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提前会被告诉题库吗?还是真的就是诗歌储备足?

谁没有得不到的梦


中国这么多人,有天赋有才华的肯定少不了,我是相信就是有这样的才子才女的!


云飞扬160569590


你以为呢?记得有个节目(大节目哦),当时是网上选择选手的。看答题正确率和答题量。我信心十足的去试试,连续答对30多题,结果看看前几名我差点晕了,正确率连续5000道题,连续答题是几万了,记不住了。我就不明白了,能连续正确5000的选手,上了节目怎么就连生活常识都答不出啦。一道题30秒,几万是多少时间,2题一分钟,一小时120题,10小时1200道,100小时12000道,连着几天几夜不停的答题,这是要死啊。所以娱乐节目看看就算了,别当真,所有的娱乐节目有几个是真实的?没有对人的管控,真上了直播瞎说,你想过后果吗?


火居道士不可说


谢谢题主的提问。《中国诗词大会》选手提前会被告知题库吗?还是真的就是诗词储备充足?本人的一位朋友曾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拔,不过没有入围百人团。首先,根据他的描述,《中国诗词大会》是有题库的,但只是节目组给定一个背诵诗词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个“题库”与很多朋友想象的题库不太一样。

其次,实际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范围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而是小学、中学必备诗词,加上《诗经》、《唐诗三百首》、经典宋词以及近现代一些比较优秀的诗词作品。至于飞花令、超级飞花令环节,出于节目观赏性和完整性的需要,事先也会给出出题范围,以便于参赛选手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

第三,《中国诗词大会》在正式录制之前,所有参赛选手都会在赛前参加节目组组织的集训,细心的观众通过百人团选手之间的聊天内容就会感觉到这一点了。选手们集训的时间虽不长,但集训的内容就是背诵有针对性的题库或者叫做出题范围。

当然,爱好与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来说,由于对诗词的挚爱,背诵诗词已然成为他们共同的学习甚至生活习惯,能够储备较为丰富的诗词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诗词的储备源于长期的坚持与修为


《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少女武亦姝口吐莲花:“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惊艳了亿万观众。

武亦姝娴熟与优雅,被网友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人们不禁质疑,选手真的就是诗歌储备那么足?还是提前被告诉了题库。


01《中国诗词大会》题库古诗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参加过诗词大会的选手曾说过,选手提前被告知题库,所谓的库,只是给了一个背诗范围。入选题库的诗词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各个类别: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题库里面的诗都写在九十多页的A4纸上,在诗词大会开始前三五天,写有九十多页诗歌的纸,会交到参赛者的手中,选手几乎把所有的诗都记在脑海中,才有可能过五关斩六将。

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记住的东西非常有限,特别是三五天内要背出那么多古诗,倘若没有很厚的诗词功底和诗歌储备,想要胜出等同天方夜谭。



02、诗词的累积不是一两天能够“速成”的,关键在于从小的学习和坚持。

《中国诗词大会》,是从全国5万多名诗词爱好者中,选出106位诗词达人,从他们与古诗词的情节与感人故事,便知他们的诗歌储备非一朝一夕,他们对传统诗词的热爱由来已久,靠日积月累的坚持达成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位诗词达人的学诗经历:


1、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中总冠军武亦姝:诗词储备量大,能熟练背诵2000多首古诗词,“飞花令”出口成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熟读《诗经》,是武亦姝的童子功。

幼儿园起,父母就为她制定了“武氏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回家,武亦姝都会跟爸妈学识字、背古诗、绘画,家里频率出现最高的游戏是“诗词接龙”。

长大后,她对各种唐诗宋词烂熟于心,陆游、苏轼、李白成为她的“三大偶像”。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

2、河北邢台南和县农民诗词达人白茹云:淋巴癌患者,先后经历过7次化疗、1次放疗。

为了哄生病的弟弟,8岁开始背古诗,后来患上了淋巴癌,治疗期间看完一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背诗成了她生活中的乐趣和精神寄托,无论种田还是做家务,都没有停止背诗的脚步,一本本古诗词手抄本成了她手里的宝。

她说: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诗词里面品尝到喜怒哀乐


3、北京大学理工科博士陈更:能文能武,满腹文采。

从小喜欢阅读,长大后更加珍惜阅读这个习惯。休息或不开心的时候,都会选择读书。

背诗张口就来,飞花令诗词接龙样样精通。

陈更说: “一个人一直在读书,就会遇到诗词,尤其是在生命青涩与成熟的交叉路口,当你心里已经开始积累一些灰暗的、沉重的东西,诗词就会给你救赎,成为不可替代的读物。”


