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名為唐族、宋族、明族呢?

Justgo58618976


漢朝以後直至民國也是沒有法律意義的漢族的,,只有漢人一說。漢人,唐人,宋人,明人,沒有清人。漢人是北方胡人對中原人的稱呼。作為一個族群的稱呼,是開始於蒙古人對遼金地區的人民泛稱(契丹,可譯為漢人)。明朝由於跟陳友諒大漢軍有瓜葛,是不準稱自己為漢人,稱漢人要滅九族的。明滅清興後,漢人被延用下來,有漢軍與漢人。漢人的概念逐步確立,並且與現在的漢族差別不大了。隨著日本的崛起,大量日語詞進入中國。如漢字,漢文,漢音,漢語,漢人。觀念中與其他少民族逐漸區分開來。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民族識別後,真正形成了《漢族》。所以法律意義上的漢族不是從漢朝就有。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你被誤導了,只有漢朝和漢國的人才自稱為漢人,在明朝以前,中原人並沒有“漢族”這個稱呼。曹魏的人都自稱魏人,晉朝的自稱晉人,隋朝自稱隋人,唐朝自稱唐人,比如網絡戰神冉閔,他建立魏國後只會自稱魏人,那時自稱漢人的只有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國。同樣,宋人、金人、遼人,這都是定的。

中國自古以來以政權稱呼人,比如回紇人、吐蕃人。沒有具體的民族區分,所謂“夷入夏則夏,夏入夷則夷”。秦國和楚國、吳越,都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在春秋時期就被中原各國認為是蠻夷,因為他們的文化習俗與南蠻西戎類似。可是經過商鞅、吳起變法,而且兩國努力學習中原文化,所以到了戰國時期,其它國家就不再把他們當做蠻夷。像僕固懷恩、高仙芝這些人,論血統並不是中原人,可是他們在唐朝生活,接受的中原文化,所以對其它政權和唐朝人來說,他們都是唐人。

漢人這個稱呼起源不明,據清朝某小說所說,起源是元朝把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但是這本書是清朝才誕生的,其地位也沒被民國和新中國承認為正史,作者也不是史學家,所以可信度存疑,而明朝官方編寫的《元史》並沒有提到這種四等人制度。

拋去這本清朝小說不談,漢人這個叫法是朱元璋區別於蒙古人提的。在八國時期,蒙古政權就是蒙古人,宋政權就是宋人,金政權就是金人。但是蒙古國後來一統天下,分為元朝宗主國與四大汗國。按理說這時所有人都應該叫元人或者蒙古人,但是蒙古部族的文化習俗確實與中原人不同,所以雖然在一國之內,卻分得較開。後來朱元璋就把所有中原人統稱為漢人,來爭取天下人對自己政權的認同。這時的漢人其實不光指的是傳統的中原人,也包括已經融入中原文化的原金、遼、西夏等血統的人,甚至包括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融入中原的後裔。因為那時這些人與傳統夏商周人已經完全混合,不分彼此,朱元璋也不可能把這些人挑出來削弱自己的力量。

之所以用漢人這個稱呼,朱元璋說過,自己佩服的君王只有劉邦,因為劉邦和他一樣是平頭百姓起家的。另外,兩漢傳承久遠,“卯金刀”成為一個讖語,歷史上很多人造反都打著劉家的旗號並得到廣泛認同,即使唐朝李家也對這個現象寢食難安。漢家劉氏的影響直到元朝也沒有消除,所有人都認為可能出現西漢、東漢之後的第三代漢朝,也就是“季漢”,劉備沒能完成這個任務,所有人都認為會有另一個劉家人出來完成。所以,朱元璋用“漢人”這個稱呼能吸引更多的人。

漢人這個說法也是有時效的。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多次招攬王保保和北元皇室,並把元朝名將列入武廟祭祀,把元朝皇帝放在皇帝廟宇祭祀,這時的朱元璋主要目的不是招攬漢人支持自己,而是招攬所有人支持自己,所以他就不再提什麼漢人了。明朝很多人也都自稱明人,包括對外的使臣都自稱“我大明人”。本來,“漢人”這個稱呼是要就此消亡的,更不可能有“漢族”這個稱呼。

