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一德格天1


人人都说明朝的太监误国,尤其是天启年间的魏忠贤,更是被称之为九千岁的大坏蛋,可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却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魏忠贤掌权之时,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上面打得有声有色,可是等九千岁失势之后,整个辽东战场一蹶不振,这是为何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拿事实来讲道理的,正是因为魏忠贤掌权之时,辽东战场确实出现过大捷,所以大多数人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就是魏忠贤其实是忠臣,只是被人陷害。

说实话这种观点的人数还真不好,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问题的,这个观点也并非是错误的。

从古到今,所有的朝代当中,君臣关系最不好的可能就是大明王朝的了,自从朱元璋下了狠手,直接废掉了丞相制度以后,大明的文臣集团就开始跟当朝的天子不对付了。

毕竟当时的朱元璋实在是能下狠手,朝中的臣子过得还不如普通百姓,一个不小心就被朱元璋找个理由给砍了。

所以大明的臣子们从这一刻就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能让大明的天子拥有太重的权势,不然的话整个朝中的臣子们都如同鱼肉一般任人宰割。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整个大明就是天子与朝臣之间的各种对抗,从最初朱元璋的只手遮天,到最后朝臣们翻手为云,只能说天子的权势在一步步的流失。

等到万历年间之时,不要说前朝的政事了,就连自己后宫当中的琐事也要朝中大臣们同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的皇帝权力几乎被架空,我们可以从国库的收入等方面看出来,大明的天子很心累。

可以说这就是控制皇帝的主要手段,越是勤于政事的皇帝,大明的国库就越少。

在无奈的情况下,太监这种看似祸国殃民的产物就出现了,可以说这些恶贯满盈的太监们就是对抗朝中大臣的主要手段。

朝中的大臣不听话,不好好执行皇帝下达的命令,所以皇帝直接让太监们代替他们去干活。

可问题是朝中的大臣都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聪明人,而太监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白丁,双方的智商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怎么可能玩得过人家。

所以大量的太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最后的背锅侠,反正坏事都跑到了他们的头上,再加上这些太监的智商确实不太过关。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太监都是为大明的天子效命的,看似干了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大明可以撑下去。

所以当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国库虽然没有钱,但是天启的小金库还是有着大量的钱财,而打仗说白了就是比谁会花钱。

大量的资源被送到了辽东,再加上当时的大明战斗力也并非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所以当时的辽东看起来打得有声有色。

可是等到崇祯即位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可能崇祯一直以为整个大明都是因为太监误国的原因,所以对这些太监们深恶痛绝。

自从自己即位后,直接把所有的太监势力连根拔起,看似整个朝堂之上干干净净,可实际上却是一个给自己干活的人也没有了。

对于朝中的大臣们来说,自家的天子非要把自己的手脚绑起来,大家肯定相当的高兴,皇帝的权势越小,大臣们就越安全。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大明末年的时候,崇祯看似有着绝地的权势,可实际上他什么也干不了,国库没有一毛钱,而且税收又入不敷出。

可以说崇祯越操心,大明灭亡的速度越快,因为大臣们就不想让崇祯得到绝对的权势,但是崇祯又是一个对于权势欲望相当强烈的人。

这就像一个怪图,大明的天子崇祯想逼着大臣们给自己想办法,而朝中有臣子们却等着大明的天子给大家服软。

也就是说假如崇祯是一个什么事也不管的皇帝,就像万历一样,几十年不上朝,或许朝中的大臣们还会很努力的为大明着想。

但此时的崇祯很明显不是大家所想的,于是这些大臣就开始各种的拖,反正大明的天子已经换了不止一波了,再等几年,也许这个就被气死了,新天子即位后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一幕,魏忠贤这个所谓的大恶人掌权期间,大明王朝还有着足够的钱财供其打仗,等到魏忠贤失势后,皇帝的小金库就没有人为其打理了,在没有钱财的支持下,北方的战事只能一边倒。


虎头山小妖


纠正一下,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辽东战场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后金手中。明军一直都是被动防守,没有打得有声有色一说。

