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宋朝的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登基過程與所有的皇帝不同。無論是曹丕、司馬懿、劉裕、楊堅或是李淵,他們都在擁有權力之後,才通過威逼利誘的方式來篡取政權。唯有宋太祖是被動的“黃袍加身”,莫名其妙就當上了皇帝。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宋太祖並沒有參與“黃袍加身”的謀劃,在整個登基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他的弟弟

宋太宗趙匡義及親信趙普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陳橋兵變”是趙匡義與趙普密謀的“傑作”

宋太祖“黃袍加身”始末

宋太祖並沒有顯赫的身世,他本人也是在周世宗登基後才被重用。《舊五代史》記載,周世宗北征契丹,一天忽然掘地發現一塊兩三尺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三個大字,沒有人看懂是什麼意思。當時的點檢是張永德,回朝後,世宗的身體就不適,於是任命他更信任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取代了張永德的位置。

世宗駕崩後,“點檢作天子”的傳言愈傳愈烈。當年冬天,忽然有來報說北漢與契丹兵入寇,朝廷派趙匡胤率兵禦敵。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帶先鋒出城時,汴京中就四處流言說:“將以出軍之日,冊點檢為天子。”百姓都覺得要變天了,急忙逃匿起來,唯有深在宮中的太后與幼帝尚未察覺。

當部隊抵達陳橋驛時,軍士們在半夜聚集於驛門前,宣稱要擁戴點檢為天子。有人高叫說:“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冊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都押衙

李處耘急忙告知供奉官趙匡義與歸德掌書記趙普。匡義與趙普便趕往趙匡胤的寢所,命令部將嚴密把守,然後又派郭延贇趕回都中去聯絡石守信王審琦,這兩人都是趙匡胤的親信。

黎明時分,軍士們相擁至趙匡胤的寢所,趙匡義和趙普急忙走進去彙報情況。當時的趙匡胤酒後初醒,正睡眼惺忪的躺在床上,還沒來得及起身,將校們便露刃羅拜在外面說:“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為皇帝。”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回答,眾人便將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後集體跪拜山呼萬歲!接著又擁他上馬,請求還京。趙匡胤無奈說:“汝等貪富貴,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人都答應說:“願受命。”接著便浩浩蕩蕩的趕回汴京。

趙匡胤回京後,便命甲士歸營,他沒有進宮面聖,而是重回自己的家。將士們便挾持宰相範質等來見,趙匡胤流淚說:“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範質還沒來得及回答,軍士們立即挺劍威脅說:“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趙匡胤斥之,眾人不退,範質起初問責幾句,見眾人都跪下,也只得下拜。於是眾人擁戴趙匡胤進宮,到崇元殿去行禪代禮,正式登基為帝。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黃袍加身

宋太宗與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謀

《宋史》的《太祖本紀》與《太宗本紀》裡都淡化了宋太宗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只記載他在黎明時率先進去彙報情況,沒有說到他與趙普派兵把守宋太祖的營帳以及密令郭延贇入京聯絡石守信的事。因為《宋史》雖是元朝人編的,但裡面的內容大多抄自當時的《太祖實錄》,而這本書正是在宋太宗當政時修訂的。

南宋人李燾寫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則明確記載李處耘給宋太宗及趙普報信的事,而且內容更詳細。書中說軍士們在半夜就想衝入太祖的營帳,趙普與太宗“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軍士們聽完,面面相覷,逐漸散開。然而,過了一會他們又重新聚集過來,露出白刃並大聲說:“軍中偶語則族。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

趙普與太宗察覺到時機成熟,便故意斥責說:“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肆狂悖!”於是軍士們各自歸座聽命。趙普又說:“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攮卻,歸始議此。”建議先北上抗擊契丹,回來後再做計議,藉此來激將。眾人果然紛紛反對,說如今政出多門,以其北上擊寇,不如先擁戴太尉,安定朝政,然後再出兵禦敵。並且威脅說:“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使向前矣”。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於是趙普便對匡義說:“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然後又與諸將約定,擁戴太祖後,不可濫殺無辜,以免都城搖心。軍士皆許諾,之後太宗及趙普才命郭延贇入京報信,並與諸將守衛在太祖營帳外,直到天亮。

太祖被黃袍加身後,仍然不肯接受,於是大家便“相與扶太祖上馬,

擁逼南行”,石守信早就打開城門迎候,宋太祖得以順利進京。元朝人編的另一部史書《宋史全文》與《續資治通鑑長編》寫的這段內容一樣,可信度極高。這說明宋太宗與趙普在陳橋兵變中起了關鍵性作用,而宋太祖是被迫登上皇位的。

木頭上寫“點檢作”可能也是他們兩人的作品,就像陳勝吳廣秘密把“陳勝王”的紙條藏入魚腹中一樣,以此來迷惑周世宗。之後他們又散佈“點檢作天子”的謠言,為兵變進行輿論造勢。在陳橋驛,當士兵譁變之後,宋太宗與趙普為了控制他們,以免出現不聽號令的狀況,便假意勸阻,一邊安撫人心,一邊又秘密派人聯絡汴梁的石守信。等軍士們聽從約定,決心擁戴宋太祖後,事情便成功了一半;接著石守信控制了汴京,打開城門迎接宋太祖回來繼位,實現了和平的改朝換代。

宋太宗為供奉官,趙普為掌書記,二人慾圖富貴而將宋太祖孤注一擲,成則跟著榮升;不成則宋太祖遭受首禍,其計亦陰矣。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宋太祖為什麼要傳位給宋太宗?

