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科研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基礎


教育與科研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基礎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部分結果。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市場主體大量湧現,規模不斷擴大,比重持續上升,結構明顯優化,成為帶動經濟增長、吸納就業人員的主要力量。

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合計38323.6萬人,其中,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1067.7萬人。具體來看,生活性服務業的從業佔比多,而生產性服務業佔比較少。

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服務業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主導產業,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從國際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一個經濟體到了以服務業為主的階段後,其經濟增速就要進入減速階段,甚至出現服務業比重越大增速就越慢的現象。

那麼,在這個發展拐點時刻,國家的命運就會被決定。在拐點之前,經濟體可以通過引進技術獲得製造業的效率提升;在拐點之後,技術引進帶來的後發優勢基本消失。因此,如果占主導地位的服務業效率很低,而製造業的技術發展開始停滯,這個國家就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超越這個陷阱,是因為他們在科技創新以及服務業領域得到持續提升。而科技創新的能力恰恰來自生產性服務業的不斷進步。

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企業家當然想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技術水平佔領更多市場,戰勝競爭對手。除了市場環境導致企業家投資的短期化之外,最重要的是,高端的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沒有同步,無法培訓出足夠的高級技工。

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國家的教育水平、科研體制有關,而這恰恰是服務業與製造業結合的地方。中國服務貿易的逆差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購買專利,也就是引進技術。中國教育與科研機構都屬於國有事業體制。比如高校職稱評定需要論文,所以,一些高校教師主要精力是寫論文、搞項目,而教學工作受到影響。同樣,科研機構的科研效率也需要提高,在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方面都有待提升。

企業的科研投入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首先,在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環境中缺乏投入壓力,宏觀環境的變化以及產權保護等也影響了預期,導致投資短期化。其次,從業人員跳槽幾乎沒有門檻,比如一家工廠投資培訓高技術工人,可能很快被競爭對手高薪挖走;如果投資科研而有進步,研究人員隨時可能被挖走或獨自創業,這種環境導致企業不得不謹慎考慮在科研領域與技工培訓等方面過多投入。第三,知識產權保護仍需繼續強化。

可以看出,中國在進入服務業主導的階段後,能否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就是把教育與科研做好,這屬於高端服務業的範疇,只有把它們做好,製造業才有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基礎,帶動工人素質與勞動效率的提升,最終讓整個國家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