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佛朗機炮是什麼樣的火器?

泰林說趣史


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明朝是所有朝代中火氣使用程度最高,普及率也是最高的朝代,當時就已經有針對火器的使用,建設出了相當完善的軍隊制度,並且為這支部隊專門設立了一個名字叫神機營。而明朝使用的火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用手持點放的火沖和鳥衝,由於體型和口徑都比較大,一般是由使用的士兵往桶內填裝鐵彈和鉛彈等射擊物,它的射程能夠達到數10~200步左右。

另外一種就是安裝在底座上,可以進行發射,並且體型和口徑都比較龐大的火炮,這種火炮一般是在桶內填裝石塊、鉛塊等設計物,也有少量會填充具備爆炸性的彈丸,它的射程一般在數百部制,1.5公里左右,主要是用於攻城和守城,後來也廣泛運用到水戰和海戰。大明王朝在永樂年間就組建了“神機營”,這是一種獨立炮兵的建制,這在當時整個世界範圍內,基本上是屬於首創,絕無僅有的。

佛朗機炮最早是歐洲的一種艦炮,由於16世紀大航海時期,各地海盜猖獗,所以非常注重發展艦炮。這樣能夠讓船隻在作戰時,將炮彈伸出船舷外,又可以方便在船舷內不斷的裝填彈藥。佛朗機炮在16世紀初就傳入了明朝,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明朝官員和葡萄牙的死神打交道,看到了這種裝在船艦上的佛朗機炮,但是到了1522年,才正式繳獲了這種艦炮,當年廣東守軍擊退了騷擾沿海葡萄牙船隻,並繳獲了其中兩隻船上的20門佛朗機大炮,並且在兩年後的1524年。在北京成功仿製這種大炮。

當時的明朝軍火機構對佛朗機炮進行了非常徹底的仿製,並且改良弗朗基在數十年不斷的改良過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產品,嚴格按照用途來進行劃分,分別有艦載型大炮、騎兵使用型、防禦型和機動作戰型等等。這是在紅衣大炮出現之前,明朝軍隊主要使用的火器裝備,除此之外,明朝還有一部分的所謂大將軍炮,只是使用的頻率並不高。但是從大航海時期開始,明朝的火器發展卻開始沿著西方人的腳步前進。

在這一時期內的歐洲主力火炮的口徑和長度各方面,卻都已經明顯領先於明朝,他們在鑄造工藝和生產效率等方面,包括說生產出來的火氣,所具備的殺傷力,都顯然是超越了當時的明朝火器製造能力。這也就造成了後期在明朝對火器進行改進過程中,整體的發展思路受到了當時西方人的影響。

根據有關歷史文獻和文物出土作為參考依據,佛朗機炮是一種在明朝正德年間改進的歐洲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並且這種火炮是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在1224年明朝第1次仿造出了弗朗機炮後,13年後的1537年,整個明朝軍隊裝備這種火炮的數量達到了3800門,並且在改裝程度上有了很大的進展,每門大炮上都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的射程距離能夠達到500米,45度仰角發射時,大炮的有效射程能夠達到1公里。這種大炮分為三種型號,分別是大型炮炮身250釐米,中型炮炮身156釐米,小型炮炮身93釐米,炮彈可以從後方填入,發射時間的間隔距離非常短。同時還能夠發射散彈,裡面有500發的子彈,可以正面封鎖60米寬的地帶,威力相當驚人。


小芊芊愛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佛朗機炮

佛朗機炮聽著似乎挺拽的,其實也沒啥出奇的,說道根上也就是一種後裝滑膛炮。

說道這裡,估計有一些人就要說了:“快別扯了,人家那是加農炮!”

哎!別人家不人家了,聽著彆扭,您也別加農不加農,這加農炮的意思是炮管較長的火炮。

跟先進不先進沒關係。他就是英文的一個英譯詞而已,別整那麼高大尚,那就是個長圓筒的意思。

他的佛朗機炮拽就拽到了,是後裝!這玩意比前裝速度要快,您如果是前裝炮,咚!一聲響完,就您裝填這速度,就夠這佛朗機炮,連發三響。

但論起精度,他這佛朗機炮就差老鼻子遠了,近了還湊活,這稍微遠一點,您這打腦門的炮彈估計就得砸到腳後跟上邊去。

話說咱穿天猴還能預估個範圍,就這玩意距離遠了,這就得瞅老天爺的意思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們好奇:“這佛朗機炮為嘛裝填快呢?”

他是這麼回事,這佛朗機炮是分兩部分,大炮和小炮,說道根子上大炮就是一根炮管子,這小炮直徑比大炮的炮膛小,這炮管也短,也就是整個炮膛的長度。

在開炮前,這樣裝填好的小炮配備四個到六個不等,這一開炮把這小炮往炮膛上一擱,點火就能射,打完之後取出小炮,擱一邊清理裝炮,另一個小炮又裝到了大炮炮膛裡邊去了。

所以您可以把這小炮看成是子彈,但這子彈又和咱現在的子彈不同,他可以現裝,而且是不密封的。

那麼前裝炮,您這一炮打完,這哥們的肚子裡零碎那叫個多,您得拿一長木柄的刷子裡裡外外的刷乾淨了才能打下一炮,這要是弄不乾淨,鬼才知道,這前裝炮想要幹嘛?

炸膛?卡殼?這都看老天爺給你啥面子了。

所以他這後裝跑的優勢在裝填速度上就比較明顯了,這種炮他又稱為子母炮。

那麼他的精度為嘛不高呢?他的優勢也是他的劣勢,因為整個炮身的密閉性不好,火藥燃燒膨脹出來的氣體,順著敞開的炮膛擴散出來,直接造成這炮彈的推動力不足,這精度也就跟著下去了。

那麼咱是咋弄到這佛朗機炮的呢?

