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高以翔,已经去世第5天了。

这位暖男再过不久,就要与未婚妻修成正果。

却因为一档综艺,永远定格在了35岁。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尸骨未寒,而更令人气愤的事,却在这两天轮番上演。

对节目组的追责没有等到,等到的却是——

这场全民关注的事故,责任方热度迅速下降,

不得不让人怀疑节目组是否使了什么招数转移视线、模糊焦点。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追我吧”相关微博从第1天的第一,到今天掉出前十

对事故的追思也逐渐演变成明星大型诉苦现场……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从而引起网友大量不满。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我们为什么那么不满?

人血馒头。

你们借着高以翔的事故,实则为自己牟利。这和古代吃人血馒头有什么区别?

实力不配。

你“高危职业”,至少拿到了与高危职业匹配的薪资。

但某些明星,是否拿出了和薪资匹配的实力?

高危职业?

如果工作超过12小时、两餐之间超过6小时、疲劳工作就能算是高危职业……

那岂不是我们的医生、警察、消防员、记者、互联网民工等等,全都算是高危人群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看看老艺术家是怎么看待演员付出的

而你们所谓的疲劳,从某种角度来说,还不是自己给闹的——

如果不是由于片酬太高、档期太紧,投资方、制作方不得不压缩成本,又何需那么辛苦?

说到底,明星的错误就在于,一群最没有资格吐槽的人,却占尽天时地利,说出了本应由普通劳动者说出的话——

这年头,谁比谁容易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难。


01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55万,居全球之首。

更可怕的是,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尤其是近年,因为劳累过度猝死的年轻人,实在太多。

而且,大多发生在我们身边。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2011年,由于长期熬夜,作息严重不规律、导致癌症晚期的32岁复旦女教师于娟

在抗癌一年零三个月后,与世长辞。

徒留70多篇“癌症日记”。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

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一语成谶。

仿佛开启了潘多拉魔咒,印证着互联网时代倒下的无数个“于娟”。

10个月前,华为36岁工程师在开车途中失去意识,送到最近的医院拼命抢救仍于事无补。

在这之前,他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22个月都没有休假回家。

出事前2天,仍在通宵工作。

只是剩余的33天年假,再也没机会休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华为工程师妻子泣泪之言

4个月前,一名投行93年员工在加班后猝然离世,都没来得及等到转正。

同行人称,熬夜是家常便饭,经常“连续一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连做梦都在赶进度。

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干一年,身体就会吃不消。

工作不顺时,每天晚上睡觉都在想,“就这样睡过去算了吧”。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1个月前,一位知名美女漫画家被朋友发现暴死在上海的一间出租屋内,年仅26岁

桌上还散乱着未完成的画稿。

许诺自己的休息也没有兑现。

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写着:

安详地沉睡吧,我最爱的魔女。

但没想到,永远沉睡的,是她自己。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还有太多猝死的案例,无法一一尽数。

而他们,离我们真的很近。

他是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记者,

是半跪在床前猝死的法官,

是刚出地铁口倒地猝死的外企中层。

他是汲汲营营的芸芸众生,

是所有为生活奔忙的,

你和我。


02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那么容易猝死?

或许,还要从我们的环境寻找答案。

这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诞生了无数机遇,也埋下了无数隐患。

高昂的房价物价、快速致富的渴望、被同龄人瞬间超越的恐惧、商人们适时贩卖的焦虑.....

