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張即之是南宋著名的書法家,尤其精於小楷。其小楷雖然算不上古代精品,但是其用筆,取勢以及章法布白等都是我們可以借鑑和學習的上好資料。大家可以通過我對其書法筆法的分析來改進自己學習中的筆法融入問題,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進步。

筆法分析

張即之的小楷,尤其是這卷華嚴經,是他目前所存世作品中的經典作品。用筆自然灑脫,沒有絲毫的刻意造作之感。首先,我們在臨摹這本作品的時候,要選擇適合寫經體的毛筆。小楷兼毫筆或者狼毫筆,雞距筆,蒜頭筆都可以,但是切記,筆鋒部分一定要硬朗,彈性十足。這裡我就以兼毫筆為例說明。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先要把筆舔好,筆鋒露出,然後對筆鋒進行大約100-120度左右的躺鋒按壓,使毛筆的筆鋒處於半躺的狀態,然後進行下筆的書寫。至於如何切入,運筆和收筆,這個大家自己讀帖即可。以前的文章也有介紹過,我就不多說了。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運用指端的微妙轉筆。這個沒有固定的限制多大角度,多大力度。只是要根據這個字的筆畫類型的不同自己來實現提按轉折等的調鋒。書寫過程中的節奏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個節奏感不一定就是勻速,因為過於勻速會造成線條質量的過於柔弱和劣質。對書法的整體影響就很大。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對書寫速度上採取根據筆畫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節奏速度,這樣有利於表現多樣的形態,形成自然書寫感,而不是刻意的印刷體感。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然後一直書寫下去,寫經就是這樣,不要以臨摹的心態去臨摹,而是要以速度感,力度感去臨摹,慢慢的你會理解那種寫經場景之下的控筆狀態。進入這種狀態後,你的手指,腕子,甚至是寫字的姿勢都會發生改變。切記不要糾正書寫姿勢,某些經典的書法作品除了筆法之外,就是要配合適合的書寫姿勢,這樣有利於力度的表現。這不是瞎說,寫過才會有深刻的體會。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取勢與向背關係

在這方面,張即之的華嚴經書寫的非常到位。因為有了爭取的向背關係,無論哪一筆的起筆和收筆都會表現出互相呼應的筆感關係。而這種呼應關係的表達對於單字來說就會自然的表現出一種字勢。這種字勢或強或若,或隱約,或顯現。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中。這就是形態的多樣性。而不是館閣體式的明晰排列。關於向北關係的處理大家應該都明白,我在這裡也不多說。

就說以上這些吧,進入以下魏晉唐書學圈子,閱讀更多魏晉書法知識,筆法知識以及更多精品字帖。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張即之《華嚴經》殘卷筆法分析,寫經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