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见圆山


对于85后一代来说,翁同龢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因为85后中学时候,历史课会说翁同龢向光绪皇帝推荐了戊戌变法的操盘者康有为,从这个表述来说,翁同龢是一个进步人物,但是,近年来,很多晚清题材的书籍则又透露这样的一个现实:翁同龢为了压制李鸿章,恶意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这种行为成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从这一点来看,翁同龢似乎又是一个奸臣,那么,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从深度来探讨:

帝制时代的忠君爱国

在帝制时代,既家天下时代,忠君和爱国,是很难统一的。

因为在帝制时代,朝廷不过是天子的私产而已,因此,如果将维护天下人的利益视为爱国的话,那么,忠君和爱国并不能划等号。

当代人提起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认为石敬瑭无耻之处在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导致后世王朝深受其害。但其实对于石敬瑭来说,最大的屈辱并不是割几块地给外人,而是要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臣。不过想起自己毕竟能当皇帝,给契丹人当干儿子也着实算不得什么。

同样,对于翁同龢这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忠于大清皇帝。至于这种忠是否对得起天下,这不是翁同龢所考虑的。

其实,大清灭亡后,很多清朝的遗老遗少,至死表示愿意为宣统帝效忠,甚至很多遗老遗少在溥仪担任伪满皇帝期间,依旧为伪满朝廷效劳,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毒害。

翁同龢一生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光绪帝的地方,因此从这点说,翁同龢是光绪帝的忠臣,也是大清国的忠臣。

清流误国

但是,翁同龢对光绪帝忠,对大清国忠,却不代表翁同龢对得起天下人。

翁同龢的一生,受其见识、眼界的局限,翁同龢意识不到天下人的利益,甚至对于翁同龢来说,自己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大清朝廷内部存在任何一方能威胁朝廷地位的势力,而李鸿章,则是翁同龢首要遏制的人选。因此,翁同龢在得势期间,竭尽全力打压李鸿章及李鸿章背后的北洋水师。

但是,当光绪帝打算变法的时候,翁同龢在深知会得罪慈禧太后的前提下,积极为光绪帝变法而奔走——倘若翁同龢奸诈,那么翁同龢绝对不会犯傻得罪慈禧太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翁同龢是一个迂腐的士大夫,是清流误国的典型代表——迂腐的士大夫,其忠贞精神可佳,其文章也可圈可点,代唯独对国家建设,毫无积极作用。


藤树先生


说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个书呆子。

常有人说,甲午战败,败在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又败了翁同龢之手。

此话怎讲呢?早在清朝还没灭亡时,就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大东沟海战失败后,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见李鸿章询问对策,后者李鸿章见了死对头后怒目相视,半晌才质问道:

“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动辄驳回,现在事急才问兵舰之事,试问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着笑说:“我等主管户部,总节约为尽职,如事诚急,何不复请?”

李鸿章恨恨地说:“尔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们又动辄参我贪婪,我若是再哓哓不已,还能活到今天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户部下达的禁止外购军械令对北洋舰队大概是最为致命的。

从1889年开始,北洋舰队即停止购买新军舰,而日本却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条新军舰的速度快速扩张,至甲午年时,日本舰队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洋舰队,胜败已分矣。

也有人说,翁同龢阻扰北洋舰队的发展其实是与李鸿章有着私人恩怨有关。

原来,在剿灭太平军时,翁同龢长兄、安徽巡抚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纵贼、失城”等大罪,结果翁同书褫职戍边,其父翁心存一气身亡。

事实上,曾国藩的这一弹章,不是别人,而正出自李鸿章的手笔。

由此,无论李鸿章搞海军还是修铁路,处处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当然,仅以甲午之事评价翁同龢当然并不公道,毕竟翁同龢为两朝帝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翁同龢的毛病在于,他这辈子没有经历过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没有在基层做过官(哪怕做上两年知县),而是一直浮于上层,对民风政情实无亲身经历,所以其认知、眼界、实务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亲政之后,在甲午和戊戌问题上一错再错,这不能不说和他有莫大的关系。