让所有无处可逃的局中人,上紧了发条——

有钱,是这个时代成功的唯一标准。

你不努力,就要被时代抛下。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于是,“我才23岁,却感觉什么都来不及了。”

什么诗和远方,什么人生理想。

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人到中年,嘴上抵抗着资本主义无情压榨、鄙视着996是福报的鼓吹,

身体却诚实地发现,即使996都tm买不起房。

即使买得起房,也还要面对下一代日益激烈的竞争衍生出的,各种钢琴班费、乐高课费、游泳费、舞蹈费……

于是,一边安慰自己,“我在为简历打工”,一边泪往肚里流。

一边为《熬夜致死》的文章点赞,一边继续拿命换钱。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而这样的集体过劳,也催生了一种现象——报复性熬夜。

即使知道熬夜有害,依然会在深夜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狂刷俩小时手机。

因为那是一天中仅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用过度的娱乐,弥补过度的劳累。

也把身体,越熬越垮。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尽管,“不知道是第几百次提醒自己了。”

但仍然,道理我都懂、夜越熬越深。

因为哥熬的不是夜,是唯一的自由……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不想熬夜的,必须得熬。

必须得熬的,越熬越上瘾。

尽管我们比谁都了解,这样的“放纵”,只能导向一种结局。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03

那么,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过劳猝死现象,

我们能做什么?

社会又能给予怎样的帮助?

有朋友说,学习心肺复苏术(PCR)和人工除颤仪(AED),关键时刻能救命。

确实,在高以翔的事故中,如果能在倒地后的“黄金4分钟”迅速由专业人士进行PCR及AED,很有可能挽回一条生命。

所有的结果,也许就会和现在不一样。

现场救援是否及时,也直接成为判断节目组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标准。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但如果,放在其他更普遍的情况中呢?

普及PCR和AED,是否真的有效?

我想,恐怕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坦白说,事发后南北的第一反应,也是尽可能普及急救知识。我本人也曾作为红十字会一员,接受过急救培训。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但后来想想,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因为这种方法救援的成功,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专业的人、专业的仪器,缺一不可。

而作为工作间隙学了一招的我自己,真的足够专业么?

一个真实案例。

朋友公司一位程序员猝然倒地不起。

幸好,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公司的组织下,接受过急救培训。

你肯定会说,太好了。这位程序员有救了。

但现实情况是什么?

现场10多个拥有急救知识的同事,没有一个敢上前实施援救。

为什么?

因为1、2次的培训并不足以真正让人学会这门技术。

临到上场,他们早已忘了急救要点,只能凭印象进行尝试。

然而这种专业的援救,岂能全凭印象操作?

胸外按压的位置、手势、角度、力度;清除患者口鼻异物时,下巴抬高的角度、捏住鼻子的分寸;除颤时的频率、力度等等……

全都是援救成败的关键。

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专业,都会引起救援的无效和延误,甚至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第二,援救还牵涉到法律问题。

在进行PCR时,由于心脏按压频率高、力度大,这意味着患者很可能出现骨折等情况。

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目前法律没有任何规定。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医生尚且不知如何定论,何况没有救援资质的好心人。

由此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会不会因此被家属讹诈?

在高以翔的事故中,他的父母展现出极大的善良、宽厚,

但必须承认,不是每个家属都是这样。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不愿去想象,但那么多碰瓷案例“珠玉”在前,

不得不让人三思而后行。

第三,还有一定的几率,牵扯到性侵犯问题。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以上,还只是假设救援成功的情况。

而如果没有救过来呢?

希望下一届年轻人,不要再猝死了

我国CPR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1%,意味着即使专业的医生,也无法保证将人救活。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对于好心救人者,家属很有可能在悲痛欲绝的状态下“倒打一耙”——

如果不是你乱救,他也许还能活。

这样的结果,对于当事双方来说,都将会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不会救

不敢救

多怕慢慢演变成,不想救

所以,尽管不愿承认,

实现全民PCR,仍是只一个美好的希冀……

而目前情况下,能救过劳年轻人的,仍然只有我们自己。

怎么办呢?

或许,在不得已熬夜之前,督促自己更加抓紧效率。

在报复性熬夜之前,多想想自己的家人,为他们保重自己的身体。

告诉自己尽量早睡,至少今天……

其实很想给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但最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无解之谜。

很多事情,真的不是努力就可以。

只能说。

愿祖国繁荣富强,愿孩子住的了学区房。

不熬夜这事儿,我们这一代,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那就祝我们下一代,不要再猝死了吧……


(有深度,有温度。带你看透娱乐,感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