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智慧百科


《红楼梦》的真正目的是证明:天道循环,因果报应。



1.神瑛侍者浇灌绛株仙草,种下了因。他们相继下凡,绛珠仙子用泪报恩是果。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转世。他们相爱不能相守,林黛玉以泪洗面,泪尽而亡 。她用毕生的眼泪,还了前世的甘露之惠。



2.王熙凤资助刘姥姥是因,刘姥姥救巧姐是果。

当年刘姥姥家穷得过不去年,刘姥姥乍着胆子去求王夫人,没见到王夫人,见了凤姐。王熙凤给了她20两银子和一吊钱。刘姥姥感恩戴德。

第二年多打了点粮食,她留出尖来,装了两袋子,扛着二进荣国府。这回来荣国府刘姥姥和王熙凤建立了友谊,刘姥姥怜惜王熙凤管理偌大荣国府不容易;王熙凤感谢刘姥姥帮助她逗大家开心。王熙凤诚恳的请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



刘姥姥给了巧姐一个名字,也救了巧姐一命。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卖进烟花柳巷,是刘姥姥千方百计救巧姐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给了巧姐一个家,一个平稳的未来。

《得余庆》说的就是刘姥姥,王熙凤和巧姐之间的因果关系。

3.板儿和巧姐互换了佛手和柚子是因,后来板儿娶巧姐是果。



4.惜春爱和小姑子玩是因,惜春后来出家是果。

5.探春的谜语风筝是因,后来远嫁,千里东风一梦遥是果。



6.凤姐得罪赵姨娘,宝玉挡了贾环的路是因,赵姨娘伙同马道婆暗害宝玉和王熙凤。叔嫂逢五鬼是果。

《红楼梦》里,到处都是因果关系,到处都是命中注定的天道轮回。


润杨阆苑


《红楼梦》最大的成就是文学方面创作,跟人生有关,跟生命有关,跟理想有关,跟美物有关,跟美人有关,就是和政治无关。


我想曹雪芹真正想告诉世人的是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从他描写大观园里的那些快乐有趣又有情致的生活场境里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怀念青春。


从他对宝玉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不孝古今第一,不肖古今无双。”读来不但字字是泪,也是满含悔意的。


他多么想将青春再来一遍,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从极尽的富贵到贫穷巨大的落差体验里,作者想告诉世人,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更加宽泛,不仅仅是争名逐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每一个生命在这个领域里也许很卑微平淡,但在另一个领域里他就会大放异彩,是被欣赏的。人生无常。虽然有一些消极,但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最要紧的一个主旨。

贾府本来是钟鸣鼎食之家,笔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末了“为官的,家业凋零;繁华的,金银散尽。有恩的,去世里逃生;无情的,明白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最后这段话看,曹雪芹写《红楼梦》跟政治真没有多大关系,我想他更侧重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考。从全书他用悲悯的态度去描写书中每一个人物,不说对与错,好与坏。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特别有场景感,似乎就在你面前晃动一样。真是一部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百科全书。


曾经有一位网友对我说,书哪里还论数量来读,他说读一部《红楼梦》就足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又听蒋勋细说红楼,对这位网友的话,深有体会了。


确实,《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曹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悲悯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以及众生。不做定论,每一位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读出各种思想和味道来。描写细微到一个眼神,一片叶子的颜色。


他笔下的人生百态,以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形态存在着,无论怎么样的生命部分,作者都是理解的。作者可能把宝玉比作自己,而宝玉就象是菩萨一样接纳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小时候看《红楼梦》,概念里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成熟的,现在看来他们个个其实都才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而已。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古人是不是真的早熟啊!想想我们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哪里会懂那么多人情世故。还那么会做诗。

他描写了一个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富贵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美学的高度。


而不是拿了个苹果手机或者背了个LV的包包。不是穿了什么名牌衣服。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延伸和美学的再现。从家里的吃穿用度上都可以看得去来,比如用餐的餐具之讲究,比如宝玉和贾母的服饰都是私人手工定制,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工业流水化的作业。


比如家装的色彩美学,比如园林设计。还有画画都是非常讲究的用具。可以说是玩得相当专业。大观园里举办的诗社。这也是一种文雅的娱乐活动。就象今天我们组织的各种读书会、社团一样。将一些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到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书中贫富交错,雅俗共赏。封建礼教在大观园里被弱化了。变成了一个脱离污浊社会的理想王国。

我想真正伟大的文学不是服务于哪一个政治体系和学派的,他是脱离了阶层去看众生的。带着深刻的对生命的思考。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眼里有什么你就能看出什么?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为世界文学史上举世无双的瑰宝。欣赏《红楼梦》,热爱《红楼梦》,惊叹其文学造诣的学者们不计其数。

学术界甚至为研究《红楼梦》一书,独立开创了一门红学,用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一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