魏忠贤当政期间,确实遏制了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是不是魏忠贤牛逼,而是天才战略家孙承宗的存在,其一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才稳定了一败再败的辽东局势。

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魏忠贤不整孙承宗。不是他不敢,而是她不能。孙大人人家是木匠皇帝的师傅,虽然说没把朱由校教育成唐太宗,但朱木匠还是一口一个吾师的叫着,关系铁着呢。

最后孙承宗还是没能摆脱阉党的攻击,罢官归家。孙承宗继任者放弃宁远全军撤回关内,袁崇焕不听号令死守宁远城,最终击伤努尔哈赤,半年后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孙大人的结局。当皇太极第二次从喜峰口入关打到北京附近招降孙大人,退休在家的孙大人誓死不降,被俘后获得清朝崇高的敬意,准许自缢而死。





通过只有


标题有些吹过了,比如所谓镇江大捷时熊廷弼和王化贞都尚在职,魏忠贤还没掌权。魏掌权时,辽东形势也只是维持没有进一步恶化,毕竟有几年时间后金并没有大规模正面攻击明朝(宁远之战前),关宁军根本不具备进攻能力,东江毛文龙的战绩仅表现为牵制,当然这也与第一线的经略、巡抚大员相关。

一、财政

魏忠贤在时,明朝财政尚能支撑。到崇祯时,随着魏的倒台,其财政也有很大变化。

引用他人的叙事:

天启三年的税政是怎样的呢?有两大特点:

1.在维持万历朝每亩加派九厘的税制下,减免了100~150万两,也就是虽然税制不变,但是对于局部困难区域减免加派赋税。最关键的是,免税是在天启元年沈阳,辽阳,广宁相继失守,防卫预算大增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免税,财政预算缺口有164万两。于是有了第二个特点。

2.杂项:天启三年的杂项总共有181万两。而杂项的主体,是向既得利益者,资产,资本征税!“优免丁粮”和“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马夫祇候”是对特权阶级征税,共74.3万两。“房产税契”和“典铺酌分”是对资本征税,共39万两。【仅就这两块,就能多收113.3万两!】。其他的杂项,多少都是从既有的利益链里抢食。此外,其他盐税关税等等,也增加了10~30万不等,这是对商业征税。

天启元年的实际杂项收入是11.6万两,二年为68.9万两,三年为101万两,四年有反复,为50万,四年干掉杨涟左光斗后,利益集团妥协,天启五年到七年,杂项一直保持在110万~120万两之间。

【也就是说魏忠贤每年为天启额外捞到了100万两的杂项收入!】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魏忠贤主导的天启三年的这次税政,是对特权、资本、商业正式征税,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所必须要经历的政治规范,宪政的第一步一定是税政,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宪政。】

那么,崇祯朝又有什么变化呢?有三点:

1.得益于天启朝魏忠贤的政策惯性,到崇祯朝,杂项继续沿用下来。但是很有限,因为崇祯元年,杂项的规定从天启朝的181万直降为82.5万,而实际收上来的也由上一年(天启七年)的110万直降为60万两!分分钟少了50万两。而杂项中最得罪权贵的“优免丁粮”这块大头,在崇祯元年直接被废掉,只是在崇祯三年因为军费吃紧,又征了三年,崇祯五年之后又被废掉!我手头没有崇祯朝五年之后的综合税收资料,但可以预见,杂项这块必然是越收越少。

2.农业赋税从万历朝末期一直是在原有基础上加派九厘(原有大概是一亩0.075~0.125两,加收九厘就是多了0.009两)。但到了崇祯三年,因为政府入不敷出,又在万历朝的基础上加收了三厘,也就是总共加派了12厘,此外,天启三年免除加派一百多万两银的北直隶八府又重新加派了6厘

【崇祯三年,实际送到户部的田赋银(农业税)为522万两,而天启朝一直稳定在361万两!!】

3.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个就不用说了,简直是丧心病狂。这个前后增赋1670万两白银,直接把大明拖入死地。辽东战事有这么吸金吗?钱都到哪去了,值得反思!三饷的作用下,加剧明朝内部的矛盾。

