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法国会败得这么快?

哆啦A梦9753


二战法国被德国灭了,根本原因还是英法一直采取绥靖政策,从希特勒一开始对外扩张野心出现,收回匈牙利、苏台德地区、甚至波兰、捷克时候,英法始终抱着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死磕死敌苏联的幻想,让德国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也让德国有了将幻想变成现实的可能。但是即便如此,谁也没有想到德国能够39天内就将法国闪击灭亡,而且对抗的是还世界最强大的英法联军,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德国的闪电战战术了,英法联军的战术思想还保留在一战阵地战、壕沟战,而德国古德里安创建的闪电战已经在波兰得到实战检验,这种利用坦克快速机动,分割包围,并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从一开始就打了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即使在2年后德军进攻苏联,前期同样是所向披靡,闪电战是德国陆军二战的法宝,在装备明显落后于英法联军情况下,39天攻陷法国,这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法国军队阵地防御思路僵化,闪电战下的法军在选择撤退时,德军的坦克就像飙车一样的尾随而至,法军计划中的组建第二道防线,往往还没开始组建德军已经冲过去了,法国的撤退最后变成了溃退,如此战术下,大部分的法军更是一头雾水,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了!

第二,德军准备充足。从希特勒上台以来,德国就进入了扩军备战的步伐。对内德国工业化式的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也是德国黑科技在二战爆发的原因所在,而且德国的工业化早已完成,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工厂开足马力的生产者各种装备。对外军事扩张,希特勒上台不久就不再承认一战签订的限制条约,军队迅速扩充,侵入匈牙利,苏台德地区有整编大量军队,单单从苏台德就得到了40个师,加上德军国内不断招兵扩充,德军在数量上已经可以和欧洲其他国家对抗了!

第三,社会思想高度统一。一战的失败,是的德意志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打击,而且大部分的德国军人都认为德国并没有失败,只是国内的政党之争造成德国的失败,真个一战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踏上过德国本土,因此德国人不服气!希特勒上台后迎合德意志民族主义,并宣称德国才是一战受害者,致力于改变德国国家地位。对外希特勒不断的收复失地,收复匈牙利、苏台德地区,以及瓜分波兰等等,德国军队和人民已经对希特勒到了狂热崇拜的地步,希特勒的指示具有上下一致的执行力!而英法一直采取绥靖政策,尤其对德国入侵波兰时,英法宣而不战,这已经说明了这两个列强国家内对德国的态度极度不统一,而且英法人民对于抵抗德国不热衷,一直到不列颠空战时,大量的英国人还抱着求和甚至投降保全的思想,此消彼涨哪有不败自理!

第四,德国战略思路得当,出其不意,英法联军矛盾重重。曼斯坦因向希特勒建议主力从阿登森林突防得到了批准,打了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而防御在比利时英法联军思路却不统一,法国将领要求回防抵御德军侵略,英国将领认为应该从海上撤退,两者争执不下,但既没有从海上撤退也没有回防,就这么被德军闪电战包了饺子,才有了耻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虽然希特勒有着致命的失误,但是却让德军士气高涨,法军士气低落,此消彼涨之下溃败就成为常态了!

第五,德法两国紧密相连,都是工业化完善的大国,交通道路极具发达。这也方便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而且法国面积也不是很大,没有像苏联一个的纵深,这就给德军快速占领法国提供先天的自然条件。

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吧,反正法国 39天被灭了,人类又最擅长的是总结经验,因此法国失败就变成必然了!


狼烟火燎


凡是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法国为什么会在法国战役中迅速崩溃。法国溃败的原因应该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且内部原因才是主要原因,这里笔者主要列举出内部因素

一.内阁更迭频繁,派系斗争严重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内阁是出了名的短命,从1875年到1940年法国换了102届内阁,其中执政时间最短的只有几个月,以至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后来向戴高乐吐槽说自己在二战前有时连法国总理的名字都记不起来。

(被誉为法兰西之虎的克里孟梭曾多次出任总理,其中一次两年多的任期在第三共和国历届总理中长到罕见)

而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初期投降,法国连换了32届内阁,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法国在这二十多年间始终没有一个持续的对德政策,时而是如普恩加莱(任内制造了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鲁尔区的鲁尔危机)一类的强硬派实行遏制政策,时而是如白里安(致力于对德和解,曾获诺贝尔和平奖)一类的温和派试图协调法德矛盾,安德烈•塔迪厄、保罗-彭古和加斯东•杜梅格尽管都强调争取和平、限制德国军事实力,但实际政策却各不相同,再加上短暂的任期,让他们本就没有彻底贯彻的政策再次中断。