书中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覆盖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的一部章回小说,但是事实上这又不是一部情爱小说。它看似在讲述小儿女之间的情爱,宏观上又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古代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那么,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其实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潦倒半生,已然一事无成。然而回首往事时,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色璀璨的女性。

自己作为堂堂男儿,却只是仰仗祖德,举止见识与天下纨绔膏粱子弟无异,这一切都与自己生命中那些出众的女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用以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

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借“通灵宝玉“之口创作了《红楼梦》一书,用来悼念和记录自己生命中那些精彩的女性们。因此,《红楼梦》的性质事实上是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一生从繁华到幻灭及至勘破和领悟的过程。


《红楼梦》写的虽是闺阁之事,却无处不渗透着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观,蕴含着作者对个人生活价值的终极领悟。

从宏观上看,宁荣二府的命运走向就演绎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

贾家作为一个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从一开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贵族生活作风,到慢慢暴露出来的外强中干,再到最后被抄家,繁华富贵走向彻底的幻灭,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如探春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没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历史规律。贾家已经富贵了三代,到了贾宝玉这一辈的儿女,他们距离祖上创业的年代很远,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已经逐渐被奢侈富足的生活方式所湮灭。

因此,加诸在这一代小儿女身上的称号往往是“纨绔子弟”,贾珍,贾蓉,贾琏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寻欢作乐,斗鸡走狗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也有像宝玉这种稍微志趣高雅一点的,但也无非是吟诗作对,蹉跎时光。

如此看来,贾府中的男性要么骄奢淫逸,要么无所作为。贾家,实质上只是一个仰赖祖德荫庇的家族,能在这个家族里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男性已经寥寥无几。因此,这个封建家族衰败的伏笔早早地就埋下了。

从宏观角度读《红楼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历史。从微观角度再去解读《红楼梦》,我们又会发现这本书又像是一部佛经,用千人千面,各自人物形象,让你在看尽世间百态之后顿悟生命的本质。

贾宝玉是全书性格最鲜明叛逆的人物。他离经叛道,鄙视仕途。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命之美的纯粹追求。他喜欢在大观园内和众姊妹们吟诗作对,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喜欢向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靠拢。

可是最后,贾家破败了,众姊妹死的死,走的走,一切繁华归于寂灭。

贾宝玉这才领会到生命中的人离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生离,要么死别。他无法承受这种破灭,只是对美好有一种近乎倔强的执念。

这种执念每个人都有。贾雨村有对官场的执念,王熙凤有对权利的执念,宝黛二人有对各自的执念。同时,每个人多少又有对繁华的执念。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曾吟唱一首《好了歌》以度化执迷不悟的世人。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红楼梦》一直在向世人暗示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世事莫不如此。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本质上的生命是一个流淌的过程,残缺即是走向圆满的一个过程时,放下执念他才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囚笼。

享受幸福的同时就要明白它不是持续之物,团聚的时候要明确分离在所难免。所以人只有活在当下,懂得惜福,享受生命的每一种体验,才能明智洒脱。


END.


博书


(一)《红楼梦》告诉我们:簪缨之家,五世而斩。这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世而斩”定律,意思是说一些世家望族经过五世或者五个阶段(创业、守成、挥霍、败落、灭亡)最后走向衰亡。《红楼梦》贾府从“水”字辈到“草”字辈(水代文玉草)正好五世,符合“五世而斩”定律。贾府原本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最后“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戚本第五回),看得人好揪心,好悲凉。正如鲁迅所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不过,“五世而斩”这个定律是称不上严谨的,因为社会统计学轻易就可以推翻它。虽然如此,我仍然认为曹雪芹的叙事是基于对写实主义的严格坚守。

(二)《红楼梦》告诉我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雪芹写了众多女性,从贾府至尊史太君、新晋皇妃到身份卑微的丫鬟、伶官等,一二百人,几乎就是中国女性世界的缩影。虽然曹雪芹骨子里鄙夷赵姨娘、邢夫人、马道婆、多姑娘、秦显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鸳鸯嫂子等一堆死鱼眼睛形象,但总体来说曹雪芹对中国女性的评价要高于男性,“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於我之上”,同时又对中国女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现实处境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对女性的命运持着一种悲悯和惋惜的态度,即使对王熙凤这样心狠手辣的女人,也是如此。像“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诗魂”、“寒塘渡鹤影”、“终陷泥淖中”、“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东风一梦遥”、“青灯古佛旁”、“淫丧天香楼” 、“哭向金陵事更哀”等等这些判词和描述,无一不预示或揭示着正册之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就是副册又副册之十二钗们也无一不是命运悲惨,如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鸳鸯上吊、司棋撞墙、芳官出家、袭人别嫁、二姐吞金、三姐自刎、香菱被虐而死等等,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原应叹息真应怜。即使她们的命运不悲惨,但是香消玉殒终是女性难以逃脱的宿命,所以,贾宝玉虽然仅是联想了一下,“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仍就“恸倒”在山坡之上,足见宝玉的悲悯至真至广至远至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的毁灭更令人心痛。

