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半承先贤遗言,半蓄心声隐志;半语能传家国恨,两眉深锁庙堂忧——我心目中的程剧程腔】。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必然要给文艺带来特定的色彩。

作为一个戏剧工作者,也应该反映时代的本质趋向,这是不容置疑的。

【一】

请看下图:


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这是程砚秋先生曾经灌制过唱片的剧目表,仅仅一隅。

从以上各剧的产生时期看,先是军阀混战,继为日寇侵华,国家、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剧本内容,如《梨花记》、《红拂传》、《风流棒》、《鸳鸯冢》……

这些是针砭当时包办婚姻造成青年男女种种恋剧而作;

《聂隐娘》、《青霜剑》等着重演绎复仇;

《梅妃》、《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

这些是反内战,伤离乱,斥苛政政,呼吁和平。

可见,程剧之创作与发展,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

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二】

程砚秋先生处世待人是非常讲信义的。

由剧目窥一斑,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是罗瘿公一手栽培起来的。

一九二三年,罗卧病于北京德国医院( 今北京医院),程先生每天亲侍饮食,从无间断;

罗仙逝后,一切医药丧葬所需程先生全部承担,并遵罗遗言,将罗夫妇合葬于西山四平台幻住园中。

他身服重孝,抚棺痛哭,月余辍演。

他这样写的挽联:

“瘿公吾师 千古

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

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

受业 程砚秋拜挽”。

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罗瘿公去后,程先生每演《青霜剑》“灵堂”一幕,倍极伤感,黯然泪下(因《青》剧乃罗为先生所创最后一剧)。

当时北京报界称赞先生为“义伶”。

每当他外出演戏,行前数日,必先往罗墓前凭吊;

演毕返京,亦往墓前。

二十余年,未稍疏懒。

【三】

文士樊樊山(就是樊增祥,评价另说),也是先生敬重之老人。

樊老患中风症,死于北京,身后事由李直绳、傅治芗等人料理。

程师在老人患病期间,如待罗瘿公一样,药碗茶铛之侍,未尝少辍。

樊老去后,亦为之备殡殓。

樊老生前清介自守(清官,这才是程先生敬重的原因),遗有寡媳、二孙,生活困苦,程先生时时资助,直至二孙成人。

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四】

程先生这种崇高的品德,在旧社会的梨园界是较为突出的。

我现在就纳闷了,自称“程派靠他来被人们熟悉”的乌合之众们,笔者讲述的的这些你们没讲过、更没做过吧?

可见,没有你们,“程派”自在我心中。

请不要再大言不惭了,人,是要知耻的。

去,三米之外有条地缝。


程砚秋是怎样“明德”

【此文插图意在吸引读者拓展阅读,与文内人物无涉,切勿不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