(上:对德强硬的普恩加莱 下:对德温和的白里安)

如此一来,法国只好不断修改对德路线,这又反映出内部持不同政见的政客之间不停地斗争,以至于法国根本无法集中国力遏制德国、保障自身安全,其相当一部分力量都在不断加深的内部矛盾和短命的新政策中消耗掉了,直到德国入侵波兰后法国政府内部都未能就接下来的行动达成一致意见。低效率的政府让法国根本没有精力去全力应对德国的崛起。

二.二战前法国还未能从一战的惨胜中恢复元气

尽管赢下了一战,但法国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几乎整整一代青年人都葬送在战场上,国内生产也遭到巨大破坏,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法国立刻开始了战后恢复工作。工业和基础设施重建、伤残军人和寡妇孤儿抚恤金、战时债务偿还等大笔开支严重挤压了法国可用于投资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而劳动力的短缺和受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影响而持续走低的生育率让法国进一步丧失了重新取得对德均势甚至优势的希望,这一切都导致法国在面对德国时在军队规模、武器装备性能乃至综合国力方面几乎都处于相对劣势的糟糕局面。


(一战中的法军彩色照)


因此,当面对比上一次世界大战更加凶猛、更擅于随机应变的敌人时,法军一触即溃也就不奇怪了。

三.绥靖政策使法国对咄咄逼人的德国仍抱有幻想

在德国先后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公开向波兰索要但泽走廊时,法国达拉第和英国张伯伦政府仍对对德和解、祸水东引抱有幻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德国·的·得寸进尺,甚至不惜牺牲盟国利益(法国曾于1924年1月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军事同盟条约)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慕尼黑协定》签订现场)

这一做法让英法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他们一心幻想德国兵指意识形态与西欧相左的苏联,以至于失去了遏制德国的最后机会。失败的外交迫使英法在战争爆发前夜才仓促准备对德作战。

四.厌战思想使法国未能全身心投入到战争状态

如果说法国统治阶层尚且在最后一刻开始准备战争,那么法国下层民众或许直到法军全面溃败时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曾亲临西线战场视察军情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对对面法军的评价是:“普通的法国士兵精神不振,愁眉苦脸,普遍厌战,完全可以作为他自身关切的事物和偏见的牺牲品。”



(马奇诺防线里的火炮)

军队尚且如此,平民对战争的态度也不遑多让。战前法国民众普遍对战争前景乐观,他们多认为战争要么打不起来,要么进犯的德军将会被马其诺防线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拖垮。即便法德在正式开战后,不少民众也只是在咖啡馆里悠闲地喝着咖啡,将战争视为将领和政客之事,或仅仅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慵懒的临战状态和法国政府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的战争宣传让大战来临前的法国下层社会仍沉浸于歌舞升平之中,正为战争做准备的政府和军队高层同民众在精神上的联系异常薄弱。


(凯旋门下的德军)

讽刺的是,德国此时已经提出强调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军事化对战争的积极作用的总体战思想了,法德战前状态高下立判。

五.军事和情报部门准备不足,效率低下

据汉斯·阿道夫·杰克伯森的统计,战前英法比荷卢五国联军有大约137个师(其中法军104个师),德军约136个师。因此单纯从兵力上看,联军和德军相差不大。但联军军事思想保守落后,将领们仍然固守一战经验,从战略上抱定了据马其诺防线等德军从正面进攻的思想,对于越境主动进攻再而三反对多于赞成。在新兴的坦克部队的使用方面,法军将领多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力量而非一支可以独立突击的部队,因此法军坦克多分散在各个方向,使本来就不具备太大优势的坦克部队陷入被敌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德军在法国募兵)

其实在战前已经有戴高乐等将领意识到坦克的重要性,并强调进攻在战争中的作用,但可惜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法军顽固派将领吉罗甚至对戴高乐说:“我绝不会让你的理论在我的辖区内实现。”法军内部对军事改革的迟钝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配套机构,情报部门在战前

(戴高乐)
表现出来的业余也应当为战役的失败承担责任。尚且不谈联军对战前敌军情报的迟钝和内部联络的不通畅,仅仅是行进在阿登山区、绵延数十公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未遭到敌方空军任何军事打击一事已经足以让人看到联军情报部门的无能和低效。

