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用户52504074643



125878215蜂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很好回答,俗话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从古至今任何一场战争没有省钱省力的,都是对双方国力的一种巨大消耗。武帝北击匈奴几十载,几乎耗尽了西汉的国力。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耗,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几乎消耗殆尽。我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有三点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主战场不同,一个是超远距离作战,一个是近距离作战。汉军要奔袭几千里,在草原大漠与匈奴交战。这对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使运送一石粮食的成本是战国时期的几十倍。


二、作战方式与对象不同。汉军打匈奴主要是骑兵对决,是运动战。战国时期主要以步兵为主的攻城战。可想而知,一个步兵的花费远不及一个骑兵,所以汉朝的消耗大于战国时代。

三、战争成果的收益。汉军虽打赢匈奴,但所获得的战利品,远不及消耗的白分之一,所以是纯粹的消耗战。而战国时代的战争获利是可观的,扩大自己的地盘,实行有效管理,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随意会越打越强。汉军则不行,征服的广大土地无法从中获利,只能看着。以上是鄙人的观点,喜欢就请点赞关注,每天都有不样的认知。历史小书虫@副局健康vv




独钓孤海一只鱼



一、战争的规模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与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规模比起来,就是好比省斗和国斗。


而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多数都是攻城略地战,而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都是千里奔袭长驱漠北的远征,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二、战争的成本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小,就决定了他的成本低,而且战国之间还可以割地求和,不会和他国死磕,因为还有其他国家与之制衡,因为成本低廉,所以能够很快的回本,并且还有发展的余地。


而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大规模的远征全面战争,路途遥远、军队人数众多、补给难度非常高,这都无疑加重了战争的成本,所以非常耗国力,而且一旦消耗后,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三、战争的本质

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本质是大国博弈,下的是围棋。

而汉朝匈奴战争的本质是两个民族的血拼战争,下的是仇恨。

正因为本质上双方战争就不同,从而决定了双方战争的规模与成本是小巫见大巫。

综上所述

因为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本质与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本质不同,因此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规模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大得多,汉朝匈奴之间的战争成本比战国各国之间的战争成本大得多,所以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题主把标题的意义完全说反了,战国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华夏民族总共只这么多人口,这么多资源,经过几十年战争,其中长平之战秦军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军队死亡人数在二百万以上。秦国属侵略战争,兵力越打越多,地盘越打越大,最后消灭六国。但消耗了当时各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秦统一面临资源枯竭,秦帝国貌似强大,其实国力空虚。还动用几百万民众修建长城,几十万修建骊山陵墓,激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秦始皇自己做死,大秦万世帝国二世而亡,不是秦始皇开劈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话,十五年的秦朝存在感都没有。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代兵强马壮,国家富强。武帝为了振兴大汉民族,以雪高祖与匈奴白登之战之耻,大汉与匈奴和亲之辱。开疆拓土,发起北伐匈奴之战,以卫青为大将军,此战收复河套广大地区。第二次北伐匈奴,卫青与霍去病分兵作战,霍去病向西北进军二千里,占领河西地区,直到狼居胥山。卫青也多有斩获。两次北伐共损失兵力十多万,钱粮多有损耗,但意义重大,打通西域通道,与世界各地交流贸易,传播中华文化。汉帝国当时兵力只少八十万,钱粮物质也不会耗尽,国力减弱,不可能空虚。国民也没激起反抗,也没有农民起义。只是当时国民过的艰苦,付出更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刘坤忠120


答案很简单,一个只支出无回报,或者说回报不明显;一个支出大回报更大。

匈奴是游牧文明,相对于大汉来说就是个穷鬼,所以汉匈战争短期来看得不偿失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争。要想打败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一次在马匹方面的消耗都是数以万计,钱粮更是不可胜数。但游牧文明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牛羊马等牲畜,即使打败了匈奴,也只是能缴获一堆牲畜而已,价值有限。虽然武帝时期基本重创了匈奴,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国内长久积累的社会财富和资本丧失殆尽,马匹等物资损失严重,而加征租税又造成了农民起义。

而且因为汉军不可能在大草原上长期驻扎,要想控制打下来的匈奴领土必须迁移人口、开垦荒地、修筑城池,这又是一大笔支出,还是长期支出,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回报。

打败匈奴后还要继续花钱,建设新获得的土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这投入比战争更大、更持久

例如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一部。汉武帝当年即置朔方郡、五原郡,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前125年又置西河郡。朔方郡建县城十座,五原郡建县城十六座,西河郡建县城三十六座。



