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一章:三國四方都是詭

在中國,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國”。那麼,什麼叫“三國”呢?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品三國》一書中開宗明義:所謂“三國”,通常是指從漢獻帝(初評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歷史。這是教授們的專業解釋。

至於什麼叫“四方”,很多人可能對此是一頭霧水。什麼叫“四方”呢?“四方”就是指魏、蜀、吳等三國的開國統治者曹操、劉備、孫權,再加上蜀國的軍師、劉禪的相父孔明合起來總稱“四方”。因為孔明不管是在劉備統治下的蜀國,還是在劉禪統治下的蜀國,從某種意義上講都可謂是蜀國的當家人。

為什麼說三國四方都是“詭”?要知道究竟,首先必須明確“詭”的含義。詭是什麼意思呢?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之術。之後,孫子又對詭詐做了補充說明。“故能而視之不能,用而視之不用,近而視之遠,遠而視之近。”其意思就是能打的卻裝作不能打,要打的卻裝作不想打,向近處進攻,卻裝作向遠處進攻,向遠處進攻,卻裝作向近處進攻。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假亂真,玩陰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三國”。寫人、寫戰爭、寫計謀、寫人與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寫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突出的就是一個詭字。再看四方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孔明,哪一個不是詭詐人物?而且一個比一個“詭”!通讀《三國演義》,便知道“怎一個‘詭’字了得”?那麼,三國四方都是“詭”,具體“詭”在哪些方面呢?我們至少可以列舉以下五個方面。

一、兩朝歷史詭異。

二、三國故事詭說。

三、四方英雄詭詐。

四、世人盡力詭辯。

五、作者更是詭秘。

首先,說第一個方面,兩朝歷史詭異。

我們翻閱三國與西晉兩朝歷史就會明白,其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

曹操父子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經過連年征戰,實力一天天強大,然後是權威一天天強勢。先是漢獻帝給予曹操特權,上朝不用脫鞋,不用小跑,不用跪拜,還可以帶劍上殿,發言不用報自己的名字。然後是晉封魏公、魏王。實際上是將漢獻帝的天下掌控在自己手裡了。到了他離世,兒子曹丕上臺,曹丕在他那些忠誠部屬的鼓動下,漢獻帝被擠下了臺,曹丕自己做了皇帝。

再看司馬懿父子,先是跟著曹操,幫著曹操打天下,通過戰爭也培養了一批忠誠自己的部屬。司馬懿走了,司馬師兄弟來了,兄弟倆學曹操的樣子也掌控了曹魏天下。司馬師走了,司馬昭獨攬朝政。先是學著曹操的樣子上朝不用脫鞋、不用小跑、還可以帶劍上殿、發言不用報自己的名字,然後是加封晉公、晉王。完成了權力過渡。司馬昭走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來了。司馬炎在部屬的鼓動下,將曹魏的小皇帝曹奐擠下了臺,自己做了皇帝。

歷史就是這麼詭異,我們老百姓是難以弄明白的,但是同道中人能看明白。如唐太宗皇帝就看明白、說清楚了。他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人為鑑,可知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這樣幾句話鞭辟入裡,總結了魏、晉兩朝的得失興衰,不過,老百姓也有一句話很有警世作用。老百姓說,人在幹,天在看。不管你在想什麼,幹什麼,都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盯著你、監視你,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有非分之舉。可惜的是,曹魏父子不信邪,有了非分之想,有了非分之舉。到了孫子輩有了現世報。由此又教會了他們的學生司馬懿父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然後,學著老師的樣子,奪了老師的江山。更可惜可悲的是,晉武帝司馬炎作為司馬懿的後代從老師曹魏那裡奪得的江山,不到幾十年的功夫又被學生的學生,劉淵父子學著老師的樣子奪走了。這就是詭異的歷史,亦說歷史的詭異。

現在再講第二個問題,三國故事詭說。

我們大多數人認識三國,幾乎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而且大多數人將其對三國的認識定格在《三國演義》上。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其取材於正史《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有關史料與傳說。如果我們將《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進行比照,你就會發現《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詭說。如張飛怒鞭督郵,表現了張飛不怕天、不怕地的莽漢形象。而從《三國志》看,怒鞭督郵的人是劉備。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也是作者張冠李戴。真正斬華雄的是孫權的父親孫堅。還有關羽尋找劉備過五關、斬六將,也是作者的大膽虛構,實際上是子虛烏有。更讓你不可相信的是發生在孔明身上的許多故事,有的是移花接木、有的是憑神話虛構。如草船借箭,是從孫權那裡借來的,祭東風是作者神化了孔明。

