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受欢迎的加吉鱼,其实有好几个名字

提到加吉鱼,胶东人应该都很熟悉。这种海鱼一方面是味道鲜美,民间有“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唇唇嘴”之称;另一方面是寓意吉祥,有增福加吉之意,因此它在胶东民间很受欢迎,重要宴席比如婚宴上,通常都会看到加吉鱼的身影。


关于介绍加吉鱼味道鲜美的文章,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在此也不赘述,本文想要讨论的话题是,加吉鱼都有多少个名字呢?

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受欢迎的加吉鱼,其实有好几个名字

(加吉鱼,图片作者石攻玉)

加吉这个名字,虽然寓意很好,但显然不太符合古汉语对鱼类的命名方式(通常都是形音字,以鱼为偏旁),也就是说,加吉鱼应该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口头语称呼,而非正式学名。
根据山东省水产资料记载,加吉鱼的学名叫做“真鲷”(鲷鱼)。不过,这个读音跟“加吉”相差比较大,因此在民间使用不多。在胶东史籍中,还有其他的称呼,这些称呼虽然用字更生僻一些,但读音大多与“加吉”相似。

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受欢迎的加吉鱼,其实有好几个名字

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称呼是“嘉 鯕”,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就是这样记载,而胶东训诂大师郝懿行,在《记海错》中也是如此书写。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当中,鲷鱼和鯕鱼应该指的是不同的鱼种,鯕鱼强调的是鱼的背鳍,现在多与旗鱼通用。不过,在古汉语当中,人们有时也把背鳍高大的加吉鱼看作鯕鱼一类,郝懿行在《记海错》中记载道:“案许氏说文,魚夫 鯕出东莱。”意思是说,他认为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东莱鯕鱼,指的就是后来的嘉鯕鱼。

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受欢迎的加吉鱼,其实有好几个名字

(加吉鱼经常出现在胶东的婚宴上)

相对而言,《福山县志》在记载时更注重汉字的属性,因为嘉鯕鱼的第一个字,看不出和鱼有关,故写作“魚加 鯕”,“魚加”这个字,现代汉语输入法也打不出来,多半是根据形音字的原则造出来的。
民国版的《牟平县志》,在提到鲷鱼和嘉鯕鱼的这两个名字的同时,还记载了另外一个称呼,即“加级鱼”。这个读音与加吉鱼已经十分接近,只不过用字含义的侧重点不同,嘉鯕和加吉都强调的是吉祥,而加级主要突出的是档次,看名字就有这种鱼等级较高的感觉。
而在清代的《招远县志》当中,还记载了一种更有趣的称呼。该志载:“加吉鱼,俗作家鸡鱼,传记无考,以肉洁白似鸡,谷雨后,一网可获数万,其利甚厚,亦时多时少不可为常,小满鱼回则网止,子可作酱,土人谓之鱼酱。”或许是因为加吉鱼味道鲜美,并且鱼肉洁白,民间有人将之联想为鸡肉,以“家鸡鱼”称之。

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受欢迎的加吉鱼,其实有好几个名字

不管是嘉鯕鱼、加级鱼还是家鸡鱼,都是胶东地区过去的叫法,而根据郝懿行的记述(他考中进士后在京为官),在清代的京师,人们习惯称之为大头鱼,这个称呼主要形容的主要是加吉鱼的体型。在清代,冷藏物流条件有限,想要在京师吃到加吉鱼,需要用冰船(带有藏冰室的船)运过去。
而到了后来,随着白话文化的流行,加吉鱼就逐渐取代了以上称呼,成为一种统称。现在胶东地区的餐馆,除了日料称鲷鱼之外,其他基本都叫做“加吉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