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a398181531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之初借自己的态度不明朗,让魏忠贤捉摸不透,从而使他掉以轻心,以此麻痹魏忠贤。

我们知道朱由检刚登基时年龄才十六七岁,而魏忠贤在朝野的权利非常大,如果崇祯皇帝贸然整治魏忠贤肯定不现实,注定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打草惊蛇,因此崇祯皇帝采取隐忍的态度,其实是给自己等待合适的机会。

第二、利用魏忠贤对立的人与之抗衡。魏忠贤一党是属于阉党,而东林党主要是代表大地主集团利益的官员,他们之所以与魏忠贤一党形成对立是因为东林党当政后开始整顿朝纲,将很多腐败官员罢免,而这些人就投靠了魏忠贤一党,因此两党对抗,朱由检由于自己刚执政,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所以借助东林党的力量帮助自己。

第三、把握最佳的时机将魏忠贤一网打尽。由于东林党的介入,消弱了魏忠贤的一些势力,大臣们也看到了朱由检的态度是要铲除魏忠贤,因此纷纷站在朱由检这一边,魏忠贤自知自己大势已去,被天下人所憎恨,难以自保,便自缢而死。


陆弃


崇祯(也就是朱由检)上台的时候才16岁,在朝中也没啥根基却出人意料的扳倒了祸国殃民多年的九千岁魏忠贤,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魏忠贤并无反意

崇祯能除掉魏忠贤,最大的原因还是魏忠贤并无反意。他虽然权倾朝野,祸国殃民,但崇祯想要除掉他的时候并没有反叛,反而主动退让,主动辞职告老还乡。可惜他不明白,他不死皇帝和东林党都不会心安的。

策略运用得当

崇祯刚上台的时候,没有意气用事,打草惊蛇,他不断安抚魏忠贤,而魏忠贤也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最后只是想告老还乡享受富贵罢了。而崇祯温水煮青蛙,先是出掉了兵部尚书崔呈秀,然后才骤然发难,利用大臣弹劾,迫使魏忠贤辞职,最后在魏忠贤回家的路上派遣锦衣卫搞死了魏忠贤。

阉党内部矛盾重重

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巴结他的人很多,但这些人都不是铁板一块,相互之间也是有很多矛盾的。崇祯即位以后,这些本来就投靠阉党的人都是不要脸的,害怕新皇帝清算,岂会和魏忠贤绑在一块。改换门庭的改换门庭,反水的反水。他们成了一盘散沙,为了保命,相互弹劾、检举,最后被新皇帝各个击破。

东林党的反攻

要说此时朝中最恨阉党的当属东林党了。天启在位时,魏忠贤有保护伞,扳不倒他。此时崇祯继位,就纷纷站出来了,弹劾的奏折如同雪花般,要致其余死地。


历史小跟班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前,对魏忠贤构陷忠良,排除异己,闭塞言路早心知肚明,因而对他已有了防范之心,所以,在上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态度暧昧,故意不明不白,让魏忠贤看不透自己的内心,以此让魏忠贤产生忽视、麻痹心理。

魏忠贤当时权倾朝野,纵使出将入相的人物也畏惧他三分,且朝廷重要部门他都安插有亲信,崇祯当时才十六、七岁,可谓乳臭未干,且朝野都无文臣武将支持自己,如果贸然动手板倒魏忠贤绝非易事,弄不好会打草惊蛇,甚至惹火烧身,因此崇祯皇帝隐忍以行,在谨言慎行中等待合适的机会。



魏忠贤属于阉党,而代表大地主集团利益的东林党官员在执政期间,整顿朝纲,严惩贪污腐败,罢免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而这些被罢免的官员转身就投靠了魏忠贤的庵党;两党对抗持续进行且愈演愈烈,势单力薄的朱由检决定借助东林党的力量惩治魏忠贤。

崇祯开始了有意表明自己对东林党人的重视,让朝廷文武看到自己的态度,因而很多重要官员都稍无声息地向东林党和崇祯靠拢,从而慢慢地消弱了魏忠贤的势力,长此以往,魏忠贤明白了崇祯已下决心要铲除自己的势力,但为时已晚,在几经试探、挣扎无效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忠贤在朱由校的时期确实是权侵朝野。几乎天下事都由他做主,在皇帝之下唯有他一人而已,所以当时人称九千岁,可见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