作者為什麼要如此詭說呢?我想就是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現在講第三個問題,四方英雄詭詐。

《三國演義》刻畫了很多人物,我們這裡以曹操、劉備、孫權、孔明等四個人物為例,探討三國那個詭詐的年代,這四個詭詐的英雄人物是如何表演詭詐之術的。

《沙家浜》裡的草包司令胡傳奎,有一句很經典的唱詞,“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這句唱詞如果從三國背景下的故事看,只說對了半句,那就是“亂世英雄起四方”這前半句,後半句“有槍便是草頭王”似乎不盡然,也就是說僅有槍還不一定能做草頭王,還必須要有詭詐之術,才有可能為草頭王。

如《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劉璋、張魯等就是被孔明稱之為闇弱的草頭王,但這些草頭王不懂詭詐之術,還有幾分仁義,被人從草頭王的位置上趕下了臺。我們下面以劉璋為例作說明。

劉璋依靠父親的地位繼承了益州的草頭王,後來被劉備這個擅長詭詐之術的同宗兄弟趕下了臺。本來,劉璋是可以守住益州,趕走劉備的。其原因是劉璋不聽部屬鄭度的詭詐之言,劉備進攻益州,鄭度進言劉璋,“左將軍懸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之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擒耳。”鄭度這個詭詐之言確實夠狠毒的,連劉備這個擅長詭詐之術的詭詐之人聽了都害怕。可惜因劉璋還殘存幾分仁義之心,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不但沒有采納鄭度的詭詐之言,而且還貶黜了這個詭詐之人。(見《三國志。法正傳》)劉璋還說,“我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佔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淚。當時,劉璋在成都,手中還有“精兵三萬,谷帛支一年”,更為重要的是“吏民鹹欲死戰”,但是這個闇弱的劉璋想到的是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肌膏野草”,所以放棄了抵抗。由此,我才說,有槍就是草頭王,還得加一句,應該還要有詭詐之術,不然,就是僥倖成了草頭王也會被人擠走。

我們看曹操、劉備、孫權、孔明這四方英雄人物,一個比一個狡詐,一個比一個深諳詭詐之術,所以,一個接一個都成了草頭王。孔明名義上不是草頭王,而他實際上是草頭王的草頭王。因為他是草頭王劉禪的相父。

先說曹操。

曹操是聞名天下的第一奸雄,他以奸詐著稱。對此,諸葛亮有精闢的概括,說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挾天子”是其奸,“令諸侯”是其詐。在諸葛亮等人看來,因為是“挾”天子,所以是奸。而在曹操看來,他是向天下宣誓,是“尊”天子,是忠。在諸葛亮等人看來是“令”諸侯,所以是詐。而在曹操看,他是向天下宣誓,是令“不”臣,是義。到底是奸還是忠,是詐還是義,天下人一時間又有誰分得清呢?因為當時的天下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漢室不可興”這個答案,但這個答案卻是誰都不敢公開表明,都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來誆騙天下、逐鹿中原。例如,劉備聯合孫權於赤壁打敗曹操,而最終卻要上表朝廷,求得一張荊州牧的封號,曹操卻乘此做些手腳。本來孫權害怕劉備,讓華歆到許都去,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以安備之心,塞丞相之望耳”。不想曹操乘機同時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讓周瑜去與劉備相爭,他乘機取利。你說這能叫“挾天子而令諸侯”嗎?是你孫權自動上門討要天子指令的,我曹操只是“尊天子以令不臣”,正告你們天下還有天子在,你們不要為了利益而忘了仁義,怎麼能指責我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呢?從這一點上講,要說曹操奸詐,可謂奸詐到了極點。

再說劉備,劉備以天下梟雄聞名於世。大家都認為劉備是仁義之君。其實,劉備是天下最大的偽君子。他的手段是虛偽。因為,他起事之初一無所有,既然是一無所有,他就乾脆玩虛的。什麼是虛的又有賣場呢?在當時的社會來看,就是仁義。所以,他劉備高舉仁義大旗,騙來了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並宣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以致震動了當時的社會。後來,又來了糜竺、孫乾、簡雍,後來又籠絡了趙雲,僱來了諸葛亮,事業由此有了起色。仁義,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虛的,劉備玩的又是假仁假義,是虛上加虛。你看,劉備長江邊上玩趙雲。趙雲當陽長坂坡救阿斗,七進七出曹軍陣地。當趙雲把熟睡中的阿斗遞給劉備時,劉備本想好好獎賞趙雲,渾身上下一摸,半個銅子兒也沒有,他急中生智,將從趙雲手中接過來的兒子阿斗連看一眼都來不及,連忙擲於地上,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就這麼一句虛的,害得趙雲忙向地上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膽塗地,不能報也”。詭不詭?劉備一個子兒也沒給趙雲,害得趙雲流著眼淚、跪在地上,向劉備敬表忠心,願以肝腦塗地相報。本應該是劉備欠趙雲的,這一鬧,反倒是他趙雲虧欠劉備的了。