(三)《红楼梦》告诉我们:曹雪芹具有很深的圣处女崇拜情结,或者说小女儿情结,不过跟后世的男女平权、女权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也。曹雪芹的思想主旨是反婚姻反体制的,他不希望女人结婚,更排斥男人追逐功名利禄。在他的眼里,好男人(北静王,柳湘莲)实在是凤毛麟角,男性世界几乎是可以和龌龊堕落划等号的,更多的是贾珍、贾赦、贾琏、贾蓉、贾瑞、薛蟠这些货色充斥人间,而水做的清爽女儿怎可以嫁给这些须眉浊物?可以说曹雪芹的思想(如果是藉贾宝玉来传达的话)基本上停留在少男少女青梅竹马的阶段,因为过了这个阶段就好景不在了。“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段话是解读作者女性观和婚姻观的关键,约略也可间接看出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对女性人格的扭曲与摧残。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等写婚后女人的种种不堪估计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客观而言,曹雪芹对女性群体的区分与评判清晰地表明他从未将女性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女性观。这是曹雪芹个人人格真诚所使然,也是其个人伦理判断与审美选择上的无奈。

(四)《红楼梦》告诉我们:世界是多重的,理想世界难敌俗世世界的侵蚀。神话世界,俗世世界,梦幻世界与理想世界。神话世界指的是围绕石头展开的世界,神瑛侍者、绛珠仙草、通灵宝玉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俗世世界指的是贾宝玉降临的世界,贾府,或者说荣宁二府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梦幻世界,指的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是这里的主人;理想世界,指的是大观园。其中,神话世界-太虚幻境-大观园可以三而合一,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尘世倒影,是无染无垢、冰清玉洁的女儿国,与污浊不堪、男性主宰的荣宁二府形成鲜明对照。然而遗憾的是,俗世世界的杀伐势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王夫人和惜春无意识地充当着男权的附庸和摧花辣手,抄检大观园时,惜春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催促道:“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太过强大,注定了大观园的存在终究不过是一场梦幻,贾宝玉疼爱的小女儿们仍然没有逃脱“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的悲惨命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姐妹的名字分别对应“原也”、“应也”、“叹也”、“息也”,连起来读就是“原应叹息”,曹雪芹以谐音取名,暗示了女儿们的命运。

(五)《红楼梦》告诉我们:情圣的最高境界是意淫。完全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意淫的叙事。我甚至有一种认识,认为“钗黛之辨”最好放到“意淫”叙事的框架中予以审视。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其实还是狭隘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与大观园诸多女性的关系描写实际上触及到了中国性别文化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中国男人究竟应该怎样和身边的女性交往?是否存在着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警幻仙子称贾宝玉为“古今第一淫人”,显然别有深意,对此我们当然不能用审视《金瓶梅》之西门庆的眼光来看待。其实警幻仙子对“淫”和“意淫”有明确的界定:“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培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 (《红楼梦》第五回)原来,曹雪芹所说的“意淫”是指只可意会神通而不能口传语达的“痴情”,其核心要素是“痴”而非“滥”,痴者,专一也。然而贾宝玉的痴情专一又有其不同于单纯的二人世界的特点,即他的痴情专一是面向大观园众女儿的,即鲁迅所说的“多所爱者”,因此,贾宝玉的“意淫”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博爱”,而这种博爱并不排斥“淫”。只不过此淫实非“皮肤滥淫”,而是“由情而淫则虽淫亦情”(余英时语)。当然曹雪芹的“意淫”之“淫”还主要是应然性与未然性。个人以为,仅就曹雪芹的真诚以及对经验事实(鲁迅所云“多所爱者”与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尊重这一点而言,《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情圣的赞美诗,虽然浸透着血与泪水,以及无尽的忧伤。

(六)《红楼梦》告诉我们:传统精神资源在救治中国人的心灵苦闷乃至败坏堕落方面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儒法道释等无论是世俗精神资源还是宗教资源几乎被曹雪芹写尽了,既有依赖,也有怀疑和批判,然而到了最后依然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得人更困惑,更迷茫。我不赞同贾宝玉最后重新做回冷漠无情的石头远遁而去的说法,也不尽然就认同回归庄禅精神的说法,而更主张贾宝玉在自我模塑与精神拯救的道路上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就如同大荒山下遭弃的那块无用的石头,贾宝玉的凡尘之旅终究是空来世上走一遭。贾宝玉看似非释即道,然而终究既非释,亦非道,因为身处一个荒诞的世界,他的澄明与逍遥远遁就如同荒漠中的一声沉重的叹息,不然,曹雪芹不会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叹。曹雪芹对其他人物归宿的处理也可以看出传统精神资源的缺陷,如惜春与妙玉的皈依佛门,不仅没有变得温润,反而更冷更幽寂了。