同时为防止匈奴袭扰这些新郡,还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如五原郡内就有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头曼、呼河、宿虏等多座鄣塞,还以长城连接起来,称为列城。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全部都需要中央拨款,可以想见支出之大。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大家看重的生产资料都是一样的,人口、土地、城市、矿产,打了胜仗后占领的地区,不需要什么投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战胜国的资产,为其下一次战争提供资源,所以当然会越打越强(准确说是越胜越强)。



例如宜阳之战,虽然秦国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攻克宜阳,但却获得了著名的宜阳铁山和大量能工巧匠,当时最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被秦国掌握,原本以“强弓劲弩”闻名于诸侯的韩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衰弱下去。

呼韩邪单于归汉,标志着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


但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长远收益是巨大的。汉匈战争主要在匈奴地盘上打,大汉仅损失壮丁和物资,不伤根本。在一段休养生息后,到宣帝时期依然能发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而河西、河南两块富庶地区的丢失使匈奴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内忧外患,匈奴不久发生了内乱,甚至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呼韩邪单于时期,匈奴不得不归附汉朝,北方终于出现了长期和平。


海军史研究会员


谢谢悟空要求,那为师就在这里多说两句,给你一个回答吧!

首先战国两年征战,越打越强,这句话很有毛病的,如果越打越强,还能出现最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吗?

无论春秋战国打仗,还是汉朝北伐匈奴的战役,都是要消耗国力的。那么接下来回答的问题是,汉武帝时期为什么战争消耗国力那么明显,战国时期不明显。

这个要从两个层面回答,一是战国经历了两百多年,战争时间长,之间有很长的缓冲时间而且换了几代人。

而汉武带时期的战斗比较集中,主要是主要是汉武帝在位四十多年间发生的事情,战争时间短,战线又长,同在沙漠上飘无不定的匈奴战斗,肯定是非常需要军粮的。

但是战国时期的国家军民基本上合一的额。就是战时味兵,不战斗时为民,同时,战线还短,因此相对来说好一点。但是也是在战斗中国力不断下降的。比如秦赵长平之战,一下次坑杀了赵国四十五降卒,国力肯定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后俩赵国为什么毁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是真得在打仗中追歼变强的,而且越来越强。主要是他的底盘越来越大,其次就是他的人民越来越多,再就是因为商鞅变法,调动了更多百姓的积极性等等。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打仗,对于国家来说都是要消耗国力。汉武带打匈奴,只是为了消除边患,并未有地盘与人口的增加。

因此,战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输出形式的战斗,肯定是越大越穷。一种是有输入形式的战斗,可能就会越大越强了。

但是所有的强都是暂时的,如果没有给百姓休养生息,其结果都是走向灭亡的。秦末大起义就是这样的。


教育传播者


所谓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战损,还有战国之间的问题,在下分两个部分来解答。

西汉国力的挥霍

其实在汉武帝挂了之后,昭宣时期的人就已经在分析汉武帝的北伐匈奴的得失了。特别是霍光死后,朝臣对汉武帝的挥霍以及霍去病等等就有了刻意的贬低。他们这些人毕竟离发生的事情并未过去太远,所以其有些话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总结下来就是汉武帝的非战争损失比战争损失大得多,特别是大量的辎重被扔掉,然后又导致了士兵的疲惫和饿死等等,这些都是非战争带来的损伤。霍去病也的确带来了巨大的战功,但是消耗亦是巨大。再加上汉武帝为了几十匹汗血宝马挥霍掉上十万大军等行为,积年累月下来当然就把汉朝几十年积累的国力挥霍掉了,所以汉宣帝时期的朝臣抱怨汉武帝也是正常。

战国各国越战越强?

战国时期各国越战越强?若真是这样,那六国就不会被秦国所灭了。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到了战国末期很多国家被连年征战弄得民疲国弱,哪是什么越来越强?只有秦国通过战争获取了大量土地、资源和国内安定,再加上秦国重视农业以及让奴隶和平民看到了上升通道,秦国的变法很彻底,才使得秦国越来越强。

战国各国的变法的确让有些国家暂时增强了国力,不过很多变法并不彻底或者因战争的失败,最终都导致了国力的更进一步的削弱,所以这所谓的战国各国越战越强就是一个伪命题。



总之汉武帝发动的对匈奴的全面作战在当时本来就不是以掠夺资源为目的战争,又加上战争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非战争减员以及物资的浪费,汉朝国内又因为战争的原因需求大于供给,所以一定年限下来国力当然就亏空了。但所谓的战国各国越战越强是不对的,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真正做到了越战越强,那就是秦国。


淡看天上月


一、骑兵是一种很昂贵的军种。

从秦至汉,匈奴都是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秦始皇忙于兼并六国,只是把匈奴赶到了长城以外。



