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震山大寨始建於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歷時五十餘年。是我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居民最多的方形古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寨門囗望進去,“震山祖祠”處在整座大寨的中軸線上。

詔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震山大寨

大寨呈回形,長寬皆120米,高6米。四角各有一個角樓,角樓有槍眼,可以保護大寨不受土匪、強盜的侵入。寨有三環,每環皆有兩層土木房屋,共有房子124間。牆壁以三合土夯成,寨門用條石築成,上嵌“震山大寨”匾額,是一個可攻可守的大寨。清康乾年間,全村人都聚居於寨內,最多時曾住近千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不惑之年的開基祖沈雍穆祖舉家遷移至此,篳路藍縷,開創基業。他幾經精心考察,攜領東城鄉親,來到這裡。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起了一座宗祠,名曰“震山祖祠”與大寨。並在宗祠周圍建了二十多間兩層土木結構的樓房,圍成一個小寨,於此繁衍生息。寨初名“震山寨”,取村名“山寶雷”,上世紀土地改革時改稱為山河村。

震山祖祠堂號“繼述堂”,坐北朝南,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由門樓、天井、兩廊、正堂組成,屬二進帶東西廂懸山頂燕尾脊建築,石、磚、木結構,樑架為穿鬥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建造後,雍穆祖連生5子,鐘鳴鼎食,人丁興旺。後來,其子孫又把震山寨擴建成擁有120多間兩層土木結構的樓式大寨,重取寨名“震山大寨”。

走進山河村震山大寨,整個寨子呈回方形,以震山祖祠為中心,向外擴展,形成一環、二環、三環的格局。外圍宅第按方位坐落,依次緊靠古寨而建,給人的印象這裡的村落比較殷實。

詔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旗杆石群

歷經三百年風雨,古寨牆巋然屹立。一條條過道石塊鋪就,斑駁的牆體泛著青苔,透著歲月的滄桑。寨前整齊佈列著一字排列的旗杆石群,還有祖祠內珍藏的乾隆聖旨、“三世將軍”“四世大夫”“奉旨特簡”和“欽賜元戎”匾額等文物,折射出沈氏先人曾經的榮耀。當時各路官員經過山河村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而過,以示敬畏。

摘自:閩南日報 圖文 | 黃輝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