浮生余烬


曹公所经历的,曹家在康熙时期,与书中贾家描写很像,原为江南织造,祖业朝廷功臣,康熙去世后,只因曹家站错了队伍,原本的太子帮彻底倒台,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之后曹公力图恢复基业,却最终落得凄惨,小女夭折,至使他病逝。他在后期创作的红楼梦,其刻画的人物形象,一个字,一句话,都生动的显现了人物的形象,那复杂的背景和府中的杂碎琐事,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描绘的栩栩如生。红楼梦前八十回大部分为曹公所作,后四十回则是曹公去世的二十八年后由高鄂根据残存的手稿续写,但存在很大争议,后四十回续写中明显人物性格有了改变,刻画细节也大不如前八十回,现代的红学会对红楼梦的研究从未间断,红楼梦可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因为众所周知的乾隆年间禁书令,把红楼梦视为禁书反书,因其看出书中刻画的正是康熙年间的事,暴露出封建统治下,社会上的各种丑陋,所以红楼梦未能保全,仅存七十八回,后两回变四回则为八十回。高鄂和程伟元努力将红楼梦的前七十八回拼凑齐,并对后四十回加以修改续写,有人说曹公未完成作品。但红学会研究其开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判词鲜明的表示了十二钗每个人的结局下场,说明当时曹公的作品是完结的。87版电视剧后面也是根据红学会的研究结果制定的他们的结局,现今市面上的红楼梦版本各不同,结局也不同,大部分还是高鄂续写版为多。高鄂功不可没,很多人都因为后四十回读起来没有前八十爽口,刻画的不够绝唱,但如果没有高鄂,如今更不会有红楼梦流传。红楼梦描写从四大家族从兴衰到没落,贵族家庭中的事,以及勾结官府朝廷,如何得势又是怎样败落的角度,深刻的揭发了封建统治下的丑恶,贾家五代人,分别创业,守业,平庸,淫伦,败家。林黛玉和薛宝钗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才女,最后都落得悲惨的命运,所以,红楼梦成了看过红楼梦的人一生都解不开的迷,正因为判词中表示了结局,而又没有曹雪芹原版的过程,显得红楼梦书籍后四十回引得无数人感慨遗憾又不断的研究猜测,曹公原版里描写的到底发生什么样的惊天故事,又是怎样的悲剧,把乾隆惊动了视为禁书导致后四十回没有保全,所以,电视剧没按书中结尾,尽量按判词改动了,想要更靠近曹雪芹的思想,是好的。

宝玉最后应该疯癫了,宝玉是书中的核心,宝玉及一家人的结局,放到如今,也是该让人反思。

曹公从小经历了繁荣的生活,又遭遇了抄家的悲惨命运。他痛恨这种封建统治下的社会,正如书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他和林黛玉都讨厌官僚封建,不想受世俗的束缚,而又没能摆脱封建社会文化下的控制,弄得最后的结果,一种挣扎,好像资料还提到过腰斩,但书中没有看到。


梦想vip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三百年来带给中国人无数的感动和震撼。关于小说的真正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此用心良苦,到底用意何在?

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一回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毫无疑问,曹雪芹的女性观可谓前卫且独具一格。

纵观中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的塑造基本都是建立在为男性形象服务的基础上,处于"被看"和次要地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男性人物是绝对主角,仿佛历史安插不下女性的位置,好容易写了一个搞间谍的貂蝉,还写着写着就没了。《水浒传》写英雄传奇,刻画的最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是几个荡妇,以潘金莲、潘巧云之流的水性杨花来衬托英雄末路的悲慨。《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对《红楼梦》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二书截然相反。同样是描写日常生活,《金瓶》里的女人没有自我,统统被物欲所左右着,沦为男性的玩物和泄欲对象,这是典型的传统保守的男性视角。而《红楼》里的女人却各有追求,卑贱哪怕尤氏姐妹也有自己的刚烈和决绝。《红楼》写出了女性的灵魂、女性的心事、女性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

曹雪芹通过重评女性价值和女性精神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即遵循传统士大夫经济仕途之路的男性世界充满丑恶与肮脏,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世界却纯净清新,孕育着真正的艺术之花。当然,这样的女性世界必须是纯粹的,未被男性介入和影响的,因为男性代表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一旦与之结合,必受其浸染而臣服于他。所以曹雪芹虚构了一个大观园,一个青春王国,并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和"女孩儿未出嫁, 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等等新异而惊世骇俗的言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是对《红楼梦》整体悲剧意识的认识。具体到悲剧的呈现上,贾家衰落的画卷就是在不同阶级、不同气质、不同追求的女孩子们身上徐徐展开,她们是同样的娇花弱柳,却无一例外走向各自的不幸。