老实说,翁同龢学问人品尚可,如果做个太平宰相倒也马马虎虎,但碰到晚清这种时期,他这样的书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册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自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顺利,曾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到光绪八年(1882年),又担任军机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而关于翁同龢最广为人知的事迹,却并非什么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与李鸿章有隙,故借机克扣北洋水师军费,不断拖延军费事宜,导致本该购入的快船被日本买去,才有了甲午海战大清的败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处,有人认为是由于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与李鸿章有关,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击报复李鸿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师。这当然不能算作问题的全部原因,学界观点大多认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仅仅是因公徇私这么简单,而也与翁李二人派别不同有关,翁同龢为晚清请流派代表,主张厉以风节,揭露弊政,在对日战争上一般采取强硬态度,与李鸿章前期主和的主张相对立,这种政见上的差异应当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于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笔者认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立体且丰满的,不能简单用忠奸这两字把历史人物归类。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的绪论中阐述的那样,过度放大对人物的褒贬、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成败完全归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视历史真相的行为,翁同龢对于洋务派的刁难的确可能影响到了甲午海战,但却没有作用大到改变战争最后的成败,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中国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等多个维度落后于世界的结果,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归咎到一个“奸臣”身上。


国家人文历史


这问题问得好。

笔者自诩对历史比较了解,对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对这位常熟的翁师傅如何定位,还是再三思索。

说翁师傅是贤臣,那叫吹牛;

说翁师傅是奸臣,那良心过不去;

平心而论,翁师傅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咸丰六年(1856年),他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因其学识过人,故成为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奇葩。因此,刚才说他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的人。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评价翁说:翁同龢喜欢以不变应万变。他的思想略显保守和落伍,但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颇有学者风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旧的中国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个人私德上不错,但在政治舞台上,翁师傅就不那么完美了。当年剿灭太平军时,李鸿章身为曾国藩的幕僚,曾为曾国藩写奏章,弹劾翁同书,导致后者被罢官免职。翁同书是谁?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当弟弟的总要找机会为老哥出气。此后,翁同龢一直与李鸿章作对,甚至在国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执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说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主管钱袋子、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的军费问题,曾和翁同龢有过几次谈话。李鸿章为了要到军费,不惜低三下四讨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拨付足够的军费给北洋水师。

翁:你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就不能省点吗?

李:只有保持足够多的军舰,才能以猛虎之势,威慑住日本,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优势。

翁:猛虎既然不战,那还要什么钱,给老虎省点饭钱不是很好吗?

于是,北洋舰队10年未添一舰。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舰队惨败。慈禧派翁同龢去质问李鸿章,结果一见面,李鸿章先质问翁同龢:翁师傅平时管着户部,我来要钱都被你驳回,现在弄成这个局面你才来问我军舰的事,早干嘛去了。

很明显,翁同龢理亏,但他当然不会承认,会如何回应呢?

“我管钱,当然要事事节俭,如果真的很要紧的拨款,你可以多上报几次。”

李鸿章被翁同龢的厚脸皮气到了,愤愤道:平时,你们都说我跋扈,说我贪婪,如果我继续要钱,还能活到今天吗?”

甲午战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鸿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两朝帝师翁同龢私心太重,损公济私也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给翁师傅的评价是——“个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许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没想到,两门斗了一辈子,若干年以后被编成了一幅对联打包一块儿骂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荒。(户部尚书在以前,就是大司农,管钱粮的,翁师傅也正好是常熟人)。两个人吵了半天,最后被后人一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梁启超:《李鸿章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


脑洞大开的历史


不算

他最多算庸臣,他的水平和见识都很差,根本没有能力,轮不到奸臣的称号;

纵观历史,能称为奸臣的都是能力很强,品德很坏的人,这些人才不愧为奸的称号;

反观翁能力不足,见识短浅,品德低下,最多是庸庸碌碌之人,逢迎拍马之流。


财经解读者


借用恭亲王奕訢评价翁同龢一句话:此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此人虽有正气,满腹经纶,不贪不贿,但过于迂腐,两任帝师结果如何,是文人误国的典型,根本无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李鸿章再不济,也能弄点洋务,建个北洋水师,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满,嘴大义说漂亮话谁都会,但真正做了什么实事?

