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快速讀懂自己的化驗單,類風溼患者只需關注這三部分



“韋大夫,不就是看個類風溼嘛,一個關節疼的病,怎麼要抽這麼多管血,什麼血常規、肝腎功、類風溼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腫瘤標記物......都快把我的血抽沒啦!”

想快速讀懂自己的化驗單,類風溼患者只需關注這三部分


“韓阿姨,您聽我說,這些抽血項目都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必須要做的,每一個都有它的作用。”

這樣的場景在風溼科醫生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雖然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可以導致關節腫大畸形,影響生活質量,但其實它還可造成貧血、白細胞減少、發熱、消瘦、胸膜炎等一系類併發症。

再加上目前對導致類風溼關節炎病因仍不清楚,很多患者在發病初期僅有短暫性的關節疼痛,容易漏診誤診,因此無論是確診類風溼關節炎,還是之後治療過程中的複診,患者往往需要進行多項抽血化驗檢查。

面對一疊疊化驗單,很多患者都不知所措,該看哪個啊?該怎麼看啊?這些項目都代表什麼啊,為什麼有的高有的低啊?

想快速讀懂自己的化驗單,類風溼患者只需關注這三部分

今天韋大夫就帶您快刀斬亂麻,從這些化驗檢查中選取最關鍵、最重點的三部分,讓您自己就能讀懂化驗單。

第一部分:類風溼因子


類風溼因子是最早發現的與類風溼關節炎相關的自身抗體,它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的陽性率可達70%以上,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診斷類風溼關節炎的重要指標,類風溼因子水平越高(類風溼因子一般在0-15個單位,大於15個單位為陽性,一般升高超過3倍正常值更有意義,即大於45個單位),如有的患者類風溼因子可達1000單位以上,患有類風溼關節炎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所有懷疑患有類風溼關節炎的患者都必須要做類風溼因子檢查,這個指標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對於已經明確診斷患者而言,類風溼因子只需定期複查就可以,如每3個月1次或每半年1次,目的在於觀察其水平變化,作為調整治療方案及病情發展變化的參考。

第二部分:血沉+C反應蛋白


血沉與C反應蛋白是重要的炎症指標,它們在正常人血漿中濃度低(血沉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C反應蛋白一般在0-10個單位,超敏C反應蛋白正常值更低),而對於身體存在炎症的人群,二者水平可明顯升高。類風溼關節炎是由異常免疫炎症所誘發的關節病變,一旦病情處於活動期,體內炎症較重,血沉與C反應蛋白可以明顯升高,隨著治療後炎症得以控制,血沉與C反應蛋白也隨之下降,直至正常。

因此,類風溼關節炎嚴重不嚴重、治療後效果好不好、病情有沒有得到控制,除了通過關節症狀判斷外,就要看血沉與C反應蛋白的水平了。對於所有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而言,血沉與C反應蛋白應該是做的最多的檢查了,病情嚴重時,每週或每2周就需要做一次,病情穩定時,也需要每3月做一次。

第三部分:肝腎功

肝腎功指標看似與類風溼關節炎無關,其實它的作用不可小視。肝腎是身體最重要的“解毒”臟器,之所以說他們是“解毒”臟器,是以因為我們平常吃喝的食物、生病時吃的藥都需要通過肝腎代謝後排出體外。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也是如此,

治療前需要查肝腎功能,評估是否能接受抗風溼藥的治療治療中也要定期查肝腎功,監測藥物是否造成了肝腎功損傷,一旦出現就要減藥停藥,甚至加用保肝保腎藥物。

因此,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開始服藥前必須接受肝腎功檢查,服藥後2周內再次複查,如無異常,可以逐漸拉長複查期限,每月1次,每3月1次等;若存在異常則需要短期內多次複查。肝腎功指標中重點關注的肝功能中的四個轉氨酶,即穀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γ-谷氨酰轉肽酶、鹼性磷酸酶;腎功能重點關注肌酐、尿素氮。

以上三部分檢查可以說是類風溼關節炎相關抽血檢查項目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內容了,您記住了嗎?在臨床診療中,風溼科醫生也會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更加針對性的選擇,您只需要積極與醫生配合,這樣就能明確診斷、安全用藥、提升療效。

想快速讀懂自己的化驗單,類風溼患者只需關注這三部分

如有異議 聯繫刪除

想快速讀懂自己的化驗單,類風溼患者只需關注這三部分


大家好,我是韋尼醫生,希望我在這裡分享的所學所知可以為大家的健康提供幫助。請大家持續關注我,我會每週為大家分享一些健康知識。如有疑問,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