話說地球這小村子最大的船隊就是咱鄭和的船隊,但可惜的是,鄭和下西洋去了七次,這就結束了。

可西方這頭卻開啟了用船隊劫掠的局面,時間擱那會,西方官方的一幫子海軍說道根子上,其實就是一幫子海盜。

他瞅著你比他強,他這就是友好訪問,他瞅著你比他弱,屁股後面的刀子一準就掏出來給你搞劫掠。

那麼這事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時期,這葡萄牙人一個叫阿爾布克爾克帶著一千八百人外加十七艘戰船,跑到亞洲這塊禍禍人。

這不沿著亞洲的沿海,這就到了咱大華夏地界。大傢伙也知道朱厚照這人對啥新鮮事物都好奇,他就瞅著這幫人皮膚白不說,那眼珠子還色彩斑斕,腦瓜頂上的頭髮還五顏六色的。

哎!這新奇的很,跟著也學起了葡萄牙語。

好吧,這幫葡萄牙人說道根子上,這就是一幫子海盜,你給他一根雞毛,他能當令牌的使。

這幫子混蛋這就原形畢露開始禍禍,周邊的老百姓。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朱厚照死了,咱都知道朱厚照這人無後,所以嘉靖皇帝可就上臺了。

嘉靖皇帝可不管這個,不管你是藍眼珠子還是白皮膚,到了俺的地,你就得安生,所以就派了人——汪鋐去廣東這塊,驅趕這幫子海盜。

你還別說,葡萄牙人當海盜當了這麼多年,他們的船也快,都是那種排槳帆船,瞅起來像大蜈蚣一樣的船,速度賊溜快,再加上他們那發射速度快的佛朗機炮,這頭一戰咱大明沒打好敗了。

老人都講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是,所以汪鋐就派人以賣米酒的由頭接近這葡萄牙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發現在這葡萄牙人的船上,還有倆中國人楊三和戴明。

這感情好,所以就悄摸兮的和這倆人聯絡,畢竟都是中國人嗎,這好說,這倆人可就回來了。

那麼按照這倆人的描述,汪鋐就開始複製這佛朗機炮。順道還建造了很多小個頭的蜈蚣船。

這沒多久,炮也有了,船有齊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汪鋐就開始等他的東風颳來(其實秋天的南風)

等這股子風颳了起來,汪鋐的第二次進攻可就開始了,這會佛朗機炮對佛朗機炮,葡萄牙可就佔不到一點便宜了。

汪鋐順道還點了一堆的火船,玩命的往葡萄牙人的船隊裡塞,火借風勢,風借火勢的,這大火可就起來了。

葡萄牙人那見過這個呀,這就亂套了,咱的小蜈蚣船可就開了進去,一舉將葡萄牙驅逐了出去,順道還拔掉了他們在岸上的營地。

咋說呢?葡萄牙的慘敗,但葡萄牙人不服,這就從印度有來了一堆艦船,來找面子。

汪鋐那會和他客氣,而且就這會,他又複製了更大更好的蜈蚣船,一傢伙就把這後援團給掀翻了,順道還把這領頭的別都盧給生擒了,你說這事弄的。

打這裡開始汪鋐就感覺這佛朗機炮和蜈蚣船有他的長處,這就向嘉靖推廣,嘉靖瞅了這佛朗機炮的樣炮,感覺挺合適的,就同意了。

可這事被當時的兵部尚書給攔了下來,他就認為這戰爭說道根子上是人的因素,這裝備不裝備壓根就沒有,白花錢,這就壓著不辦。

結果這事捅到嘉靖帝手上,嘉靖可就惱了,直接就把這貨給擼了,讓汪鋐做了兵部尚書。

這不,這佛朗機炮在汪鋐的手上那叫個品種繁多,最後推廣出的型號,不計其數。

但很可惜,這種在大明上手遍地開花的火炮,到了滿清的時候居然失傳了,在康熙那會有個叫戴梓的復原了,而且效果比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火炮還好。但康熙之後,這種火炮又不見了,最後也只能在滿清的倉庫裡找到,至於再造的技術壓根就消失的連渣渣都沒有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佛郎機炮簡易說明

其實佛朗機炮現在看一點都不出奇,就是一種後裝滑膛炮,所謂滑膛就是炮管裡沒有膛線,打出去的炮彈鬼都不曉得去哪,學術點的稱呼叫“馬格納斯運動”,大抵上可以參考印度發射的導彈(似乎又黑了什麼)。

但是滑膛對炮管的磨損很小,比較適合冶金工藝不過硬的國家,也比較適合量產,所以歐洲在14世紀就有使用。佛郎機真正先進的地方在於後裝,它在炮管後端有一個大開口,彈藥是通過預先裝填好的子炮(曉得子彈的來歷了吧)直接放進去的,然後將炮管填彈的開口用活板封閉,最後點火發射。

這玩意的優勢在於裝填速度較快,清理炮管方便,前膛炮打一發它能打三發。但劣勢在於炮管空間密閉不嚴,火藥爆炸的威力沒法有效發揮,造成動能不足,炮彈打不遠,精度也很差,所以通常用來打散彈(之後還是得用前裝紅夷大炮)。

明朝怎麼弄到佛郎機炮的?

佛郎機炮本身沒啥值得扯淡的,但明朝獲得這東西的過程滿好玩。大約實在明朝正德年間,葡萄牙人通過印度和東南亞晃盪到了中國廣東沿海,過來的除了正經商人還有殖民軍和海盜,這幫孫子就總想在中國撈一塊殖民地。

明武宗是個挺逗逼的皇帝,丫對這幫長相奇葩的洋鬼子很感興趣,還跟著身邊的人學起了葡萄牙語。一來二去的這幫葡萄牙海盜就浪的沒邊,把廣東沿海的屯門(就是大家知道的那個屯門)給佔了。修炮臺立界碑,拿中國當印度殖民。

廣東的老百姓受不了這群孫子的騷擾,紛紛跑去官府告狀,正好那陣子正德掛了,嘉靖皇帝上臺,就派出一個叫汪鋐的傢伙去廣東當海道副使,驅逐賴著不走的佛郎機人。其實明朝人也搞錯了,他們說的佛郎機其實是Frangos,也就是法蘭克人,在他們眼裡大抵西夷長得都差不多。

然而卡臉的是第一次屯門海戰明朝輸了,汪鋐抓破腦袋也沒想明白對面的炮為啥那麼快,對面那長得像蜈蚣的船(排槳帆船)為啥就是追不上。這時他手下一個叫何儒的人說以前上過蜈蚣船,船上有兩個哥們是華夏人,懂這玩意,不如我去把他倆忽悠回來,咱們仿造一下。