图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举几个例子,光绪13年,李鸿章倡议修建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醇亲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为首的大臣反对,理由是李鸿章有资敌扰民之嫌,其实真正理由是户部钱款紧张,不可再兴事,同年郑州黄河决口,礼部尚书李鸿藻督办河务要钱,翁同龢不给,结果李鸿藻因日久无功被革职,翁同龢把钱揣着干嘛呢,给光绪大婚,给老佛爷修园子,当时的光绪大婚仅预算达400万。

戊戌政变后,翁同龢被慈禧革职,并不叙用,图为翁同龢蜡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处处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装备更新换代的钱硬是被拿去修了园子,丁汝昌申请换几个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战,李鸿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击,只能主和,而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换了渤海的诟病,坚持主战,结果全军覆没,北洋军打到日本吉野号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谁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岁,图为翁同龢墓。

再说戊戌变法,维新是他支持的,康有为那货是他推荐的,《明定国是诏》是他草拟的,但是空变法实保守是他,反对康有为是他,满腹猜忌的是他,变法开始就被罢免的官员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边上虽兢兢业业,但空有其位,碌碌而无为,是文人误国的典型。


图文绘历史


大奸似忠。用内部人评价就是“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奸人”。

如果要比较的话,就是明末东林党的影子。

1.打造清廉作风形象,却没少贪。

2.拉帮结派,搞乡党,舞弊弄权,敢科举作弊,只为壮大自己派系力量,跟当年和坤干的一样。

3.站在道德制高点,利用派系力量,四处攻伐,不论对错,没有国家利益前途,黎民百姓生死。

4.夹私利报私仇,那管国家生死,北洋舰队十数年没有批一分采购军费,有船居然没子弹,借管户部之权,却以私权凌驾国家利益之上。

5.一切行事,只管道德文章,只管赚取自己名声,不顾全局,杨乃武小白菜案件平反,清算,导致官场全面震荡,收疆军费无从筹集的,左宗棠收复疆土险些无功而返。

6.国家存亡之计,依然不忘内斗攻伐,全无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却如搅屎棍,内斗不息。

完完全全就是明末东林党的影子。真是大奸似忠。


花门酒家翁


翁同龢当然算奸臣!

自从明朝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忠臣,就是通过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来标榜自己的忠义。同时,还以维护祖制的名义,来阻止任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改革。比如明朝时候,明明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有利于明朝统治。有利于减轻普通老百姓的税赋。但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所谓清流,却打着为了维护祖宗理法的名义,进行阻碍。尤其是当张居正去世以后,他们甚至拿张居正的私生活等来进行强力的抹黑,扼杀了他所做的改革。最终,也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为,比他明朝的前辈和同行更加令人所不齿。他面对我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三千年之大变局”。仍然抱残守缺,试图通过道德来解决,被列强将国家变为殖民地的严重问题。面对李鸿章积极的变革,出于私怨来进行全盘的否定和攻击,甚至不断抹黑李鸿章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后翁同龢在一再宣称,要坚持祖宗之法来救国的口号背后,却是偷偷让自己的子孙利用自己非法所得,去美国等国家安家。因而翁同龢其本质上和满口说为了大明可以牺牲自己,最后却在跳河殉国的关键时刻,嫌水太凉而放弃,转而投靠满清的南明大儒钱谦益,是一丘之貉!