财政对崇祯的影响极大,加上崇祯的不成熟激政策:比如急速裁撤驿站——(李自成崇祯元年),闹饷兵变不断(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和毛文龙登莱索饷,崇祯二年的蓟镇兵变),崇祯二年对袁崇焕的汰兵减饷大力支持(导致关内防务打减),崇祯二年毛文龙东江镇几乎断饷(东江军一再被减饷),崇祯元年关外形势激变(停止察哈尔的抚赏导致察哈尔闹饷)等等。

二、人仕任命及朝政

嘴炮文官集团缺乏压制,整天打嘴炮搞弹劾。

三、无法掌控的关外形势

林丹汗于天启七年西迁,其武统到达高潮,西迁时大破喀喇沁、土默特等右翼诸部,最终推进蒙古部落联合(以喀喇沁中的朵颜卫为主力军)投靠后金对抗。皇太极还亲征察哈尔,察哈尔已无利用价值。


晃天下


天启时期,虽然九千岁魏忠贤掌握大权,但辽东战场明朝军队对后金军取得的战绩并不是魏忠贤阉党的功劳,相反如果没有魏忠贤阉党的迫害打击,明朝抗金战争会取得更好的战绩。


众所周知,魏忠贤阉党与东林党水火不容,抗金名将孙承宗是天启帝的老师,而孙承宗是东林党领袖,因此重用孙承宗是天启帝的功劳,决不能算成魏忠贤阉党的功劳。

正因为魏忠贤阉党对抗金名将东林党人熊廷弼的迫害打击,导致明朝丢失了辽阳沈阳,而属于魏忠贤阉党的王化贞又导致广宁之战的惨败,熊廷弼反而因广宁惨败在公元1625年被魏忠贤阉党陷害冤杀。

天启后期明朝抗金战争的局面主要得益于天启帝的老师、东林党领袖孙承宗,孙承宗推荐提拔了袁可立、马世龙、袁崇焕、孙元化、满桂、祖大寿、孙祖寿等一大批抗金名将。

孙承宗成为蓟辽督师以后,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孙承宗还与袁可立密切配合,袁可立设计策反后金女婿刘爱塔,夜袭金州,收复旅顺,连克金、复、盖三卫及红嘴、望海、永宁等多堡要地,收复辽南三卫及海岛疆土千余里,明朝大部分沿海要地失而复得,后金“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所余者酉虏千人而已。”金州、旅顺和复州、永宁等地的收复,在辽海开辟了辽东战场的新局面,使登莱、旅顺、皮岛、石城、宽叆等地连为一条弧线,对后金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和包围圈,不但解除了后金对山东半岛的军事威胁,也令明朝千里海疆重新得到巩固,形成了对后金的海上军事封锁,加重了后金占领区内战略物资的紧张状况。

可惜在明朝抗击后金形势一片大好形势下,由于魏忠贤与他干儿子毛文龙等阉党的排挤,抗金名将袁可立、沈有容等被迫离开抗金前线,明朝海上战线前功尽弃。

天启五年春,袁可立仅仅离开登莱半年,最有潜力且令后金坐卧不安的抗金名将张盘就因为缺乏调度和后援身陷重围力战而死。

孙承宗的关宁防线因为少有袁可立的牵制配合发生柳河之败,孙承宗也被迫辞职,离开抗金前线。

正因为魏忠贤阉党的迫害打击,孙承宗积数年之力打造的关宁大反攻未尝一用就胎死腹中。

在孙承宗袁可立等被魏忠贤阉党迫害打击离开抗金前线以后,努尔哈赤统帅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卷土重来,大举进攻关宁锦防线,幸亏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公元1626年初,袁崇焕指挥一万多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七个月以后努尔哈赤含恨死去。

公元1627年夏季,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在宁锦大战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统帅的十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与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几千后金军被打死,皇太极狼狈撤退。

在袁崇焕先后取得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以后,不仅没有受到明朝朝廷的嘉奖,反而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抗金前线。