4、 六旬诗词达人王海军:内蒙古农民,小学文化。

非常热爱古诗词,平时靠摆摊修理自行车补贴家用。写古体诗是他一直努力坚持的业余爱好。

他利用修车间隙写诗。三年时间写了千余首古体诗。为提高自己的写诗水平,与诗友交流不耻下问。生活虽艰难,却从作诗中找到了快乐。


5、上海闵行区初中学生侯尤雯:诗词大会年龄最小选手,诗词储备量达近千首。

侯尤雯酷爱古诗文,2岁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小学时开始学《宋词三百首》。

她不仅读诗、背诗,还热爱写诗。她从小到大语文成绩优异,进入初中以来,多次获得语文年级组第一。


03、读诗书使人灵秀

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诗词大会的作用,是发现古诗词的美,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古诗词,喜欢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愿我们从古诗词中,重新认识生活,去除浮躁,恪守一份宁静,让内心更加快乐丰盈。


妈妈们爱读书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浩瀚无穷。

央视举办《中国诗词次大会》,不可能没有任何要求和范围的进行。

即便是选手的储备量再大,也不可能将中国诗词全部揽入脑海。

2017年,我们县有一个卖蒸馍的农民工有幸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只不过他是在后台观看,没有入选上场。

他参加回来之后,立刻就成为我们县的名人就,在我们县各中小学巡回给孩子们做报告。

据他讲,《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是有准备范围的,不可能无边界,无范围的考察选手的储备量。

这个范围基本上就确定在中小学必备的诗词,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散曲,《诗经》以及明、清优秀诗词,毛泽东诗词等。而题目中所涉猎的诗词,一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广为流传的。陌声的,生僻的,流传范围不广的,一般不会涉猎。

飞花令考察内容有一个明确的出题范围,这个考察范围会提前告知选手,让选手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仅只是一个比赛,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性,推广性和带动性。

节目是需要一定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之前海选出来的参赛选手,都要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所训练的内容和题目就是诗词大会所比赛的内容。因此上说,《中国诗词大会》比赛内容是有固定范围的,是有题库的,而这个题库就是参赛内容和范围。



虽然《中国诗词大会》参赛的内容有一定的范围和指向性,但是仍然考察的是选手的实力和储备量,如果没有很强的实力和海量的储备,那也不可能在这么大的赛事中有很好的表现和突出的成绩,另外,也会严重的影响节目的观赏性,感染性引领性,带动性和趣味性。


教育探微


这样说吧,这档节目是中国文化的倒退。。最早看的时候觉得可能会重拾传统文化。

直到有一期,一个阿姨,说她文言都看不懂就去通篇背诵离骚。。离骚啊,兄弟们。不求甚解背离骚。。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反对八股,反对古代私塾那种不求甚解的背古人词句。。最后几千年下来,很多经典都已经被曲解了。。

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只要稍微变下意思可能就是天差地别,但孔子到底想表达什么谁能说得清楚,更别说离骚这种更晦涩难懂的了。

看完那期,我再没看过类似节目,要知道之前我每一期都看了,我把家里的大部分古书丢进了垃圾桶,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与时俱进,死抱着古籍,背两首生僻的古诗只能显得你像孔乙己 。



一壶萍水


关于题库的问题

节目组是肯定有题库的。之前看《中华好诗词》,明星关主都会拿到题库,被称为“诗词女神”的左岩就是因为背的熟。,

至于会不会给到参赛选手,这个问题恐怕要问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人,百人团或者参赛过的选手,他们是亲历者。就我个人来看,节目组是有给题库的。而且不止选手,从主持人到现场嘉宾到后台工作人员,都人手一份。这样大家心理都有底,节目组也好以此为依据出题,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

对选手而言,有题库从心理上就能增加参赛的底气,缓解部分焦虑,就好像学生知道了考试范围,而且,也好避免一上去就下来的尴尬,甚至使节目根本录不下去。以中国古典诗词的浩如烟海,加之现代人对诗词的疏离,再加上录制时的紧张,没有适当的题库送分开路,或者就势引导一些,录制效率与效果是无法想像的。

