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劉禪對待諸葛亮如何?

用戶4474643705


劉禪對諸葛亮不錯啊,都稱“相父”了。

出於對歷史的成見,人們對權力鬥爭是很敏感的,總覺得諸葛亮身為臣子,大權獨攬的,作為君主的劉禪肯定對他多加防範。

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從君臣二人的相處和劉禪、諸葛亮的個性上來略作分析。

《三國志》有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意思是說,我聽說諸葛亮對射援稱讚過低的氣度。劉備如此說給劉禪聽,是表明,劉禪在很早的時候就得到了諸葛亮的讚許。劉備不止一個兒子,諸葛亮的讚許是一種態度,是劉禪得登大位的有力保障。

從這個方面看,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是不錯的。

劉禪坐位時只有12風,他聽從父親的叮囑,內外諸事皆賴丞相處置。封他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又領益州牧。

諸葛亮也兢兢業業,內理正事,外圖北伐。君臣二人相依相倚,甚為相得。

從劉禪的個性來看,他並非一個強勢的君主,彵很有自知之明,沒有強行集權,內外諸事,放權於丞相。

而諸葛亮,也深知避嫌,劉禪年漸長,丞相也就把精力放在北伐上,在輔佐劉禪的十餘間,諸葛亮只在朝中待了三年多,其餘時間一直待在漢中。對於諸葛的心思,劉禪也領會到了:“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就這樣,君臣二人一個在前面衝,一個 在後頭全力支持。在大的層面是勁往一處使的。

但是人就有私心,劉禪作為一個君主,在諸葛生前,是不太能恣意作主的,因為諸葛亮真的是苦口婆心,對他的大小事兒都管得全面,這讓青春期的劉禪以及成年後的帝王,肯定會引發一些情緒。這從蔣琬死後,劉禪不再設丞相一職略可看出一二。但劉禪作為一個君主,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相父的一片苦心,忍住了自己的不滿,保持了政局的平穩。


錢多多讀文史


劉備死後,劉禪對諸葛亮怎麼樣呢?我的回答是:

信任有加

【左劉禪,中劉備,右諸葛亮(劇照)】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臨死前,劉備把蜀漢政權交給了諸葛亮,並讓李嚴輔佐他(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同時,劉備還對他的長子劉禪說,要他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父親那樣(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那年,劉禪年僅17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說法,他還是個未成年人。

那麼,劉禪遵守了劉備的遺命嗎?

我的回答是:遵守了,而且還有過之無不及。

劉禪即位後,改元建興,立刻就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沒過多久,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下面我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下。

【左劉禪,右諸葛亮(劇照)】

第一,封武鄉侯。諸葛亮是琅琊郡(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所以劉禪就將武鄉侯封給了諸葛亮。武鄉侯,有個“鄉”字,因此很多人就會說,諸葛亮是個鄉侯。其實不然,武鄉侯乃是縣侯。還有人會說,當時武鄉並非蜀國的領土範圍,劉禪怎麼能將武鄉劃撥給諸葛亮呢?當時有種制度,叫做“遙領”。劉禪那樣做,抬高了諸葛亮的身份。

第二,開府治事。開府,就是允許諸葛亮有獨立的辦事機構和官僚體系。也就是說,諸葛亮有獨立於皇權之外的“相權”。這可非同一般,自古以來,就沒有哪位皇帝,願意這樣做。

第三,領益州牧。蜀漢管轄的地方,實際上就是指“益州”。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了,總理國政。劉禪封諸葛亮為益州牧,豈非多此一舉?當然沒有。前者是中央行政權,後者是地方行政權。一個是中央官,一個是地方官,豈可等量齊觀?

顯然,諸葛亮成了蜀漢的一把手,而劉禪則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

(諸葛亮劇照)

按照《三國志·諸葛亮》的說法是: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再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即位後,把事情都交給了諸葛亮,還對他說: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很簡單,就是政治交給你了,祭祀宗廟的事由我來做。

終上所述,劉禪是把蜀國上下,全都交給了諸葛亮,他對諸葛亮,真是好得不得了,不能再好了!


元哥說三國


大家都知道,劉備死的時候,進行了緊急的託孤,結果就是當時諸葛亮全權掌握了蜀國的所有的軍政大權。

劉禪當時已經17歲了,,差不多成人了,按道理親政沒有任何的問題,雖然說是皇帝,但是事無鉅細都說諸葛亮一人說了算,在朝中沒有人能反對,當時益州派被打壓,荊州派掌控朝政,劉備死了以後,劉禪即位為皇帝,但是呢,因為有劉備的託孤遺囑,朝中沒有一個可以和諸葛亮叫板的聲音。

這個遺囑賦予了那個諸葛亮所有的軍令大權,幾乎可以廢立皇帝,雖然還有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但是李嚴被諸葛亮搞掉了。在諸葛亮搞掉李嚴以後,嗯,早就跟隨劉備的,像關於張飛或者馬超,黃忠這些重要人物,就是說有能量的人物都已經先後死去。