崇祯帝继位以后,铲除了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重用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

在公元1629年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打退皇太极统帅的十万后金军主力以后,取得广渠门大捷与左安门大捷以后,崇祯帝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把袁崇焕逮捕下狱,并逼迫满桂孙祖寿等率领明军主力与后金军主力决战,结果全军覆没,满桂孙祖寿等战死,黑云龙等被俘。

即便如此,孙承宗与马世龙、秦良玉等众多明朝名将率领四十万勤王大军取得了遵永大捷,大胜阿敏等后金军,收复遵化永平等四镇。

可惜在魏忠贤阉党余党温体仁、高捷等落井下石的陷害下,崇祯帝在公元1630年9月自毁长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为明朝灭亡埋下致命的隐患。

综上所述,天启时期明朝军队一度打得有声有色,并不是魏忠贤阉党的功劳,而是天启帝重用东林党人孙承宗等人的功劳,如果没有魏忠贤阉党的迫害打击,天启时期明朝军队在孙承宗袁可立熊廷弼袁崇焕等抗金名将的领导下,很可能一举打垮后金 ,收复辽阳沈阳等重镇。

至于魏忠贤干儿子毛文龙取得的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萨尔浒大捷都是游击战,面对的都不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而且虚构的水分很多,何况这些地方在毛文龙取得所谓的大捷以后也很快被后金军占领,对明朝与后金战争并没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崇祯时期九千岁魏忠贤失势以后,明朝军队对后金的战绩并没有一蹶不振,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取得广渠门大捷与左安门大捷,孙承宗马世龙等取得遵永大捷。只是在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抗金名将袁崇焕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崇祯帝又一错再错冤杀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导致孔有德耿仲明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极以后,明朝对后金的战绩才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厚德载物49847


魏忠贤分得清轻重,他的对手是文官阶层,不是边关的军事将领,而且边军能压制得住边患,大明朝就不会亡,他魏忠贤的权势就能保得住,讨好皇帝在边关战事上为皇帝分忧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一个有利保障,所以魏忠贤只要边军不表现出对立就尽量包容。

对内魏忠贤强化收税,损害了文官阶层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朝农民的税收不大量增加,而收取的商税,矿稅等让国家有钱应付对外战事。

当魏忠贤被除掉后,天真的崇祯皇帝被文官忽悠瘸了,原来的割地工商,矿山,茶道,盐道的税收全部收不到了,而维持对后金的战争要靠钱来维持,文官阶层不想出钱,那倒霉的只有明朝的平民百姓了,各种税收开始大量增加,各种开支开始不考虑后果的缩减,结果弄出来了陕西民乱,而且是越闹越大,因为没钱啊,没钱救灾安抚不了饿得无路可走的平民只能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队伍造反了,大明朝很大程度上亡在文官阶层的自私,结党营私上。


zhangmingrong


不知道有没有人拿起板砖伺候题主?恰恰相反,不是这位九千岁,辽东战场还不会那么糟糕。先看下辽东局势。自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按照明朝的实力以及所剩的地盘来说,明军绝对占优势。当时明朝虽然在萨尔浒战败,但是还控制着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加上辽西走廊一线,大体上呈现丁字状防御态势。



但是这种情况截止到1621为止,后金努尔哈赤已经相继攻陷此四城,并以沈阳为都城。明军则退守辽河以西。后来,后金军又相继攻破明军辽西防线,明军只得收拾残兵败将固守山海关。让明朝欣慰的是,后金军因为国力、人力不足,并没有有效控制辽西走廊,所以自今北镇市直到山海关一线便成了真空地带,其间只有双方的侦察兵游离。


(1621年形势图)

1622年底,明帝委任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孙承宗眼光高超,布置了一条防线,将宁远,锦州,山海关练成一体。也就在此时,孙承宗委派袁崇焕修筑了著名的宁远城(兴城县)。宁远城位于辽西走廊中间,可以呼应山海关与锦州之间的联系。同时,宁远城又可作为山海关的前哨。明军守住宁远城,算是扼守了辽西走廊的咽喉。而山海关却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影响。总而言之一句话,孙承宗的战略思想是将防线向前步步推进,意图用浩浩中华的广袤人力、物力慢慢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