再說孫權,孫權是以英雄著稱於世。只是這個英雄人物要分時間對待。創業之初到夷陵之戰,這期間孫權是處於創業、發展期間,這個期間的孫權是個少年英雄人物。過了夷陵之戰後,孫權事業達到鼎盛時期,後繼曹丕、劉備稱帝,也做起了皇帝。從此以後,孫權本人開始走下坡路,由少年英雄變得昏聵、冷酷,就算不得什麼英雄了。不管創業發展的前期,還是處於走下坡路的後期,孫權的手段都是毒辣。毒是毒品。我們今天勸誡社會,為了生命,遠離毒品,但是人們就是無法遠離毒品。曹操與劉備明知孫權是個有害的東西,是不會成為他們當中任何一人的永遠朋友的,但他們卻離不開孫權,只要孫權願意和他們結盟,他們都求之不得。可惜,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孫權永遠都是腳踏兩隻船,風吹兩邊倒。這是他孫權的對外策略。孫權對內的策略也是辣,是火辣的情。只是前期是火辣的愛,後期是火辣的狠。陸遜是正好處於孫權事業的分水嶺階段的人物,既領受了孫權火辣辣的愛,也領受了是孫權火辣辣的狠。前期,陸遜戰勝歸來,孫權是讓侍衛親自為其撐傘而且是皇帝專用的傘蓋,為陸遜遮蔽,讓傘蓋遮蔽陸遜進出宮殿大門。他所賜給陸遜的禮物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當時,陸遜所受的禮遇恩寵無人能比。而後期呢?陸遜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人以及他的好友吾粲,都受到牽連。他的外甥是與太子走得太近被無辜的流放,他的好友吾粲是因為與他有書信來往獲罪被抓進監獄殺掉。陸遜本人,孫權多次派遣宮中使者對其斥責,最後含冤去世。從陸遜的遭遇可以看出孫權的毒辣。

最後說孔明,千百年來人們都以為孔明是千古第一忠臣。其實,孔明與劉備一樣都是最大的偽君子,天下第一等的陰謀家和野心家。他的詭表現在陰險上,陰是指其具有欺騙性。時至今日,雖然有人對其輔佐劉氏政權的忠誠有所質疑,但從社會來看,孔明還是公認的千古忠臣。可見其騙術的高超。險是指具有危險性。孔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幾乎掏空了整個蜀漢政權,造成蜀漢人民兵禍連年,萬復不劫,最後只是文人譙周一句提醒“臣愚以為不安”,整個蜀漢帝國就嘩啦啦的土崩瓦解了。其原因就是連年出兵征戰,看不到希望,百姓苦不堪言,百官無心為那個蜀漢政權效命。在我看來,蜀漢的滅亡,不是劉禪的過錯。劉禪也許是第二個劉璋,不忍子民承受戰爭之禍,順應民心,順應潮流,是順勢而為。要清算蜀漢的滅亡,其根子在諸葛亮。諸葛亮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說,蜀漢政權不北伐中原也會滅亡,北伐中原也會滅亡,不如讓他去冒險北伐中原而滅亡,僥倖成功了,他就是救世主。蜀漢不滅亡他是北伐不止,直至蜀漢滅亡為止。所以,他不斷地出兵北伐。要不是他本人提前謝幕,他會直至蜀漢滅亡才停止北伐。從這一點上來講,諸葛亮北伐中原帶給蜀漢人民的不是福,而是無窮無盡的戰禍。

諸葛亮總是說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此表示對蜀漢政權的忠誠,以此騙得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其頂禮膜拜。其實說諸葛亮鞠躬盡瘁是對的,因為他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我們又要說的是他那個“鹹決於亮”是真的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呢,還是為他那個不為人知的野心鞠躬盡瘁呢?儘管我們只是質疑,也沒有什麼證據,但卻有道理這樣質疑。其道理是劉備當年託孤的時候,劉備就對諸葛亮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孔明是當著眾官員表示不會取劉禪而代之,只會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地輔佐。現在諸葛亮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了,你這不是取而代之,是什麼?就算劉禪不才,無執政能力,但終因諸葛亮是當著劉備與百官的面表過態的,是不敢自取的,是要效忠貞之節而輔佐的。這樣一比較,最少有一點是明確的,諸葛亮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陽奉陰違,現在還不是陽奉陰違了,應該是陰奉陽違了。所以,說諸葛亮詭詐,一點也不冤枉他。