但是君权神授,臣权君授。既然是君授的,那么君自然也有能力收回去了。

朱由校只当了七年的皇帝,而他呢,只喜欢木头,一生可以说有半生都埋在了木头里,对于朝政更是荒废不理。甚至于魏忠贤前来请教,他都让魏忠贤不要烦他,让他自己做主。于是魏忠贤就自己做主了。


但是权力是皇帝的,朱由校的弟弟对这个九千岁十分的不满,尤其他还知道魏忠贤还做了许多的坏事,对他更是厌恶。后来朱由校驾崩了,朱由检继承了皇位,他对于这个九千岁十分的忌惮,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防。

九千岁终究只是九千岁,在大明王朝终究还是万岁说话,九千岁位高权重,自然也有着其他人制衡他,那就是东林党。之后钱嘉征弹劾魏忠贤,朱由检也就就坡下驴了。


后来魏忠贤在要被锦衣卫带回京城的时候,在阜城自缢身亡了。


围知历史


我是七哥

魏忠贤的倒台,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崇祯皇帝的精明政治才干,让人感叹他不是亡国之君啊。崇祯铲除魏忠贤,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崇祯皇帝顺利即位,完成权力的过度。

(崇祯帝剧照)

1627年8月明熹宗病危,朱由校自知时日不多,开始安排后事。看到皇帝病危,魏忠贤和客氏感到一丝惶恐,一旦明熹宗去世,新皇继位,他们即将面临生死考验。

于是客氏安排怀孕的十名宫女进宫,假称这些宫女都是明熹宗的儿子,想要行吕不韦之举。明熹宗得知之后,便与张皇后商量,想要立宫女的儿子为皇帝。

张皇后了解魏忠贤,客氏的为人,料定宫女的子嗣有诈,便力劝朱喜宗立自己的亲弟弟朱由检为皇帝。最终,在夫妻之情的感化系下,朱由校有了登上皇位的机会。

而朱由检,对朝局的败坏,早有耳闻,不愿意接替皇位,最后张皇后亲自出马,力劝朱由校,为了大局考虑,登上帝位。最终,朱由检勉强答应了,但对皇位仍然心有余悸,恐怕自己会被魏忠贤的党羽迫害,命不久矣啊。(懿安皇后 剧照)

对此,张皇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叮嘱了些事情,才让崇祯皇帝吃了颗定心丸。

1627年8月24日,崇祯皇帝继位。

入宫当夜,为了避免魏忠贤指使宫女太监陷害自己,崇祯皇帝拿着宫女的佩剑,一夜未眠夜;日常吃饭,饿了也只吃自己私藏的食物,以防魏忠贤的党羽下毒;最后,为了彻底保障自己的安全,崇祯从自己的信王府中,将亲信的宫女、太监带入宫中。

崇祯帝一面不断加强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依然恩宠魏忠贤一派,就像明熹宗一样。

魏忠贤看新皇继位,已成事实,自己无法下手谋害,只得侍奉新皇。就此,崇祯皇帝顺利继位。

第二步骤,积蓄反魏力量。

新皇继位,朝中势力、宦官开始试探新皇的态度。作为权势最大的魏忠贤,是最为迫切的,因为他知道,新皇帝的态度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按照以往帝王的爱好,魏忠贤先是进献了几名宫女,看看崇祯的态度。崇祯不爱女色,但碍于魏忠贤的权势,不想让他起疑,于是收下了这几名宫女。出于安全考虑,崇祯帝对宫女搜身,最后发现了催情药。因此,崇祯对魏忠贤更加防备。

魏忠贤看崇祯迟迟没有行动,又生一计,安排一个小太监,拿着挥发的催情药,站在宫门外,以便崇祯就范。崇祯很快就识破了魏忠贤的伎俩,更加痛恶魏忠贤,感叹先皇就是这样被魏害了!

魏忠贤看崇祯帝竟然不爱女色,自己的计谋被识破,隐隐中有一些不安。为了进一步明确崇祯的态度,魏忠贤想看看崇祯对待群臣的态度。

只见,崇祯看见一些谄媚魏忠贤的奏章,没有太大的异常,反而有些高兴的样子;看见一些弹劾反对魏忠贤的奏折,崇祯也不做过多回复,神情也没有太大变化。

魏忠贤只感觉事有蹊跷,对自己的命运有些担心。为了进一步明确崇祯的态度,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上书请求各地停止供奉自己的祠堂。
崇祯知道魏忠贤是在刺探自己的态度,但也想借此机会,开始铲除阉党,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要求。这样,崇祯皇帝既表面自己反魏的态度,又不会太过于激怒魏忠贤,毕竟祠堂也只有贤明有德的圣人,才有资格供奉,魏忠贤哪里是呢?对此,魏忠贤也是心知肚明。