当然·,法国的失败也有一些外部因素(如英法间的猜忌、美国的中立、德国自身违背《凡尔赛和约》大肆发展军备等),但根源却在上半身拿着宣战书对德宣战,下半身却坐视盟友波兰灭亡而蜷缩在防线里的法国自己身上。错失了多次拯救自己的机会后,法国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步入凯旋门,将法国踏在脚下的令人悲痛的事实。

【法】马克·布洛赫:《奇怪的战败》

【法】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夏正伟:《浅析一九四零年法国战败的原因》


司文郎中


二战拥有286万军队法国仅坚持抵抗44天就宣布投降,个人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落后的战术思想,虽然坐拥286万军队,但法军在二战前陆军战略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水平,基本就是进攻炮兵轰完步兵冲,防守就是大量的挖战壕,劳民伤财的构筑战壕工事进行平面防御,而德国人则采取闪电战配合伞兵作战的立体机械化进攻,东西距离只有1000公里的法国本土战略纵深太短,一旦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德国人一脚油门就可以冲到英吉利海峡,法国人不投降也没办法。

2.法国政府的绥靖政策,坐视德国做大企图祸水东引,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问题上无底线纵容德国,在希特勒扩军备战的时候,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虎为患。等到希特勒进攻波兰时,依然未对德国做出任何军事反击,最终在苏德签订互补侵犯条约后,希特勒暂时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攻击法国,法军自然便难以招架。

3.法国人民的战斗意愿非常低,一战法国战死124万人,加上负伤残疾的军人,法国将近10%的成年男子在一战中伤亡,法国人民自然也不愿意打仗,德国人来了那就摇着纳粹旗欢迎德军入城就好了,反正德国人没有俄国人或者日本人那么残暴。

4.1929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法国还未完全恢复,二战前工业产量仅为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而德国在纳粹党进行的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下,加上美国的资金支持,二战前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13.2%,几乎是法国的三倍。

综上,二战中的法国在面对工业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德国时,政府决策失误,军队战术老旧再加上人民都没有抵抗的意志,坚持了44天就彻底投降





喝茶的小喽喽


法国在欧洲历史上一直都是欧陆霸主,陆军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法国命运中的对手始终是德国。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动了占领尼德兰地区和法国黄色计划和红色计划,不到3个月,法国全境沦陷,按常理说,波兰这样拿骑兵和德国装甲兵对抗的国家都撑了一个月,一个如此强大的并且坦克和装备也不比德国差的法国陆军居然只撑了3个月,太令人匪夷所思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法国这么快就沦陷了呢?


1.法国盲目相信马其诺防线

法国和德国的领土是接壤的,这样会使德国更容易袭击法国,为此,一战后的法国国防部马其诺将军在法德边界主持修建了一条马其诺防线以防止德国的进攻,这条马其诺防线耗资巨大,倾注了法国的巨大心血,这条防线绝对是固若金汤。但是,马其诺防线的思想是建立在一战堑壕战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缺点就是防御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壕沟里战斗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法国人对马其诺防线太自信了,没有对阿登地区进行防守,给德军留下了一个大口子,德国人没有从马其诺防线正面突破,而是选择了法国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的阿登森林,而且还是装甲部队通过了阿登森林,于是,德国的装甲部队就这样光明正大地进入了法国,从后侧包围了马其诺防线,法国耗资巨大的防线一炮未发,没有发生任何作用就成为了法国的战利品。



2.法国人无法有效运用装甲兵

法国那时候已经有很优秀的坦克了,而且数量也不少,比如S35中型坦克、CharB1重型坦克,这些都是足以威胁到德军,但是法国人的坦克主要配合步兵作战,使坦克的作用大大降低,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法军将领多是一战的老将,重视壕沟作战,不重视坦克,而德国在坦克的方面却运用得很好。装甲兵作为新兴武器,法国人输了德国一大截,在武器装备上即使胜于德国,但是不会用,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3.德国的闪电战