汪鋐很愉快的把何儒給派了出去,何儒又很輕鬆的把楊三和戴明給忽悠了回來,華夏人自古愛國確實不是鬧的,華夏人自古逆向工程牛X也確實不是吹的。沒過幾天,明軍就仿造了一堆後膛炮加若干條更大的蜈蚣船,一路把葡萄牙人平A出屯門。

後來葡萄人依然不服,印度總督麥羅·哥丁霍過來援助,悲催的是這哥們開了6條中國帆船過來,對面明軍使用大量蜈蚣船。於是這可憐孩子在近海被摩擦再摩擦,連哥丁霍本人都被抓了俘虜。

寫輪眼的高級應用

有了新玩意自然有人就愛研究,一個叫趙士楨的神人出現了,這傢伙是溫州樂清人,自幼飽受倭患之苦。而且這老兄還是個氪金流大佬,他覺得打不過倭寇就是因為武器不行,倭刀是藍色武器,明軍的白板大刀明顯抗不住。

於是他在請教了戚繼光和俞大猷等抗倭名將之後,又找來了汪鋐等人的筆記,狠狠改良了一番佛朗機炮。這個神人先是把炮小型化成了步槍,命名為掣電銃,其造型和使用方法和後來的單發步槍很相似,換彈也滿快。

到了這種地步趙士楨還是患有嚴重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他又製造了一種輪盤火銃,可以連續發射5次再換彈,在當時犀利的不要不要的。然而之前也說過他是氪金流大佬了,這種叫做迅雷銃的連發槍終因為造價太高而無法普及,只能留在他寫的《神器譜》中供後人瞻仰.....


歷史吐槽機


起源

子母銃分離結構的後裝式佛郎機炮約在16世紀初經歐洲殖民者之手傳入我國,其於本土首次出現的確切年代目前尚無定論。雖然歐洲已知最早的關於火炮的圖文記載與佛郎機炮無關,但佛郎機炮出現的年代最遲不會晚於14世紀30年代。1338年英國人布拉姆比希爾擔任船長的平底長船上已經出現了子母銃分離的火炮的記載。據船舶書記員斯達令和萊吉特的記載,同年的不少帆船及其他海船都裝備了數量不等的後裝炮,這些火炮或銅製或鐵製,每一架都有至少一門與之匹配的子炮。

考慮到火器的傳播途徑以及技術交流的緊密性,後裝炮在歐陸出現的時間應比英倫三島更早些。1342年,守衛雷奧特城堡的法國士軍僱傭了兩名炮手,他們負責操作一門發射銃箭的後裝小炮。銃矢由炮管塞入,火藥則儲存在子炮中。子炮前端與炮管尾部相連,最後再在子炮的尾部打入一枚楔子將兩段連為一體。收藏於現在巴黎市的一份文件記載了一名圖盧茲市的炮手於1345年奉國王之命購買軍需的交易記錄。其人共購入了2門鐵炮,200發鉛彈,8磅火藥以及200枚包覆皮革的楔子。根據其所購之物推斷,這兩門炮應為重量不超過25磅的後裝小炮。

眾所周知,佛郎機炮的特性有三,即射速高、射程近、威力弱。造成此三種特性的根源在於佛郎機獨特的子母銃分離結構。此設計的出現並非由於14世紀的歐洲工匠們的前瞻性領先其他各個文明的同行們,而是與其所選用的原材料大有關聯。作為一種兼具延展性及韌性的金屬材料,鍛鐵的價格相對低廉且易於提取與加工,且在加工的過程中無需熔鍊,因而受到這一時期歐洲工匠們的青睞。另一方面,此時歐洲的火炮製造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且由於自然硝石資源的匱乏,火藥價格高昂且產量低下。因此,以鍛鐵為原材料,經工匠反覆鍛打拼接而成,耗藥量少的小火炮成為歐陸較為常見的一種火炮。此外,鍛鐵拼接的製作方式使得工匠們可以將炮管做的更長,火炮的彈道更加平直,利於瞄準擊遠。

鍛鐵炮管的製作技術相對簡易,工匠們延軸心鋪設一層或兩層燒熱的鍛鐵條,經反覆錘打後形成炮管,之後再以數量不等的鐵箍加固,最後通過灌鉛的方式將縫隙補好。以此種方法打造的炮管必然是兩頭開放的,因此又需另外鍛打子銃來盛儲彈藥及封閉炮管。基於此種製作原理,佛郎機的基本結構為子母炮分離的兩段式,火藥裝填於子銃中,彈丸或通過子銃裝填,或與前裝炮一樣,通過炮口裝填。

演進和分類

早期佛郎機炮的演進分化可大致分為兩條路徑。較早的一類後裝炮的子銃以桶型為主,火炮多置於堅實木床之上,子銃與炮管相接後,在子銃末端與木床之間打入楔子或木栓達到密封炮管的效果。另一類佛郎機小炮可能問世於稍晚些的14世紀70年代,這類小炮彈室的尾端加裝了導向杆,因此其轉向更加方便,射界寬廣,利於單人操作。這一新式後裝炮在外形上與舊式火炮略有區別,炮管後加裝了前窄後寬的裝彈室。這一形狀不但有助於彈室與炮管相連,同時亦便於盛放子銃,與之配套的子銃則呈現經典的啤酒杯形狀,子銃的固定則靠小鐵拴來實現。

新式後裝炮在結構上比舊式火炮更為緊湊,密閉性亦有所提高,但也許是受限於當時低下的生產技術,其產量相對低些。儘管如此,新舊兩種佛郎機炮都被彼時的歐洲軍隊廣泛應用於水陸兩方面的戰場上——舊式的大型後裝炮多作為定點火炮,用於轟擊要塞或船隻。輕便的新型迴旋式小炮則用作近距離的速射殺人炮,尤其在裝填霰彈的情況下,更能發揚其俯仰自如、易操作、射速快的優點。

兩種火炮都可以通過快速裝卸早已裝填密封好的子銃的方法,在短時間內達到極快的射速,這點優勢是前裝火炮所不具備的。

但這一高頻率的射擊是在犧牲火炮的安全性及使用壽命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不宜過分使用。尤其是對於質量相對低劣的早期鍛鐵拼接式後裝炮而言,這一激烈、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更易造成子母銃接口處的磨損及大量的燃氣外洩。