地震博士


毫无疑问,奸臣。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坏人,坏的流脓的那种。比如逮着美女就流涎的,碰到孩子就抢棒棒糖的,不扶老太太过马路的。这种坏人其实不可怕,只不过看起来咋咋呼呼罢了。

可怕的是那种以正道示人的“君子”。

这种正人君子害人,害国,其祸害之烈,远胜小人为霍。

翁同龢正是这样的君子,也是为祸最烈的奸臣之一,足可与秦桧并肩。

其实你说秦桧私德就很糟糕?就和京剧、戏曲里面庞太师之类的白鼻子奸臣一样,坏得彻底?不。秦桧私德其实蛮过得去,而且非常有才。比如,你今天用的最多的字体,“宋体”,其实就是秦桧所创。他治国十九年,虽然党同伐异,但总体而言,南宋政局稳定下来了,要不南宋能撑150余年呢?南明只撑了二十多年。这其中,不能说秦桧无功。

但秦桧还是奸臣,而且是千古奸臣的代表。奸臣不奸臣,绝不仅仅是私德。而是看你所为符不符合国之大义,民之生计。

秦桧的罪是在南宋局面并不坏,甚至开始占上风的时候,他生生将之扼杀。绍兴十年,当时南宋的局面非常好:

《宋史》:(六月)时张俊克亳州,王胜克海州,岳飞克郾城,几获兀术。张浚战胜于长安,韩世忠胜于泇口镇,诸将所向皆奏捷,而桧力主班师

绍兴十一年十月,杀岳飞。

至此,南宋的反攻势头戛然而止,惟有偏安一隅,混吃等死了。但南宋好歹平安度过了一百多年。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直接葬送了清朝。

尽管甲午战争的后果不能全归咎于翁同龢,但他的责任绝不在小。

因为个人私怨(其兄翁同书守土不力,参翁同书的奏折是李鸿章所拟,就此与李鸿章结下深仇)而对李鸿章百般刁难。这个也许还可以理解,毕竟其兄虽然不是李鸿章所杀,但间接丧于李鸿章之手。

囿于狭隘的权力之争,掐死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供应,由此,从1888年,这一大吉大利的年份开始,7年之久,北洋海军的军费是能扣则扣,导致北洋水师7年未更新任何一艘舰只,而本应该为北洋还是所有的高速先进舰艇,吉野号,倒头来葬送了北洋水师。

这一切,只为了替帝党夺回后党手中的军权。

所以,才有了翁同龢龌龊的想法,败则废掉北洋水师,废掉李鸿章的军权,以此为契机重建大清海军;胜则顺势抢班夺权,占据要津,同样可以废掉后党的军权。

这些,我本来想多说一点,但事实上是没有必要了。因为其他答案已经说的够多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所谓的正人君子,做起恶来,害人更甚。为什么?因为他们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秦桧是要保半壁江山的和平;而翁同龢是要救济天下百姓,要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维持皇家体面。这些都是他们完美的借口。

既然他们打着这么崇高的旗号,你是不能指责他们的。指责他们,你就是与道德为敌,与公俗为敌。

恰恰在这方面,翁清李贪,翁同龢本人是清末有名的状元、清流。所以他可以打着道德的旗帜去干那些龌龊的事情,即所谓的阳谋。

只不过现在满清名声不好,否则,翁同龢的罪过比秦桧大多了。秦桧至少真的帮助完颜构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延续了150余年;而翁同龢同样是葬送清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他能放下私怨,帮助李鸿章提升北洋水师实力,干掉日本海军,那也许就没有马光条约、辛丑条约,也许就没有九一八,没有日军侵华。

纵使你不愿帮助李鸿章,你能不能再建一支朝廷直属海军?这样既能保障国家安全,同样也能协助帝党从后党那里夺权。

但翁同龢都没做。他能做的,就是斗,为私欲斗,为权力斗。 最终就是葬送了一个国家。

大家看看,他是不是还不如秦桧?华夏之后五十年的痛苦,你说没有翁同龢的责任?

你再清官,又有何用处?