1、 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贵族女孩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钗、黛二人是大观园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她们才华出众、姿容端丽。但是一个还干了眼泪,最后"冷月葬花魂";一个被错配鸳鸯,落得个"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下场,举案齐眉的是宝钗,意难平的是宝玉。林黛玉爱使小性儿,语言刻薄,在生活中是个不好相与的人物,为什么她偏偏能得到无数读者的钟情?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内心纯真良善的女孩子。她虽然小气,却全无机心,从来是当时而发,不会走一步看三四步。她充满诗心,扫花为冢,《葬花吟》是她的"少年歌德之烦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看得最清楚,所以才最痛苦。薛宝钗温婉大方,举止合度,她是大观园中最富有热心与同情心的姑娘。史湘云做东道,她帮忙张罗螃蟹宴,林黛玉生病,她送去燕窝作补品,探春理家她积极出谋划策,宝玉挨打她真诚安慰又送药。有人觉得薛宝钗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但她不过是人情练达,更加早熟而已。她父亲早逝,哥哥无能,家大业大,自然比别人多一份操心,多一份担当。宝钗才情不在黛玉之下,但能处处蔵愚守拙,从不锋芒毕露。她代表了另一种美,平和中正之美。由于电视电影喜欢突出三角恋的叙事结构,普通大众易将钗黛二人视为情敌,但实际上,二人互相欣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青春里的小摩擦和误会只是平淡生活的点缀。以她们为代表的所有贵族女孩子无一不是受过良好教育而气质出众的淑女,她们惺惺相惜,天真烂漫,为艺术,为生活,而不是旧小说中"唯爱情主义",后花园偷情的小姐。曹雪芹头一次深入描写出了女性间的友谊和丰富的心理世界,因此她们的破碎才更具毁灭性。


2、 以袭人、晴雯等为代表的高级丫环

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慧紫鹃,曹雪芹总是能用精炼的文字突出这些丫环身上的某些品质。袭人温柔体贴,是一朵解语花,有她在的地方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但也逃不过"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命运,最终琵琶别抱,与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晴雯牙尖嘴利,脾气火爆,虽心地坦荡,却被人构陷,死得冤枉委屈,不明不白。平儿持公守正,判冤决狱、料理家务都能尽量周全别人,她赢得了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一致赞扬,却只能生活于"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的夹缝中。紫鹃为黛玉操了一辈子心,结果竹篮打水,好梦成空,她在青灯古佛中红颜白发。司棋敢作敢当,为懦小姐迎春保驾护航,却在抄检大观园时被扫地出门,而她的错不过是想在人生大事上争取一点主动权。鸳鸯是贾母身边第一得意人,却还是逃不出贾赦的掌心,为了抗争,她以死成全了自己。这些大丫环,在贾府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在面对婚姻和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她们依然处于完全被动无能的地位。曹雪芹对丫环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写出了她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女性观,还体现出了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


3、 以尤氏姐妹、香菱为代表被玩弄的女性

尤二姐和尤三姐从一出场就是作为贾敬父子情欲的对象。她们美丽妖娆,大胆奔放,深谙各种调情的把戏,令贾琏也神魂颠倒。但故事的发展并未如我们预期一般,这对姐妹花并不是自轻自贱之人,她们甚至是纯洁高尚的。尤二姐自嫁了贾琏便"洗心革面",毫不避讳地坦诚自己的过去,并悔过自新。面对贾敬的调戏,尤三姐表现得激烈而坚决,一把戳穿贾敬、贾琏之流的虚伪和不顾礼义廉耻。在遭到柳湘莲的拒绝后,她羞愤交加,挥剑自刎,从此一缕香魂荡悠悠。"人生艰难唯一死",与其说她败给了爱情,败给了柳湘莲,倒不如说她败给了那个不容女人犯错的社会。她曾对尤二姐说:"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她们本是小白兔,有现实的无奈,有威逼利诱,机缘巧合成了狐狸精,怎教她甘心!与之相比,香菱的遭遇更悲惨,她本来也是一位小姐,被拐子卖给了薛蟠,又被薛蟠收为小妾,人身地位一落千丈,薛蟠还是为色鬼酒鬼,对她的热度只有三分钟。夏金桂被娶进门后,朝打暮骂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按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她的结局很可能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的。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单写被玩弄的女性的血的教训,而是直接刻画了这些女性的自我救赎与对美的坚守,尤氏姐妹的不妥协与香菱学诗的刻苦,让我们发现每一个生命的美好。从而《红楼梦》所要蕴含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的深沉意味,尤其是对底层女性的压迫的控诉就不言自明了。

《红楼梦》是曹雪芹思想情感、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感性表达,它没有宏大叙事,写的是家长里短,展现的是琐碎人生,却成功勾勒了一幅女儿的群像。几十上百个女性形象鲜明,曹雪芹善于写"同中之异",就在于他愿意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发现她们的痛苦与欢乐、喧哗与躁动,发现似水流年的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总之,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女性观。曹雪芹通过这一立足点,向道统文化、封建价值进行了反思,从而发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莫可奈何的感叹。《红楼梦》创作于封建社会末期,也是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期,曹雪芹的洞见可谓是深沉的。


