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1

寇準也算是生在新時代,長在大宋朝。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第二年,他出生。在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的第五年,他十九歲,參加科舉。

這一屆科舉,是宋朝出名的龍虎榜,李沆、王旦、向敏中、宋湜、蘇易簡、張詠,全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而當時年齡最小的、後來名氣最大的,則是寇準。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十九歲的寇準從縣級幹部起步,憑藉過人的才幹、果敢的風格,一路開掛,到二十七歲時,調入汴京,成為中央財政系統的一名要員。

宋朝的情況是這樣的,到洛陽才知道錢少,到汴京才知道官小。作為一名廳級幹部,在首都只能算剛剛起步。

是金子總會發光,何況寇準這塊超白金。他參與朝廷議事,見識不凡而且言辭犀利,很快引起宋太宗的注意。

宋太宗稱他為本朝之魏徵,必須破格提拔,予以重用。

三十一歲他當上了樞密副使,這就算進入了大宋常委,三十三歲當上了副宰相。

快!太快了!這是以火箭的速度升官。

2

非常之時,當然以非常的方式用人。

可是,當時的宋朝並沒有重大事務。與遼國的戰爭暫告一段落,四川的起義也基本平定。那宋太宗為什麼要迅速提拔寇準呢?

當時的宋朝,當務之急就是確立皇儲。宋太宗年事已高,他選擇的繼承人或病或死,如今必須儘快確立太子。

原來的宰輔呂蒙正、張齊賢他們,政治派系太複雜,不是輔佐新太子的合適人選,而能力強、年紀輕、政治根基淺的寇準,無疑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寇準有一次與大臣在朝堂之上爭吵,宋太宗把他貶到地方,但是很快又調他回京。寇準一進京,宋太宗就召他入宮。

宋太宗問:“朕那幾個兒子,誰能夠繼承皇位?”

寇準當然不能指名道姓地推薦,說:“確立皇儲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不能與婦人、太監、近臣商議,唯有陛下聖心獨斷。”

宋太宗沉思多時,屏退左右,說:“立襄王怎麼樣?”

寇準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定,那就及早確立太子。”

於是,襄王趙恆被立為太子。

3

寇準深得宋太宗的信賴,而且他一貫敢說敢做,雖然是副宰相,但是風頭已經蓋過宰相呂端。

此時,不少大臣彈劾他如何跋扈、如何擅權。宋太宗在朝堂之上批評寇準,寇準不服,要求當堂對質,而且言辭咄咄。

在皇上面前尚且如此,在大臣面前還不知道有多囂張。寇準的表現更印證了大臣對他的彈劾。

宋太宗覺得寇準太強勢了,“怏怏非少主之臣”,自己都鎮不住他,以後太子登基,還不得任由寇準擺佈。

於是,寇準出局,被貶往鄧州。而宋太宗心目中扶持太子的大臣,選定了呂端。

宋太宗當初想讓呂端當宰相,徵求了呂蒙正的意見,呂蒙正認為呂端糊塗。這不是無端中傷,呂端確實做事不夠精明強幹,經常被下屬糊弄。

不過宋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在寇準離朝的第二年,宋太宗就病危。大太監王繼恩聯合幾名重臣,說服了李皇后,要擁立太宗長子趙元佐繼位。

眼看著宋太宗就要嚥氣,呂端與王繼恩同時開始行動。

呂端在笏板上寫下“大漸”兩個字,讓心腹急送到太子趙恆那裡。而王繼恩則召集同黨大臣,併入宮請李皇后主持新天子人選問題。

王繼恩親自去請呂端。一貫老實的呂端卻變成了老狐狸,他讓王繼恩在書房稍等,他且去更衣。一出去他就把房門反鎖,並嚴令手下看守。

呂端火速去見李皇后,果斷否決了立皇長子趙元佐的提議,十分強硬地說:“先帝已經立下太子,正為今日。先帝剛剛去世,豈可違命?”

李皇后沒有了王繼恩當主心骨,只好點頭同意。

此時,太子趙恆已經進宮,呂端又召集大臣入宮。在大臣參拜新君登基之前,已經六十三歲的呂端擔心自己老眼昏花,鬧出差錯。他徑直走到趙恆面前,確認無誤,這才帶領群臣參拜。

就這樣,一場宮廷政變被呂端消弭於無形,宋真宗趙恆就順順利利登上了皇位。

4

宋真宗登基後,呂端功成身退,回家養老。朝廷形成以新宰相李沆為首的中樞,此時還沒有寇準的位置。

但是,遼國頻頻在邊境出兵,大戰在所難免,朝廷又進入非常時期。而此時,被宋真宗倚重的宰相李沆病逝,寇準臨危受命拜相。

寇準踏入了人生最波瀾壯闊的歲月,他將主宰國運,他將力挽狂瀾。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七月李沆病逝,八月寇準拜相,閏九月遼國大舉南下,朝廷大臣紛紛勸說宋真宗南下以避遼國兵鋒。

