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後期李秀成的軍隊數倍於湘軍,為何雨花臺大戰還是敗給了湘軍?

何昆峰


雨花臺大戰,是發生在南京雨花臺附近的一場戰役,由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對陣曾國荃率領的湘軍。這場戰役從1862年9月4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24日,共計44天。在這場戰鬥中,太平軍不僅擊斃湘軍副將倪桂節,還將主帥曾國荃的左頰也擊傷,但最終還是以李秀成的失敗而告終。

據說,在這場戰役中,湘軍出動的總兵力只有三萬餘人,而李秀成先後調集的軍隊,已經達到二十多萬,卻最終還是慘敗。對此,很多人也是充滿疑惑,李秀成好歹也是太平天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名將,他麾下的軍隊人數又數倍於湘軍,為何還會失敗呢?難道曾經幾千太平軍就能所向披靡、橫行天下的時代真是一去不復返。

其實,李秀成的失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李秀成在這場戰役中不佔地理和後勤優勢。在大戰開始之前,曾國荃率領的陸師18營共9000人的兵力,已經提前屯紮在天京南面雨花臺一隅,而彭玉麟統帥的水師18營共9000人已早已經在天京護城河口以逸待勞,同時,曾貞幹率領的10營5000人兵力駐守在三汊河 、江東橋一帶,傍水築壘。

換句話說,在大戰開始前,湘軍已經利用水師優勢提前佔據有利地勢,且與後方的安慶大本營也保持著暢通無阻的聯繫。在這種背景下,李秀成在水師不濟的情況下,單靠陸軍想把湘軍趕下長江去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戰役打到最後,就演變成一場消耗戰,而雙發的比拼,也就變成比拼後勤。



當時湘軍為圍攻天京,已經做了很久的籌劃和準備,而且他的前線和大後方都暢通無阻,所以後勤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可以堅持打持久戰。但是,李秀成是倉促從上海一帶趕回來救援天京,本是寄希望於快速擊破湘軍,後勤各方面都沒有做長遠規劃,所以等到戰役演變成持久戰後,李秀成鑑於後勤壓力,只能選擇撤退後再做下一步規劃。

第二個原因,是李秀成在武器上不佔據優勢。雖然他先前在江浙上海繳獲和購買了大量洋槍和部分炮火,但槍多炮少,且槍支型號龐雜,質量低劣參差,是地地道道的“萬國牌”。反觀湘軍洋槍雖少但都是制式裝備,洋炮充足且質量高,戰役期間又從水路補充了許多火炮和彈藥,高下自判,這也直接導致李秀成本想快速打開雨花臺這個口子的計劃落空。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當時李秀成的總兵力,雖然從明面上看,有近二十幾萬,幾乎是湘軍的七倍。但事實上,李秀成真正能夠投入到前線和湘軍作戰的部隊,也只有區區幾萬人而已。因為,當時李秀成的後方,是以洋槍隊為核心的外國僱傭軍,李秀成倉促從上海撤回來,為防止外國僱傭軍趁火打劫,不得不在上海外圍留守五六萬人的部隊。可以說,雖然外國僱傭軍沒有和李秀成交戰,但他們卻牽制了李秀成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其次,當時清政府為全力圍剿天平天國,不僅派來曾國藩、曾國荃,還有左宗棠、淮軍李鴻章各部,以及清政府的中央軍隊,他們從各個方向不斷壓縮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早已經形成包夾之勢。所以等李秀成率軍回師天京時,他還需要留下大量的軍隊來牽制左宗棠、李鴻章,以及清政府的中央軍隊等,防止他們的偷襲。

這樣一來,他真正用來在雨花臺和曾國荃交戰的部隊,實際上和曾國荃差不了多少,都只有區區數萬人而已。在這種背景下,李秀成本希望快速撕開雨花臺這個口子,結果因為武器裝備等緣故,他連續發起的幾次衝鋒,都被曾國荃給擋了回來,再加上湘軍水師的優勢,李秀成根本無法快速擊退湘軍,於是戰役演變成持久戰。

隨後,李秀成的後勤開始出現問題,他只好下令撤退,然後自南門進入天京以做下一步規劃。至於這場戰役,李秀成雖然失敗,但對於太平天國整體戰局並沒有多大影響,因為李秀成帶回來的軍事主力依然是完好無損,這場戰役充其量只是一場局部小戰役,而等到李秀成進入天京後,歷時兩年的天京保衛戰才真正拉開序幕。