汉高祖刘邦也曾经试着打击匈奴,结果一场“白登之围”让几代帝王认识到了匈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于是和亲便成了维持和平的有效手段,从吕雉当政一直到文帝、宣帝,匈奴一直得到汉朝的女人和钱财。

匈奴也看出汉朝初年的孱弱,一面和亲一面从汉朝打秋风,直到汉武帝登基,一切都不一样了。

汉武帝刘彻把几代君王的愤怒全爆发出来了。经过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几代君王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显著提高,钱财、人口、粮食、马匹都十分充足。

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骑制骑。汉武帝花重金打造了自己的骑兵部队。为了持续打击匈奴,每个骑兵配备三匹马,试想一下,一个十万人的骑兵部队,光马匹就要三十万匹,不说士兵的铠甲、战刀、弓箭等装备,就是这几十万匹战马估计能把一个小国家吃垮。

再看粮草补给,在汉朝,把一斤粮草运送到前线,路上的消耗是三十斤,一万人的吃喝拉撒就需要五十万人做后勤工作。对匈奴的战争,几乎是全国动员。

所以说,汉武帝打击匈奴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没有前几代君王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是无法实施他心中的抱负的。

然而,耗资巨重,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塞外一望无垠的苦寒之地,战争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充,对匈奴作战,是一场纯消耗战。战争中损失的粮草、金钱、人口无法从匈奴那里补偿回来,顶多赶回一群牲口。这是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劣势。

自汉武帝开始,中原民族找到了自信,对于外来侵略者,要么打残,要么同化。

二、再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都是农耕社会,地域相邻,社会结构类似,战胜国、特别是秦国损失的人口、武器、土地、钱财可以从失败国迅速补偿过来,可以做到以战养战。所以,战国时期的战胜国越打越强,而失败的国家会越打越弱。


品读春秋001


首先汉武帝北伐匈奴是什么时候,条件是什么,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

匈奴王朝在汉初的时候,由于大汉王朝实力不够,采取的对策是和亲政策,这带有一定的侮辱性质,汉武帝时代,大汉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而且汉武帝时代不仅要防着匈奴,而且由于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采用郡国并行制,各个诸侯王的实力也很强大,对中央王朝也是有威胁的,刘彻的皇位也不是特别稳定。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如果自己的王令不好使,那么大刀会让一个人听话,恰恰这个时候,世界级名将卫青,霍去病出现了。对内降服南越,闽越,卫氏朝鲜,以铁腕手段降服国内诸侯王,集中所有的力量准备收拾匈奴这个祸患,一劳永逸解决大汉王朝北方的威胁。

匈奴人也够悲剧的,经过几十年了还非要到大汉的边境去抢,结果被霍去病盯上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个时候汉王朝对匈奴发动战争需要什么条件,首先马匹,在中原王朝没有那么多优良的马匹,只能进购,向少数民族订购,这就需要支出,而且对外战争中原王朝并不是全民借兵,我们需要后勤保障的队伍,我们的运输对甚至需要一直武装力量来护卫,这样到达边境真的剩不下多少粮食,而且进行作战就需要征兵,当兵的可是吃皇粮的,在小农经济比较脆弱的古代,如果劳动力都去打仗,那么地谁来种呢,很现实的问题,所以经过连年的战争消耗,汉王朝衰弱了。

而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是所谓的王爵,只需要给周王朝进点贡,后来甚至都不进贡了,都把自己的封地当成了自己的王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各个国家连年征战都是以战养战,谁攻占了富绕的国家,那么他会的到很大的人口,土地的补充,在重视劳动力的世界里,这真的很重要


奇雷特


汉匈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上不一样。

可夺取的资源不一样

汉匈战争是赶走匈奴为目的,几千里的远征,胜利后可夺取的战略资源有限,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大片的荒漠、草原没啥用武之地,越打越浪费大量资源,入不敷出。

战国的兼并战争,胜利后夺取的是可耕地和人民,还有大量战略资源,比如盐铁,所以越打越强。

修防御机制

把匈奴赶走以后,修相关配套的防御机制,比如城池,长城。就拿建设朔方郡、五原郡、西河郡来说,修建城池60多座,耗费大量金钱和人力,还有移民也是惠民政策,政府短时间内,得不到什么利益。

战争耗费

就拿远征漠北战争来说吧,汉朝出动10万骑兵,每位骑兵多带一匹战马,后勤保障人员几十万,虽然歼灭匈奴九万之多,但汉朝光战马损失10万匹,一路上的后勤粮草更是消耗的惊人。


为了战争,汉朝政府用过卖官鬻爵,敲诈商人等不正当手法。

这和战国兼并战争不一样,毕竟是家门口的战争,距离都不远,战胜后能获得大量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