合肥的電子網絡、機電產品的生產能力等,都將是未來的強大競爭力。

四是未來的交通體系、生活體系在世界上有競爭力。長三角地區的交通體系應該說可以與西歐相媲美,事實上目前蘇南的交通體系已經超過了歐洲水平。按照規劃,到2035年前後,長三角地區整體的交通可達性,包括1小時到1.5小時的生活圈、交通圈、就業圈以及生活體系都很明顯。

五是旅遊資源的充分性將成為特色競爭力。長三角地區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江蘇省有24個5A級景區,是中國5A級景區最多的城市;上海年旅遊人數近4億人次;長江以南的各種特色小鎮達1000到1500個左右。未來將會形成全球的旅遊高地,對區域經濟發展及環境建設大有裨益。

六是現代化新型農業、科技農業崛起的競爭力。目前江浙、上海地區的高科技農業、新型農業、農業莊園都發展得很好,浙江的莫干山、南京的高淳國際慢城等都是鄉村城市化,發展青山綠水的生活方式,且現在很多城市人選擇在鄉村生活,因此未來的一個競爭力將是“全球化鄉村”。

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其著作《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中提到,在全球網絡化的現代社會中,是不是城市人或現代人主要在於工作生活方式、交通體系的發達、交往方式以及現代化發展過程,而不在於是否居住在城市裡,比如外國人在莫干山的深山民宿裡喝咖啡聊天,也是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時代財經:放眼世界幾大城市群,除了在經濟、金融、貿易等領域的強大外,一些核心城市都有其鮮明的獨特之處,如紐約的現代、繁華、時尚;倫敦的文化歷史、建築、戲劇;歐洲西北部的浪漫風情;日本的動漫文化等。與其他城市群相比,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長三角城市群還差什麼?換言之,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該如何打造自身的獨特之處或軟實力?

張鴻雁:長三角地區有必要形成一個如美國加州硅谷一樣的世界級硅谷,目前長三角地區的科工人員還較為分散,今後需要三省一市共同建構一個一流的國際化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中國的硅谷,主打這樣一個特色之處。

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至少要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事實上,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已經很不錯,但在全球的排名中還是欠佳。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產值、社會產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區域共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很有必要。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文化軟實力方面在於吳文化、楚文化、越文化、徐文化等多種文化的聚集,再加之沿海文化與國際的聯繫,這是長三角地區自身文化的獨特之處,並且還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基於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區域文化精神和土壤,長三角的文化場域很明顯,未來區域文化的崛起以及提升國際知名度將很有價值。

另外,一個嚴肅的問題是,在區域一體化中,各個地方也不要失去自身的個性,南京要有自己的個性、杭州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說南京越來越像上海了或大面積像上海,地方要有自己的城市記憶,有自己的文化。一體化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地方性與國際化的有機結合。

時代財經:目前來看,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的產業結構相似度較高,未來在產業差異化方面應有何改變?今後城市間、產業間如何實現更好地相互協作?

張鴻雁:目前整體區域的一些產業路徑較為相似,都選擇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新化工。在區域一體化以及以市場為主導的情況下,應該有市場分工的計劃並加以重視。而且在當前大數據的時代,長三角地區應有良好的產業佈局與產業格局的建構,形成一個跨地區的符合市場規律的管理模式。對比國外,大紐約地區就是有著很好的管理體系和政策體系。另外,每個城市除了自身的發展定位,還要了解其它城市及周邊的競爭關係。

時代財經: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要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而在城市發展中,往往中心城市、大城市對周邊存在“虹吸效應”,面對當前中心城市、大城市的優勢所在,未來一體化進程中,中小城市該如何確保人口與要素的不流失,如何與大城市平衡發展?

張鴻雁:這是個正常現象,所以很多中小城市、小鎮建設是以產業為核心。正如英國建築學家霍華德在其著作《花園城市》中提到的“反磁力中心”所指,小城市人口不被大城市吸走,就需要小城市一定有好的生活環境、就業機會和旅遊景點,生活質量高。

如同80%的美國人都願生活在中小城鎮裡,因為小城鎮的生活很舒適很愜意,並且還有就業空間和機制。美國加州大面積的空間是由各個小鎮組成,人口也不會被大城市“吸走”。目前長三角地區發展特色小鎮建設也是出於此目的,如上海、杭州一帶的基金小鎮、網絡小鎮等產業小鎮就形成了“反磁力中心”,反而可以吸引到人才,不至於導致人口被“吸走”。

同樣,雄安新區的發展也適用這一點,雄安新區的周邊是北京與天津這兩個歷史和文化均濃厚的大城市,如果想要雄安新區的人口不被這兩座城市“吸走”,那麼雄安新區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就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態環境,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夠超過北京和天津。

目前來看,很多南京人、杭州人也不一定很願意到上海生活發展,南京、杭州以及蘇錫常等城市都已具有自身的“反磁力功能”,人才不完全被上海“吸走”,人口能被“吸走”的地方一定存在著就業不夠充分、環境空氣不夠好、工資收入不夠高的情況。未來隨著區域各城市在公共服務設施方面的進一步完善,城市將會更有特色,區域將實現更好的平衡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