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文丨飯飯媽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孩子是怎樣的呢?調皮的、淘氣的、愚蠢的,確實這也有可能是很多父母評價自家孩子所會使用的詞彙。

甚至有些時候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還會感到異常的煩躁,不願意孩子來打擾自己。

特別是每天回到家裡面想睡覺,這時候孩子卻在一旁搗亂,就讓父母感到異常的生氣,有時候控制不住脾氣,還會衝孩子發火,甚至對孩子扇耳光。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玲玲家的孩子今年5歲了,因為孩子去幼兒園上學,所以她就在家附近找了一個比較輕鬆點的工作。

雖然工作有些輕鬆,但是上了一天的班也是很累的,可是每次回到家之後,孩子都要纏著她讓她講故事,或者陪她一起玩。

不過對於玲玲來說,剛回家就是希望能夠躺在床上稍稍休息一下,不願意有任何人打擾。

有一天玲玲照常回家之後,她剛躺在床上睡覺,孩子就黏糊糊的跑過來,說是要和媽媽一起玩。

當時玲玲太困了,沒有理自家孩子就選擇了裝睡,本以為孩子會安安靜靜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沒想到在她不理孩子的時候,孩子拿起了自己的水彩筆,在牆上亂塗亂畫。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看到這樣的情況,玲玲只得感嘆一句:裝睡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孩子將家裡弄得這麼亂,她也沒有任何的方法去教育懲罰他。

相信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之時,都會遇到相同的情形,看到孩子做出一些淘氣事兒,爸爸媽媽不願意參與就會視而不見裝睡,不願意理睬。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父母明明知道在現階段答應孩子的要求很重要,但是他們就是希望讓孩子能夠延遲滿足。

可是到頭來,除了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還有可能讓自己更加的疲憊。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01《瑪莎和熊》:假裝看不見,或許會讓孩子更放肆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個案例之外,其實最近豆瓣評分9.6的這部動畫片也向我們展示了“假裝看不見,孩子更放肆”的道理。

在《瑪莎和熊》這部動畫片之中,所表達的就是一個女孩瑪莎和大自然的動物熊熊之間的友誼。

因為熊熊面對瑪莎之時,所表現出來的也是比較耐心的狀態,所以瑪莎在和熊熊相處時大多不太忌諱。

而在冬天熊熊想要冬眠,甚至掛了一個牌子在外面告訴別人不要打擾自己,看到這樣的情況,瑪莎卻什麼都不管直接闖進去,希望熊熊能夠陪她一起玩。

可是熊熊為了逃避瑪莎對於自己的折磨,也不願意跟瑪莎一起玩,自然而然會選擇裝睡的方式,所以他就躺著從來沒有理睬瑪莎。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瑪莎自己也不可能閒著等著熊熊起來,而是在屋子裡亂蹦亂跳。

當時她還撓熊熊的腳底,看到熊熊什麼反應都沒有,她就不得以尋找樂趣,後來在雜物間之中引來了一群蜜蜂,只能由熊熊能夠去收拾爛攤子。

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就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與其在一開始忽視孩子的訴求,最後去收拾爛攤子,還不如一開始選擇好的方式和孩子更好的相處。

畢竟孩子闖禍之後,他們也不可能有能力去收拾爛攤子,這時候只有父母來替他們收拾,那麼早收拾和晚上收拾又有什麼區別呢?你們說是嗎?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當然這也表現出來很多父母內心當中,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有延遲滿足心理的狀態。

確實之前也有相關的心理學家研究表示:那些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或許長大之後會更加的優秀,但是這種概率性的研究真的能夠代表所有孩子嗎?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靜悄悄,準是在捉妖”。當孩子異常安靜不願意打擾父母時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在尋找自己的樂趣。

而這樣的樂趣又是在好奇心極其明顯的情況之下出現,自然而然具有破壞性殺傷力,或許之後所出現的結局更是讓人無法控制。

那麼我們也必須瞭解清楚延遲滿足所帶來的問題,不滿足孩子的訴求,結局可能更可怕。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02延遲滿足背後的傷痛,父母不能看不見,對孩子影響明顯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所謂的延遲滿足展現出來的是父母對於孩子能力的培養,希望他們能夠明白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經歷一定的苦難。