這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在蜀漢內部的集權,凡事都需要經過他的同意,而劉禪事實上是被架空的,他也沒有行駛皇帝權力,整個劉禪朝廷,在諸葛亮活著時候以及死以後的安排都是通過諸葛亮的安排,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留下的是蔣琬還有費禕也先後擔任丞相,而且他們先後把持朝政,劉禪並沒有做過多的干預,一直到公元253年,再費禕被魏國的降將刺殺以後。

諸葛亮諸葛亮以及他安排的接班人的後面專權的形勢有所改變,基本上就是說在朝政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大權獨攬,但是早期諸葛亮手下的姜維開始在軍事上獨斷專行,在會議室候他組織了多次的北伐。

這些軍事行動嚴重的消耗蜀國軍事實力,導致人心散渙,而對於魏國來說基本上是撓癢癢一樣,沒有實際的打擊而且姜維的北伐也沒有取得任何實際上的成果,大多數都是說過去損兵折將或者說因為是糧草的不足,然後自己撤退。

即使劉禪後期因為朝中無人,造成了宦官黃皓的專權。這個時間諸葛亮已經死了有大概20多年,諸葛亮安排的,像蔣琬費禕也都死去,嗯但是呢,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這個時候開始就是說在朝中嶄露頭角。

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諸葛瞻才8歲,嗯。然後又正因為諸葛亮當時在常熟還是常州的,名望和口碑都不錯,所以呢,諸葛瞻成長在那個非常好的環境當中。

等到諸葛瞻17歲的時候,劉禪將女兒嫁給了諸葛瞻,成為駙馬。可以說是君恩浩蕩。而且在諸葛亮死後20多年後住過咱成人以後,開始擔任蜀漢朝中的重臣,之後在檔案偷襲音頻的時候,主管從成都帶人前往抵抗,但是因為諸葛誕的軍事能力實在太差,諸葛瞻和他的兒子都戰死。

再諸葛瞻戰死以後,劉禪向鄧艾投降,嗯,劉備建立了蜀漢或者說興復漢室的願望,徹底的破滅。

這些情況就是大概是是劉備死以後,託孤給諸葛亮。不管怎麼說,諸葛亮都是盡心盡力的服務自己的諾言,絕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他也沒有威脅到劉禪的皇權,或者說諸葛亮以及諸葛瞻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沒有危險威脅到劉禪的皇權,劉禪無論在諸葛亮生前或者諸葛亮死以後,都沒有干預諸葛亮的行動或者安排。

對於一個權臣來說,遇上這樣的皇帝應該很好吧?劉禪對諸葛亮怎麼樣也非常明瞭,對吧?


歪史


劉禪算是三國時期最幸運的皇帝了,他除了小時候在戰場上被趙雲救了一次之外,以後幾乎是事事順心,沒遇到過一件難事。

而這一點就要歸功於父親劉備臨死前給他留下的“治國能臣”諸葛亮了。


劉禪對諸葛亮:事事聽從,勤勉自律

劉備死後,給劉禪留了兩個輔政大臣:管內事的諸葛亮和管軍事的李嚴,劉備給了李嚴軍隊,給了諸葛亮“相父”的名號。本來劉禪還擔心這一親一貴、兩個派系的首腦會有政見上的衝突,雙方不能很好的合作。

可之後劉禪發現:這擔心是完全多餘的。相父把李嚴留在了永安,自己鎮守成都,而李嚴所擁有的軍隊權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全部移交到了相父手上。更難得的是:相父有著曹操一樣的權力,卻沒有曹操一樣的野心。

在諸葛亮當政的十幾年時間裡,劉禪雖然受到約束,但總體來看,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劉協那樣“徒有虛名”的地步。諸葛亮高調宣傳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無疑也在表明自己對於蜀漢的忠心,表示劉家父子對他的恩情。


以此來看,劉禪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那諸葛亮死後,劉禪又是怎麼對他的呢?我們常說“要看人做,少聽人說”。劉禪在諸葛亮死後所做的,才是他內心深處對諸葛亮的真正態度。

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不準給他立廟、不準大臣給他奔喪,只有譙周不顧朝廷命令,來到了諸葛亮靈堂前拜祭(沒想到吧!這個極力阻止北伐的益州名士,卻是唯一一個趕來給諸葛亮奔喪的人),劉禪給諸葛亮立廟,是要到景耀六年(也就是蜀漢亡國前幾個月)才立的。那從這一點來看,劉禪又確實有點忘恩負義了。



一貳一橙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白帝城將劉禪兄弟三人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不久,李嚴因罪被諸葛亮罷官,丞相諸葛亮成為唯一一個託孤重臣。他大權在握,猶如東漢的曹操,曹魏的司馬昭。那麼,後主劉禪是如何對待諸葛亮的?下面依據演義,簡要分析如下。