可是明朝後期腐敗太嚴重了,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紛紛造反。平常造反也不過是改朝換代,這次李自成推翻明朝,按理說該是“大順”朝了。可是偏偏滿洲人入關了,建立了又一個少數民族朝代。滿洲人不像蒙古人那樣心大,什麼都不管。經歷過明朝後,讀書人裡出了很多唯利是圖的小人,他們按照明朝立國的手段,建議移風易俗、文字獄、閉關鎖國這三條。移風易俗也就是剃辮子。偏偏這些讀書人以身作則帶頭示範,要求嚴刑重法。清朝統治者被他們說動,認為這樣或許有利於統治,於是強制執行,後面的事情就眾所周知。滿洲人,聽名字也知道,這也是以政權名來命名的稱呼。後來簡稱為滿人。

因為清朝初期手段殘暴,而且嚴格區分滿洲人與非滿洲人,而明朝遺民也學朱元璋,想用“漢人”這種稱呼來團結其他人,所以他們不自稱明人,反而自稱“漢人”。滿洲人接受這種說法,於是有了滿漢之分,而“明人”這個稱呼就此被遺棄。

但是不到二十年,“剃髮易服”政策因為不得民心而被滿人統治者拋棄,康熙南巡時,放眼望去,街道兩旁滿滿的百姓都是長袍長髮,與明朝無異。清朝已經徹底放棄讓百姓剃髮易服,唯一需要遵守這個規矩的,是“官員”這個群體。

另外兩個政策,因為交易需要,所以清朝也放棄了閉關鎖國,開放了廣州十三行,那時與外國的交易量很大,後來中國人甚至富裕到直接用來作為交易貨幣,甚至逼得英國打了鴉片戰爭。但是,“文字獄”被嚴格執行了下來,不過,認真執行這政策的不是滿人,反而是那些漢臣,他們延續了明朝東林黨人的傳統,為了表忠心、打擊政敵、獲得利益這三個目的,整天誣衊、嫁禍、告發其他漢人,而滿人對此很敏感,基本上告了就能屈打成招升官發財,所以這個政策被保留下來了,並且在20世紀後半葉的某個動亂年代發揮了更大的威力,使當朝一夜退回xx前。

所以,直到此時,還只有“漢人”這種稱呼,而沒有“漢族”。到了晚清,慈禧不顧民生,疏於國防而重享樂,出賣國家利益,內憂外患之下,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這時,朱元璋推翻明朝的事蹟被所有人當做可以復刻的案例,所有人紛紛模仿。所以,“驅除外族政權,恢復漢人天下”這種口號紛紛被打了出來。然而,既然復刻就要做全套。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就不再提“漢人”這種說法,而是整天誇元朝好,一門心思要爭取北元的支持。晚清也是一樣。推翻清朝後,所有人就不再拿種族說事兒,而是誇清朝的貢獻,要爭取各民族的支持。

說白了,“漢人”這個旗號,就是打天下的工具而已,打完天下,這武器就過時了,反而成為不利於統治的因素,一定要藏起來。民族情結或許是有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

此時,清朝已亡,雖然已經有了“漢人”這種稱呼,但很多人還是會自稱為“大清人”,兩種稱呼混用。這時的“漢人”就已經不是單純政權稱呼,而是有區分族群的含義了。同樣,“大清人”也有這層含義,但它包括了“漢人”,而是指所有中國人。假如清朝沒亡,而是最後成功把各民族融合為一,那麼“大清人”就等於“漢人”,那時的“漢人”自然包括已經融入中原文化的滿人後裔。

