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震山大寨始建于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历时五十余年。是我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居民最多的方形古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寨门囗望进去,“震山祖祠”处在整座大寨的中轴线上。

诏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震山大寨

大寨呈回形,长宽皆120米,高6米。四角各有一个角楼,角楼有枪眼,可以保护大寨不受土匪、强盗的侵入。寨有三环,每环皆有两层土木房屋,共有房子124间。墙壁以三合土夯成,寨门用条石筑成,上嵌“震山大寨”匾额,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大寨。清康乾年间,全村人都聚居于寨内,最多时曾住近千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不惑之年的开基祖沈雍穆祖举家迁移至此,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他几经精心考察,携领东城乡亲,来到这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宗祠,名曰“震山祖祠”与大寨。并在宗祠周围建了二十多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围成一个小寨,于此繁衍生息。寨初名“震山寨”,取村名“山宝雷”,上世纪土地改革时改称为山河村。

震山祖祠堂号“继述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由门楼、天井、两廊、正堂组成,属二进带东西厢悬山顶燕尾脊建筑,石、砖、木结构,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建造后,雍穆祖连生5子,钟鸣鼎食,人丁兴旺。后来,其子孙又把震山寨扩建成拥有120多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式大寨,重取寨名“震山大寨”。

走进山河村震山大寨,整个寨子呈回方形,以震山祖祠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一环、二环、三环的格局。外围宅第按方位坐落,依次紧靠古寨而建,给人的印象这里的村落比较殷实。

诏安:古寨祖祠相得益章彰

旗杆石群

历经三百年风雨,古寨墙岿然屹立。一条条过道石块铺就,斑驳的墙体泛着青苔,透着岁月的沧桑。寨前整齐布列着一字排列的旗杆石群,还有祖祠内珍藏的乾隆圣旨、“三世将军”“四世大夫”“奉旨特简”和“钦赐元戎”匾额等文物,折射出沈氏先人曾经的荣耀。当时各路官员经过山河村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以示敬畏。

摘自:闽南日报 图文 | 黄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