當然,後裝火炮的發展與分類並不遵循一定的條規,尤其是在火器發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歐洲戰場上也曾一度出現佛郎機式的臼炮甚至風琴炮。1428年,圍困奧爾良的英格蘭軍隊有至少15門後裝臼炮。希克令記載了英格蘭人在15世紀中期製造使用過的24門平均重量約338磅的後裝風琴炮,炮長3-4英尺不等,每門炮都配置了兩個子銃。 與多用作迴旋炮的新型佛郎機炮不同,舊型後裝炮在尺寸、 種類及軍事用途等各方面的跨度更為廣泛。

以14-15世紀的歐洲火藥強國勃艮第公國來說, 其於1410-65 年所產之火炮(canon,有別於日後出現的發射鑄鐵炮彈的前裝加農炮,此處泛指早期出現的各種大小不一的前裝或後裝火炮,因此暫譯為“火炮”)即包含相當數量的佛郎機炮。此時所產之火炮以鍛鐵產品為主,其大者可發射重約26裡弗的石彈,火炮本身重達4000裡弗;小者則僅重30裡弗左右。其所配備子銃的數量並無定規,一般為2(1437年)或3(1413年)個不等。同一時期所產寇洛夫林小炮亦以後膛裝填為主,其全長14至110釐米不等,每門炮(銃)一般配置1至3個子銃。

後裝蛇炮約出現於15世紀40年代,這款經典的長管後裝炮重量多集中在300-500裡弗左右,極大者重達1550裡弗。勃艮第軍所用之蛇炮多發射鉛彈,但亦有極少數發射鐵彈的火炮。1475年大膽查理從里爾城徵召了129門火炮,蛇炮的數量達到了101門之多。

與同時代的其他火炮相比,蛇炮的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因此一經傳入,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不列顛島上的戰爭形態。蛇炮與獵鳥炮一起成為英格蘭水陸兩軍裝備最為普遍的火炮,尤其在1470-90年間,蛇炮是戰艦上最為常見的火炮。英格蘭人所用蛇炮的尺寸差異亦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小者重約200磅,大者重達2100磅,甚至有4200磅的大炮。其所發射的石彈大者直徑達10英寸,自15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鐵彈的數目有明顯增長。

維格萊爾是一種約出現於15世紀10年代的後裝火炮。其尺寸可大致分為大、中、小三類,極大者重達4000kg,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後裝火炮。小型維格萊爾的倍徑比可達21,多用於射殺敵軍有生力量,大型維格萊爾的倍徑比一般不大於8,可能多用於要塞攻守之用,其所發射之石彈重量可達50磅左右。勃艮第人所用之維格萊爾後裝炮一般每門炮配置兩個子銃。

衰落

佛郎機炮子母銃分離結構的設計初衷無疑具備諸多的優勢,但優秀的理論並不一定能夠完全付諸於實際。子母銃接口處的燃氣外洩問題是數百年來都無法解決的頑疾,即便結構更為緊密的銅鑄佛郎機炮亦無法破解這一難題。大量外洩的燃氣不僅降低了火炮的性能,更加劇了火炮的磨損。對攻堅頻繁的歐洲人來說,火炮威力不足無疑是頗令人頭疼的難題。因此,早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葉,為了解決佛郎機火力不足的缺點,歐洲工匠們在製造大型攻城炮時採用了兩段拼接式的製造工藝以保證大炮的破壞力。大口徑的射石巨炮以其無可匹敵的破壞力成為當時最受重視的兵器,並享有單獨命名的榮耀,這是其他火器所不及的。因此,即便在其使用最為廣泛的14-15世紀,佛郎機炮也多是以射殺有生力量為目的。當然,部分大型佛郎機炮也具備殺船炮(Ship Killer)的作用,甚至在攻堅戰中作為射石巨炮身邊的輔助性火力輸出點。但總體而言,以發射石彈及鉛彈為主的佛郎機炮因其威力有限而並不長於攻堅。

隨著顆粒火藥的普及以及15世紀後期整體鑄造銅炮技術的進化,佛郎機炮的衰落已不可逆轉。部分大型佛郎機因其裝填相對便利的特點在空間狹窄的戰艦上或要塞中仍舊佔據一席之地,但數千公斤重的大塊頭已成稀有之物。消耗4000多磅的貴重的青銅去鑄造一門發射石彈或鉛彈的超大型佛郎機炮所取得的收益遠不如將之用於鑄造一門4000磅的半加農。後者所發射之鑄鐵實心彈在200碼的距離上足以擊穿20英尺厚的土牆,其穿擊力之強非任何佛郎機炮可比。

另一方面,小巧且轉向靈活的後裝回旋炮在船舶或城牆上依舊肩負著近距離收割敵人生命的任務。船舷兩側的裝填霰彈的迴旋小炮不但能夠擊破蜂擁而至的跳幫者的隊形,又能與相鄰的小炮織成交叉火力網,大量殺傷敵方艦船上的水手。

進入16世紀之後,輕便的小型前裝炮在野戰戰場上逐漸普及。1513年的佛洛登戰役中,英蘇雙方的野戰火炮充滿了濃濃的混搭風,上至6000磅的攻城炮,下至佛郎機隼炮紛紛在戰場上亮相。此役,蘇格蘭軍隊裝備的野戰炮皆為前裝火炮,其中最輕便的是5磅寇菲林輕炮,而佛郎機隼炮則以戰車炮的形式作為前裝野戰炮的輔助出現於戰場上。此外,前裝火炮在戰船上的裝備量亦顯著增多,瑪麗羅斯號上雖然有長近10尺,口徑8寸的佛郎機大炮,但銅鑄前裝炮卻是戰艦上數量最多的火炮,甚至包括威力強勁的皇家加農炮。

東傳

我國最早為官方所得的佛郎機炮大約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但民間對於佛郎機炮的仿製和使用可能要稍早些,但應不會早於16世紀。據《籌海圖編》所載:

“(佛郎機)其銃以鐵為之,長五、六尺,巨腹長頸,腹有長孔,以小銃五個輪流貯藥,按入腹中放之,銃外又以木包鐵箍,以防決裂”。

可見明朝官員對佛郎機炮的外形和使用方式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所謂“以防決裂”的木包鐵箍實際上是承載火炮的木床/架以及固定炮身的鐵箍,並無防炸裂之功效。明人此時所見之佛郎機炮“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裝填便捷,利於水戰。