我是趙帥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兵員變化很大。

太平軍最能打的時代,主要是前期和中期。

那時候,太平軍的骨幹都是廣西、湖南、湖北一帶徵召來的人。

其中尤其是廣西和湖南的軍人,大部分是自願從軍,戰鬥意志強,驍勇善戰。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多是山民,沒什麼文化,容易相信洪秀全的那套宗教理論,用宗教思想武裝自己頭腦,作戰很可怕。

然而,後期的太平軍就不同了。

老兄弟大部分戰死了,而補充進部隊的多是強行徵召甚至直接抓來的壯丁。

這些人說白了就是炮灰,其實並不願意去打仗,也不覺得清軍和他們有什麼冤仇。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視野比較開闊,文化程度也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說。

到了戰爭最後幾年,因太平軍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將工人和農民強行編組入作戰部隊,強迫他們混在在軍人中作戰。

說白了,這些都是烏合之眾,人再多也沒什麼用處。

用楊志對梁中書的話來說:這些傢伙一見到強盜,早就跑沒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沒用。

相反,湘軍則是職業軍人,就靠打仗吃飯的。因時刻都有生命危險,必須儘量提高戰鬥技能和作戰意識,戰鬥力很強。這些湘軍士兵自然不能濫竽充數,也沒有辦法濫竽充數,除非你不想活了。


說白了,最後就是職業軍隊湘軍,打太平軍胡亂編組的烏合之眾民兵而已。


薩沙


太平天國後期的雨花臺大戰,20萬太平軍,主場作戰竟然硬是啃不下三萬人的湘軍,雨花臺堡壘的堅固程度可比鹿晗的上海堡壘堅固的多了。

太平軍的這次失利,應該說輸在了指導思想的不堅決,李秀成下決心打這一仗的時間太晚,使得太平軍失去了先機。

在雨花臺大戰之前,李秀成率領主力到外圍作戰,大鬧江浙,為太平天國開闢了第二戰場,建立了兩個省級行政機構。李秀成將最富庶的江南地區收入囊中,戰果無疑是巨大的。可是打野成功的同時,湘軍曾國荃部卻來了個強行推塔,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天京一時間風聲鶴唳。

曾國荃的這次行動並不是輕兵冒進,而是清軍一次綢繆已久的大型軍事行動。曾國藩不僅調動了湘軍,還嚴令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積極配合,水陸並進,南北夾擊,圍剿南京,一舉平亂。

清軍花了四個月時間打到了天京,出現在了雨花臺附近。洪秀全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當即下旨要求李秀成回援。可是李秀成此時卻犯了嘀咕,剛剛吃下去的江浙肥肉吐出來真的捨不得。

更何況他把蘇州視為了自己的根據地勢力範圍,作為根本之地。所以對於回援這件事情並不積極,只是暫停了對上海的進攻,派了一隻人馬支援南京,自己則在蘇州觀望。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戰場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太平軍守了一個月之後,西南屏障失陷,整個太平軍陷入了全面的被動。洪秀全急壞了,要求李秀成火速支援,可是他沒有太大的行動。

南京城的形勢急轉直下,被清軍攻擊三個月之後,太平軍已然支持不住,這時候洪秀全也學起了宋高宗完顏構,一天之內連發三道聖旨,要李秀成儘快增援。在這時,李秀成才下定決心支援南京。終於李秀成率領了16萬大軍,姍姍來遲。

在這個時候,如果李秀成能夠和城內的太平軍形成良好的互動,只要雙方合力,對清軍曾國荃部實施雷霆一擊,相信曾剃頭肯定支撐不了,只能選擇撤退,天京之圍迎刃而解。可是洪秀全,李秀成都過於自信了,認為在自己的強大兵力優勢之下,曾國荃不堪一擊。

李秀成此時的心態出現了問題,他對戰場形勢出現了誤判,太低估了曾國荃的實力。同時因為自己姍姍來遲,他唯恐洪秀全猜忌,他力圖速戰速決,一口氣用兵力優勢吃掉曾國荃。

可是曾國荃人馬雖少,但是他的裝備可比太平軍好太多了。而且曾國荃享有其他清軍沒有的無限開火權,整個清軍體系竭盡所能在各個方面對曾國荃的部隊大開綠燈。

曾國荃的炮彈簡直像不要錢一樣,用科技上的優勢來消弭敵人人數上的優勢,每次太平軍發動決死衝鋒,都被湘軍用激烈的火炮打垮。而且曾國荃在面對太平軍不惜兵力的進攻時,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烏龜功,嚴令部隊不得出擊,高寨深壕,嚴防死守。

