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乖乖在家,回来让你吃猪肉”妈妈无意之言,儿子却成最后赢家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对孩子的禁忌总结出了十条,其中

物质刺激也在其中,他警告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刺激,相当于对孩子进行贿赂与欺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长教养孩子,是希望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如果父母把教育换成物质来刺激孩子达到目的,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

“你乖乖在家,回来让你吃猪肉”妈妈无意之言,儿子却成最后赢家

父母言行必果

很多家庭有限的物质条件,根本不可能无底线满足小孩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这是一个恶性的延续,一旦小孩的欲望达到顶峰,父母一定会失言在先,变成一个失信的父母。

在我们很多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为给孩子确定一个奋进的标准和目标,通常会做出承诺,若结果完成,给出一定程度的奖赏。对父母来说,小孩的需求轻松可以满足,于是随口就会答应,小孩却信以为真,一旦取得进步,父母如果放出话而未兑现,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父母被孩子认为是“失信”的人,就会给其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你乖乖在家,回来让你吃猪肉”妈妈无意之言,儿子却成最后赢家

毋庸置疑,言传身教是家教的一种关键特征。因为小孩天生爱模仿,父母一定是最大的影响者,并形成信任关系,家长的很多细微的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如果父母言而无信,孩子能成为信守承诺的人吗?

诚信教育很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父母在先,孩子在后,父母为孩子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样具有先来者的权威性。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权威意味着最后的决定权,意义重大。若父母无法把谎言兑现成实际的东西,这就等于在蚕食自己的权威性,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受损。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家教环境中,孩子的诚信教育地位很高。

“你乖乖在家,回来让你吃猪肉”妈妈无意之言,儿子却成最后赢家

孔子的一名弟子曾子,他的妻子要出门,孩子哭闹着要跟过去,于是,这位妈妈就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待着,回来让你吃猪肉。没想到随口一句,却成了孩子铭记在心的诺言。当她回到家中时,发现老公正在持刀准备杀猪,于是劝其不要这么做,只是哄孩子的,何必那么当真?曾子却不这么认为,孩子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深受父母影响,父母应正确施教,你现在骗他,等于教会他去骗别人,也会失信于孩子。最后,孩子真的吃到了猪肉。这个故事最终能流传于此,在于父母的的诚信教育,仍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

“你乖乖在家,回来让你吃猪肉”妈妈无意之言,儿子却成最后赢家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品德基础,这是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一个品行好,又拥有好习惯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长期教养,父母要诚信在先,给孩子当“指路人”。

如果你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