而心理學家對於延遲滿足有這樣的解釋:孩子對於他可能得到的東西有一定的預判,並且能夠堅持下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這樣的道理在生活之中常常應驗,但是真的適用於任何一個孩子嗎?就像在動畫片裡面所提到的瑪莎和熊。

在熊熊的想法之中,自然而然希望瑪莎能夠理解它冬眠的需求,延遲自己內心想要和熊熊玩耍的想法。

但實際上,瑪莎並不願意去理解熊熊,而只是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走,這也是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大部分孩子相同的。

畢竟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內心不分你我他,總是會考慮到自己現在的需求,以及是否能夠被滿足?不被滿足之後,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這也是他們所無法控制的。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 內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永遠都是最為單純天真的人,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從來都沒有故意說,而是自己在現階段最真實的表達。

所以,看到熊熊裝睡,她也無法理解,但是熊熊又不願意起來,這時候只能自己找樂趣。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裡,瑪莎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因為她沒有人可以陪伴,特別的孤獨。

  • 自我樂趣的展現

很多父母總是表現出來“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的狀態,所以不管孩子做什麼都會跟在他們一旁,幫助他們保護自己。

有些時候孩子還會異常的煩躁,不願意爸爸媽媽像個跟屁蟲一樣,希望能夠表達自我。

加上孩子轉移注意力的能力也比較強,延遲滿足之後,他們或許不能等待,而只能選擇另外一個目標,這時候搗亂淘氣可能正是他們的常態。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03作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和孩子更好的交流溝通呢?

任何人在有訴求之時,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反饋,所以,孩子願意和爸爸媽媽接觸之時,就是他們內心需求最為旺盛的階段。

如果父母表示出來延遲滿足的狀態,希望他們能夠稍微等一下,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傷害到他們。

因為父母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但是孩子卻不具備。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和孩子更好的交流溝通,而不是等到他們作妖之後,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訓斥和指責。

1)視而不見不是處理問題的最佳方式

或許父母會認為自己裝睡孩子看不出來,但是根據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的研究,他們也發現孩子的智力,使得他們對於外界事物的具有極強的觀察能力、敏銳能力,同時能夠輕易的戳破父母的破綻。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通過視而不見的方式去掩蓋事情的本質,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憤怒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對於瑪莎來說,僅僅只是搗亂了一個儲物室,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孩子,他們所做出來的一些舉動可能是父母難以想象的,比較嚴重的還有可能造成一些悲劇呢。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2)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既然孩子已經具有理解能力,以及和父母交流溝通的能力,為什麼爸爸媽媽不願意向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呢?

“明明今天媽媽太累了,你可以自己在一旁玩嗎?等會媽媽起來了之後和你一起玩好嗎”?

這樣簡單直接的話語,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告知了孩子,讓孩子接收到了訊息,那麼孩子可能就不會再胡攪蠻纏,甚至搗亂了, 而是會選擇等待。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會認為他們不願意妥協,有些時候直接會選擇忽視或者撒謊,但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直接表達出來自己內心的想法或許更重要,孩子慢慢的也會理解父母。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3)給孩子立規矩

如果希望我們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不被打擾,其實也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提前讓孩子瞭解清楚,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是希望不被打擾的。

除此之外,也應該讓孩子認識到家裡面的牆上不可以塗鴉,不能在房間裡大吵大鬧。

這樣簡單的道理,孩子慢慢的在生活之中遵守爸爸媽媽所設立的規定,也會促使他們變得更有規矩和禮貌,自然而然也不會出現“孩子靜悄悄,準是在作妖”的情況。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父母用逃避來解決問題只會讓結果更崩潰

孩子本身的成長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教育孩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能夠通過視而不見的方式去解決任何問題,可能讓孩子內心更為壓抑。

我們也希望一位家長能夠明白自家孩子內心的訴求,同時願意和孩子進行良好的交流溝通。

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真實的想法,而不是通過忽視的方式,延遲滿足的方式,讓孩子被迫等待。

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個規矩的存在,只有父母的約束,讓他們養成了一種習慣,才能讓他們變得更加懂事乖巧。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