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引子

相信世上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愛學習,能夠通過學習改變人生命運。但總有這麼一群孩子,面對家長使勁渾身解數的打罵壓、或是各種討好式的物質獎勵,照樣無動於衷,不愛學習就是不愛學習,一副你拿我沒辦法的架勢。

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難道就真的找不到一條解決的路徑了嗎?這裡先從一個故事講起,這個故事其實也不新鮮了,但我們或許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迪。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物質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好像很難解釋得通。畢竟,孩子一開始可是什麼錢都沒有卻玩得還很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得再也不想玩了!這的確是很不符合邏輯的一種現象,那我們應該怎麼去解釋這種現象呢?

這裡不能不提到兩位著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要問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出在哪?關鍵就在於內在動機的缺失上。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在內,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即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這三種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就能促使孩子的內在動機的形成。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孩子不想學,等同於把接受信息的通道給關閉了,父母的苦口婆心教育自然不奏效。這就好比坐飛機時把手機調成了飛行模式,外部打再多電話它都進不來。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去打通接受外部信息的這個渠道,也就是說如何去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才是我們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關鍵點。

內在動機確實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感知到,但它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以男女戀愛為例,比如我們喜歡上了某位心儀的男孩或女孩,這就有了內在動機,你就會竭盡全力去追求;如果不喜歡對方,因為缺少內在動機,哪怕是在春節爸媽姨舅們熱情地給你張羅著相親,你可能都老大地不樂意,在心理上是抗拒的。這和爹媽硬逼著孩子去學習,而孩子就是不想學習的心理何其相似?

01

前面已經說了,每個人包括孩子在內,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求,也就是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自我決定論認為: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如果都能得到滿足,會促使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反過來,若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原有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為外在動機。

這裡先從這三個基本心理需求的概念說起。什麼是歸屬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能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這三個要素。歸屬感是人的首要目標。不管在你眼中多麼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受到這三個要素,孩子反饋給你的不是牴觸就是抗拒。

比如,讓孩子參加鋼琴興趣班,哪怕孩子多有天賦,學琴自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面對困難和挫折,孩子在此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來自父母的愛、尊重和接納,而不是父母的求全責備,這才是孩子持續練琴的動力之一。

什麼是自主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感到行為可由自己來決定。這是包括孩子在內的人的天性使然。

前一段時間,因為晚上要到外面聚餐,就想中午簡單煮個水餃應付一下,徵得女兒同意之後,就帶她到超市買一包兒童水餃,兒童水餃有很多品種,我讓她自己挑選一包,她在冷凍櫃裡翻啊翻,最後挑選了某種蔬菜口味的兒童水餃。因為是她自己挑選的水餃,她在那餐水餃吃得特別多,基本上都吃完了,而往常一模一樣的水餃常常吃不上幾口就吃不動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包水餃是她自主挑選的,所以就吃得特別地爽,這是典型的孩子自主需要得到滿足的體現。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什麼是勝任感?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孩子覺得他能夠做到。

比如我女兒在一年級的時候,在同齡小朋友大都看繪本、漫畫、童話等各種拼音讀物的時候,我女兒卻已經拿起了不帶拼音的、大部頭的純文學作品的書在看,而且是樂此不疲和達到痴迷的程度,這就源於我之前對她的幾次有目的的引導。

簡單步驟就是,我事先準備好了這些想要讓孩子看的書,並且當著她的面看,這一舉動吸引了她,她產生了好奇,也嘗試著拿去翻閱,我看到之後,就故作驚訝的說:“哇,你還看得懂這書啊!這可是初中生才能看得懂的呢!你可能看不懂,還是看那些有拼音的書吧……”一下子吊起了女兒不服氣的胃口,她竟然告訴我說:“我看得懂……”這就是孩子的勝任感心理在起作用。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做法的對路。當然,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是家長自己要先對這類書籍感興趣,就算不感興趣,起碼在孩子面前展示一種熱愛閱讀這類型書籍的姿態,讓孩子在閱讀路上不孤單;二是和玩遊戲通關升級一樣,孩子也能夠看得到自己的閱讀能力在不斷地提高,使孩子感到自己有駕馭純文學作品的能力。至少滿足了以上兩點,才能讓孩子的閱讀之路更加行穩致遠。

02

很多家長為了促使孩子愛上學習,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但很多辦法不是基於科學的教育規律來考慮,更多的是憑著一種想象和一點經驗。比如時不時地盯著孩子學習、總拿別家孩子來和自己孩子對比、對孩子動不動就訓斥威脅之類的等等,這些做法對孩子的歸屬感。自主感及勝任感等都是一個極大傷害,這又怎麼可能調動起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呢?