寇準堅定地認為,一旦皇上南下,則軍心崩潰,到時遼國大軍挺進,宋朝江山不保。他鼓動宋真宗御駕親征,以此提升士氣,必能擊敗遼兵。

宋真宗被寇準說動,果然親征。到了黃河北岸,寇準又勸說宋真宗渡過黃河。

但是這個建議遭到多數大臣的反對,宋真宗也不敢過河,過了河一旦戰事不利,想逃跑都來不及。

寇準堅持己見,認為皇上親征就是要鼓舞士氣,震懾敵人。如果不過黃河,不到前線,不但不能提升士氣,還容易讓士兵心生疑慮。

寇準用半懇求半強迫的方式,逼著宋真宗登上車輦,渡過了黃河。

當皇上的車輦和大旗出現在黃河北岸時,宋朝大軍踴躍不已,歡呼萬歲,聲聞幾十裡,遼國士兵也為之震驚。

寇準全權負責前線的軍事調度,連續打退了遼國的進攻。

宋朝軍心大振,但是宋真宗的聖心還是惴惴不安。他派人查看寇準在幹什麼,但見營帳之內,寇準喝酒聽曲、談笑自若。宋真宗這才放下心來。

遼國見討不到什麼好處,就只好要求談判,於是達成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班師回朝之後,寇準的聲望達到了頂峰,權力也達到了頂峰,宋真宗對他都恭恭敬敬。

好景不長,一年之後,寇準就被打發到地方任職了。這雖然有王欽若等人暗箭中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年富力強的宋真宗和強硬偏狹的寇準在同舟共濟度過了非常時期之後,變得難以相容。

寇準離朝後,新宰相是王旦,宋真宗對王旦說:“以前寇準好給人許官,以為己恩,你要引以為戒。”可見宋真宗對寇準的意見有多大。

5

宋真宗到晚年,又一次把寇準調回朝廷擔任宰相。

當時的朝局,十分複雜。宋真宗得了風疾,經常神志不清、言語混亂,再加上行動不便,無法上朝理事,就讓劉皇后協理朝政。

劉皇后掌握了大權,這又令宋真宗不安,本朝可別也出現一個武則天。他要找大臣制衡住皇后,能擔此大任者,必須有能力有威望,寇準就是最好的人選。

很多人都勸寇準不要進京去趟這淌渾水,但幾經沉浮後,寇準才五十八歲,豈甘心就此終老一生。

寇準進京拜相後,發現自己鬥不過皇后。一方面寇準在朝廷的奧援如畢士安、王旦、向敏中死的死、老的老;另一方面,寇準脾氣太大,把丁謂等重臣都得罪了,他們轉向了皇后一方。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寇準不是無能之輩,使出了絕地反擊的大招。他抓住機會入宮面見宋真宗,密陳太子監國、大臣輔政的方案。

宋真宗認可了這個方案,接下來就是擬定詔書、簽字蓋章、宣讀詔書,然後寇準就以輔政大臣的名義執掌朝政。

不料,事情外洩,丁謂、劉皇后得到消息,連夜行動。第二天一上朝,寇準等來的聖旨,不是任命為輔政大臣,而是被罷免宰相。

宋真宗在深宮之中,頭腦清醒的時候還會念叨:“寇準呢?我怎麼這些天都沒看到他?”

新一次皇位新舊交接的關鍵時期,寇準又一次出局。而且,在權力的遊戲中,他徹底出局,此後一貶再貶,直至被髮配雷州。

6

宋真宗死去,十三歲的太子趙禎繼位,就是宋仁宗。輔佐新皇上的人,這一次是王曾和呂夷簡,也都是老狐狸。

劉太后和丁謂都想獨攬大權,兩人關係出現了裂縫。王曾掌握了丁謂的把柄,他要聯合劉太后,扳倒丁謂。

但王曾只是副宰相,沒有丁謂點頭,他無法單獨面見太后。

他裝出一副可憐相,跟丁謂說自己有一件很為難的私事,想找太后說情,可又不好意思當眾開口。

丁謂哈哈一笑,就給王曾安排了一個單獨面見太后的機會。

王曾一入宮見到劉太后,迅速說出丁謂專權的罪證,與太后達成同盟,共同對付丁謂。

站在宮門口等候的丁謂遲遲不見王曾出來,頓感大事不妙。不過,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在御史的彈劾聲中和劉太后的訓斥聲中,丁謂垮臺了。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接下來就是要限制劉太后的權力,不能讓她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不過,劉太后棋高一著,反而藉故罷免了王曾。

繼任宰相的則是呂夷簡。他改變了策略,竭力緩和劉太后與宋仁宗之間的關係。當時劉太后在宮中收養了一名宗室子弟,這是對宋仁宗的致命威脅,你不聽話,皇上可以換人。

呂夷簡反覆勸說劉太后,終於使得那名宗室子弟離開宮中。這樣,懸在宋仁宗頭上的那柄利劍被解除了。

宋仁宗最感激的人就是王曾和呂夷簡。宋仁宗執政時期,號稱君子滿朝,但是仁宗死後,配享太廟的,還是王曾和呂夷簡。沒有這兩個人,他當時的命運如何,還為未可知。

7

這些都與寇準無關。在宋真宗去世的第二年,他也在雷州去世。

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三歲當上副宰相,兩次擔任首相,一生波瀾壯闊,大起大落。

寇準是獅子,面對宋太宗、宋真宗、劉太后、遼國,他都是一頭獅子。他風格強硬,認定一個目標,不惜一切代價去推動,的確有些“孤注一擲”的風格。

宋真宗評價他性格“剛忿”,剛硬而易怒,這使得他屢屢在關鍵時刻失手。

呂端、王曾、呂夷簡都得以功成身退,而寇準卻孤獨地病死在雷州。相比他的那些同榜進士,寇準名氣最大、功勞最高,而結局也是最慘的。

寇準死前曾經寫過一首詩,詩中有這麼兩句:

壯志銷如雪,

幽懷冷似冰。

宋太宗、宋真宗都寄望寇準能扶保太子,但關鍵時刻寇準卻總是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