江上一峰青


我觉得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冤枉翁同龢了,他肯定不是奸臣,而且也说不上“故意拦截北洋水师的军费”。


翁同龢在晚清乱局中不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对于政争也很热衷,但是翁同龢实在说不上奸臣。


说翁同龢故意“故意拦截北洋水师的军费”,其实是指的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


然而这绝对不能简单的和“故意拦截北洋水师的军费”划等号。


户部所谓暂停“购买军火”是指的新的外购项目,并没有克扣北洋海军经费,北洋海军军费也不归户部划拨。


北洋海军主要经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开支,从海防协饷内支用。1887年至1894年,北洋方面共获得1000余万两协饷款,平均每年130万两;第二部分海军衙门直接拨款。提供“北洋八大远”(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舰)的薪粮公费、燃料、维修费用。这笔款项为北洋独得。从1886年至1894年,共约400万两库平银。


这是北洋海军主要经费来源,这两笔主要收入并不归户部调拨,所以不存在“故意拦截北洋水师的军费”这件事情。


其次,尽管每年会固定调拨给北洋海军固定军费,但是由于清朝并不是一个近代化国家,还属于中古国家,别说国家预算,就连银行都还没有成立,财政上还是沿用“量入为出”的老久财政原则,一旦有突发事件就会到处挪用经费。事实上在翁同龢执掌户部以前,北洋海军军费就经常性被挪用,当然,绝大多数挪用是因为国家突发灾害,比如仅光绪元年就有“滇案恤款”20.3万余两、“借拨河南买米银”4万两、“山西河南两省赈款”20万两、“京师平粜不敷价银”7.4万余两、“河间等处井工”4万两、“惠陵工程”4万两……类似这种挪用,我们今天很难说是出于私心,比如河南灾荒,户部确实没有这笔钱,总不能眼看着河南灾民饿死,那怎么办?只能从其他地方挪用,北洋海军每年预算好几百万两,当然从北洋挪用是最方便的。


最为关键的是户部挪用北洋海军军费并不是翁同龢执掌户部以后的事,早在北洋海军成立之日就开始了,所以这也怪不到翁同龢头上。


最后一点,翁同龢执掌户部后为什么要“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


一方面是因为李鸿章天天吹嘘北洋海军世界第八海军,那么在没有近代国家和近代国际政治概念的翁同龢看来已经如此厉害了,又何必继续购买外国军火呢?更何况李鸿章办洋务、搞北洋海军,自身真的不干净,就连李鸿章自己的女婿张佩纶在甲午战争爆发前都吐槽李鸿章老用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翁同龢担心李鸿章也外购军火名义捞钱,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就是当时户部真没钱,晚清清政府一直到1900年后才开始试图建立近代化金融体系,在此之前,朝野上下没有人觉得清朝金融体系和税收体系有多落后,加上两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关税被外国人把持,这使得清朝从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一直没有摆脱财政困境,一直依靠各种捐厘税金来维持朝廷的多余开销;再加上慈禧的颐和园工程,户部确实是没有钱,所以“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真不能算翁同龢公报私仇,我觉得任何一个不怕得罪李鸿章,又没有国际眼光的户部尚书都会做这个决定。


这里再说一下颐和园工程,颐和园工程表面上是慈禧贪图享乐要修园子,实际是关乎中国古代政治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传统:皇帝亲政。说白了,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忠臣都应该无条件支持慈禧修颐和园,因为这标志着慈禧准备把权力还给皇帝,所以颐和园越早修好,光绪帝就能越快亲政,所以只要是认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大臣都无条件支持和拥护给慈禧修这个颐和园,因为这代表着清朝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垂帘听政”不正常政治生态后终于要回归正常政治生态了。


综上所述,翁同龢放在古代王朝政治伦理下审视,他绝对不是奸臣,相反,还是一个忠臣,当然,他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没有看到日本实际威胁以及当时清朝险恶的国际环境,但是话又说回来,当时清朝上下又有人能有这样的眼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