旨意下来,魏忠贤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要到头了,新皇帝对自己心存戒备。而群臣,也知道了新皇帝的态度,准备大举反攻阉党,反魏势力开始酝酿壮大。

随后,崇祯帝料定魏忠贤会心生不满,可能会借用自己朝中的势力,来个鱼死网破什么的,于是继续褒奖魏忠贤一党,暂时稳住了魏党。

第三步,开始行动,寻找导火索。

虽然有了一定的反魏力量,崇祯还是不太敢轻举妄动,毕竟魏忠贤的党羽太多,遍布朝野,朝中关键的职位依然是魏的人。(杨维垣 剧照)

正在崇祯寻找导火索的时候,没想到魏忠贤一派的人,反而送来了机会。御史杨维垣作为魏党一派,上书弹劾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杨维垣的本意,是想将魏忠贤过去所做的罪责,全部嫁祸给崔呈秀,然后以一人牺牲,来保全魏党。

这的确是个好计策,杨维垣想两边都不得罪,自己既脱离了魏党的名声,可以跟着皇帝一起走;倘若魏党继续得势,自己也只得罪了崔呈秀,而保全了九千岁,那九千岁也不会太难为自己。

崇祯一看,心中大喜,立即将魏忠贤党羽的五虎之首,崔呈秀直接革职。(魏忠贤最核心党羽 五虎 剧照)

倒魏的导火索就此被点燃!

第四步,铲除魏忠贤。

群臣一看魏忠贤的心腹倒台了,心中大快,反魏势力顿时大涨,许多弹劾魏忠贤的奏折一一呈上。当然,这些奏折中,不乏一些急功近利、投机的人, 自然他们所写的奏疏,可信度不高,凭着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去罢黜魏党,只会逼反魏党。

最后,看过无数奏章之后,崇祯看到了一封满意的奏章,来自海盐县的贡生钱嘉征,直接列举了魏党的十大罪行,而且这些罪行,基本可以坐实。

崇祯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这封奏疏。听完奏疏,魏忠贤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而崇祯之所以不敢动自己,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有朝中的势力罢了。(魏忠贤与徐应元商量 剧照)

惶恐之余,魏忠贤决定动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某一条生路。于是,找崇祯的贴身太监徐应元,商量计策之后,再次决定以退为进,请求上书辞去爵位,只求保住富贵。

崇祯看魏忠贤如此行动,心中很是满意,直接恩允。没过几天,又听说,魏忠贤辞去爵位,是徐应元的主意,心中不快。崇祯帝与以往的明朝皇帝不同,坚持反对太监干政,于是,先严厉斥责徐应元,然后借机牵连到魏忠贤,直接将他贬到凤阳去守陵。

这一切举措,行云流水,近乎没有破绽,让魏党几乎找不到太多反击的措施。就这样,崇祯继位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这位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赶出了京城。

面对崇祯的步步紧逼,魏忠贤不得已离开了京师。平日过惯了作威作福的生活,临走的时候,也不能落下威风,魏忠贤照例带着自己的1000亲兵,四十多辆车马,浩浩汤汤地离开了京师。

看到这一场景,崇祯感觉自己的帝王权威受到了巨大挑战,魏忠贤被贬出京,竟然还如此作威作福,实在可恶,于是,当场下令锦衣卫逮捕魏忠贤,押回京师受审。

魏党的太监李元贞听闻,知道这次魏忠贤在劫难逃,连忙派人给九千岁通风报信,让他早做打算。听闻消息,魏忠贤感觉在劫难逃,这一次被抓入京师,恐怕也是九死一生。于是,解散了自己豢养的这些亡命之徒,自己与死党李朝钦,跑到客氏旅店饮酒,只等锦衣卫来抓人。

这时,恰好有一位昔日被魏忠贤打压的秀才,听闻魏忠贤沦落到了这个地方,心中大快,想趁机奚落下这个家伙,于是唱起了自己编纂的《桂枝儿》。

听闻《桂枝儿》的曲目,再加上天色已晚,月光皎皎,一种凄凉的心绪迎上心头,魏忠贤最终自杀。

第五步,铲除魏党。(魏党)

崇祯逼死了魏忠贤,得知消息的五虎之首崔呈秀,也自知在劫难逃,便自杀谢罪。失去党首、领导人物的魏党,各方势力开始躁动,一方倒戈东林党,一方誓死抗争,再也没有抵抗崇祯的势力。于是,在崇祯借助东林党势力打击之后,魏党几乎铲除殆尽。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宦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本为残缺之人,身份也很卑贱,但由于游走盘桓于权贵之间,故而又不容小觑。民间素有“宰相门人七品官”的说法,更何况是终日陪在帝王身边的太监呢?