首先法国,当时的法国将领缺少有远见的人,在装甲兵的运用上,只有戴高乐一个人运用得比较好,戴高乐当时已经50岁了,他指挥新建第四装甲师在拉昂和阿布维尔战斗中重创了德军,俘虏了600德军,但是戴高乐取得的这些战果都无法挽回法国节节败退的事实,因为他面对的是非凡的德国将领。德国将领中,有3个人是德国装甲兵的代名词,那就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创立了闪电战,并第一次运用于波兰战役,第二次就是在开阔的法国平原,曼施坦因则是参与了进攻法国计划的主要人物,隆美尔在法国战场上指挥德国的第七装甲师一路披荆斩棘,向法国腹地不断推进,其战果是戴高乐不能比拟的,可以说,隆美尔在法国战场上取得的战果是巨大的,这一仗也是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第七装甲师也被成为“魔鬼之师”,没有隆美尔,德国不会在3个月内攻下法国。



这就是我个人对法国为什么这么快沦陷的原因的想法,如果小伙伴们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个赞,并且关注我,我会更新更多二战史的精彩内容!

记得点个关注哦,么么哒!


北方de孤独女王


谨以此文,献给下面这位朋友。

要不是怕挨揍,这文章还得再拖两天。

在先前的文章里我说打仗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儿,需要进行思想上的动员,需要宣传。简单的讲,要打仗了,士兵需要把命捐给国家,老百姓需要把财产捐给国家。凭啥呀?对不对?这个思想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必须要解释清楚。必须要把全国军民的杀气调动起来,不然打不了仗。

当然,在思想动员的同时,也必须进行:物质动员。

我上一篇只讲了思想动员,没讲物质动员,这不就差点挨揍嘛。

不过在这里咱们还得再兜个圈子。

还是前几天谈二战,有人评论说: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绥靖政策,希望祸水东引,想让德国进攻苏联。然后给我一通贬。

这套词是初中、高中历史课就说了的,全国人民谁不知道?这咋还成了高深莫测的独到见解了呢?你把初中普及教材拿出来背,还说别人不知道,觉得挺高深,是不是有点扯?

这套台词是几十年前初中教材里就说了的,十几亿人的公开教材,背出来,居然能找到见解独到的感觉,也是没谁了。这些教材的组织,可以追溯到文革以前。那时候我们都仇视万恶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在写教材的时候,恶心你一下是免不了的。

英法对德宣战之后并没有展开积极的进攻,这种事肯定是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后世也肯定有各种说法。我们的教材只不过是在众多的说法中,选了一个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那个:英国、法国帝国主义很阴险、很软弱、很笨蛋......最后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种说法也不能说不对,它只是:片面。是众多因素中,不太重要的那个。

我认为二战初期,英法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足!

思想动员还没完成,物质动员更没有完成。

什么叫宣而不战?就是主观上:想打。客观上:打不了。全国军民在精神上,还没准备好赴汤蹈火的跟德国决一死战,在物资、武器装备上,更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很多人是忽视了“宣战”这个词对于一个国家的力度。以为英法和德国闹着玩呢。宣战,是议会通过的,是国会授权的,是国王、总统、首相、总理正式宣布的。不是哪个领导一拍脑门就定下来,过两天寻思不合适,就能取消的。宣战具备法律效力,我们中国是几千年的家天下,谈法律效力又麻烦了,这块咱们就不展开了。总之,在法治国家,法律通过了的东西,是必须要执行的。宣战,就是肯定打,必须打,只能打,而且要打到分出输赢。

当时美国还在闷声发财,世界第一的国家是英国,法国自认是欧洲老大,宣战对他们来讲也是面子、尊严问题。不可能跟德国撩个闲,宣完战,假装忘了。

英法对德国宣战,意思是咱们要打了,分个死活的那种。但是,你等一年,我准备准备。

这么说可能觉得无厘头,但在当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一战结束,如果从凡尔赛条约签署算,到二战开始,中间只有20年。一战,大家打的还是传统的堑壕战,20年以后,大家依旧是惯性思维,以为战争还是像以前那样打,也很正常。

英法以为德国人还是会像20年前那样,排着整齐的队列,走着正步,来到德法边境,挖沟、互相对射......按照这样的思维,英法的宣战其实并没什么奇怪的。他们预计依靠现有的兵力可以抵抗一阵子,然后自己再按部就班的进行战争动员:精神动员和物质动员。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希特勒用闪电战,直接切入了法国的腹地,没给法国人动员的时间,没给法国人准备的时间。