於是在戰場上就出現了一幕非常奇特的場景,在整個戰役上,是清軍進攻南京,在雨花臺這個戰場上,卻是太平軍在向清軍發動猛攻。李秀成在進攻受挫之後,頭腦也逐漸冷靜,正視眼前對手,開始開動腦筋,開始地面地下同時進攻,地面上加強炮擊,地下則是地道戰。

這種戰術還是很有效果的,曾經把湘軍的一處營壘用炮火轟塌,太平軍魚貫而入。可是湘軍表現的十分勇敢,非但沒有潰退,反而是拿出亮劍精神,和太平軍肉搏,把這個缺口打成了一個血肉磨盤,無時不刻不在攪拌著雙方戰士的生命,最終更為勇敢的湘軍堵上了缺口,湘軍的最大危機就此度過。太平軍唯一的機會從他們的手指縫中溜走。

進攻受阻,再加上隨著冬天的到來,李秀成的隊伍寒衣不夠,處於難以為繼的境地。面對曾國荃源源不斷不要錢一樣的炮彈侵襲,李秀成的信心被耗盡,帶領這支軍隊撤進了天京城。最終,天京城被湘軍軍攻陷,太平天國落下帷幕。

這場雨花臺戰役的失敗這個鍋必須由李秀成來背。如果他能夠及時入援,能夠趁清軍諸部進軍速度不統一,諸部之間欠協調這樣的機會,他還是有機會打退清軍的。

只可惜李秀成本人太在意,自己根據地裡的罈罈罐罐,作戰決心下的太晚,作戰思路又太簡單,所以導致了戰役的失敗。


歷史評說


雨花臺大戰是太平天國後期天京保衛戰中非常重要的一戰。

1862年,曾國藩統帥的湘軍攻下安慶之後,天京便暴露在了湘軍面前,當年5月湘軍開始向天京方向進攻。

從1862年7月份開始,天京外圍開始面臨嚴重的形勢,太平軍對此組織反攻,但成效不大。到了8月份,洪秀全身邊已無可出戰的主力部隊。自從1862年陳玉成部在安慶戰役中基本損失殆盡後,整個太平天國唯一能作戰的主力部隊就只剩下了李秀成部。9月份李秀成集結了十三王十餘萬部隊進發天京,試圖為天京解圍。

由於李秀成回援速度沒有跟上,導致在李秀成進攻雨花臺湘軍陣地前,湘軍就已經完善了防禦工事。

當時的情況是,湘軍攻城主力曾國荃部駐紮在雨花臺陣地,人數在三萬人左右,曾貞幹領兵五千多人駐守大勝關、江東橋一帶,彭玉麟的一萬多水師負責確保糧道。此時的曾國荃遭遇軍中爆發疫病,士卒病死達到了三分之一。

▲拿下安慶後,湘軍順江而下,直取天京

1862年10月13日開始,李秀成指揮大軍強攻雨花臺湘軍陣地,曾國荃下令嚴防死守,太平軍則採用了密集陣型不斷地向湘軍陣地發起猛攻,湘軍則不斷使以槍炮還擊,經過十多天的激戰,太平軍傷亡數萬人也沒見戰果。

李秀成又令士兵頂著木板門片,蛇形前進,在太平軍接近湘軍營地的時候,湘軍開始用火炮攻擊,衝鋒的太平軍死傷無數。繼續衝鋒的太平軍把先前戰友的屍體推入湘軍壕溝,竟然將壕溝填平,然後踏著戰友的屍體繼續前進。在湘軍營寨前,雙方展開血拼,曾國荃左腮中彈血流不止,仍死戰不退,頂住了太平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之後侍王李世賢的三萬大軍從浙江趕到,加強了對湘軍雨花臺陣地的圍攻,太平軍對著湘軍陣地採用槍炮、挖地道等多種方式進攻,湘軍形勢岌岌可危,曾國荃無奈只得調集曾貞幹部四千人馬增援雨花臺大營。

