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代軒逸裝配工藝點評 縫隙不勻

[資訊-牛車網]

在此前的靜態點評中,我們肉眼可見軒逸的前保險槓兩側與翼子板接縫處並未對齊,有明顯不平整的情況,一定程度反映出了新車的裝配工藝問題。本著用事實說話的原則,牛車實驗室對軒逸的車身接縫處大小和漆面厚度進行了細緻的測量,看看第14代軒逸的裝配工藝是否像我們推測的那樣,而日系車“皮薄”的帽子又能否真正摘下。

與此前的測試方法相同,測量時車輛保持原廠未拆解狀態,縫隙測量設備為塞尺和電子游標卡尺配合,以毫米mm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漆面厚度測量設備為塗層厚度儀,以微米μm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一部分:發動機蓋與前翼子板接縫(單位:mm)

機蓋前部 機蓋左側 機蓋右側 4.31 3.60 5.68 3.98 4.02

5.45 3.53 3.71 4.81 3.33 4.84 4.95 3.40 3.66 4.91 前部平均值

左側平均值 右側平均值 3.87

4.04 5.25 前部最大差值 左側最大差值 右側最大差值 1.58

‍ 1.24

0.87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點評:發動機蓋前部的縫隙從兩側向中間逐漸變小,反映了開模略有瑕疵,並未將縫隙全部控制一致。而機蓋左右兩側的平均數值相差了1.21mm,則完全說明了機蓋裝配有很大問題,使得機蓋整體偏左,而左側的做大差值也達到了1.24mm,裝配工藝實在令人堪憂。

第二部分:後備廂蓋接縫(單位:mm)

後備廂蓋左側 後備廂蓋右側 3.75

3.77 3.64 3.65

3.94 3.43 3.85 4.23 3.66 3.99 4.13 3.89 左側平均值 右側平均值 3.83

3.83 左側最大差值 右側最大差值 0.49

0.8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點評:算完左右兩側平均值全部為3.83mm後,我們還以為軒逸後備廂蓋的裝配精度達到了多高的水平。但其實,這僅僅是數字上的巧合。橫向對比左右兩側數值後,還是不難發現越到尾門後部數值相差越大。不過與前機蓋的整體向左錯位相比,後尾門的裝配工藝還是好多了。

第三部分:車門接縫(單位:mm)

左A柱 左B柱 左C柱 右A柱 右B柱 右C柱 4.21

4.33 3.75 4.14 4.56 4.46

4.74 4.53 3.80 4.12 4.35 4.28

4.47 4.55 3.85

4.28 4.87 3.76 4.40 4.23 3.64 4.12 4.48 3.85 4.20 4.02 3.43 3.97 4.36 4.07 4.25 4.02 3.96 4.12 4.24 4.13 4.10 4.51 4.39 4.16 4.64 4.11 4.31 4.05 4.37 4.64 4.36 4.29 3.82 4.07 4.36 4.06

3.71 4.21 4.35 4.14 3.93 4.41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4.36

4.23 3.94

4.19 4.47

4.15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0.64 0.73

0.96

0.67

0.63

0.70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點評:A、B、C柱縫隙的最大差值都保持在了1mm以內,還算不錯。橫向對比後,我們發現軒逸A、B柱兩側縫隙控制得比較接近,說明前門裝配較為精準;而C柱兩側縫隙相差較大,左C柱上方明顯多為3mm開頭,而右側則明顯為4mm開頭,橫向最大差值達到了0.71mm,後門的裝配工藝還略顯粗糙。

第四部分:漆面塗層厚度(發動機蓋,翼子板,後備廂,車頂)(單位:μm)

發動機蓋 左前翼子板 後備廂 車頂 83.2 89.1

106 90.2

83 73.6 102 87.7

86 90 106 78.5

89.6 右前翼子板 86.9 95.1 84.5 95.1

90.7 86.8 89.4 86.2 左後翼子板 113

101 103 右後翼子板 102 97.2 102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87.4 84.6 104.7 87.3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12.1 39.4 4

16.6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點評:看完數據,先不進行對比,單從數值來說足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軒逸的大部分漆面厚度均在100μm以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車型的漆面厚度都在110μm以上,甚至有的車型部分位置可以達到150μm以上,而軒逸漆面的最低值甚至只有73.6μm,而且還處於易發生剮蹭的翼子板位置。只能說是廠家為了控制成本在精打細算,日系車“皮薄”的帽子,這下是實錘了。唯一的優勢就是漆面均勻度不錯,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麼薄的漆再噴不均,像話嗎?

第五部分:車門漆面厚度(單位:μm)

左前門 右前門 左後門 右後門 96 89.3

90.4

91.5 88.8 84.4 91.8 91.3

90.5

90.1 90.8 91.1 90.2

91 94.2 91.3 90.9 83 91.4 84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91.3 87.6 89.7 89.8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最大差值 7.2 8.0

3.8 7.5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第14代轩逸装配工艺点评 缝隙不匀/漆面太薄

點評:車門漆面的數值也並未給我們太大驚喜,全部不到100μm。噴塗均勻的優勢在車門上有所體現,但有些位置又差強人意,例如左前門和右後門,整體都保持在90-91μm左右,但唯獨各有一組數值十分突兀,不知是否是人為修補造成的呢?

總結:有著“快車神器”美譽的軒逸成為了近幾年興起的新一代“國民神車”,而通過真正測量實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軒逸的裝配工藝和漆面厚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車企合資讓我們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了更實惠的好車,但希望廠家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生產線的同時,嚴抓產品質量關,這也有助於我們國內汽車工業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