二战,法国沦为了笑柄。但在一战,法军打的是相当的英勇,不怕死。英国陆军的战斗力不行,在西线扛住德军的是法军。能扛住德军碾压,法军这实力菜吗?二战的法军给人的印象就是:懵。像羊群一样,德军连抓俘虏都嫌麻烦。一战与二战的法军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其实就差在一战的法军准备充分,二战的法军准备不充分,精神和物质的准备都不充分。

谈精神准备,小时候打过架的朋友应该更容易理解。你去堵人,往往都会胜利。别人来堵你,你也往往会挨揍,对不对?这里面差的就是精神准备。在没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被好几个人堵屋里,那就完了。要说提前准备好,刀枪剑戟都带上,晚上去堵别人,那就来劲了......道理都是一样。

法国人还以为半年后,大家在德法边境的战壕里见面呢,结果德国人开着坦克到巴黎了,全懵了。精神上就没准备好,物质上也是一样。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打仗,日子不过了,这事儿好办。但是,如果加上和平时期,日子还得过,把两种情况综合到一起,那就麻烦了。

打仗,需要1亿发炮弹。现在是和平时期,你能直接就造出来1亿发炮弹在那存着吗?真打起来了,这好说。打不起来呢?过期了,这1亿发炮弹是不是就浪费了?这1亿发炮弹的钱能修多少路、盖多少楼?

任何一个国家,它在和平时期都不能玩命的按照战争的标准去生产武器。除非向希特勒那样,准备先动手了。打仗需要1亿发炮弹,和平时期只生产1千万发。剩下的钱去发展经济,过日子。一个国家和平时期的军费是1万亿,真打起来,那就得是10万亿,100万亿。就像总有人喊打日本捐1000。别闹了,哪有那么便宜......你捐那1000是不打仗的前提下。

和平时期,大家过日子。军队的大炮、坦克、飞机、炮弹、子弹......都是在极低的水平维持。所以一旦要打仗,问题就来了:现有的装备远远不够打仗的需要。就像总有人骂大清朝甲午年打败仗。实际上只要你不是主动发起战争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是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如大清朝、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他们在开战初期都面临装备不足的困境。这是:必然。

和平时期,有拖拉机厂,有摩托车厂,这叫平时经济。也不能说和平时期全社会都在那卯足劲生产炮弹,对不对?如果到了打仗的时候,尤其是生死存亡的大战,原有的兵工厂,产能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拖拉机厂改一下,生产坦克。摩托车厂改一下,生产飞机。这就是战时经济。

而把平时经济转换到战时经济,明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把原来正常过日子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兵工厂、大兵营,这里面得有多少工作量?把平时经济转换到战时经济,需要多长的时间?英法在对德宣战之前,还处于平时经济,而德国是早就转入到了战时经济。希特勒生产迫击炮的时候,法国还在生产手风琴呢。英法宣战之后其实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是这边一说开战,那边300万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就冲上去了,差远了。

英法首先需要个统一的计划,怎样把全国都调动起来,合理安排。然后做什么?钱,大量的钱。得组织起来天量的钱,启动兵工厂,启动部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不响,也得先来万两。其他的民间工厂向兵工厂转换,生产军需品,从步枪、子弹到水壶你都得有。医院得建多少家?急救药得准备多少?那边征兵,这边兵营你盖不盖?那边生产飞机,这边机场你建不建?发明一种新武器,得从工厂打地基开始才能到最后出成品......这些物质动员,需要时间。

然后一边就是“思想动员”,怎样把懈怠的老百姓鼓舞成热血沸腾的军人,这也需要时间。

英法,当时都没做好打仗的准备。准备不充分,就得等。这一等,就坏了......

确实是希特勒的闪电战击败了英法联军。但如果英法准备充分,在希特勒入侵波兰的时候,能拿出300万达到作战标准的部队,在西线发起进攻,那希特勒的闪电战就没有发挥的空间。

二战,德国是最先完成战争准备的。他们自己也有调研,说现在开战对德国最为有利,再过几年,其他国家就追上来了。像苏联最初被德国打的很惨,主要原因也是他还没做好准备。等到在斯大林格勒挡住了德军前进,争取到了时间,他后方的工厂进入战时轨道,坦克、大炮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后方动员起来的年轻战士组织起来,德国也就完了。美国也是一样,初期打的很艰难,在太平洋捉襟见肘。后来动员起来,一天下水一条军舰,日本也就没法打了。