主持人、嘉宾更不用说了。主持人是节目流程的导引者与读题者。嘉宾担任解析的任务,这些都是要提前准备的。有一方出错,都要笑掉大牙,毕竟是文化节目。

关于诗歌储备

能够上去的,基本都有一定储备。能够走到冠军的,储备量千首以上。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外卖小歌雷海为(很像扫地僧),中学生武亦姝,还是年纪轻轻的博士生陈更,诗词储量都很大。其中陈更更是连续参赛四届,不到冠军不罢休。还在热度中的诗词大会成为了走红的新方式。

如果看过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对王悦笛和李四维、梁道萍、畅欣应该会有印象。飞花令玩得很溜。

可惜的是好诗词没火,诗词大会爆红,两个节目的观赏性和知识水平,诗词大会更像是初级版,不知为何突然就成了全民节目。


诗词桃花源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比较火爆,算是一档优秀的文化类节目。节目中的问题大都是一些很常规的问题,只要有些诗词基础都会做。根本就不存在漏题的可能性。




其实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拍摄之初,还没有放映的时候,我就曾看到过报道,称节目拍摄遇到了困难,原因就是一些题目过于刁钻,题目偏难,后来才降低了题目的难度继续拍摄。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题目大都是一些常规题型。不过还是有极个别题目是真正考验答题者的水平的。比如下面的这道题

很多人都选择了楚国美女的腰,但正确答案则是楚国大臣的腰,让人跌破眼镜。原来,楚灵王喜欢读书人有纤细的腰身,因此朝中的大臣害怕自己身体肥胖而失去楚灵王的宠信,每天节食来控制自己的身材。很多人之所以选错大都是被杜牧《遣怀》中“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一句把节奏带跑偏了。像这样的问题虽然考验答题者的水平,但是如果过多的话会影响节目的趣味性。


此外提到《中国诗词大会》我就想到了之前河北卫视有一档文化类栏目《中华好诗词》。严格来说前者有很多地方都搬用了后者,而后者的题目难度要比前者大的多,更能考验答题者的水平。上面的选手相对于《中国诗词大会》来说总体实力更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总之,百人团是经过了重重选拔的,再不济他们的实力回答这些简单的问题还是很有把握的。这里很多题都只是中学水平,并不需要很大的诗词储备。如果这都需要透题那百人团就太水了。


潮打的空城


昨天晚上看了第四场,一点都不好,不想再继续看了。第一支持人换了,没有董卿知性,龙洋适合主持娱乐节目,服装没有特点,主持不流畅,点评不到位。第二,节目没有主次,所谓诗词大会成了煽情大会,这个不是娱乐节目啊,一些选手比赛过程快进太快,我还以为我手机出问题了。不该在这个节目出现的镜头出现太多。影响进程。第三选手是怎么选拔出来的,准备了两三年就可以参加,那我们都可以去参加,怎么没人通知我们。第四节目花样多,净搞些没用的,拖泥带水


云中挽月


老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这是我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明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综艺,其实严格来说,也像是一场考试,突破重重大关,最后考上大学,拿到文凭,再优秀一点的,还能考研究生、博士什么的。

既然考试有范围,那么《中国诗词大会》怎么会没有题库呢?中国上下五千年,古诗拿出来,绕地球怎么着也能三圈吧?谁能完整的背下来,更何况还有一些背过,但是很久没有温习过忘记的诗呢?

如果,《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选手都是磕磕巴巴,断断续续的答题,岂不是失去了很多的趣味性?也有落选的选手分享过关于题库这件事,有一位选手提及过,临录制前三五天会给题库,九十多页的A4纸,只有诗,并没有关于诗的典故、由来或者是相关的故事。要想三五天背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那些平时积累的多的人,才能够过关斩将,横扫千军。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里面,明明老师给了复习的范围,有的人考60分,有的人考100分的原因了。

有的人或许会想到,给了题库是不是人人都会,人人都可以参加。但其实不然,就像刚刚开头那句话所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而在这个节目中来说,就是“题库引进门,晋级靠个人。”

而且我想《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古诗词,发现古诗词中间的美,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古诗词!并非是希望人人都进入选手的角色,喜欢不一定要当冠军,就像是喜欢唱歌不一定要当歌唱家,喜欢画画不一定要当画家。《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综艺,本身就是带着大家发现古诗词中的美,喜欢你就去看,去参与这一段饭后睡前的美好时光,何必深究节目背后的事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