通常来讲,如果明君当政,能够善于约束近侍,那么太监也很难做大。不过,终究不是每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之君。所以,历史上并不乏手眼通天的大太监。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便是如此。

在许多影视剧中,魏忠贤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连皇帝都怕他。只是,文艺作品中的魏忠贤,终究还是被放大了。明朝宠幸宦官的皇帝不少,得势的太监可谓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威胁到皇权的,倒也没有几个。

如果找一些词汇来形容魏忠贤,或许可以用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之类的辞藻。因为在天启朝时,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做大,主要是因为明熹宗的宠幸纵容,而他之一所能够把持权柄,也主要是靠着“矫诏”。

所谓矫诏,即假托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从而暗中将自己的意志夹杂于圣旨上谕之中。可气的是,明熹宗终日沉迷于做木匠活,对朝政好不理会,尤为宠幸魏忠贤。如此以来,魏忠贤便假借天启皇帝的名义,来党同伐异,攫取利益了。

魏忠贤得势,是依附于皇权;魏忠贤倒台,则是因为失宠于新君。崇祯虽然是天启皇帝的异母兄弟,可他的性格却与那个木匠哥哥迥异。朱由检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是个近乎苛刻的君主。在其登基后,便已经决定要除掉魏忠贤,而剩下的,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早在崇祯登基前,魏忠贤的倒行逆施已经引发了朝臣的反对,只是因天启昏庸而未能取得成效。而到崇祯继位后,钱家征便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举了阉党的种种恶行。就这样,崇祯便开始着手命人调查魏忠贤,而等待魏忠贤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不少人将这场斗争描写的惊心动魄,但实则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当时魏忠贤见大势已去,很快就畏罪自杀了。而崇祯则命人彻查,将相关人员的罪行一概审清。要知道,此时崇祯虽然登基,但还未改元,魏忠贤死后依旧被割下来脑袋,予以示众。

如此来看,崇祯除掉魏忠贤,倒也谈不上用“扳倒”一词,因为,两者之间原本就势力悬殊,皇帝要想让一个太监死,还真不困难。


夕阳下的晚枫


这说明大明朝的制度设计非常成功,皇帝可以非常容易撤换行使国家监察权的太监,说明太监作为皇帝的鹰犬本身并没有改变。

所谓太监的权重一时,是皇帝要他权重一时,皇帝对于拿出的权力,从明朝体制上看,是可以随时收回的。

所以崇祯皇帝杀魏忠贤,等于自断手足,太监做的,本来就是皇帝应该做,但畏惧读书人的清流功击不好去做的。

魏忠贤的角色,就是酷吏。

历代的酷吏,下场都不太好。

酷吏一般都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一般也不会造反。

武则天之与来俊臣,汉景帝之与郅都,汉武帝之与主父偃,都是含泪诛杀的,因为他们得罪的人,实际上就是皇帝应该得罪的人,他们,是在为君王受过,为君王捐躯。

只不过魏忠贤的遗憾应该是崇祯皇帝政治经验太幼稚,还没有完成启用酷吏的目的就将酷吏给杀了。

所以,崇祯皇帝死前终于知道魏忠贤的难能可贵,对他进行了追葬,他终于知道自己的行为等同于自杀。


河东来



挚剑傲雪


朱由检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其实就用了一招——欲擒故纵术。在自己没有坐稳皇位时纵他,在自己坐稳皇位后擒他。

新上任的皇帝想除掉权臣基本都用这一招。雍正干掉八贤王胤禩,嘉庆干掉和珅,都是很好的例证。

天启皇帝驾崩,崇祯以信王身份入主皇宫,可皇宫是魏忠贤的天下,太监宫女大都是魏忠贤的人,为了自保,他不敢吃宫里的饭,只吃自己带的饭,睡觉的时候,抱着从太监手里借来的剑。等他顺利继位,把信王府的下人调到自己身边才解决自身安全问题。