锐度何老师


如果把法国想象成一个人,可能会更形象的理解他的做法,简单说就是怀着侥幸心理,等靠要。等待盟友支援,依靠马奇诺防线和盟友阻挡德军,要军事援助。

一战的巨大损失吓坏了整个欧洲,对和平的期盼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一战西线三大战事: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主战场都在法国境内,打碎的是法国的瓶瓶罐罐。

法国人也不例外的怕了。所以,他们在《凡尔赛和约》中拼命的削弱德国,拆分德国领土,拆解德国军队,索取巨额赔偿,目的只有一个,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



在最初的十几年,法国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于是他们放松了警惕。

让法国不再紧盯德国的另一个原因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波及到了法国。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减缓了军工产业的支持和发展,而德国却一直未停止在军事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法军不少将领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固化、战术教条,特别注重火力掩护下的固定防御,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却被忽视,马奇诺防线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法军过于依赖这条防线,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条防线制成,等德军绕过防线,他们完全没有备用方案去应对。

战术上也未能与时俱进,法国军中过分强调资历与身份地位,加之派系林立,即使有好战术也得不到推广应用。戴高乐曾提出建立使用装甲部队,也强调了坦克与飞机配合作战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重视,德军用空地协同作战的闪电战战术让英法联军吃尽了苦头。

坐视盟友灭亡,终酿苦酒。法国作为国际联盟的两位带头大哥之一,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坐视盟友波兰被灭,侥幸的认为德军会一路向东打到苏联;等德军灭掉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的盟友和羽翼已被剪除干净。


实力壮大的德军,又没了掣肘,在法比边境以碾压之势击败英法联军时,法国并没有做好纵深防御的准备。德军机械部队在法军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兵临巴黎城下,而后只用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就占领法国大部分领土,残余法军在贝当元帅的带领下向德国投降,法国完了。



法国从上到下,从心理到实际行动上,都没做好备战准备。他们怀着侥幸心理,觉得战争离他们很远,觉得德国不敢、也不能打过来,觉得还会按照他们的战略设计御敌于国门之外,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德国好战必危,法国忘战必亡。


寒星针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双方面的,法国的败是一方面,德国的胜是另外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德国一战前有个总参谋长叫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他制定过施里芬计划,以炮兵强大的火力引导步兵作战,六个星期搞定西线,然后挥师东进。施里芬计划实际上就是早期的闪击战思维,快速出击,以强大火力迅速打垮敌人,只不过那个时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后来的一战和二战让我们看到了,德国确实是这么打的,军队建设也围绕着这个计划建设的,所以德国早就有准备。

德国早有准备,加上德军的强大让很多国家迅速被全境占领,东面的苏联如果不是纵深够大也可能被德军打了个贯穿,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损失的面积已经不少于法国了。所以说法国的败,德军的充足准备占一方面。

再说法国,法国一战损失惨重,所以法国从民众到国家领导层有一种极端的不安全感,后来就倾尽一年的国防开支修了一条庞大的工程,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横在法德边境上,地下空间非常大,列车都能在里面跑,简直如一座地下城镇,地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武器,重机枪啊,火炮啊数不胜数,几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即便没有补给也能独立作战几个月。

马奇诺防线的宏大让法国极端的不安全感变成了极端的安逸,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法国没有修防线,因为法国觉得即便是德国人打过来也有比利时作为缓冲挡一挡,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调兵。可是德国人的打法是闪击战飞机加坦克快速推进,法国人估计的是步兵行进速度,因为这个时候坦克诞生才没多久,在很多国家军队里,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作战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法国作战思想落后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进攻以前,德国军队里也曾为了该不该用坦克作为主要作战力量使用进行过大辩论,一些年纪大的将军认为它只适合当作移动的火炮用。

法国军队的作战思想落后于德军,加上过度依赖马奇诺防线,让法军在德军面前显得异常脆弱,飞机坦克成为战争主力使战争更需要机动性,可是一条庞大的防线把几十万大军死死地钉在这动弹不得。德军的顺利和法军的无力更让双方军队的士气一个更高涨一个更低落。


鍋盖頭司令


二战时期法国只所以很快战败投降,并不是法国军事力量不够强大,更不是法国人只会浪漫不会打仗。而是因为法国缺乏象隆美尔、古德里安、巴顿这样的具有进功性思想的军事将领。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而法国人恰恰相反。把被动防御当成了“灵丹妙药”。耗费巨资打造了个法国版“万里长城"一一马奇诺防线。
从战略上讲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是防范德国入侵的最佳屏障。但问题在于法国人迂腐的战略思想。贝当是典型的代表。在一战中贝当在凡尔登战役中一战成名!成为法国的救星,民族英雄。而贝当的战略核心就是:防御。他认为只有在自已具有绝对力量优势的情况下才能主动进攻。在贝当强大的防御为上的思想感召下,就连大名鼎鼎的年轻军官戴高乐也对其崇拜不已!