這個現象持續存在。新中國成立後,關於怎樣建國,斯大林建議中國學蘇聯,把各個不同文化的族群獨立建國,然後這些各民族國家聯合起來組建新中國聯合體,類似於列寧把沙俄分裂成十六國再聯合成蘇聯。但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一直在融合,很難徹底區分,於是我國改變策略,按照地域把某些地區整片地劃分為不同民族搞自治區,網上很多人直到現在都還在抱怨,自己祖祖輩輩是漢人,怎麼幾十年前突然成了少數民族,而且整個村整個鎮子都變了。但這是當時國情,沒辦法。那時,為了區別於其它族,中原人需要一個族名,而那時“漢人”這個稱呼流傳很廣,於是搖身一變成了漢族。現在,很多地區的漢族拿出家譜,都能找到自己的祖先是遊牧民族的記錄,但是文化融入中原,所以成了漢族、漢人。

幸好中國沒完全採取那種建國方法,不然,蘇聯解體令人心驚膽顫。不過就算如此,這種方法至今貽害無窮。一個是網絡上“皇漢”群體的誕生,一個是某些地區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門心思想出去,一個是至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歌曲小說等等方面都害怕扯到種族歧視所以束手束腳,統治者們也謹小慎微。歐美沒有采用這種民族分法,所以即使他們對某些群體不好,也不會有這種後果,因為全世界都沒有證據證明被欺負的是外族,頂多說他們是某些族裔,卻絕不會承認他們是外族。可是中國採用了這種分法,一句話就可能被外國媒體抓住,說你打壓少數民族,因為你承認了他們的身份的。所以現在開玩笑都要謹慎。並且很多“皇漢”極端仇視元朝和清朝。

綜合一下,就是,並不是只有漢朝留下了“漢人”這個稱呼,而是每個政權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稱呼。只是“卯金刀”這個迷信讖語影響太大,加上劉邦出身,於是被朱元璋採用,又被清朝採用,等等等等,以上各種機緣巧合連續巧合了幾百年之下,“漢人”這個稱呼才誕生並演變成“漢族”,與漢朝本身的操作沒關係,完全是後世的操作。任何一個朝代的稱呼(比如秦人秦族、魏人魏族、隋人隋族,等等)如果遇到這一系列巧合,都會代替“漢人”“漢族”這種稱呼。


觸手皇帝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或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可是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為唐族、宋族、明族呢?

首先,全世界民族這樣的共同體產生不到200年,傳入中國不到100年。而56個民族,也是近代產物,古代沒有這一說。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據重大事件、統治王朝、標誌地名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西。漢族的命名更多的是歷史原因。

中國在秦朝大一統,但秦太短命。而漢朝統治有400多年,且聲譽不錯。根據中國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唐族”、“宋族”沒成為主流,是因為朝代出現的晚,且朝代壽命沒有漢朝長,影響力不夠大。

其次,漢朝時,四周蠻夷出現漢化,歸化後亦為漢人漢族。漢朝時期,是中原地區與四周少數民族地區發生衝突或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之一。張騫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漢文化同化著他們,教他們漢人的禮儀,傳授他們漢人思想,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

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在西域的絲綢之路上行走,漢人的身份比什麼都重要。漢人在外被欺侮,軍隊往往會挺身而出。就比如,在西域的漢族商人幾乎從未受到外族威脅。這就是因為當地有許多漢族的軍隊在駐紮保護。如果商人有危險,漢族軍隊都會出來幫忙討公道。這足可見當時漢朝影響力之大。

再者,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將六國合體並且還將八地的饑荒解決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創建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拉開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序幕。當時西域諸國和匈奴都將秦朝的人稱之為秦人,然而秦二世而亡,轉瞬,秦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夢想破滅。“秦人”這一稱呼也就隨之消失。

而楚漢之爭之後建立起了漢朝。漢朝綿延經營了接近500年的時間,是封建時期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叫了幾百年的名稱,又怎會輕易改變。這也是漢族這個稱謂如今都還一直留存的原因之一。<strong>

國家最終統一,文化深厚、國力強盛、國家更具威望,讓漢人、漢族這些稱謂綿延至今。唐、宋、明固然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唐朝也達到過文化交流的巔峰。但之後更多的是文化輸出,而非對民族的接納、交融。人們對“唐族”、“宋族”這樣的稱謂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時間也有限。這就是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煮酒君