11月3日開始李秀成、李世賢繼續指揮大隊人馬猛攻湘軍雨花臺大營。通過穴地攻城(挖地道到對方營前,埋上炸藥引燃)法連續炸塌湘軍營牆兩處,並用火槍弓箭持續攻擊湘軍大營缺口,之後數千太平軍攻入了湘軍大營,與湘軍展開了肉搏戰。湘軍此時已背水一戰,與太平軍展開了血拼。太平軍先後五六次攻入大營,但終不得入。太平軍的地道攻擊也屢屢被湘軍識破不能得手,最終太平軍攻勢力竭,在大戰四十六天後,李秀成不得不在11月26日撤圍,至此雨花臺大戰結束,以湘軍的勝利而告終。

此戰太平軍失敗的原因,我個人分析如下:

一是湘軍使用了大量火器守城。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實際上湘軍通過多種渠道購買了當時最好的後膛槍及大量西方火炮,火力非常猛。曾國藩等人在上書清廷的時候對這些事情自然是隻字不提的,經常以“忠於朝廷”的精神支撐將士為由,說明獲勝原因,為的就是突出自己的功績,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

二是湘軍實際上是一支龐大的工兵隊,按照曾國藩的說法叫做“結硬寨,打呆仗”,每到一處必然裡三層外三層地挖戰壕,然後就是長期圍困對手。由於防禦工事修築的極為完善,對方往往攻不下自己的陣地。在修築好工事後湘軍一般也不主動發起進攻,就這樣困死對手,如安慶之戰,湘軍就足足圍困了兩年,死也不走,最終拿下了安慶。

三是湘軍到了最後時刻,捨得花錢,只要願意上去打的,曾國荃從不吝嗇錢財。在整個雨花臺大戰中,曾國荃最關心的其實並不是糧草補給是否到位,而是曾國藩能給他送多少錢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巨大的金錢利誘下,湘軍個個如打了雞血一般,跟著曾國荃死戰到底了。

四是太平軍的戰鬥力在天京保衛戰的時候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不如楊秀清時期的太平軍。楊秀清時期的太平軍至少是一支由信念的軍隊,曾經林鳳翔、李開芳的兩萬多人馬就能一路從南京一直打到北京附近,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如果是楊秀清時期的太平軍,至少也不至於會打成這樣。而天京事變之後,太平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信念,而李秀成帶到天京作戰的十多萬軍隊,大部分也是新兵,作戰經驗不多,沒有經歷多少戰爭洗禮,在曾國荃手下的湘軍老兵面前還是嫩了許多。

五是李秀成的作戰方略也是出了問題。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完全可以先包圍湘軍,然後斷其糧道,再長期圍困,自然可以擊破曾國荃的雨花臺大營。但是一上來就猛攻,攻不下就急了,繼續猛攻,數次猛攻不下,士氣必然低落,到了後來怎麼打也打不下來,反而自身傷亡慘重。


老威觀史


1862年,李秀成率領大軍與駐紮在雨花臺的湘軍曾國荃部展開激烈交戰,太平天國傾盡全力試圖擊敗湘軍的圍困,以保證都城天京的安危。然而,激戰44日後太平軍始終無法擊破湘軍營壘,無功而返,只能退守天京孤城。天京失陷的命運就此註定,再也無力翻盤。

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上位以後由於李秀成的戰功赫赫又對建設太平天國做出許多貢獻所以洪秀全封他為“忠王”,李秀成也是太平軍隊其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在那段時期太平天國的軍隊幾乎是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摧毀了滿清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的了。

但是在雨花臺大戰的時候,李秀成的三十萬軍隊居然慘敗給了僅僅一萬人的湘軍。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後期的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昏庸無道沉迷於酒池肉林之中,太平軍的領導人也是腐朽不堪了,對於軍隊的管理非常的散漫軍隊裡的將士大多是些烏合之眾貪生怕死之徒;另外的原因就是在戰術上的策略謀劃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


從數字上來看30萬和1萬確實有點懸殊,但是這30萬太平軍的戰鬥力全是微乎其微的。而曾國藩的湘軍是非常厲害的。雖說,曾國荃的部隊此時要面臨十倍於自己的敵軍,可是,太平軍也並未仗著人數優勢討到便宜。對於曾國荃來說,整場戰役就像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湘軍仍然憑藉驚人的戰鬥力化險為夷,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

