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舞臺上已經鮮見繁榮景象了,充斥舞臺的那些新編戲,創新的劇目,讓老觀眾不喜歡,新觀眾不愛看,一些新劇目也就是一幫專家吹捧一下,一幫粉絲歡呼一下,再拿個獎就完事,所以這些年根本就沒有能流傳下來的劇目,哪怕是一段喜聞樂見的唱段也沒有,舞臺呈現了一片專家媒體吹噓下的和諧與不景氣舞臺並存的局面。

前兩篇文章一共聊了六個話題,今天聊聊舞臺下的景象,特別是幾乎每篇文章中都涉及到了男旦話題,我覺得男旦對未成年人的毒害是很大的,所以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請遠離男旦!

別看舞臺不景氣,這舞臺下可是熱鬧非凡。

7、各種的包裝

話劇《天下第一樓》中有幾句買賣話“人叫人連聲不語,貨叫人點首自來”“窮修門面富修灶”,也就是說你準備的貨又好又充足,價格還合理,就是簡陋的門面,顧客也會自己找來,對戲曲來說得技藝好,有玩意兒,但是戲曲經過幾次動盪變革後,已逐漸衰敗,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靠各種包裝來推銷,適當的包裝也是便於推廣戲曲,可是現在的各種宣傳太超標,各種的招數也應運而生,吹的過了,捧的假了,加了色了,讓人煩了。

由清音會開始,王珮瑜就以搞吉他京劇、墨本丹青等所謂新奇創新去取悅市場,以至於在武漢遭遇尷尬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在傅瑾的口裡,卻是另一番吹捧,吉他京劇究竟如何?為什麼會遭到戲迷們的反感,她的傳播效果如何?難道傅教授都沒有看到嗎?作為有話語權的一個戲曲教授,難道連好壞都不分,連真話都敢講嗎?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王珮瑜不辭辛苦地奔波於跨界歌王、吐槽大會、奇葩大會等各類綜藝節目,餘叔巖都得往後站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各種誇大其詞的公眾號宣傳,名義推廣京劇,實際招來的有量沒質的粉絲對推廣京劇到底多大作用呢?

對於演員來說,其戲迷群應該是不分性別的,而王珮瑜努力吸引來的這些粉絲“18-45歲的女性觀眾”,這批女粉絲就是著名的老婆粉,一個以中性打扮的女演員,頻頻出入綜藝場合,招來諸多老婆粉,是誰的不幸呢?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傅瑾在其《今天的戲曲,需要張火丁也需要王珮瑜》一文中還提到:王珮瑜和張火丁,一南一北,一靜一動,構成了當下戲曲界頗有意味的風景。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王珮瑜倒是夠能折騰的,張火丁也並不安靜。別看張火丁不動,這動起來比誰都動靜大。

程派分支比較多,張火丁最初是跟李文敏學戲,後拜趙榮琛為師,此時趙先生由於身體原因已不能教戲,所以也沒正式教她過什麼,拜趙老以後又不能跟別人再學,所以能演的傳統戲很少,常演的就《鎖麟囊》《荒山淚》和半出《春閨夢》,號稱張三出,又因為嗓音問題,適時隱退到中國戲曲學院任教後,兩三年也演不了幾場,可是每次演出,都是大手筆的。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最近的一次演出,是把本已梅派經典的《霸王別姬》改成程派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十年磨一劍,結果還遭到內外行的反感,只有白燕升、傅瑾等人在超出尋常地吹捧,為她搖旗吶喊。

這次演出很特殊的是,在長安大戲院提前24小時就開始排隊等候買票,長安大戲院也破例開了大廳供買票者休息,在排隊的人群中,我們看到了25號演出《金山寺》的張火丁的學生李林曉等人。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出票後很快售罄,網上票被炒到19000,而長安大戲院在臨演出前還有溢價票出售。

或許是巧合,但這種類似的營銷模式在張火丁之前的演出中就曾出現過,這次只是換了一個方式而已。營造出來的虛榮,營造出來的火,一些資深的燈迷明白了,也離去了,留下的燈迷寥寥可數,大部分都是被忽悠來的粉絲,這些人不僅要忍受三年唱一出的等待,還要忍受一出管三年的宰割。

這些年程派把梅派已唱經典的劇目改編已不是先例,在張火丁之前,就有李佩紅改編了梅派經典《穆桂英掛帥》,也是對原作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寇準的戲份,我覺得改的並不成功,但專家評價“創出與梅派《掛帥》堪稱雙璧的又一個《掛帥》”不禁想起程派的《霸王別姬》之後的座談會上宋官林也說“程派《霸王別姬》也要刻下張火丁的名字”,似曾相識的評價,如出一轍。言外之意李佩紅、張火丁都是與梅蘭芳齊名的人物了唄,說這些話的時候,專家們就不需要考慮臉紅一下嗎?

程派在糟改梅派經典的同時,梅派也沒閒著,史依弘先是演了《鎖麟囊》,而後又把四大名旦的四出摺子戲演了一遍,顯示了她的全能。

相比程派來說,史依弘說為了演《鎖麟囊》,向李文敏學了一個月,又向張火丁取經。雖然這麼一出大戲,學一個月不可能學會,但畢竟學了,更是尊重原作,沒有像程派那樣改編的不倫不類,儘管如此,各方面還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們找了一些當時媒體的報導,做個簡單的彙總: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最近孫毓敏的弟子常秋月打著紀念童芷苓的旗號演出了一場《四郎探母》,童芷苓的代表做很多,紀念童芷苓最起碼得來出《尤三姐》或《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吧,即使是來出《紅娘》或《勘玉釧》紀念也比《四郎探母》好吧。

不是說這個戲不好,童芷苓的《四郎探母》還是梅派的路子,只是細節處理上有她獨到的見解,她的生活化表演,不是一時半時就能掌握好的,況這個戲鐵鏡公主的主要場次就是坐宮,半場盜令、半場回令就是加上交令,也沒半小時,拿這麼一齣戲來紀念童芷苓合適嗎?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紀念童芷苓,無非是常秋月慣用的一個噱頭,只是迫於網上的非議,而臨時找童芷苓弟子李靜連說帶學了六七天戲,單就《坐宮》一場來說,沒有一兩個月拿不下來吧,這幾天究竟如何呢?看過的朋友評價說:如果不是頂著童派的帽子的話,還算不錯,既然打著童派旗號了,按童芷苓的表演風格來衡量,就哪也不是哪了,一會筱的東西,一會孫的東西,整個一個雜拌。

細說戲曲圈的低俗庸俗與媚俗(7)各種包裝

不是說演員跨行當,跨流派不好,而是你真有那能力把戲唱好嗎?跨流派唱首先得有底蘊,功底得有,現在演員也挺不容易的,但是真就沒有明師指點,不得其法,所以跨流派無非是圖個新奇,改編了或是按原作唱了,也只落一個我唱過了而已。

現在的戲不細了,也就是很多細節的東西沒有,玩意兒沒有就顯得空了。演員似乎不會演戲了,只能是靠周邊的,新奇的來忽悠觀眾。

過程我們不關心,結果很重要,號稱為京劇演員打先鋒的王珮瑜通過這些年努力,又吸引來多少京劇觀眾呢?恐怕還不及她認為的大票友李世濟吸引的觀眾的十分之一吧

拜師學藝在梨園行是有規矩的,如今的學藝是個亂象,這拜師更是一個亂,請您繼續關注下一篇:拜師與開徒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