新皇帝上位,魏忠贤首先要投石问路,看新皇帝对自己怎样。为了不引起疑心,魏忠贤送来的美女崇祯照单全收,意思咱俩关系不错;有人弹劾魏忠贤,崇祯一概不于理睬,魏忠贤提出辞去东厂职务,崇祯也不同意,意思还要重用魏忠贤,还需要魏忠贤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对魏忠贤的爪牙王体乾、李永贞继续重用,意思是不但对魏忠贤好,对他的手下也不错。魏忠贤完全被麻痹了,从崇祯对他的态度中,他感觉到崇祯对他的需要和宠信。于是魏忠贤彻底放松了警惕。

魏忠贤放松了警惕,面对大臣们的弹劾,他首先想到的是辩解,不是狗急跳墙,这样在魏忠贤的心里始终存一丝幻想,崇祯不会把他逼上绝路。这样崇祯做起来就比较从容。



崇祯坐稳皇位后,先是开缺了魏忠贤的爪牙崔成秀。崔成秀握有军权,拿下崔成秀,也就去掉了魏忠贤的兵权。

没了兵权,魏忠贤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崇祯这时把大臣们的弹劾全部拿出来,定了魏忠贤死罪。念及魏忠贤侍奉先帝有功,免死,发配凤阳守皇陵。就在这时魏忠贤仍存希望,他不相信崇祯会对他做绝,直到途中崇祯派人杀他,他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必死,知道崇祯对他实施的只是欲擒故纵。这时他想对崇祯不利,已经无能为力了。



崇祯扳倒魏忠贤展示的智慧和耐心,崇祯坐稳皇位后,再也没有干出这么精彩的事。这使我想到嘉庆扳倒和珅,事办得也是干净利落,之后嘉庆平平庸庸,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干出这么出色的事儿。为什么会这样?深度不够。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急中生智,一般人也能做出精彩事。一旦危机解除,进入正常状态,体现出来的就是正常智力,崇祯和嘉庆一样深度不够。崇祯扳倒魏忠贤的智慧和他后来一系列昏招对比值得后人深思。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崇祯灭阉党其实并不难,因为在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不管阉党权势如何,只要皇帝不支持,他们就没了脾气!

当然了,具体操作上还是得谋划一下的!

第一步,欲擒故纵,麻痹敌人

在上任君主去世以后,阉党自知大难将至,包括魏忠贤在内的很多高官都想退出官场来保自己安全,他们每个人都预料崇祯上位以后会进行“大清洗”活动。不过事情的发展却不是他们想的这样,崇祯掌权后对每位旧臣的态度都出奇的好,不但没有清算他们的旧账,反而事事给他们开“绿灯”。这样的做法有着两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一点,这些人虽然是奸邪之辈,但是国家权利还在他们的手中握着,如果一下子把它们全部清楚,国家的局势一定会动乱不安,单单凭崇祯一个人是不可能控制局面的,所以他们仍然可以利用一段时间。

其次,内臣已经做好的退出或者反扑的准备,如果在对方有准备的情况下展开攻势,就算最后成功夺权也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这样的做法可以让魏忠贤以及其党羽“宽心”,为自己下一步的强硬行动降低难度。

第二步,内部策反,连根拔除

本次的铲除行动分为两个方面,即策反阉党内部成员以及拉拢东林官员的支持。

在“清洗”活动真正开始以后,整个朝廷范围内人人自危,很多人都要想尽办法的保自己性命,所以“盟友”的安危自己已经顾不上了。

在这个过程中,众多的阉党成员争相检举(反正没有干净的),庞大的势力集团被从内部搅的“稀巴烂”。另一方面,新政权的“上线”也需要新人才的辅佐,东林势力在这个时候找准了机会,他们选择站在君主身后剿灭阉党。

整个剿灭过程异常顺利,魏忠贤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内臣实力太弱,而是明朝固有的君权制度让臣子的权利“不堪一击”。

在太祖和成祖两朝,君主集权被“开发”到极致,国家制定的很多政法都是与维护皇权相伴相生,几乎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出现过明时那样稳固皇权。在各项规定之中,历代君主都会恪守不让内臣干政的“底线”,所以阉党势力也一直没有崛起的机会。

可是到了天启一朝,由于其君主的“个性”和“爱好”比较奇葩,所以一不小心就让阉党势力崛起,但是这种崛起却存在着“根基薄弱”的现象,他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当代君主,所有的权利行使都是在君主活着的基础之上的。

在本朝君主突然驾崩以后,再得权的宦官也会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即不可干政的状态,一个君主对待一个普通的内臣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吗?崇祯行动以后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答案,阉党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综上所述,崇祯先稳定局势,再以快速强硬的手段根除阉党,这两步“棋”走的异常坚决,但是在他成功的背后,却是有着历代最稳固的集权制度作为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