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亞軍: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不是老師講出來的

導讀

“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對深化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教學應運而生。

語文大單元整體設計的新教學,既是對2017年版《高中課程標準》要求的現實回應,更是突破現實語文教學的瓶頸,使學生能夠積極、充分、靈活地建構知識,學以致用,獲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長的有效途徑。

因此我們說,語文大單元整體設計的新教學,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有意義學習的體驗之旅,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智慧之旅。”


嶽亞軍: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不是老師講出來的

  • 本文根據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常州市首批名教師工作室領銜人、常州市教育領軍人物、常州市首批特級校長嶽亞軍,在2019年12月12日,由宜興市教育局主辦、上海現代新課程研究發展中心擔任學術指導、現代課程網協辦、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和宜興市實驗中學承辦的宜興市初中語文新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就“‘梳理與探究’單元的設計和實踐”的主題發言實錄。


嶽亞軍: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不是老師講出來的


課堂要教得精彩還是學得精彩?


常態情況下,教師究竟怎樣教?學生究竟在怎麼學?效果怎樣?我們在“大樣本”的觀課之後,歸納出教師課堂教學的突出問題,就是教師總體講得太多,但絕大部分教師並沒有認識到自己講得太多。即使有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學習方式單一,教師常把自己的講解作為學生習得的唯一途徑。


上個世紀末,一個法國教育家作了一個預言:21世紀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就是“讓老師閉上他的嘴”。當時大家不以為然,現在省悟:這老頭——厲害!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把老師講得好壞作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把學生是否認真聽講作為評價學生表現的重要內容。但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不是老師講出來的。


影響孩子學業質量水平的關鍵要素,不是老師教得多精彩,而是學生學得夠精彩。新的理念還用老方法教,孩子也不會感興趣。大單元讓學生主動去學,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值得我們老師多思考多探索。


今天兩節課,我們最為直觀可感的是孩子動起來了,每個孩子都有事做,老師不用像平時得花不少精力管課堂紀律。


我一直說,課堂上你不給孩子事情做,孩子一定會找事給你做。孩子注意力多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時長大致等於其年齡。十五六歲的初中孩子,注意力也就一二十分鐘。所以老師講臺上喋喋不休地講,會讓學生很煩。


我們的課堂要通過具體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評價一堂課,假如下課鈴聲響了,學生說“啊,下課啦?”這就是好課。如果上了一半,學生就頻頻回頭看牆上的鐘,心裡抱怨“怎麼還不下課?”那這堂課就一塌糊塗。


都“教”過了,為何學生還是學不好?


經過對數以千萬計有效教學及課堂指導成果的綜合分析研究,普遍認為以下三個要素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最重要要素。


要素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對自己的挑戰性期望。


學生能否進入到學習的過程中的前提是:一個學生有沒有學習的興趣,有沒有學習的愛好;學生能否高質量學習的關鍵是:在有了興趣和愛好之後是否對自己有一定的挑戰性期望。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有不同的挑戰水平。對有的學生來說,從沒興趣沒愛好到有興趣有愛好是挑戰;對有的學生來說,由不會到會是挑戰;對有的學生來說,會了之後要追求卓越是挑戰。一個人只有有了對自己的挑戰性期望,才能有不斷進取獲得優異學業的動力。學生也只有有了自己的挑戰性期待,才能有學習的自覺、自信和自學的要求。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沒有自信,不會自己學習,他就始終不會擺脫灌輸式的被動學習,而且學得非常艱苦。任何一種教學改革,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能夠讓學生產生對自身的挑戰性期待,它所帶來的學習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許多學生之所以學不好,最關鍵的是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要素二:在合適的學習時間內給予學生廣泛的有效學習機會。


我們的學生不缺學習時間,和國外的學生相比,我們的學習時間夠長的了。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學習的成效並不決定於時間的長度,而是單位時間內的效度。所謂有效的學習機會,包括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等多個方面。


要素三: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有效學習總是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所以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兩個詞,一個是個性化,一個是針對性。我們的教學,如果能從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來設計,而且能針對每個人的突出問題和特殊需求來開展教學,效果一定會非常好。


今天的課有一個特別值得借鑑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學習興趣來了。我們寫文章時大家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卻常常把孩子的興趣一棍子打死。這就是我們的教學現狀。


講授為中心的課堂,教的是零散、碎片化的知識。而大單元的教學則是整合的,結構化的,讓孩子的思維可視化。


學生對自己期待的高低決定了他發展水平的高低,同樣,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度,也與自身的要求和挑戰密切相關。


我是大單元教學倡導者,但絕對不是單篇教學的反對者。應該說單篇教學同樣有它的優勢,優勢在於首先它讓老師放心了。其實我們的老師都清楚,我都講了,學生並不一定都會。常見的教學情境是:這個問題昨天才寫在黑板上的,今天怎麼不會呢?


我們的追問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於答案都是你給的,不是孩子探索出來的。孩子的能力和品質,一定是在合作、交往、互動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的。素養教育,不能再拼零散的、碎片化的、無結構的教學,要整體思考、結構化教學,這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老師都是有智慧的,但也有相當多的老師在偷懶。偷懶不是不可以,但要有的放矢。我非常關注課堂教學,如果發現我們老師只是咀嚼教材教參上的東西販賣給學生,我會馬上叫停。我們不要做教參的販子,不要做練習的批發商。老師想偷懶的方式就是滿堂灌,而開展新教學對老師是有挑戰的。


開展新教學,第一個要邁過的坎,是孩子的分數會怎樣;第二要邁過的坎是接受孩子給你帶來的巨大挑戰,因為這種課堂是開放的、立體的,與原來線性的、平面的教學不一樣。


新教學不要總想著立竿見影。孩子的學業質量水平並不是一堂課就能呈現出來的,要把課前、課堂以及課後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構成完整的學習事件。


語文老師經常抱怨,我們的學生回去都沒有時間學習,被其他學科佔去了。可我想問,你為什麼不佈置語文作業呢?理科老師也會埋怨學生讀不懂題,總是罵語文課是怎麼教怎麼學的。我也想問:為什麼理科就不能佈置閱讀任務呢?其他學科就可以不閱讀了嗎?


學科教學原理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孩子感興趣,要讓學生動起來。而語文學習更是一個長期沉澱的過程,不是一兩堂課就能長出素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教的學科,這樣老師還用得著鞭打著學生前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