一往文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单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贾宝玉的这种反封建思想,究竟是什么性质呢?有人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封建统治有利的思想,贾宝玉的思想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是与贾政所代表的思想对立的,所以贾政说贾宝玉弄到后来要“弑君杀父”,因而要趁早打死他。这一情节,把贾宝玉和贾政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对抗性交代得十分明确。何况在乾隆时代,中国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已经有较大的进展了,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思想家在明代后期已经出现,这就是激进的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卓吾。而《红楼梦》的思想显然是受他的影响的。所以从《红楼梦》所反映的反封建的内容来看;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内涵来看;从贾宝玉与贾政的思想冲突的实质来看;再从《红楼梦》的思想渊源来看,我认为《红楼梦》的民主思想,已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民主思想。这种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对立的,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的。只不过,它是借用一个特殊的典型形象并用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现的,与哲学语言的直观性不同罢了。

毛主席说过,曹雪芹到底还是想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这是红楼梦的核心,很多人不懂,曹雪芹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是诸子百家类型的。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思想都偏重于军政治国理念等!书中全面书写的贾宝玉是个人的经历,构成了全书的载体。总体来看,曹雪芹是要介绍自己,两个自己。一个是以前的自己,一个是破败后的自己。而破败后的自己更重要。因为他从自己家族的败落中看到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同样不利因素。所以他由小及大,用自己案例为朝廷进言,希望朝廷不要重蹈覆辙。这就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补天。至于书中的故事,就是作者的经历见闻,全面的介绍给世人。而另一部分就是根据这些故事经历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议论,这是相当深刻的部分。所以,真正看懂红楼梦的并不多。当代人说什么曹雪芹如何进步,要革命,要民主,那简直是一派胡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他的总结和前瞻只能来自于封建社会史和自己家族的经历。不会直接跳跃到革命民主的,他的政治思想整体上改良的,不废君权,但希望由精英的士阶层组成内阁共同商议。所以曹雪芹的谁解其中味包含了以下几点:关于对朝廷的进言,自己家族的衰败惨痛经历回忆,个人不肖种种的行径,未能及时为家族做贡献的悔恨,周围女子的进步的赞美,个人爱情的传奇叙述。以及整体性的对人生的思考!


其实红楼梦真实的作者是明朝遗民吴伟业,原明朝廷大臣,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亡史,红楼梦即朱楼梦,贾王薛史即家亡血史,贾家这种气派和规格明显只有皇家才有,林黛玉影射崇祯,贾宝玉影射的是玉玺,即皇权,宝钗即指满清,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争夺宝玉即争夺天下,作者把明亡清兴这段痛苦的历史通过三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来,因为满清血腥屠杀汉人,修改汉人史书,大兴文字狱,抺黑明朝,销毁大量不利已的书籍,掩盖历史,所以作者只能隐写。后四十回因为写得太露骨,所以被删除。不过最近民间好像找到了,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完全在讲述写国破家亡这一宏大主题,在于对国家和民族深刻的反思和担忧,要后人记住这段黑暗,血腥的历史,不要重蹈覆折,这大概就是"谁解其中味"的意思。

其实,真正用心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会读懂作者的用意!一个生活在富贵温柔乡里的富家少爷,即使他内心有多么纯洁正直善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即使他内心深爱着的是与他志同道合的林妹妹,可身体还是会背叛她,因为他可以和袭人有夫妻之实,他痛恨仕途经济,但却在享受他的父母爷爷辈用仕途经济带来的财富,而自己却不求上进!很多人说宝玉是反封建的典范,事实上,他真的反封建吗?作者为什么写说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可又说是无缘补天的顽石化身?作者的意思就是,宝玉的内心世界是反封建的,内心是渴望真正的爱情的,内心是纯洁正直善良的,但他生在那个贾府大染缸里,身体却背叛了内心,行动做事也背叛了内心,也就是说神瑛侍者代表内心纯良的他,无缘补天的顽石,代表现实中的他,林黛玉代表他的内心渴望的美好,薛宝钗代表他现实的无奈选择!

在《红楼梦》对贾府从兴盛到败落的讲述,对大观园所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在他笔下最终以对人生消极悲观态度告诉世人:“人生如梦、红楼风尘、浮华散尽、聚得多来眼闭了”的人生悲桑和世事无常的万般无奈!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辛苦备至。满腹才情,一腔血泪,全部倾注于一本书中。

《红楼梦》中对于贾府日常生活的描写,极细致到位,从府内建筑、器具、园林、屋宇、陈设,到人物服饰、言谈、饮食、礼仪,无不刻画细腻,描摹精致。只有亲身经历过,并且特别留意于每个细节,才有可能描述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述,但《红楼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正所谓“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看到了隐藏于繁华景象之下的衰败迹象,以及造成这种衰败局面的原因和结果:它始于人性的堕落,又终于对人性的摧残。