此時的明軍雖擁有數量繁多的各型銃炮,但受制於保守的火器製造管理政策以及僵化的匠役制度,明軍自產銃炮質量低下,設計粗糙。多數銃炮身短壁薄,裝藥不多,火器易炸裂且銃炮無瞄準之具,不能命中至遠。

質量低劣的銃炮不但難以抵禦敵軍亦使明軍將士望火器而生畏,不願訓練,形成惡性循環。佛郎機炮的傳入為明軍的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開闢了新的路徑,長身管的佛郎機炮較傳統火炮彈道更加平直,且上有準星,因此其發射炮彈“平正直速,自能遠中”。子銃輪番打放,數炮齊發,可以形成彈落入雨的效果,性能優於傳統火炮,被譽為“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

佛郎機銃在大明的傳播,汪鈜出力甚多,其於嘉靖九年上表奏請朝廷大力仿製佛郎機銃,用於守衛墩臺、城堡。在他的數次上表奏請之下,朝廷造大中小三樣佛郎機,之後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刪改進,製成種類繁多的各式佛郎機炮。如雙管的連珠佛郎機,長身管、射程遠的電掃雷丸,用於守臺防禦的提心銃,大型的無敵大將軍、神飛炮等

綜合來看,此時的明王朝可謂世界性的佛郎機大國,但於火器先進性而言,則與西歐、奧斯曼等地區和國家差之遠矣。其火炮大者不過重1050斤(1385磅)的無敵大將軍,其重量略大於亨利八世(1510)從低地購入的蛇炮(1120磅)而略小於5磅獵隼炮(1500磅),而後者也不過是前裝野戰小炮而已。被一些學者形容為“吸收將軍炮、佛郎機和紅夷炮特色”所創制的神飛炮實質上不過是口徑8寸,發射25斤石彈的佛郎機炮(類似於同時代的歐洲佩雷埃炮),而彼時歐洲人所造的8英寸口徑蛇怪炮可發射60磅重鑄鐵炮彈,8英寸皇家加農炮彈重亦達63磅。即便退回到15世紀上半葉,勃艮第軍也早就有了(石)彈重超過50磅的佛郎機。神飛炮在設計製造上應該比百餘年前的歐洲老古董更加科學(神飛炮為萬曆末年產物),但遠不能與同時代的歐洲主流火炮相比。

即便從明朝人的角度來看,佛郎機炮也並非軍中最強的火器。在紅夷炮傳入之前,勢大力雄的前裝發熕炮是16世紀中後期最強力的火炮。據記載,銅發熕每門重約500斤,可發射4斤重鉛彈或石彈如斗大,是水陸戰場上攻堅沉舟之利器。牆屋遇之即被擊穿,“若非攻堅奪險,不必用此”。因此,佛郎機炮雖是16世紀明軍中裝備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火炮,但其破壞力主要還是侷限在殺傷有生力量方面,仍舊不脫殺人炮之本質。

裝備大量佛郎機的明軍將士在關外無法阻遏滿洲人的崛起,滿洲兵以板車、盾牌為掩護攻打明軍據守的城池堡寨,佛郎機殺傷力底下的缺點被充分暴露。天啟六年(1626),努爾哈赤帥軍大舉進攻寧遠城。是役,城上11門紅夷炮迭發,擊破後金牌車如摧朽,城下後金軍死傷慘重,不復往日之勇。經此一戰,歐式前裝火炮之威力海內皆知,而此時距離整體鑄造的長身管的前裝滑膛炮問世至少已逾一百三十餘年矣。


派大早


佛朗機,是明代對歐州葡萄牙人的稱呼。而佛朗機炮是15世紀至16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火炮。這種火炮因為射速快,打擊面廣,普遍在歐洲各國戰場上使用。16世紀明朝嘉靖年間由葡萄牙人把佛朗機炮賣給明朝。由於明朝稱呼葡萄牙人為佛朗機人,也就順口把這種歐洲速射炮稱呼為佛朗機炮。


佛朗機炮是一種近射程速射炮,屬於後裝型火器。它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細長炮管,口徑小,母銃配有瞄準用準星,照門方便打準目標,銃身兩邊有炮耳方便吊裝上下炮銃。母銃後身粗大開有長形凹槽,可以裝填子銃。子銃可以填裝發射火藥,一般一個母銃配置一至九個子銃。當發生戰爭時,九個子統填好發射藥包,可以快速安裝入母銃後銃,快速點火發射,給予敵人猛烈殺傷打擊。


明朝嘉靖1524年後,開始大批量仿製佛朗機炮,併成功仿製32門,每門重300斤。標準母銃長2.85尺,配有四個子銃。明朝仿製的佛朗機炮開始是裝備沿海水師,作為海戰火器使用。隨著戰爭的發展,佛朗機炮被明朝開發了多種型號和類別。研發出了一至五號五種佛朗機炮用於作戰。一至三號佛朗機炮是重炮,主要是水師戰艦和陸上要塞配置。四號是中型炮,在大兵團作戰時主要遠近程殺傷火力。五號相當於重機機,普通一二個士兵可以操作炮擊,作為基層隊伍火力配置。比如人稱百出佛朗機炮,就是其衝佼佼者。配十個子銃,可以放在戰馬上發射,主要是發射鐵砂,射出就是幾百上千個彈丸,形成散面殺傷。


紅紅火火講歷史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一支由4艘帆船組成的護航艦隊抵達了廣州,這支艦隊來自歐洲,艦隊護送了葡萄牙王國派往中國的首位使臣皮雷斯。

為了嚮明帝國表示敬意,對東方禮儀茫然無知的葡萄牙艦隊指揮官費爾南按照歐洲慣例下令升鳴炮,卻被廣州人誤以為是要開炮滋事,致使“”“放銃三個,城中盡驚”。經過一番沙匪週轉的解釋,明朝官員才疑雲漸消,但肇事的葡萄牙人也因此受到中國方面的格外關注。

雖然明朝官方對於這些大洋上來的人第一印象不太好,但他們的船以及船上的大炮給明朝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銃發彈落入雨,所向無敵。其銃用銅鑄,大者千餘斤,因名佛朗機。”

所謂“佛郎機”原本是明朝對葡萄牙和西班牙國家的稱呼,隨後也用來稱呼這種“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的新式火器。

