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孩子,

天生勤思好学,

只是,

因为我们不当干预,

所以耽误了孩子。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你知道吗——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成年人的不当干预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游戏本身,还会伤害孩子的大脑。

认知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孩子认知行为的观测实验。他们将参与实验的孩子分为两组,发给这两组孩子相同的玩具,不同的是告诉第一组这个玩具只有一个作用,对另外一组则什么也没有说。

在孩子们拿着玩具玩了一会之后,观测者结束这个实验,让他们在一定时间之内再玩堆积木游戏,并观察他们堆积木的行为。

后来,观测者发现那些曾经自由使用过玩具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即使反复失败也能不厌其烦地继续坚持,堆出的形态各异,而且还给它们起了很多有趣的名字。

相比之下,另外一组的孩子则在规定时间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忍耐力都不如前者,思绪僵化停滞,选择而放弃的孩子更多。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这个实验模拟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随时都会发生的小事,却轻而易举地揭示了“干预”对孩子思维成长的重要性。

假设这种“干预”是长期的,结果可想而知。

比如,你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你总是对这个是什么、可以干什么、怎么玩指手画脚,当时你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种做法恰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孩子在认知、思考、行动上就会产生“依赖”,遇到挑战和困难就会失去耐心和毅力。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万事始于细,教育和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无法例外。

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是生活中那些琐碎的教育细节积累集聚的结果

上面这个实验所揭示的恰恰是这一看似“琐碎的教育细节”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

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很可能就会日复一日地重复错误。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这样的小事何足挂齿,但对孩子来说,这样的举动恰恰在无意间塑造着孩子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孩子只能顺着你的“轨迹”往下走,结果就是你把游戏变成了“纵心术”。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孩子是借助游戏来感知、认识、想象、思考、理解、判断、调整和表征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的,这是“自主”的本质。父母的不当干预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自主思维的破坏,是对孩子大脑自我建构的破坏

孩子再遇到问题时,更习惯于“走老路”

教育本身是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或是一劳永逸的技巧的,有的就是对教育细节的不断调整和修正。

所以,成年人如果要“干预”孩子的游戏,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让“干预”符合孩子正常的需求——

游戏是孩子自发或主动参与的;

游戏就是游戏,带给孩子快乐体验;

成年人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引导启发式支持,而非直接指挥和代劳等;

不对游戏能力作出负面评价。


如果你想伤害孩子大脑,就用这种方式参与孩子游戏

对孩子来说,孩子越小越需要游戏,游戏就是他们学和习的过程

正是因为“游戏”即“学习”,所以游戏过程就是孩子自主完成“学业”的过程,非常值得父母重视。

尽管科学还无法完全弄清楚孩子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通过游戏学习,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学习并塑造大脑,但是父母参与或干预孩子游戏的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且深远的。

只不过,父母将采取何种方式参与或干预游戏,就取决于父母的认知能力。

而且,这种深刻持久的影响不仅仅只限于参与和干预孩子的游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