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男子因警方操作错误“被犯罪” 维权未果离世引关注

舆情综述


四川男子因警方操作错误“被犯罪” 维权未果离世引关注


12月1日,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9月,四川乐山的杜鹏准备应聘一份保安工作,前往当地高新派出所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时发现,2012年他曾在四川广安华蓥市“涉嫌非法经营罪被取保候审”,但其从未去过华蓥。对此,华蓥警方承认当初录入信息有误。为了撤销错误的犯罪记录,杜鹏奔走等待近两个月迟迟未果,11月16日,在其准备前往广安继续交涉的前一天,杜鹏突然离开了人世。


对于杜鹏的死因,其妻提供的一份与高新派出所负责人的对话录音显示,根据法医相关鉴定,杜鹏患有高血压,可能因“犯罪记录”迟迟没有撤销而情绪激动,导致意外死亡。同时,录音文件还提到,华蓥警方认为是乐山高新派出所没有发公函导致记录一直未撤销,但乐山警方认为已将事件详情告知华蓥警方。此外,报道指出,在杜鹏家属向华蓥警方讨说法的时候,华蓥警方先是表示,取保候审系统中的记录需要省一级进行删除,因此需要等一段时间。但华蓥警方当天晚间表示,杜鹏的违法信息已全部删除。鉴于此,杜鹏家属对华蓥警方当年不及时撤销错误信息的做法产生质疑。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舆论普遍对华蓥警方的做法表示不满。其中,多数网民认为这突出反映了一些基层民警责任心低下,呼吁尽快启动问责机制。《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评论也认为,当下时有发生的“被犯罪”事件,本就是让当事人为公共部门失误担责,在此情况下,应当有错就纠,同时,上级机关需要对错误犯罪记录的拖延撤销和杜鹏意外去世之间的关系作出权威界定,并据此追究相关责任。


12月4日晚,华蓥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局在展开调查后,对此事件中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调查处理,其中2人被移交纪委监委处理,3人接受组织处理。通报还表示,11月25日,该局委派常务副局长当面向杜鹏亲属赔礼道歉。对于这一回应,网民普遍表示支持,并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被犯罪”问题的常态化纠错机制。截至12月5日12时,事件相关新闻量168篇,相关微博254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42篇。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点评


从个案舆情处置的角度来看,华蓥警方面对舆情不回避,在舆情爆发后第四天就通报了最终处置结果,其应对速度和态度值得肯定。但是,舆情与实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涉事公安机关的舆情工作并不能掩盖此前实体工作上的种种问题。在舆论看来,既然杜鹏家属讨说法后公安机关当晚就能将错误信息删除,相关人员追责也迅速到位,为何此前杜鹏奔波两月未果?这反映出当地公安机关对群众疾苦的漠视。而当事人因此意外死亡,更是加重了舆论的同情心理,加剧了对警方错上加错的不满。这种负面观感给涉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带来了较大影响。


通过梳理发现,近年来,“被犯罪”“被吸毒”类舆情已多次出现。在这类舆情中,当事人的维权纠错过程多十分坎坷,唯有在媒体介入后才能推动问题解决,这已经成为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一个顽疾。

对此,公安机关在处置此类舆情时不仅要反应快速,更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及时删除当事人身上的错误信息来促使舆情闭环。此外,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公安机关也需从内部工作机制入手,研究如何尽快解决信息录入错误的纠错问题,争取做到反馈即处理,从根源上规避舆情发酵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