雖然說李秀成親自上前督戰,曾國荃也始終在鼓勵著守軍的士氣。曾國荃在前線指揮時,被流彈炸到,口吐白沫,但是,仍不顧受傷堅持指揮。有了曾國荃做表率,湘軍士兵們紛紛拿出不畏生死的勇氣,根本不讓太平軍踏進戰壕一步。

而且太平軍戰鬥力低下。李秀成率領的這幾十萬大軍大多未經歷惡戰,雖有先進的洋槍火炮在手,但遇到湘軍這種不要命的對手,不消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

相比於湘軍,太平軍的人數優勢也給李秀成帶來了難題,那就是糧食供給明顯不足。由於即將入冬,二十萬太平軍的吃喝保暖都是很嚴峻的問題,況且此時的洪天王早已躲在安樂窩中不問世事,只能由李秀成自己解決。



雖說,太平軍的裝備提高了一個檔次,但是,裝備上仍無法與湘軍比肩,湘軍的所有火器都是從安慶的軍工廠中批量生產的,遠非太平軍使用的土製洋槍可比,所以,曾國荃部士兵採取的戰術也十分簡單,那就是龜縮在陣地中防守,大量減少傷亡。

另外更重要的是這太平軍士兵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視野比較開闊,文化程度也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說。到了戰爭最後幾年,因太平軍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將工人和農民強行編組入作戰部隊,強迫他們混在在軍人中作戰。

說白了,這些都是烏合之眾,人再多也沒什麼用處。用楊志對梁中書的話來說:這些傢伙一見到強盜,早就跑沒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沒用。

經過經一個月多的攻擊,30萬太平軍都沒有能夠將只有3萬人的湘軍營盤攻陷,反而軍心渙散,適逢蘇州前線吃緊的消息傳到了天京,李秀成坐不住了,在他心中,蘇州遠比天京重要,那是他自己的根據地,於是乎,李秀成選擇了撤軍。作為統帥的李秀成一撤軍,雨花臺大戰便以太平軍的失敗而告終。

李秀成此次的失敗,不是輸在人數,也不是輸在武器裝備,而是輸在了軍心,當然,這不能全怪李秀成,畢竟當時太平天國整個局勢都處於頹敗中,軍隊早沒有起義之初的銳氣和拼勁。


獨秀文苑


雨花臺一戰,可以說事關太平天國生死存亡之大局。如李秀成勝,則天京之圍可解;如不勝,太平天國則走向敗亡之路。

可最終的結果是,李秀成用了46天,也未能摧垮曾國荃的湘軍,反而自損兵將,被迫撤圍,躲進了天京城內。

按說,雨花臺一戰,李秀成所部的太平軍,其兵力是曾國荃的10倍,而且曾國荃在對天京形成包圍中,軍中突然鬧起了瘟疫,戰鬥力大大削弱,可是結局卻是李秀成不但沒能解圍,反而損兵折將,退回了天京城。



這是咋回事?難道是因為湘軍兵力強大,武器優良,而太平軍糧草不濟,因此導致雨花臺一戰失利?可顯然站不住腳,就我剛才所說,曾國荃所部的湘軍人數並不佔優,而且還鬧起了瘟疫,戰鬥力必大大減弱。另外糧草不濟,更是不可能,當時太平天國的糧道並未被截斷,衣食方面萬萬不可能出現太大的問題,也不至於全軍撤回天京城內。


我想,恐怕有以下幾點原因,才導致李秀成在雨花臺一戰失利:

其一,當時湘軍對天京形成包圍的同時,忠王李秀成還在浙江一帶與清軍作戰,也就是他一直在江南一帶駐軍,儼然把江南作為他的領地。洪秀全見天京之圍後,立馬在一天之內下發三道詔書,嚴令李秀成火速率大軍回援天京。李秀成卻將近拖了3個月,才慢吞吞回援天京,這表示李秀成對天京之局勢還是認識不足,如果他立馬接到洪秀全回援詔書,馬不停蹄回到天京,也許能夠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還立足未穩的曾國荃部的湘軍,定能天京之圍。

其二,還跟李秀成部的太平軍有關。李秀成部太平軍雖然兵力眾多,但久居江南,早已醉生夢死,士氣大不如以前,再加上訓練遲緩,一旦上戰場,戰鬥力必然被削弱。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