其一,劉禪以“父事丞相”,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來侍奉。劉備去世時,諸葛亮四十多歲,劉禪十七歲,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歲數更小。論年齡,論輩分,諸葛亮完全可以當劉禪的“父親”。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星夜趕到白帝城永安宮接受遺命。雖然太子劉禪沒有來到永安宮,劉備仍然將其與兩位兄弟託付給諸葛亮。此後,劉禪以“父事丞相”,從未懈怠。演義中相關記載如下:

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聽受遺命。

諸葛亮並不是白當“相父”的,不但關心劉禪的學習,衣食住行,就連他的終身大事,也是其一手操辦。當時,劉禪業已成年,選擇皇后,準備完婚。蜀漢美女琳琅滿目,把劉禪的眼睛都看花了。諸葛亮做主,原車騎將軍之女芳齡十七,非常賢惠,可以母儀天下,一錘定音。古代講究婚姻大事媒妁之言,一般是父輩做主,皇帝也不例外。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早逝,諸葛亮就是後主劉禪的父輩,自然為其操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時後主未立皇后,孔明與群臣上言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后。”後主即納之。

其二,劉禪充分信“相父”任諸葛亮,放任其大展宏圖。劉備去世後,昔日蜀漢五虎上將僅剩下了趙雲一人,可謂人才凋零。面對百廢待興的蜀漢,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凡是朝廷選拔官員、徵收賦稅、訴訟之類的事,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裁決。這在其他朝廷是很難想象的,皇帝只管簡單的祭祀,丞相總攬大權。後主劉禪成了甩手掌櫃。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

其三,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讓其節制蜀漢大部分軍隊。軍權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誰掌握了槍桿子,誰就掌握了一切。雖然筆桿子很重要,能控制輿論,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槍桿子。“勝者王侯敗者寇”,只有勝利者才有話語權,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也能逐步美化,矇蔽世人。

如漢獻帝曾多次實施政變,想擺脫曹操的控制,都失敗了。漢獻帝的董貴妃、毛皇后等人外戚勢力被一網打盡,許昌縱火案,朝廷官員被曹操屠戮殆盡。這些都是曹操血腥鎮壓的結果,在曹操輿論控制下,慢慢銷聲匿跡。曹操能穩坐漢朝丞相,靠的就是手裡的槍桿子。世人是很健忘的,忘卻所有血腥。還有,司馬懿曾發動高平陵之變,剪滅政敵曹爽,獨攬大權,靠的也是“陰養”的三千死士。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內只有一停立於白旗下。操教盡拿立於紅旗下者。眾官各言無罪。操曰:“汝當時之心,非是救火,實欲助賊耳。”盡命拿出漳河邊斬之,死者三百餘員。

回到蜀漢劉禪和諸葛亮上面來,諸葛亮獨攬大權,這放在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大忌。你想,如果你是單位的一把手,而你的副職啥都包辦了,將你架空,你能忍受嗎?而劉禪和諸葛亮偏偏就是如此和諧。蜀漢的大部分軍隊只知有丞相諸葛亮,不知有後主劉禪。奇怪的是,劉禪從沒懷疑過諸葛亮有二心,將軍隊交給他。這樣,諸葛亮才能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和諸葛亮的名為君臣,實為“父子”,君臣關係融洽,是歷代君臣的楷模。劉備死後,劉禪十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蜀漢在他們的聯手治理下,偏安一隅的益州,最終和曹魏、東吳鼎足而立。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佳寧姐姐說歷史


劉禪和諸葛亮的和諧的君臣關係,是歷代被有識之士所稱讚的,被人們成為是封建社會中最理想的君臣之間的關係。能夠有如此融洽的關係,除了臣子忠心輔佐君主外,還需要君主對臣子的包容採納和虛心接受,劉禪對諸葛亮就是這種態度,總是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事事都遷就著諸葛亮。

劉備臨終前特別囑咐劉禪要與諸葛亮共同處事,事情都要跟諸葛亮商量,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劉禪也是照著劉備的話來做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諸葛亮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諸葛亮說的來辦。對於諸葛亮的獨攬大權,劉禪也沒有因此抱怨和憤怒,而是做到了凡事都要忍讓。

在諸葛亮發兵北征的前夕,他對劉禪還不放心,特意派人心腹董元來輔助劉禪,“監督劉禪”。諸葛亮對劉禪的語氣,並不是臣子的口氣,更像是一個父親在教導自己的兒子。劉禪也是默認了,並沒有表現出不悅的神情,因為他也不像讓國內的政局混亂。

對於諸葛亮發兵北征,雖然劉禪不太同意這個舉動,但是還是全新為諸葛亮加油鼓勁。因為他始終把劉備的教導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為了維護諸葛亮在朝廷上中權威。

劉禪也非常支持諸葛亮的治國方針,雖然諸葛亮也有出錯的時候,但是他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一線生機,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是用諸葛亮時期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為他挑選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