(1-山海关,2-宁远城,3-锦州)

1625年,明军将防线推进到了大凌河以西,并修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城。这时,锦州一线便成为了宁远一线的屏障,加上宁远到山海关的二百里,明军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截止到孙承宗被弹劾下台,在四年间,孙承宗一共修复了九座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建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五,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等攻守器具数百万,开拓疆土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石。同时,孙承宗还提拔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能征擅守的文武将官。史载“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但是,这位已经权势在手的九千岁想拉拢孙承宗入伙,孙承宗却对魏忠贤嗤之以鼻。恼羞成怒的九千岁便趁机夸大辽西前线的一次战斗失利来排挤、迫害孙承宗,但是天启帝十分信任孙承宗,只是将其罢官免职。而后,魏忠贤便派了团伙成员高第接替孙承宗掌控山海关前线。



这时,徘徊观望三、四年之久的努尔哈赤见孙承宗被罢官,随即统帅八旗大军攻打明军。高第惊慌失措之下,连忙强令各城明军丢弃军械粮资退入山海关。这样,明朝耗费巨大精力打造的防线又被自己摧毁了。虽然后来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暂时保住了辽西走廊,但是等到国中疲敝的明朝再次经略辽西走廊时,终于因为横征暴敛激发了明朝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福读史


提问者不会觉得魏忠贤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掌权了吧。另外,萨尔浒和广宁是大捷?提问者的历史是从哪里学来的?前者辽东明军丧失主动权,后者辽东明军丢失绝大部分地区。至于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只能算胜利!唯一算得上大捷的只能是宁锦大捷。

提问者似乎再戏耍明史爱好者。似乎正在以另一种谣言的形式,宣传着“崇祯祭祀魏忠贤”“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等诸多谣言。

魏忠贤的崛起是从万历末年,但真正崛起是在天启在位期间的1620年到1627年。魏忠贤真正掌权、说一不二,是从1623年兼管东厂后,1621年,他还要陷害比他自立更老的人获取地位,例如王安。同时,魏忠贤在名义上也不是宦官之首,他没有担任过司礼监掌印太监。

(1)从1620年到1627年,正是后金政权获得辽东战场最后胜利,开始整顿辽东的时间。大明广宁之败与魏忠贤有直接关系

昨天我回答了“明朝为什么守不住辽东”问答,其中我们提到1615年之前,在镇守辽东近四十年(1570年开始,1609年退职但子孙仍占据重要位置)的李成梁家族掌控下。努尔哈赤由弱到强,但是,他的强大在李成梁家族看来完全是可抑制的,同时,努尔哈赤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反叛大明的意图,而是对明朝的命令比较遵守。

1615年,李成梁病故后,努尔哈赤所面对的是李如柏、李如桢等,他便摘下了以往的面具,于1616年建立“大金”,并于1618年发“七大恨讨明檄文”,开始主动进攻明朝。于是乎,1619年大明主力军、满人叶赫部、朝鲜李氏军队三方合计11万进攻努尔哈赤,是为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君惨败。一位主帅、四路分帅,主帅被抓、三路分帅战死、李如柏事后自杀。

熊廷弼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然而熊廷弼在开原、沈阳丢失后并不能安心镇守沈阳,朝中“党争”日益严重,东林党与齐楚浙党的乱战为“阉党”(此时的“阉党”专指太监)所用。凡是斗败的一方都加入了“阉党”(此时的“阉党”就包括跟随太监的大臣了)。熊廷弼被要求回京述职。

1621年沈阳、辽阳(辽东首府)被占领。袁应泰战死,熊廷弼再次起用,结果因为和巡抚王化贞不和,造成广宁之战大败。

(2)广宁之战,魏忠贤虽然并非“宦官之首”但已经属于“塔尖级宦官”,因此,广宁战败其问题难辞其咎。孙承宗督师蓟辽做得也很不错,结果被魏忠贤赶回老家。辽东被首付的希望再次破灭,怎么能说魏忠贤专权时期,干得不错呢