而德国将领们更倾向于进攻性的战术思想。他们的战术核心就是:进攻!而“闪电″战正是进攻战的产物。二战中,隆美尔,古德里安率领他们的装甲兵团所向披靡,横扫欧非大陆。靠得不是绝对兵力优势,而是出奇制胜的战术进攻思想。

德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越过阿登山脉进入马奇诺防线后方。从心理上彻底瓦解了以防御思想为上的法国人。
对战争没有清晰的认识,思想陈旧落后的贝当元帅,眼见由自已大力支持而修建的马奇诺防线不攻自破。内心的震憾恐怕只有他自已知道!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贝当元帅认为只有投降,才能让法国不再遭受德国蹂躏。将法国损失降到最低。这或许是贝当元帅“曲线救国″的根本思想吧!


罗罗905


二战时期,法国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却在面对纳粹德国的进攻后,仅用30来天就宣告投降,不禁令人慨叹,德国军力的强大,法国人战力之弱。但法国之败有其深刻的原因,我认为原因如下:

一,法国维希政府内部没有形成统一思想,誓言抵抗,主和的声音大于主战。因一战过后,法国是战胜国,每年德国都会有一战赔偿款归于法国,而法国不愿意再刀兵相对。法国人民普通厌倦了战争,都想安逸安稳地生活。



二,德国因一战不是战败,而因內部原因倒致失败,割让土地,每年赔款,从上到下全民都窝着一股火无法发泻,又倍感屈辱。而希特勒上台后,唤起了德国人民推翻一战协议统一欧洲的雄心,又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当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出现在看过古德里安的机械化演习后,更契合了希特勒要强盛军力,称霸欧洲的野心,希特勒极其兴奋地说,这就是我要的。希特勒大力支持,举财力物力生产装甲坦克,装甲运兵车和飞机,短短几年间就形成极强的战斗力。而反观法国,对军事新理念新理论不理不睬,妄自以为马其诺防线为天下最坚固的防线,只要稳守防线,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可德国人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绕过马其诺到了身后,差点包圆几十万人,才倒致于敦克尔刻大撤退,退过英法海峡,而马其诺防线也是整个法国的心理防线,马其诺一丢,法国人就都知道,完了。



三,法国的地形地貌地势特点,注定德国一旦突破马其诺,其它地区也无险可守,就是有可守之地,而德国机械化部队之速度非法步兵可比,因而法军队只能节节而退。最后也只有法第一军拼命一战,保证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兵员渡过海峡。


四,法国之败,也是其采取的保守改策之败,如果在希特勒不遵守一战协议扩充军备之始,英法联军攻其不备,必能战胜,而待到德国军力扩实了,已经在你军力之上,你也只能望而兴叹,悔之晚矣!

总之,法国败了,败有他的原因,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直在不停上演。愿世界少些杀戮,多些和平,给人们些希望吧!


曾云金飞马


一是法国没有战略纵深,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对待德国入侵没有多少反抗的资本和余地;二是一战至二战期间法国历届政府实施政策的失败,跟随英国奉行绥靖政策,防共产主义强于防纳粹主义,祸水东引等,都误导了国家和人民;三是法国对新军事思想变革研究不够,认识不够。比如执着信奉马其诺防线的消极防御思想,对坦克集群运用、空军和空降军的作用都研究和认识不够,缺乏积极进取和创新意识。四是法国国家精英和上层社会的腐朽和堕落,下层人民的消极和怯懦,缺乏反抗精神等都导致了法国的迅速崩溃;五是战争前期,法国社会对纳粹主义的残酷,反社会、反人类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认识不够深刻,轻视和盲目乐观;德国入侵后,又对纳粹主义的强大吓破了胆,全国甚至是全欧洲都笼罩着失败主义,导致国家迅速的投降。六是纳粹德国最初采取的”不过于伤害法国”的正确政策,都弱化了法国人民的反抗。七是英国的无力、苏联的嘲笑、美国的坐视,所谓正义的国家静等法国的灭亡,无所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