雨花臺一戰後,天京之圍更甚從前,太平天國其大勢已去矣,離敗亡之日不遠了。


青史回聲


現在的雨花臺已經是南京市的市區了。而15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那場決定太平軍將士生死的大戰,又撕開了我們塵封的記憶。

曾國藩制定了圍攻南京的計劃,令彭玉麟率湘軍水師配合曾國荃直抵南京。曾國荃率3萬湘軍駐南京城南雨花臺,彭玉麟率水師進駐江寧護城河口。此時,洪秀全在天京大夢未醒。李秀成重創英法的干涉隊和洋槍隊,在上海正打的英法清軍半籌不展,不敢接仗。



在這個時候,李秀成接到了湘軍直犯天京,洪秀全要求其回援天京的命令。李秀成停止進攻上海。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催逼下,無奈率領10萬人馬,回援天京。




湘軍也溝深壘固,已經築起了防禦工事,準備以死相博,背水一戰。曾國荃守雨花臺,彭玉麟率領水師主要保護糧道和軍需物資的暢通和供應。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開始進攻,這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攻堅戰。狂攻46天后,11月26日,李秀成在戰事毫無進展的情況下下令撤圍,率軍繞行南門進入天京。雨花臺戰事的失利,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致命的,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雨花臺戰事,李秀成率領10萬太平軍將士,卻沒有攻破只有3萬人的湘軍大營。大致有以下原因:

1.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正確回援天京的作戰方針。李秀成上奏洪秀全,湘軍在水師的配合下以逸待勞,應避其鋒芒,先囤積糧草軍火於天京,作長期準備,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鬥志時再與之決戰。然而這個策略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

2.千里馳援,倉促行軍,兵困馬乏,後勤援助無法跟上。時已冬季,太平軍的糧食棉衣軍需都不能及時跟上。而湘軍在防守作戰時,糧食和軍需的通道一直保持暢通,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湘軍指揮得當,將士用命。

3.也許是兵力數倍於敵人,李秀成倉促以疲憊之師攻敵以逸待勞,有驕兵之嫌。

4.低估了湘軍的戰鬥力,部隊缺乏攻堅經驗,沒有一鼓作氣拿下敵人,導致士氣衰落。

5.李秀成獨力難支,在接到洪秀全回援的命令後,在上海和天京之間猶豫不決。在上海還沒有完全攻下的情況下,全力回援天京吧,上海便前功盡棄,毀於一旦。不回援天京吧,洪秀全嚴詔催促沒有辦法。所以,李秀成最初只派了少許部隊按照自己最初的部署回援天京,先加強天京的防務,湘軍趁機築起防禦工事,以逸待勞。


秦野雁


1862年10月13日,南京城外雨花臺。忠王李秀成統帥十二萬大軍,已殺到曾國荃的駐地。營帳內的湘軍,僅有不到三萬的兵力,且無任何後備部隊可用,情況十分危急!

遠在安徽的安慶大營,曾國藩心急如焚。他整日憂心重重,不再休息就寢,訪客一律不見。每天唯一的期待就是等弟弟從前方發來的信函。此外他不斷往曾國荃營壘輸送糧草和武器彈藥。但是他沒有增援部隊可以派。


他的愛將鮑超被太平軍困在皖南,北面多阿隆的兩萬騎兵,不再聽命曾國藩。作為一個滿人,多阿隆不滿於一直扮演支援的角色。


10月24日,曾國藩終於收到弟弟的來信,信中說:太平軍已持續進攻七天七夜,但湘軍一直堅守不退。看到弟的回信,曾國藩回覆“稍感安慰”。


但兩天後,曾國藩又開始失眠。他得到消息:李秀成的表弟侍王李世賢率領另一支太平軍已離開浙江省,挾十萬之眾,將前來合攻雨花臺的湘軍。


第二天,曾國藩未收到弟弟曾國荃的來信,他憂心徹夜未眠等信使。擔心弟弟”本身受傷乎?“。曾國荃的確受了傷,被太平軍從洋人買來的新武器——開花炮所傷。還好只是皮外傷,未危及生命。


到了11月,曾國藩實在受不了這種整天提心吊膽的日子,乾脆向曾國荃提出撤兵之計,但曾國荃不肯撤,曾國藩要他退到安全之地,他不理會,堅守不退。


事實上:太平軍雖人多勢眾,但湘軍築有堅硬的防禦工事,可以逸待勞一再殺退毫無遮蔽的敵軍。曾國荃估算:光是11月某天的激戰,湘軍就殺掉長毛數千人,而自己這邊死傷只有近二百人。