當時明朝自產的各種火器,不論輕型的火銃,又或者是重型的“將軍炮”都具有這樣的共同缺點:其一,前裝式,火藥、彈子從何筒口裝入;其二,“發莫能繼”,打一炮之後要等待炮筒冷卻才能繼續裝入火藥和彈子,連續打放的次數多了還會引起銃管爆炸,使得火器在實戰中的應用侷限性很大。

相比之下,“佛郎機”就顯得高大上多了,作為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前期的歐洲早期後裝炮,其最妙的地方,就是採用母銃銜釦子銃的結構,較好地解決了管內閉氣問題。將裝有火藥和彈子的子銃;放入母銃膛內發射,這就避免了銃膛與火藥、彈子直接接觸而發生爆炸,母銃的管壁加厚,能夠承受較大膛壓,也保證了發射安全。由於子銃是單個的,便可以發射一個子銃後換上另一個。幾個子銃迅速更換,就能形成“彈落如雨,所向無敵”的巨大殺傷力。佛朗機炮的母銃炮身兩側安設炮耳,便於在炮架上的安放、轉動,而且還配備準星、照門,使射擊的準確性大為提高。

好在當時的大明朝廷與士人都還沒有愚蠢到將威力遠勝中國傳統火器的“佛郎機”視為西洋人的“奇技淫巧”的地步。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艦船在珠江口外進行挑釁,被明軍擊敗,2艘艦船及20多門佛郎機炮被明君繳獲。對佛朗機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的廣東地方當局立即上奏嘉靖,請求“頒其(佛郎機)式於各邊,製造御虜。”

朝廷的反應同樣迅速,當年工部軍器局就製造大樣佛郎機炮32副,發各邊試用。在佛朗機傳入中國的不長時間裡,明代朝野已將其視作禦敵利器,山寨佛朗機遂以極快的速度裝備明軍。到嘉靖中期,甘肅邊防已由佛朗機炮車1158輛,寧夏1000輛,固原128輛,大同1000輛,僅此四處就配備佛朗機3286架。

明朝水師也同樣大量裝備佛朗機,入福船裝備大佛朗機6座,海滄船裝備大佛朗機4座,蒼山船裝備大佛郎機2座。

從嘉靖到萬曆年間,明軍大概裝備了四五萬門佛郎機。最初的佛郎機母銃都用銅製造,為的是使其體輕便於激動,後來由於同的而價格昂貴以及鐵的廉價和易得性,明朝國產佛郎機逐漸趨向使用鐵作為材料製造。

作為明軍最重要的火器,本土化的佛郎機種類和繁多,大道千餘斤的“無敵大將軍”,中道幾百斤的普通佛朗機,小道十幾斤重的萬勝佛郎機和馬上佛朗機,各個類別都有,成為明朝對內外戰爭中非常倚重的“長技”。

嘉靖時的著名學者、軍事家唐順之曾給明軍列裝的主要兵器明確排序:“兵技,第一大佛郎機,其次鳥銃,又其次弓矢”。在東南沿海主持抗倭的胡宗憲也認為,“城守之器,佛郎機......最利,弓弩次之,到用刀斧,是最下策矣”。

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李如松奉命率4萬明軍渡過鴨綠江,入朝參戰。這支軍隊裡,攜帶了當時令人歎為觀止的16世紀頂級火器裝備。

在明軍裝備的諸多火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仍舊是舶來的“佛郎機”。入朝明軍所用被稱為“大將軍炮”的重型佛朗機長1.4米,口徑110毫米,重達1050斤,每門配子炮3個,輪流發射“一發五百子,擊寬二十餘丈,可以洞眾”,威力十分驚人。

當明朝的“佛郎機”在朝鮮戰場逞威時,西歐國家的火器製造技術又一次出現了飛躍,到了17世紀初“海上馬車伕”荷蘭人來到東亞後,明朝人的眼界又為之一變。

萬曆二十九年(1601)荷蘭人“挾二鉅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著實震撼了不少明朝人。王臨亨在《粵劍編》就以“其舟甚巨,外以銅葉裹之,入水二丈”來描述荷蘭戰船的高大堅固。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荷蘭人“所恃惟巨舟大炮......下置二丈巨鐵炮,發至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威力令當時已經被明朝軍隊普遍使用的“佛郎機”相形見絀,明兵部為之驚呼“我雖有厲刃,勿可與敵;雖有銳兵,勿可與戰”。

時任福建巡撫的黃承玄乾脆用以卵擊石來形容中荷雙方的裝備差距。由此當時的荷蘭人被稱之為“紅毛夷”,這類大炮也就被稱作“紅夷大炮”了。

所謂“紅夷大炮”,實際是前裝滑膛炮,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鐵炮,也有銅製,重量從70斤至萬斤不等。彈藥前裝,重量較大,可達數斤至十數斤不等。彈丸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

當時的明朝軍政人物大多是以讚美、欣羨的心態來看待“紅夷大炮”的。徐光啟在天啟元年(1621)七月載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茅瑞徵則把佛朗機銃發當做“常技”看待,沈德符更視佛郎機為“笨物”。由此可見,到明末時,佛郎機在明軍火炮中的重要性已經降至“紅夷大炮”之下了。

1621年,明朝的欽差大臣持兵部檄文往澳門聘請炮師和購買火炮,最終從葡萄牙人那裡購得了26門“紅夷大炮”,並配有西人頭目7人,翻譯1人,服務人員16人及葡萄牙士兵百人,一道帶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到了1633年,徐光啟推薦耶穌會教士湯若望,負責成立鑄炮廠。在這期間,其製成的火炮有20門,口徑足以容納下40磅的彈藥;其製成的長炮,每一門都需要兩個士兵或者是一頭駱駝才能搬運。到1639年,湯若望更是在紫禁城旁設立鑄炮廠,鑄成20門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緊接著又成功造出500門各種類型的西洋火炮,成果蔚為可觀。


江畔初見月


所謂的佛朗機炮,是一種明朝嘉靖時期由葡萄牙人傳入的後裝式滑膛加農炮。

先說說什麼是“佛郎機”?