古代並沒有“漢族”這個名稱,也沒有“什麼族”之類的,一般都是稱為“什麼人”,如秦人、漢人、唐人、宋人、明人等等,所以題主的改名之問就無需贅言了。

普及一下:

“漢族”這個名稱,大多學者認為在”民族“這個名稱引進中國之後出現,“民族”一詞,據今人考證,從日本引入,始出現於1898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民族”一詞始此普遍使用。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韓景春、李毅夫兩位研究,最早使用“漢族”一詞的是黃遵憲,是在1903年的《駁革命書》中:“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於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中華民族”一詞也是由梁啟超最早提出,出現於1902年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


過去理它作甚


那麼,漢代之後,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唐、宋、明等中原王朝,為何不改名為唐族、宋族、明族呢?實際上,古代並無民族之說,只有某國人或某朝人,而古代的國家,恰恰又是又某一族群建立,國家代表著族群,族群也代表著國家。因此,秦朝稱為秦人,漢朝稱為漢人,唐朝稱為唐人、宋朝稱為宋人,明朝稱為明人。

如果以強盛論傳承,盛唐不比漢朝差,但唐代雖盛,畢竟也是沿襲漢代的民族風格和禮儀文化。而且唐朝包容性較強,從西域到塞北都成了大唐的治下,國內民族混雜,有野史和民間傳說認為,唐太宗李世民還有鮮卑血統,唐代自然不能代表中原主體民族。宋朝就不用說了,是歷史上積貧積弱的朝代,誰也不願意以一個弱勢的朝代代表自己的民族。

那明朝呢?朱元璋提出“驅逐韃虜,恢復華夏”的口嗨,就是為了恢復漢唐禮制。推翻蒙元后,明朝從人們的髮型、衣著、禮儀和國家制度都效仿了漢唐。但就明朝的歷史地位而言,無根本無法與唐朝相比,連唐朝都是漢朝的晚輩,明朝就更年輕了,漢朝當然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中原民族民族稱謂了。


若愚趣談


漢朝是大一統的朝代,繁榮強大,所以我們的祖先自豪地稱"漢族",這個稱呼漸漸地得到了國外公認,代替了之前對中國人的稱呼"秦人"。唐是又一個統一富強的朝代,"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漢的"文景之治",雖然由於稱"漢族"已習慣了,沒有改稱唐族,但國外都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現在在許多國家的中國人聚居區都被稱為"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足見唐的影響並不比漢遜色。至於宋朝,屢受遼、夏、金欺壓,當然不能和漢唐盛世相比,明朝的影響也沒有超過"開元之治",所以至今我們還是稱為漢族,國外則俗稱我們為"唐人"。

此外,還有一個現像很有意思:由契丹建立的遼朝與宋對峙,在宋人眼裡,契丹也是外國。"楊家將"抗遼故事流傳甚廣。但其實契丹族高度漢化,其文化、服飾、生活習慣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遼國的漢人也認自己是遼人。尤其是金滅遼後,遼貴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在中亞重建遼國,史稱西遼,把漢文化傳播到了中亞廣大地區,以致當地各國都認為西遼就是中國。直到今天,在俄語裡仍稱中國為"契丹",而不是漢人,更不是唐人。


阿斌270202161


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優秀的兒女,秦朝雖然短暫,卻是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許多法律制度和郡縣制一隻被後代所沿用。有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的英文譯音昌南就是秦的發音。

漢朝初期我們的確沒有強大,經過幾代人的休養生息,和忍辱負重,把最大的威脅匈奴打的徹底臣服,有人說今天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後裔。前後共計四百餘年,被後世稱為強漢,統一以後的臣民以自己是漢族而自豪。

唐朝也是一個偉大而強盛的王朝,迎來四方朝賀和臣服,並把漢的絲綢之路發揚和開拓,如今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唐山也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如香港電影《唐山師兄》等。並且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那個時候起,日本國,朝鮮國等的歷史文獻都用中文來書寫,這個怕是許多人所不瞭解的。