但太平軍不死心,想通過挖地道,安裝炸藥炸開外牆來獲得戰爭主動權,湘軍防守任務一方面:想辦法守住外牆,方便牆上的大炮轟擊來犯的敵人。另一方面:著手建設新的防禦工事和壕溝,以防外牆被轟掉後,自己仍有地方可守。

11月26日,李秀成突然停止進攻,正如曾國藩當初所料:兵力超十萬,每天需要補給六十噸大米,若沒有水上的補給線,李只能靠南京城來補給,但那會威脅南京的存亡。而他派去攻打湘軍水師的部隊,遲遲沒有進展。沒有補給,他只能放棄這次圍攻。反觀曾國荃,源源不斷的物資向他們送來,曾國荃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此外,凜冬將至。李秀成的官兵沒有可供越冬的衣物和裝備,前一年,上海可怕的雪暴已讓他吃足了苦頭,他不想重蹈覆轍。

湘軍未在南京攻下什麼據點,就連雨花臺上那座石造的要塞仍在敵軍手裡,但這支湘軍部隊在敵人眼皮底下捱過一個半月的攻擊,已足夠振奮人心,鼓舞士氣!


本草百曉生


自古以來,帶兵的人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錢糧,是後勤補給,如果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出勝負,而是把戰爭拖入陣地戰消耗戰,那麼,誰的後勤補給更及時,更充足,誰才能在最後勝出。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更換主帥?因為趙國已經消耗不起,再對峙下去,趙國就沒有錢糧運送到長平的幾十萬大軍那裡了。而白起接手秦軍以後,首先做的事就是派數千兵馬直奔趙軍後方糧道,為了保證趙軍不會再接收新的糧餉,秦昭王親自徵召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到長平趙軍的後方,徹底阻斷趙國的援軍路線和後勤補給線。

歷史的前車之鑑,曾國藩懂得,李秀成懂得,可是做到卻那麼難。

李秀成從蘇州兵分三路解救天京危機,除了李秀成自己帶領的主力部隊十二萬人直撲雨花臺,還有一路就是攻擊長江上的清軍水師。由於當時太平軍與清軍到處混戰,陸路運糧對雙方來說都不安全,都很困難,只能儘可能的走水路來運送後勤補給,誰控制了長江,就能源源不斷把後勤補送給自己前線的軍隊。

曾國荃初到南京城外時,人數只有兩萬多,由於小規模的戰鬥和霍亂的散播,沒過多久,人數就下降了一半。所幸曾國藩及時給他補充了新的兵源,在李秀成趕到南京時,曾國荃手下總共三萬餘人。

一聽說李秀成率領“六十萬”大軍撲向雨花臺,曾國藩趕緊派人盡最大能力給曾國荃運送補給,糧食,衣服,火槍,火炮,彈藥,能送多少送多少,而且源源不斷的送,因為清軍控制著水路呢——李秀成派去奪取長江控制權的人馬失敗了。

曾國荃以區區三萬人,面對李秀成十二萬大軍,雖然以逸待勞,在人數上仍然有巨大的劣勢。不過,湘軍一向遵循曾國藩“扎硬寨,打呆仗”的宗旨,在李秀成到來之前,已經把防禦的外牆和深濠修築齊備。曾國藩曾經讓曾國荃撤兵,曾國荃沒有同意。

李秀成來了以後,雙方就開始了激烈的爭奪和戰鬥,最激烈的一次攻擊,李秀成的太平軍損失了幾千人,而曾國荃的湘軍只損失了不到百人,另外有二百多人受傷。這個戰損比,很是驚人。

因為曾國藩有充足的後勤補給和彈藥,曾國藩派人從水上一直源源不斷給它運輸,只是曾國藩無法給曾國荃派援兵。

他本來想找多隆阿的,可是多隆阿不聽他的,被朝廷派到西北去平回亂了。他又找上海的李鴻章,李鴻章的淮軍有好幾個營的湘軍,可是李鴻章說自己那邊吃緊,這幾個營的湘軍放不回來,但是可以把洋人的洋槍隊“常勝軍”派到南京支援曾國荃。不過,等到常勝軍到達南京時,戰鬥已經結束了。