以上零零散散地分析了曹操、劉備、孫權、孔明等四方英雄人物的詭詐之術,你認為還不夠明瞭的話,我們不如打個比方進行說明。他們四人的詭詐之術,正像我們中國股市裡的那些行騙大亨們,與那些所謂的超一流的操盤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在股市裡圈錢的手段如出一轍。

曹操是一個什麼人呢?曹操就是一家國有上市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公司是怎樣上市運營的呢?他依靠手中掌握的軍事實力,對劉氏漢家,這家四百多年的老店進行強制清盤,剝離其優質資源佔為己有。即將代表劉氏漢家四百多年老店的招牌漢獻帝,迎幸到許昌成立了曹魏集團。董事長為漢獻帝,總經理為曹操自己。曹操並佔有絕對優勢的股權,然後經過幾年的經營,兼併了很多地方民營公司。如袁紹集團、呂布集團、張繡集團。兼併這些集團後,曹操的曹魏集團,在當時可謂是一隻實力雄厚的質優股,很多頂級的操盤手都慕名投身於曹魏集團。如荀彧、程昱、郭嘉、荀攸、賈詡、華歆等,一時間曹魏集團人才濟濟,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劉備是一個什麼人呢?劉備最初也是一家國有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後來,來了諸葛亮,諸葛亮成了他最好的操盤手,總經理的位置就慢慢地讓給了諸葛亮。劉備的公司是怎樣上市運營的呢?劉備當時在大家看來,幾乎是一無所有。他要人無人,要錢無錢,要糧無糧,從這個角度看,劉備確實一無所有。但劉備卻有曹操與孫權無法具備的稀缺資源,那就是劉備姓劉,與當時天子一個姓,而且是當朝天子的皇叔,根據那個時候的遊戲規則,劉備具有劉氏漢家四百多年老店的繼承權。儘管,這家老店已被曹操強行兼併了,連招牌也被曹操扛到許昌掛在曹魏集團的門口了。但劉備不管那麼多,他心裡知道,曹操無論多麼強勢,終歸沒有繼承權。他劉備在曹操掠奪了劉氏漢家的所有資產包括漢獻帝這塊招牌的情況下,利用他姓劉,這個軟實力、這個空殼子、借殼上市、成立了蜀漢集團國有控股公司。由於大家都知道劉備的蜀漢公司實際上是個空殼,是隻劣質股。對於股民、特別是頂級操盤手,不具備吸引力。他劉備就炒題材、炒仁義這個題材、炒匡扶漢室這個大題材。炒預期、炒未來,告訴股民,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儘管運營難度大,但先後來了關羽、張飛、諸葛亮、龐統、法正,先後整合、兼併了劉表、劉璋等地方民營集團,居然也做大了,做成了偏霸一方的蜀漢集團。

孫權是個什麼人呢?孫權是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和曹操相比,實力不如曹操。劉氏漢家這家最大的國有公司已被曹操控股。他與劉備相比,又不具備劉備那樣的繼承權。因此,無法借殼上市。雖然,曹操、劉備兩家都邀請他以實業參股,但他認為沒有控股權實在意義不大,所以,拒絕了參股。他既不能成立國有控股公司,也不願參股曹操、劉備的國有控股公司,但也沒閒著。他成立了東吳風險投資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進行風險投資。他投資的策略是左側交易,買跌不買漲。赤壁之戰,曹操強大,劉備弱小。他就投資劉備,抑制曹操。襄樊之戰,劉備強大,曹操弱小,他投資曹操,抑制劉備。他的投資原則就是平衡股市,不讓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瘋漲。他心裡清楚,任何一家股票的瘋漲都會造成另一家公司倒閉,任何一家公司倒閉都會給他的投資帶來風險,所以,他儘量抑制瘋長的股票,以此保障自己的利益。

諸葛亮是什麼人呢?諸葛亮應該是個職業操盤手。他一無自己的實業公司,二沒有資金,但他有專業知識,他有智慧。他在觀察、比較了曹魏、蜀漢、東吳等三家公司後,他投身於蜀漢集團。他為什麼要投身於蜀漢集團呢?他看中蜀漢集團有兩點理由。一是法人代表劉備具有劉氏漢家這家國有公司的繼承權。二是這家公司人才匱乏,他去了有用武之地。他的原則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他之所以不投身於曹魏集團,因為那裡人才太多,去了無用武之地。他為什麼不去東吳集團?因為東吳集團董事長不具備國有公司的繼承權,只是一家地方民營企業,企業沒有發展後勁。從諸葛亮的取捨來看就隱含了其陰謀與野心。

