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種下”40噸蚯蚓冬天收穫4000噸肥料

春天“種下”40噸蚯蚓冬天收穫4000噸肥料

蚯蚓生活的基床

“蚯蚓為躲光會不斷鑽進下層的土壤裡,我們會一層一層把上面的土去掉,到最後剩的就都是蚯蚓了。”在成都市邛崍市固驛鎮楊壩村一個農場裡,工作人員用手翻開巴掌大的泥土裡,成片的蚯蚓在其間蠕動著,“氣溫高點的時候更多,翻一坨起來裡面的蚯蚓比泥巴還多”。

工作人員指著眼前有些空蕩蕩的田地介紹說,裡面大約有一百畝的蚯蚓基床,最開始投了大約四五十噸的蚯蚓。從春天到冬天,每年這塊地會將約5萬噸牛糞轉化為4000噸成品有機肥;同時還會產出100至150噸蚯蚓用作釣餌等用途。

肥料/

養蚯蚓是副業 處理牛糞才是主業

12月3日上午,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楊壩村的農場,田地裡除了約兩米寬、50公分高、長約50米的隆起的土堆,什麼也沒有,彷彿剛剛收穫後閒置的田地。三個工作人員正在將表層的土壤挖起,放到隆起土堆中間的凹陷裡的一張塑料薄膜上。“這次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收蚯蚓了”。難道蚯蚓也可以像種蔬菜一樣,可以種在地裡按時收穫?

“每畝地裡少的有500公斤左右,在繁育的高峰期大約有1噸左右。”工作人員介紹說,“蚯蚓最喜歡的溫度在25℃左右,夏冬兩季的高溫、低溫以及暴雨暴曬等都會大大限制其活動”。目前100畝的蚯蚓基床,每年大約能收穫100至150噸的蚯蚓用作釣餌等。“蚯蚓現在大概一噸一萬五,產值在150萬到200萬之間。”

而這還只是這塊田地的副業,它真正的主業是處理牛糞。而“牛糞處理大師”正是剛剛提到的蚯蚓。“目前這一百畝蚯蚓基床每年大概會處理5萬噸牛糞”,經過蚯蚓的處理,每年年末能收穫八千到一萬噸的溼肥料。之後經過降水分等處理能得到約4000噸成品肥料。目前成品肥料價格在每噸三百到六百元不等,每年產值在150萬元左右。

其中肥料會從上往下去取,最後只留最下面大約10公分高的基床。而取蚯蚓則會取基床表面向下十多公分的深度。“這個位置的透氧量等各方面都比較好,蚯蚓一般都在那”。肥料一年取一次,蚯蚓春秋兩季每月大概會收4次左右,夏冬則在2次上下。

摸索/

曾遭遇一天死亡四五十噸蚯蚓 2017年逐漸開始盈利

“堆牛糞,種蚯蚓”聽上去似乎沒有難度,但他們也曾遭遇一夜之間死亡四五十噸蚯蚓之痛。“當時大概是2014年,基床建好後,投入第一批蚯蚓。”工作人員回憶說,長的約10公分,短的也有6、7公分。“蚯蚓投入後,有一天護理員發現,基床表面密密麻麻一片深紅色,蚯蚓都爬出土壤死了”。

“那次建基床用的牛糞沒有發酵完全,繼續發酵產生的熱量加上當時夏天的高溫,基床溫度達到了40℃,蚯蚓是被高溫‘燒死’的。”牛糞處理廠的經營者介紹說,他之前從事畜牧養殖相關行業,在北方看到了用蚯蚓處理牛糞的模式。2013年,他開始建自己的廠。當時蚯蚓種苗大概2萬一噸。而包括平整土地,修建堆肥池、發酵棚等相關設施在內的廠區基建,大概五六千元一畝。“加上經驗不足摸索時的損失,前期投入近千萬”。

2017年,他們逐漸開始盈利。“溫度、溼度、土壤疏鬆性、透氧性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指標。”牛糞處理廠的經營者表示,從養牛場運輸而來的牛糞中的乾的部分會經過好氧處理,溼的部分會經過厭氧處理,之後再混合在一起,並加入一些草料。除了避免之前發酵不完全的慘痛經歷,發酵的過程同時也會殺滅害蟲的蟲卵。

另外,為了避免蚯蚓因為近親繁殖而退化,每過兩三年他們都會購買外地的蚯蚓補充到基床裡。“之前我們就去山東、河南買過”。

升級/

告別“看天”養蚯蚓 基床將新增大棚與監控設備

目前處理廠的牛糞,主要來自廠區周圍四五個養牛場的大約兩千多頭牛。“每頭牛每天大概會產生四五十公斤牛糞,成本主要就是運輸成本,二三十元一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處理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受天氣變化等自然條件影響很大。同時處理得到的產品相對初級,產品附加值不高。

“接下來,我們會在基床上新建大棚和監控設備。”工作人員指著基床間的鐵柱說,還會在上面加裝噴淋設備和風扇。目前基床的溼度和溫度,主要還是通過人工巡查來實現,受天氣變化等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而未來通過設備實現對溫度和溼度的人工控制後,就可以告別“看天”養蚯蚓了。屆時牛糞的處理量比現在可能還會增加兩三倍。

另外在產品升級方面,處理廠還會加大對肥料的深加工,菌肥是他們的方向之一。“經過深加工的菌肥能賣到2000元每噸”。同時處理廠還在試驗氨基酸蛋白粉等產品。“對未來,我還是很有信心的。”工作人員表示,相比於傳統的直接將牛糞作為肥料,以及用作沼氣原料,用蚯蚓處理糞肥,既不會產生汙染,也不會產生新的汙染物,無論考慮利用價值,還是環境,都是相對優化的選擇。而處理廠接下來會擴大到200畝。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葉燕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