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从殿宇楼阁,到亭榭回廊,无不在气势恢弘、精雕细琢之中透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之态;俯仰之间,进退当中,都有法度可依,规矩可循。奴仆下人在主子面前常常是屏气敛声,噤若寒蝉;而那些乖巧的,一旦熟习了这种 生态,摸透了主子脾气,却也能在其中如鱼得水,游韧有余,过上锦衣玉食、使奴唤婢的生活。

贾府的这种庄严之象,正是专制王权统治的缩影--它越来越变态地通过森严的等级差别和冷酷愚昧的道德体系,来维护自己的威严和特权。贾政对宝玉的严厉到不近人情的管教就体现了这一点;而金钏、晴雯、尤二姐的悲惨结局,虽然有其自身性格原因,但冷酷无情的权威和道德体系,是难辞其咎的。

曹雪芹正是看到了在铁幕笼罩之下的社会的种种异常现象,才把它在书中表现出来。有敏锐感觉的人首先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他会发现,人的创造力的退化、责任心的丧失,正是这种压制的结果--贾府的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失职或腐败而遭受惩罚,就反应了这一点;只是在王熙凤的威势或贾探春的明察秋毫的管理之下,才偶见好转。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隐藏在富贵之家的华丽而丰盛的物质生活表象之下的种种衰败征兆的揭示,以及对于开放的、包容的、人性化、充满活力的世界的向往。但衰亡是必然的,而复兴,却遥遥无期,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精髓。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主旨就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一堆荒冢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枯草衰杨,曾是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自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首先当然是为一名奇女子林四娘做传!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

其次,因为传他,并可传我。传她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传我通天一支巨笔、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天纵才华。

再次,骂亲舅舅雍正卜世仁不是人,抄了我的家,抢了我心爱的女人。

红楼梦主题是什么,隐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语衬言?

作为一本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文学珠峰。红楼梦呈现的是一幅磅礴的超巨型画卷。

正好是因为大处鸿篇巨制,细节又密不透风,写了家国天下,也写了人情冷暖。写了梦幻通灵,也写了真实人生。

里面有一句对联,无还有处有为无。所以,作者是什么目的,想传达什么思想已经不重要了。最关键,第一要能看懂,第二,能看见自己想要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目的动机肯定是有的,但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反封建,排满,或是歌颂宝黛爱情什么的。我觉得曹雪芹就是觉得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没有办法可去补苍天。愤懑之下,利用自己的文字,小说形式记录了曹雪芹一家,由盛而衰过程。如实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态。犹其是当时的上层社会,贵族生活。没有现代人分析得这么深刻的。但是曹雪芹是个才华横溢文人,知识面非常宽,所以红楼梦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为中国文化史,留下来十分宝贵的财富。


清風明月逍遥客


虽说每个人眼中的《红楼梦》是不一样的,千人千红楼。可是真相只有一个,《红楼梦》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只有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读到,一言以蔽之,就是“怀金悼玉”。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子》中说到“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终身误》中说道:“都道是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缘,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怀的什么金,悼的是何玉呢?书中也有交代,“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句的意思是,玉是用林来代表,金用雪来暗指。这也是林黛玉,薛宝钗名字的由来。作者从林和靖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雪代指满清,林代指朱明。满清,初名金,所以,书中说“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改朝换代的历史寓言小说,作者为了逃避当时文字狱,把真实的历史隐藏在风花雪月的故事后面。我们知道《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这个风月宝鉴于书中贾瑞照的“风月镜”是一样的,也是有正反两面,正面是血腥的历史,反面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我们读者一般都是看到的都是正面,反面由于作者设置的重重障碍,很难发现,所以就以假作真,以为就是某府家事,三百年来,莫不如此。这也正说明作者非凡的以假乱真的写作能力,也是《红楼梦》魅力之所在。

在《红楼梦》中,作者把真实的历史用谐音,诗词等形式镶嵌在所编纂的故事中,比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作的四首记事诗,分别是《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和《冬夜即事》。有人曾经问到为什么不作四首白日诗,只作夜诗?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此时明朝已亡,无明,则只能作夜诗,这和鲁迅先生白天走路打灯笼是一个意思。由于四首诗解读起来篇幅太长,所以只解读《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第一句是说明朝正做着千秋万代的红楼梦,满清却在觊觎着中原。

第二句中的窗,是“闯”的谐音,麝月就是明月,指明。这句话是说大明朝被李自成消灭了,皇宫大门被打开了。檀云,像史湘云取名一样,指的都是李自成,品御香,指当上了皇帝。

第三句琥珀杯倾荷露滑,说的是中华被外族入侵了。荷,荷花,藕,都是指的中华。荷露滑,指的是中华的统治不在汉人的手中。

第四句,水亭,指的是满清,取水清之意。纨即李紈,指的也是李自成。是说满清借李自成之乱,火速进入中原。帘卷朱楼罢晚妆,朱楼,就是朱明政府,就是红楼。说的就是朱明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卸下了他的残妆。