佛郎機其實一個音譯。這個詞是古代波斯人或阿拉伯人對法蘭克人的稱呼。例如,在波斯語中寫作فرنگ,讀作Farang。

後來,Farang泛指一切西歐人,其中就包括了葡萄牙人。明朝對葡萄牙人的舊稱就是佛郎機。

因此,所謂的佛郎機炮就是指由葡萄牙人傳給明朝的火炮。這種火炮最早在16世紀初就被明朝官員所得知了。

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擊在屯門退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後,俘獲了葡萄牙人鑄造的新式大炮,於是就稱其為“佛郎機”。

佛郎機這種火炮還經過了明朝的一些改良。

諸如明代《車銃圖》等文獻記載,明朝人習慣將佛郎機炮裝在炮車上移動作戰,釋放火炮時就卸下炮車的輪子。

這種本土化的火炮還是有很多用處的,在很多戰場上都被投入使用。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古代很早就不是冷兵器作戰主宰一切了。

當然,明朝使用火炮的同時,也不代表他的敵人就不會用——譬如後金,人家也不是長矛大刀,女真人也是用火器的。

這就是佛郎機的歷史。


HuiNanHistory


15-16世紀,以葡萄牙和西班牙為首興起的大航海時代,壟斷了海洋貿易,當時的大明朝已停止了海上遠航,西班牙過大西洋到達美洲,葡萄牙由非洲、印度往遠東,他們的船上均裝備可連續開火、精準打擊的速射炮,為當時歐洲最流行,世界最先進的一種火炮。

無敵大將軍炮,也是重型的佛郎機炮,圖為戚繼光故居展示。

1509年,葡萄牙冒險者繞過印度洋,到達馬六甲,在那裡接觸了做生意的中國人,幾十年前強大的大明朝數次下西洋的壯舉給當地人的印象,葡萄牙冒險者知道了富饒、強大的中國,也就是盛產瓷器、絲綢的遙遠國度就在眼前,決定放棄海盜式侵略,採用進貢和貿易的方式同中國接觸。

汪鋐,廣東按察使,當年擊潰葡萄牙入侵者,並向朝廷推廣佛郎機炮和蜈蚣船,後官至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的人。

1517年、1518年、1520年,數批葡萄牙使船到達廣州,均因為文化不通,洋人不懂禮儀被驅逐出境,惱怒的葡萄牙人在1522年,派5艘艦船至珠江口,船上滿載類似的艦炮,試圖以武力作後盾,強行與明朝官員談判,結果就是不買賬,於是葡萄牙人悍然開炮,明軍予以反擊,此戰繳獲葡艦2艘,炮20餘門,生擒葡人42人,斬首35人。

圖為軍事博物館藏,嘉靖24年制佛郎機子母銃。

葡萄牙的葡文書寫是Portuguesa,可能雙方讀音有誤差,明朝官員將其翻譯成“佛郎機”,所以佛郎機最初指的是葡萄牙這個國家,俘虜稱為佛郎機人,此仗明朝官員也第一次體驗到了洋人艦炮的厲害,《籌海圖編》記載“其銃巨復長頸,腹有長孔,以小銃五個,輪流貯藥,他船相近,經其一彈,則船板打碎,以此橫行海上,他國無敵”,於是把繳獲的20餘門炮拆卸研究,並命名為“佛郎機炮”。

當時的明軍裝備雖有火器,但都是洪武火銃和永樂火銃,個頭小,性能差,構造簡單,威力遠低於佛郎機炮,繳獲20餘門佛郎機炮的同時,也獲知了製造該炮和新型火藥的技術,廣東官員上疏朝廷,改善明軍火器裝備,建議仿製佛郎機炮,嘉靖皇帝准奏,於是規模宏大的仿製佛郎機炮在南京拉開,僅隔2年,南京的明廷軍器局就製造出了佛郎機器32門,併發往各軍試用,此後又作多次改進,製成各種適用的佛郎機炮,還發明瞭馬上佛郎機炮。

在清朝使用很廣的子母炮,就是改自明朝的佛郎機炮。

以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為例,佛郎機炮有6個尺寸,分別是5尺、4尺,3.5尺,3尺,2.5尺,2尺,大號的炮用作艦船炮和城池防禦,中號炮隨軍機動作戰,小號炮可單兵使用,背、扛、提都可攜帶,每門母炮配9個子炮,可輪流換裝子銃,提高射速,管壁更加厚實,承受更大壓強,保證火炮發射安全,配有照門、準星等瞄準裝置,可進行遠距離瞄準射擊,大炮可左右旋轉,小炮可提、攜,炮可調整射界,擴大了射擊範圍,《大明會典》記載,佛郎機炮在嘉靖7年就製造了4000門,並衍生出流星炮,連珠炮等,佛郎機炮是明嘉靖到萬曆時期最重要的火炮裝備。


圖文繪歷史


佛郎機炮,其實就是歐洲15世紀盛行的後膛長炮。

繼15世紀之後,火炮的發展進入了快速階段,歐洲的軍事家們很快就發現,火炮這種新東西,不僅僅在攻城戰中威力四射,就是在野戰中,也是不容小覷的大殺器。


不過像巨型火炮這種大傢伙,在野外戰場實在是不咋方便。而一般的中小型火炮裝填速度又太慢,因此當時的野戰陸軍急需一種能夠提高射速的新式火炮。

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催生出了這種提前填充好子炮的後裝火炮。

不過由於沒有機器工業的保證,因此後膛長炮的氣密性著實堪憂,也就影響了火炮的射程。


而射程則是決定了炮戰勝負的一個關鍵要素。

所以,後膛長炮實際在陸戰中並沒有那麼受歐洲軍人的歡迎。經常也就是被安置在一些簡陋的要塞中做輕火力掩護。

不過俗話說,當老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當後膛長炮在陸戰中逐被淘汰的時候,海面上的水手們卻發現了這種火炮的優勢。

因為是後膛換彈,所以水手可以在船艙中無須拉回火炮進行裝填(當時的艦炮裝備尚不完善)。而且射程也算不錯,威力十分可觀,釘上楔子之後也可以很好的穩定氣密性。故而開始在戰艦上大批量裝備這些後膛火炮。