广宁之战时王化贞就是“阉党”一员,战败后也是魏忠贤等人百般袒护,直到1632年才被崇祯杀死。魏忠贤等人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为熊廷弼,但因为其战功和才能,以及朝中各派势力攻守妥协,熊廷弼在1625年被杀“传首九边”。

其后,被现代一些人推举为“战神”的孙承宗督师蓟辽的三年里,其实辽东局势越来越好,至少守势中地位稳固。

正是因为孙承宗指挥下,辽东战场才扩地二百多里,在对后金的作战中有了坚实地基础。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形势为之一变,孙承宗威望高隆。

正是魏忠贤害怕孙承宗威望继续高涨从而威胁自己的政治生命,才最终撺掇天启帝罢免了孙承宗。

正是因为孙承宗辞职,努尔哈赤才在1626年发动进攻,意图将辽东境内所有明君彻底赶回山海关。在此情况下,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而宁远作为军事重镇正是在孙承宗力主下才形成最终决定。

作为一名太监、宦官,魏忠贤懂得什么军事和治国,辽东战场的胜利与其并无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仅仅是他没有把真正起作用的人陷害走,起到了没有“起坏作用”的作用。


坐古谈今


这个提问有些糟心,萨尔浒是明军大败而不是大胜。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都是毛文龙上报,这所谓的大捷也是水分多多,且不研究是否大捷,至少毛文龙这些战绩都是在天启三年之前,而魏忠贤是在天启三年冬才刚提督东厂,全面掌权要到天启四年杀害杨涟左光斗等东林之后。至于宁远大捷的背景是孙承宗被魏忠贤指使阉党弹劾去职后,新任辽东总督阉党高第全面放弃关外城守宁远守备道袁崇焕抗命不从孤守宁远城。怎么又成了魏忠贤的功绩?宁锦大捷也是因为袁崇焕镇守宁远,结果袁崇焕又因此被魏忠贤罢免丢职赶回老家。功劳怎么又成了魏忠贤?当然现代阉党会说宁锦大捷魏忠贤还未走路的孙子都被封了伯爵,魏公公功劳大大的。


远处吹来阵风


有声有色是谈不上,但比起东林党那帮光骂不做的王八蛋,魏忠贤掌权起码辽东么大局还是能稳的住的,明朝至少能多苟延残喘几年,原因无外乎一个字:“钱”!从万历到崇祯,明军的三大饷:边,剿,练,一直都是个大窟窿,魏掌权,每年都能从文官利益集团东林党(工,商,矿,盐,茶等等)嘴里撬出10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几乎没去打过农民么主意(苦巴巴的农民也实在抠不出多少钱了,强行抠就是杀鸡取卵,东林党后来就是这么干的)。有了钱才能办事,大明才能维持运转。魏死后,看看东林党上台,崇祯就越来越没钱用了,最后还没办法向大臣们借钱,只是这帮整天忠君爱国的嘴炮们都一个个装穷,最后还是李自成拿着刀抄了他们家才知道这帮人是什么嘴脸,后来还出了个水太凉,头皮痒,呵呵


火星白羊318


首先,魏忠贤在位的时候,明朝打努尔哈赤也不是有声有色的,要不努尔哈赤也不会逐渐壮大了,只是因为,有孙承宗,这个军事战略家,在加上袁崇焕无与伦比的勇气,大胆实施,还有红衣大将军~大炮(努尔哈赤没有这个玩意),才将辽东铁骑挡在山海关外,打过几场漂亮的战斗。

魏忠贤被崇祯赶下台后,为什么会失败。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经过崇祯几年的国内改革,改的流民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小弟,国内不稳定啊!首位不能兼顾,努尔哈赤,与造反的农民,两头夹击着崇祯,在加上朝廷腐败,崇祯就这样,结束了大明的江山。

最后在纠正一点,攻破京城,逼死崇祯的并不是辽东铁骑,而是造反的农民领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