當我們弄清楚宋太宗與趙普在陳橋兵變中的決定性作用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太祖要傳位給太宗了。可以說,皇位是太宗幫太祖爭取到的,這點他們的母親杜太后最為清楚。

根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初次聽到“點檢作天子”的謠言時,十分害怕,秘密告訴家人,擔憂宮中人知道了這件事會加害自己。他的姐姐當時正在廚房裡做飯,聽見後面如鐵色,忽然出來拿著木棍追打太祖,說:“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為邪!”等到宋太祖黃袍加身,從陳橋驛趕回京城時,他的妻子王氏與杜太后設齋於定力院。聽聞兵變的事,王氏非常驚恐,杜太后卻淡定的說:“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言笑自若,不以為意。這說明,杜太后與她的女兒可能知道宋太宗密謀擁立兄長的計劃,所以她們告誡宋太祖不要膽小怕事,而且不擔心事情不成,因為有匡義與趙普在太祖的身邊,“何憂也”。

太祖剛登基時,杜太后的身體還健康,她也常議論軍國大事,並且稱呼趙普為書記,曾囑咐他說:“

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第二年太后就生了病,臨終前還招趙普進來一起受遺命。她先是問太祖說:“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回答說:“皆祖考及太后之餘慶也。”不料太后不以為然,認為柴氏失天下是因為國無長君的緣故,並且遺命說:“汝百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太祖哭著答應說:“敢不如教”,接著命令趙普在塌前寫下誓書。

就這樣,宋太祖才繼位第二年,便在母親的要求下,確立了太宗的合法繼承人地位。從年齡上看,宋太祖比宋太宗大12歲,太宗又比四弟趙廷美大8歲,且趙廷美是庶母所出。而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也就只比宋太宗小12歲、比趙廷美小4歲而已。杜太后這樣安排,目的是為了讓宋太宗能夠兄終弟及,因為她知道,如果沒有太宗的密謀,太祖就無法黃袍加身。如果不在自己生前,讓兩個兒子約定好,宋太祖可能會除掉太宗以鞏固權力,太宗也可能與趙普密謀弒君,殺掉太祖然後繼位。

杜太后為了避免死後兩個兒子互相殘殺,才用遺囑的方式來約束太祖,讓他寫下誓書,並由當事人之一趙普親自監誓。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宋太宗趙匡義(939年-997年)

試解“燭影斧聲”之迷

按照線索,我們已經可以理清關係了。首先宋太宗與趙普密謀擁戴宋太祖登上皇位,立下汗馬功勞,而宋太祖只是被動的坐享其成。但是在他看來,自己是一顆被弟弟與部下操縱的棋子,眾人貪圖富貴才擁戴他做皇帝,讓他承受最大的風險,彼此之間並無恩義可言,只是各取所需罷了。如果太祖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他就得考慮趙匡義會不會不滿,因為當初沒有他,自己也就無法當皇帝。所以,必須除掉匡義才能保住德昭的位置。

杜太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在臨終時給兒子們規劃了一個皇位繼承的序列。先讓太祖傳位給太宗,然後再經過廷美傳回太祖的兒子德昭。既滿足太祖的心願,也安撫了太宗的情緒。但是宋太祖在晚年時已經逐漸背離了誓書,他利用盧多遜來制衡趙普,並最終解除了後者的宰相職位。趙普離開京城時,怨憤不已,上表自訴,並且提醒太祖不要忘了杜太后的遺囑,甚至說到:“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委婉的勸太祖不要違背誓言,自己也確實不曾勸太祖改立。

宋太宗是否弒兄自立?深度分析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迷

就在臨終前那年的三月,宋太祖到洛陽去行郊禮,打算遷都於此,群臣怎麼勸他都不聽,太宗則堅決反對,力請還汴。太祖不得已,只得回去。十月份,陰霾四起,雪雹驟降,太祖招太宗入宮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人們遠遠的看到燭影下,太宗彷彿要避席離去,太祖拿著斧頭戳雪,口中說:“好做,好做。”第二天他便突然駕崩了,而太宗先於德芳入宮,繼承大位。

如果參考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可以推斷宋太宗弒君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唐太宗首倡起兵,為其父李淵打下了整個江山,結果卻因嫡長子繼承製阻礙了自己繼位,所以他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並逼父退位。宋太宗也是如此,他與趙普密謀擁戴宋太祖登基,立下汗馬功勞,而嫡長子繼承製同樣妨礙他繼位。在後來,他察覺到太祖可能違背盟誓,就狠心把他殺死了。並且連兩個月都不肯等,當年就革除太祖的年號,改元“太平興國”。之後召回趙普,流放盧多遜,又斥責德昭,令其負疚自盡,而太祖的另一個兒子德芳也青年早逝;廷美為此感到不安,最終被趙普誣陷圖謀不軌,監禁至死。

宋太宗之惡,亦不下唐太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