綜合起來看,曹操、劉備、孫權、孔明等這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操盤手都是陰險的野心家。他們清楚地知道,他們面臨的是一個熊市,而且,他們大肆炒作的這家公司,是一家面臨破產的國有公司。但是,他們就是不告訴天下股民實情,卻高喊匡扶漢室,欺騙天下股民,說牛市一定會到來,說漢室一定會中興,最後他們每個人都賺得盆滿缽滿。害得天下股民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千百萬人因此賠上了性命。

股市是兇險的,自古以來的操盤手們也是詭詐的。

現在講第四個問題,世人盡力詭辯。

對於曹操、劉備、孫權、孔明等四方英雄人物的評價,世人也是褒貶不一。

對於曹操

喬玄非常看好,喬玄對曹操說,“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他又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許子將也有這個意思,說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周瑜說,“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東吳的那些人都說“曹公豺虎也。”

對於劉備

呂布臨死前憤怒地說,“是兒最叵信者。”

孫權最反感,幾次派人討要荊州,劉備總是以各種藉口推託,由此孫權稱其為“猾虜”,說“猾虜乃敢挾詐。”

趙戩說劉備是“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

傅幹則說,“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對於孫權

曹操說,“生子當與孫仲謀。”

劉備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孫盛說,“餘觀吳、蜀,鹹稱奉漢,至於漢代,莫能固秉臣節,君子是以知不能克昌厥後,卒見吞於大國也。向使權從群臣之議,終身稱漢將,豈不義悲六合,仁感百世哉。”

對於孔明

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晉初扶風王司馬駿與周圍的人一起議論諸葛亮,說諸葛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康熙帝曰,“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世人對於曹操等四方英雄人物的評價各執一詞,其實,世人對於曹操等四人的評價各執一詞也無可厚非,這是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來認識這些人,他們的認識並不能影響我們對於曹操等四人的認知,真正能左右我們對於曹操等人認知的力量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對曹操等人的評價,那麼作者是怎樣評價曹操等四人的呢?

下面我們討論最後一個問題,作者更是詭秘。

為什麼說作者更是詭秘呢?

作者藉助東漢末年社會動盪的歷史背景,演義了一段諸侯爭霸,各路英雄馳騁疆場的動聽故事,告訴人們是英雄創造時勢,是具有詭詐之術的英雄才能稱王、稱霸。稱王稱霸的英雄要想長治久安,必須遵守其封建社會統治的遊戲規則,其遊戲規則就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塑造了大量的正、反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中,主要突出了曹操、劉備、孫權、孔明等四人。曹操是一個反傳統,反封建的叛逆之賊。作者讓曹操遺臭萬年,是警告一切反封建者,儘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千萬不要破壞封建社會既存的遊戲規則。

劉備是一個封建社會正統文化賦予的正統統治者的象徵,儘管這種人一無所有,但他們是皇室之胄,他們會因此獲得社會的幫助,他們生前死後都會光宗耀祖。

孫權是封建社會的投機者,早期利用封建社會的遊戲規則爭王爭霸,一旦功成名就後,他就變成了封建統治的叛逆者,用孫權的話說,就是“前卑後踞”,卑是為了邀寵,踞就是為對抗。

孔明是封建社會正統文化統治者的幫兇、衛道士,是讀書人的典範。讀書人只有像諸葛亮一樣,才是一個有意義的真正的讀書人。他的生存意義康熙皇帝做了概括,為人臣者應該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對於這些,作者儘管諱莫如深,但也是無法掩飾其昭然若揭的用心。如果認真翻閱《三國演義》,你就會從字裡行間體會出這些了。這就是作者的詭秘。

《三國演義》之於中華民族,既影響巨大,也影響深遠。偉人毛澤東說曾說,不讀“三國”,算不了中國人。俗語還有一種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一面是偉人提倡讀“三國”,一面是俗語告誡上了年紀的人不要去讀“三國”,而實際上是大部分人都在自覺地讀“三國”,不分男女老幼。儘管讀“三國”的人都懷著不同的興趣與目的去讀“三國”,但最後都受益於“詭”字上。有興趣,請聽我為你顛來覆去涮三國,慢慢帶你去品評三國四方都是“詭”。


���)�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