我們是不是經常發現這種情況:父母如果當場指出孩子的學習問題,固然他們也明白父母的批評是對的,但孩子在心理上往往不願意痛快地接受,彷彿是被父母強迫改正似的,這其中原因就在於孩子在學習上缺少自主感和勝任感,情緒上的衝突在所難免。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比如在言語和行動上能給孩子更多一些的自主感和勝任感等,相信孩子能夠做得更好。

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父母給孩子自主感,並非是對孩子的放任不管,更不是任由孩子胡來,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地讓孩子有自主選擇和決定的感覺。當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自然就會更加配合父母的教育。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總而言之,孩子是否能體會到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等對內在學習動機的形成至關重要。

因此,到了這裡,我們就能很好地解釋本文引子中那個故事背後的問題了。

孩子原來是為自己玩的,這體現了自主感。如果此時老人出來制止他們:“別吵了!趕快走!”孩子們很可能會心想“偏不走!你憑什麼趕我們走啊!“,說不定他們會變本加厲玩得更瘋狂了,這當然對老人不利,他想要一個安靜環境的訴求並沒有得到解決。

但老人很高明,他沒有采用趕走孩子的硬辦法,也沒有采用一錘子買賣來“收買”孩子的做法,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他巧妙採用了一種特殊方式的“獎勵”孩子的辦法,最終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當孩子一旦心滿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獎勵,內心部分心思就已開始逆轉了,他們第二天來的目的就不是之前的自主感,而是為了拿到外部獎賞來嬉鬧的,自主感大大減少,嬉鬧再也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變成為了再次得到老人獎勵的某種表演而已,這時原本的內部動機就變成了外部動機。

自然,外部動機不可能持久,為別人表演就很累,而對方居然連續兩天任意降低“獎勵”,難怪孩子們最後要發怒了:“現在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以後再也不會來這個鬼地方為他玩了!哈哈,老人的真實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種效果要是能夠遷移到孩子的教育上,無疑會成為那些正苦於孩子不學習的父母一針強心劑。

為什麼現實中那麼多的父母在對孩子給予各種獎勵,意圖促使孩子愛上學習,結果卻不盡人意,原因就在於沒有充分考慮到以下兩個核心點問題:

  • 一是獎勵是否滿足了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
  • 二是獎勵到底是促進還是阻礙了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的形成。

在故事裡,老人的獎勵不僅沒有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反而還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獎勵是否一定會減弱內在動機呢?答案是有可能,但並不是絕對的。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因此,要闡明“獎勵是否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回答“是”和“否”的問題,而是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如果獎勵對孩子意味著家長的某種操控,比如獎勵和”只要你……就會……“相伴相生的話,那孩子的自主感肯定要下降,的確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現實中,很多父母不正是這樣對孩子說:“只要你這次考試考了100分,就會得到一個某某某的獎勵。”之類的許諾嗎,這種獎勵頭幾次或許有效果,但次數一多,就必定要失靈,因為這種獎勵並沒有達到提升孩子內在學習動機的目的。

03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家長怎麼做能避開獎勵的”陷阱“,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學習動機呢?

我們知道,學習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態度。單純的物質獎勵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不少的負面影響,謂之為“欲速則不達”。

如果物質獎勵代表著某種榮譽或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即便是物質獎勵,也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任何可以滿足孩子基本心理需要的獎勵,都有助於促進孩子的內在動機。下面介紹一些具體做法作為參考:

1、描述性的鼓勵比籠統的、華而不實的表揚或獎勵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即勝任感。

諸如對孩子說“不錯!”或“很棒”之類的說法都屬於籠統的表揚,很容易失效,培養的只是孩子的外在動機,更理想的方式是直接點出要具體表揚的內容,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