再比如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请人找到贾宝玉对他说:“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哪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嫩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熏的暹猪。你说,这四样好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这里薛蟠指的是多尔衮。薛,即雪指薛蟠是是满清人。蟠者,左虫右番,番者,多也。虫者,爬而行,类滚。所以,蟠就是多而滚之意,用来暗指多尔衮。多尔衮听闻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将亡,急招明朝降臣范文程商议对策。范文程鼓励满清进攻中原,认为可以一战而破李自成。正巧吴三桂乞师满清以破贼,多尔衮顺势入关,果然与一片石大败李自成,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放弃京师向西撤退,五月二日,多尔衮奏请六岁的顺治帝迁都京师,薛蟠说五月三日是他的生日,大概指的是五月三日明清举行了定鼎中原的仪式。古董行的程日兴,指的就是范文程,所以说他是古董行的,是指他卖国。薛蟠说的“这么粗这么长粉嫩的白藕”,莲,荷,藕,在《红楼梦》中都是指中华,例如英莲,即莲花之意。薛蟠说“这么大的大西瓜”指的是中华被瓜分了,满清得到了北方绝大部分土地。这里的西瓜与贾母说的六安(瓜片)茶是一个意思。“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鱼,谐音玉,指的是玉玺。“这么大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熏的暹猪”猪,即朱,指的是朱明,灵柏,指的是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字长伯(长白),吴三桂联合满清剿匪,导致了朱明的灭亡。所以说是“灵柏熏的暹猪”。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红楼梦》,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曹公写作《红楼梦》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成的,因此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抒发家破之悔恨,但是史学家红学家说他影射当时的朝廷,他的家庭衰落和朝廷皇权密不可分,所以他明写家亡暗写朝廷。

浪漫主义者或者年轻人会认为曹公写爱情,里面的爱情有地位相当的男女之爱情,如宝黛之爱;有有违人伦的秦可卿与贾珍之爱;有正常夫妻之爱,如王熙凤与贾琏;有地位等级差别之爱,如小红和贾芸;有老年男人好色之爱,如贾赦和鸳鸯;与政治利益之爱,如元春和探春之嫁等不做一一列举。但是爱情只是包裹着部血泪史的一层外衣,只看到爱情,说明你还太小。

说红楼反封建的,只能说你被洗脑很严重。《红楼梦》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人性和思想的光辉是穿越时代界限的,曹公本身就是封建贵族出生,而能写出这样融合儒家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及三教九流思想的著作,其本身就说明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远没有历史书上所宣扬的那样严重。曹公作为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精英,其写作的《红楼梦》从侧面证明了封建社会教育的成功。

曹公想通过《红楼梦》告诉读者一个家庭的衰败都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曹公对家族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批判和忏悔。

反封建者在《红楼梦》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理论的支撑,如: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官僚“国贼禄鬼”,说孔孟之作不过是“杜撰”的。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公却毫不客气的加以轻蔑和否定。

民主人士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如贾宝玉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女孩儿是水做的骨肉”。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这句话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

曹公是伟大的思想家,这是许多《红楼梦》读者都未曾注意到的,毛主席说过:“曹雪芹到底还是想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这是红楼梦的核心,很多人不懂,曹雪芹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是诸子百家类型的。

《红楼梦》是悲剧著作,悲剧的魅力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那么美好,但是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可悲!可叹!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精髓。笔者认为,红楼梦主要想传达给读者的就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一堆荒冢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梦归秦淮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幻灭主题的小说,曹雪芹通过小说,想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常,人世的幻灭,他告诉人们,企图通过时间来保存富贵或者爱情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青春、美丽、纯真、向往、荣华、富贵等等。

这种幻灭,一开始就潜伏在《红楼梦》一书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给人以有意无意的引导,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开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到宝玉后来一再默诵和思索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到收尾曲中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到最后宝玉随僧道而去,无不体现着这种幻灭。

第一回曹雪芹就借跛足道人之口吟出《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接着还明白地告诉你:“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了了,就好了。

宝钗曾给宝玉念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寄生草》:“漫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后,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深为拜服,后因与黛玉、湘云闹别扭,很觉无趣,竟题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随后又仿鲁智深唱词,题了一支《寄生草》,中有句云:“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作偈参禅,是后来宝玉遁入空门的序曲吧。

体现这种幻灭精神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第五回里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一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世界就是这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当读到这个曲子,我总是会联想到孔尚任《桃花扇》里老艺人苏昆生的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无疑,孔尚任的这个曲子,一定深深地打动过曹雪芹,二曲何其相似乃尔!

当然,曹雪芹的幻灭思想,并非要人都真的去遁入空门,他只是将现实撕裂给我们看,把人生和美丽揉碎展示出来,但美丽的依然美丽,而最美的,就是这种凄然而短暂的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