宋明清以後,雖然在文化和疆域等諸多方面有所建樹,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沒有超過漢唐,同時也遵循以前的習慣,並且也沒有必要那樣來稱呼。也為後是留下了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偉大遺產。


王偉2361


秦漢在華夏文明史上是劃時代的變遷時期。是天下分封制轉化為中央集權制的關鍵時期。

秦朝只是個不太成熟的開始,而漢朝則讓中央集權制走向穩定,成為天下人都接受的共識。從而意味著一個新的社會形態誕生了,伴隨而來的是新的社會意識得以形成,新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世界觀得以鑄造成功。也就是說漢魂得以鑄就。因此漢由朝代的稱謂,進而成為了漢帝國各族裔共同的稱謂。因為將有共同的社會意識,共同的價值觀丶人生觀丶世界觀的國人稱為一族,是十分恰當的。

唐、宋丶明等朝代都是襲漢制、承漢德丶習漢禮,是漢文化的延續。漢朝以後的朝代,都可以視為奉天意,承漢制。因此唐人、宋人丶明人都是漢人。那些奉天承運的開國之君,也不會數典忘祖,改換族裔的稱呼。


鬼影147951010


因為漢朝以後開始形成了真正的漢文化,在春秋戰國那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民族概念。只有中原和邊陲,那時候除了長江黃河都是老少邊陲。

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漢族文化習俗都是源自於漢朝。

但是,今天漢族也僅僅,是個稱號了,而不是文化概念,因為清朝和那幾年盛世早給漢文化毀壞殆盡。

清朝入關以後,強迫百姓剃髮易服,毀壞百家思想,文化作品,禮崩樂壞。

盛世那十年,中國傳統文化又一次浩劫。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唯獨漢族沒有。

所謂的五千年文化,只剩下清朝了,還是在電視劇裡面,而且清朝除了搞破壞,開世界的倒車啥都沒留下過。

上古堯舜禹給了我們華夏,商周給了我們禮儀。

漢族給了我們凝聚。

唐宋給了我們眼界。

明朝讓我們知曉了世界。

清朝和那些年的盛世,對不起,一切清零。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


放學後的teatime


因為漢朝不但在疆域上得到統一,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空前統一,民族認同感來自於漢朝。

秦朝雖然也是大一統國家,但是秦朝只是統一了疆域,思想並未統一。七國老百姓人心思異,七國舊貴族蠢蠢欲動,等待時機復國,所以沒有民族認同感。

經過楚漢之爭到漢朝統一,七國舊貴族早已不復存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早已人心思安。而且漢朝給了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使漢朝逐漸強大起來,老百姓也變得豐衣足食。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認同感也就出來了。

那麼真正使漢朝變成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的人是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國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統一。也正是這個時候,漢朝的絲綢和工藝品經西域源源不斷的進入歐洲各國,史稱“絲綢之路”。但絲綢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因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匈奴與漢朝邊界,漢朝商人的財物往往被匈奴掠奪,絲綢之路嚴重受阻。

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現象得到了改變。漢武帝不能容忍匈奴人的這種野蠻行徑,於是主動發起了規模最大的漢匈大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把匈奴趕回了漠北,徹底扭轉了局勢,漢匈邊境得到了安寧,絲綢之路也得以貫通無阻。

由於絲綢之路的盛行,漢朝文化領域也不斷向外輸出,漢朝周邊國家和歐洲各國見了漢朝商人都稱之為漢人。漢人這個稱號就是這麼來的,慢慢的漢人就變成了漢族,漢家文化在後面的朝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那為什麼唐、宋、明等朝代都沒有改名為“唐族”或者“明族”呢,主要是後面這幾個王朝都來自於漢族,也就是說他們都屬於漢族王朝。既然已經是漢族王朝那肯定是繼承了漢族文化和漢族思想,也就沒有必要再改民族名字了。如果改了就是背棄祖宗,這樣的罪名誰也承擔不起。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去改,改了意義也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