李秀成一邊硬攻,一邊派人挖地道,要通到湘軍陣營的外牆,想從地道入手,把外牆炸開一個缺口。但是曾國荃也有充足的準備,既堅守外牆,又在外牆以內修築新的厚牆和壕溝,以防萬一外牆被攻破,可以重新進行堅固的防禦。

這場戰爭,毫無疑問地成了一場短期的陣地戰,消耗戰。

曾國荃的軍隊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但是李秀成的十二萬大軍就不同了,由於沒有爭奪到水路控制權,也就沒有及時的糧食,而十二萬大軍每天的消耗非常驚人。曾國藩曾經預先就推算到,李秀成可以用南京城裡的糧食,可是李秀成卻不敢用,如果南京開始供應十二萬大軍的軍糧,對南京城裡的百姓和軍隊,無疑是一場災難性的打擊。後來天京城破,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糧食了。

這場雨花臺大戰持續了一個半月,由於缺少糧食和過冬的衣物,李秀成不得不撤兵,並默認了曾國荃那幾萬人馬在南京城外的繼續駐紮和圍困。

為什麼十二萬人沒有攻破三萬人的營壘?因為李秀成糧食不夠,因為李秀成的軍隊疲累,因為湘軍的防禦工事太堅固,因為曾國藩在後勤上源源不斷的支持曾國荃。


西堤君


當洪秀全所在的天京城被圍的時候,和天京相呼應的安慶,已經被湘軍給拿下了。這時候也就是說,天京就是一個孤城了。

他們能守住天京城,就能活,守不住也沒有人來救他們。

可以說這個時候,天平天國是最慘的時刻,就在不久之前,翼王石達開還和洪秀全分了家,他們老死不相往來。

石達開臨走之前,帶走了二十萬太平軍。

所以說這種打擊,對於洪秀全的太平軍來說才是致命的。

陳玉成兵敗安慶,生死未卜。洪秀全只能把救天京的希望放在了李秀成身上,李秀成也是在最佳的時間,從浙江趕到了南京。

參與到南京包圍戰之中的,剛開始是李秀成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這時候李秀成的大軍有二十萬,曾國荃的湘軍只有二萬左右。很顯然他們的力量是懸殊的。對於湘軍來說,他們也不是沒有任何優勢,畢竟,他們佔領了制高點雨花臺。

若是李秀成的太平軍想要解除天京之圍,他們就必須要把湘軍給趕走或者是打敗。

但是,他們竟然在雨花臺對峙了四十多天,李秀成的二十萬大軍,愣是沒有把湘軍給打敗。

李秀成的軍隊本來是很勇猛的,為何到了這時候,就不行了呢?

不得不說這時候李秀成的部下,大部分都是新兵,而且都是在浙江、江蘇一帶新招募的,他們作戰經歷幾乎沒有,頭上還頂著一個反賊的帽子。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想要打勝仗,真的有點難。正是因為他們的戰鬥力下降了,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連兩萬湘軍都打不過。

四十多天的時間裡,二十萬天平軍打不贏兩萬湘軍,也就意味著李秀成馬上要失敗了。因為這麼長的時間裡,清政府派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到來了。

再說了鎮壓太平軍的主帥是曾國藩。

曾國藩為了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也會火速派最好的軍隊,帶最先進的武器來增援曾國荃的,況且還有李鴻章的淮軍,也來到了天京城下。

最主要的是,那時候西方列強也從清軍這裡得到了好處,他們開始幫助清軍對抗太平軍了,有了西方列強從武器方面的支持,湘軍打起苟延殘喘的太平軍來,也就容易的多。

所以說,對於曾國荃來說,他這邊的力量是被無限的給放大了。

我們再看看李秀成這邊,李秀成這邊根本沒有辦法發起進攻了。

因為那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份了,他們錯過了最佳時機,面對著陣陣冷風,只能是在城外看著湘軍軍瑟瑟發抖。

要知道太平軍是凍得要死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禦寒的衣服,十一月的天氣,穿著六月的短袖。你說這仗他們要怎麼打。

所以,不得已他們只能龜縮在天京城裡,做殊死抵抗了。李秀成就這樣從雨花臺中,敗了陣下來。

漸漸地天京城被湘軍徹底的圍住了,太平軍的糧食也被斷掉了,這時候太平軍沒有糧食吃,他們就開始吃草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根本沒有戰鬥了,他們失敗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