也正是如此,大明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後膛火炮。

雖說是歐洲陸軍淘汰的東西,但是在東亞大陸,這仍然是強大火力的存在。

尤其是富有改良和創造性的中國人不會拘泥於原狀,將這種進口的火炮改良成了各種樣式的火炮。

小者如馬上佛郎機長不過60cm,大者如千斤佛郎機長可達3米有餘。

在鑄炮工藝上,大明的工匠也突破性的採用了外銅內鐵的複合式鑄拋法,既節省了材料,又可以有效預防炸膛。


自嘉靖中期以來,明軍每逢戰事,必然會見到佛郎機炮的身影。

與之而來的,還有新式的戰法戰術。像戚繼光將軍的薊鎮車營,所依賴的主要重火力便是偏廂車上的佛郎機炮。

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的佛郎機炮也給予了日軍恐怖的打擊,漲了我中國軍人的威風。

一直到清末鴉片戰爭前夕,佛郎機炮(子母炮)已經活躍在中國的軍隊中,可以說佛郎機炮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的西式軍火之一了。


火器工坊


提到古代的火炮,很多人總是有很多的疑問,從哪來,又是怎麼倒騰出來的;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中就有“火藥”這個重要的發明,火藥正是最早期火器的靈感來源之一,也是其根本性支柱。

2013年,有一部電影,叫做《大明劫》,劇情中明軍利用佛郎機炮擊退了當時氣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這一幕看過這部電影的一定不會忘記,畢竟佛郎機炮威力過於大了。

火藥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戰爭中亦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唐朝現世之後,火器就逐漸開始有了進一步升級的苗頭。

佛郎機炮,簡介篇

佛郎機炮在15世紀現實之後,就展現出了它異常強悍的威力,可以說是深得戰爭軍隊的喜愛。

佛郎機炮是15世紀在歐洲非常流行的一種火炮,明朝中期,葡萄牙航海家帶著佛郎機炮航行到古代中國區域,又因當時明朝稱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為佛郎機,故而隨意將此火器命名為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又稱為“字母炮”,因為一個機炮的主體會帶有幾個炮子在身邊,一般是“上為子銃,下為母銃”,兩者相輔相成,又互為一體。

佛郎機炮與明代後期的紅夷大炮又不一樣,佛郎機炮是一種後裝滑膛加農炮,整個由三部分去組成,分別是炮管、敞開式炮腹和子炮;紅夷大炮是前裝重型滑膛炮,寧遠之戰製作的紅夷大炮有效射程為500米左右,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佛郎機炮的實用性及優異性

佛郎機炮在傳入古代中國後,就有著非常多的版本,並且每個版本的名字都大多不同,具體區分開來比較複雜,整體可劃分為兩種常規體型:

1.小型佛郎機炮(一般指在5cm或者5cm以下口徑)
主裝霰彈,用於正面戰場之上的人員大規模殺傷,記得戚繼光有一部電視劇中就有這種,拿著像是火銃,但是打起來像散彈槍,範圍巨大。
2.中大型弗朗機炮(口徑在5cm以上)
除去裝填霰彈,必要時候可使用實心炮彈,威力巨大,用於攻城戰之中的大型火器,對於陣地、城牆以及船艦有著異常恐怖的殺傷力。

在使用佛郎機炮的時候,將火藥還有彈丸裝進子炮中,然後將子炮裝進母炮的炮膛之中,楔上固定裝置,一般為鐵質炮閂(shuan),最後點燃子炮的火藥,這就是整體的從裝膛到發射的步驟。

佛郎機炮有發射速度快、散熱快、更換彈丸快的特性,都會將預先裝好彈藥的子炮放置一邊,然後每一門佛郎機炮都會配固定數額的子炮數量。

佛郎機炮每發射一次,炮手就會迅速的取下發射過的子炮,並且換上新的子炮供下一次發射使用,整個過程不過短短的幾十秒時間,相比於前裝火炮來說,發射速度大大提升。

很多槍炮都避免不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散熱,然而初期的佛郎機炮因為尾部是敞開式的炮腹,前後都是相通的,空氣前後流轉,具有高度的散熱性;因為這個特性,故而可以支持佛郎機炮進行多次射擊,不用擔心炮管溫度過高導致火藥自燃傷人。

炮腹和炮管壽命很長,因為佛郎機炮的子炮在火藥爆炸期間,承擔了大部分的傷害,並且子炮是很容易就更換的,只有主體更換不易,所以佛郎機炮有著很強的耐壓性。

“完美”的弗朗機炮,致命性缺陷

1.射程近

弗朗機炮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射程不高,大概只有500米左右,這主要是因為膛壓太低了導致的,所以射程成為了致命因素。

“今制鐵凹心送一根,送子入口,內陷八分,子體仍圓,而出必利,可打一里有餘(明朝時1步=5尺=155.5釐米,1裡=180丈=559.8米),人馬洞過。”--《練兵實記·佛郎機圖》

從上面記載的可以看得出來,是有多近,這麼近的距離,估計人都要死光了。

2.工藝技術問題導致膛壓低

上面說了,膛壓低就意味著射程近,畢竟是需要強勁的推射力;當時明朝的工業水平並不高,這就使得給佛郎機炮的加工精度大大降低,導致子銃和母銃的裝配密封性極差,最後導致有縫隙漏氣,膛壓進一步壓縮。

3.大口徑佛郎機炮過於笨重

子銃可以說是佛郎機炮的一個核心,並且需要承載大多數的傷害,故而子銃的整體厚度非常大,當時因為材料的問題,故而只能使用鑄鐵,這就讓子銃異常的笨重。

“此器最利,且便速無比,但其體重,不宜行軍,比無車營,只可邊牆守城用之。今有車營,非有重器,難以退虜衝突之勢。”--《練兵實記·佛郎機圖》

小口徑體現的不明顯,但是越大的佛郎機炮,隨著口徑的增加,子銃厚度也要增加,最後射速低、密封性低、漏氣嚴重導致射程越發的近。

“舊有大將軍、發貢等器,體重千餘斤,身長難移,預裝則日久必結,線眼粗澀,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又必直起,非數十人莫舉。”--戚繼光實戰錄

上述記載以及講解,就是佛郎機炮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不能打仗的火器,再花裡胡哨也不頂用,還是會被時代所拋棄。

結語:

佛郎機炮在剛剛傳入明朝的時候,確實引發了不小的震動,畢竟很少人看過這個東西,後大量的進行研發,進行生產,並且不斷的改良,發現最終還是有一定的缺陷。

在後期的明朝,都是以小型的佛郎機炮搭配紅夷大炮,遠有大炮,近有機炮,顯得較為合理,並且在戰場之上廣泛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