2、儘量少用操控的語氣對孩子下指令。

比如對孩子說“如果你……那麼……”“只有……才……”之類的,這些話不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認可,相反還容易讓孩子心生反感。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比如對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要是早點做完作業,這樣節省出來的時間,你自己就可把這省下的時間拿來安排……“ ,或者對孩子說:”……不到一個小時你就把作業完成了,你是怎麼做到的?“這種不含操控性表達的語言讓孩子一聽,感到自己還有可以選擇的餘地,或是感到自己有勝任感(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作業),在心理上就比較容易接受,以後在行動上自然就會想方設法提高學習效率。

3、當孩子能做到的時候,可用慶祝的方式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

比如對孩子說:“你這幾次完成作業都又快又好,爸爸媽媽簡直都不敢相信我的寶貝能做的這麼好呢,這週六剛好有部新上映的動畫片,為了慶祝一下,媽媽決定全家陪你一起去看這部動畫片,你看怎麼樣?”家長這樣做是一種聰明的辦法,表面上是為了慶祝,實為獎勵,卻給孩子一種意料之外的驚喜,孩子以後也不會把自己好的表現和獎勵直接掛起鉤來,對獎勵產生了依賴性。

4、當孩子對某項活動已經有了內在動機,不必刻意進行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我女兒為什麼能夠每次堅持兩三個小時的專注學習(小學二年級階段),其實是非常偶然的一次發現。她看到書上一篇文章寫著“小學生專注力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覺得很好奇,就問我是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說是的,一般小學生能做到專注學習半小時就很了不起了,中途需要得到休息。我女兒聽了,立馬來了挑戰慾望,說”我可不止半小時……“。

自那以後,她每次連續沉浸於學習中的時間基本上在兩到三個小時,最後不得不強制規定中途要休息一下。在這當中,孩子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沒有任何物質上的獎勵,因為這一方面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建議,對自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體現了自主感;一方面是孩子願意去超越自己,比書上寫的要做得更好,體現了一種勝任感。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幫孩子真正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

04

孩子的良好學習動機來自於他自己的內在需求,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學習上的需求,如果缺少這種學習需求,作為父母,就要通過一些教育和引導,來刺激、喚醒和強化孩子的內在學習需求。

但僅僅有學習需求還是不夠的,這就好像人人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可如果沒有外在動力,光想著改善生活,卻沒有外部的實質上的動力,這種需求只能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要消失。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對孩子而言,這些外部動力包括如下幾點:

一是營造出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這裡所說的教育也包括孩子的學習動機在內。父母與孩子親子關係良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

二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尤其是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實際上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書香門第家庭一般很少出紈絝子弟,就因為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家庭薰陶和父母影響。對普通人來說,父母其實不需要多高的要求,簡單到你要孩子做到哪一點,你自己也努力去做好哪一點就可以了,哪怕就是裝裝樣子也好過什麼樣子都不裝。

比如,想讓孩子讀書,自己在孩子面前卻從不看書,而是刷手機玩遊戲,又怎能指望孩子熱愛讀書呢!如果你看的是很有品位的書,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一定被你“同化”了,也愛看有品位的書。

三是必要的獎勵。

獎勵孩子尤其是精神上的獎勵是有必要的,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學習的興趣也會大增。但家長切記不要隨意獎勵,特別是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上任何和學習有關的獎勵條件。

娃不愛學習打罵壓行不通,滿足3種心理需求是關鍵,值得家長一試

四是要讓孩子有一個溫暖安全的學習環境。

家長為孩子創設一個溫暖安全的學習環境,其實是在滿足孩子的心理安全需求,儘量做到不過度渲染考試,不強化分數,減少孩子的學習壓力,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的孩子,反而能走得更遠。

五是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家長要從培養孩子的學習樂趣和成就感入手,積極引導孩子學習,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有了學習動力,孩子自然會對學習產生進一步鑽研的興趣。

六是要確定適合孩子年齡的學習目標,不拔苗助長。

學習目標設置要合理,否則過高的學習目標,孩子努力半天得不到,會有一種學習上的受挫感,而產生放棄心理;過低的學習目標,孩子會不把學習當一回事,也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05

孩子不愛學習不是一朝一夕才形成的,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對孩子的成長無益。

孩子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都來源於家長。因此,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沒有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都難以改變孩子。要改變孩子不愛學習的現狀,請先把自己變成一個熱愛學習的家長,這才是一條教育孩子的捷徑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