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元哥说历史


这话不对,董卓死不死,与三国是否鼎立无关,论起董卓这个人,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纸老虎,外强而中干,一点也不强大

并不否认董卓有些手腕和能力,在东汉朝廷内乱之时,能够凭借武力和手腕迅速打掉不服从自已的朝廷势力,控制了东汉朝政,董卓还是有点能力的。



当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与袁术兄弟及何进的部下吴匡便带领自已的武装杀尽了宫中的宦官,吴匡还与董卓弟弟董旻合作,杀死了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残余宦官裹挟着小皇帝何辩逃出洛阳,京城洛阳一片血雨腥风。

两汉四百余年,从来没有地方军阀带兵进京控制首都的先例,董卓是第一个,一是因为董卓运气实在太好,受到大将军何进的密召;二是董卓懂得利用时机,发现京城火拼出事后,迅速带领军队赶赴首都洛阳。



董卓运气也是好,在进京路上就遇到了宦官们挟制的皇帝刘辩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于是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从这时就开始了,董卓护送皇帝进京,进而开启了地方军阀干预朝政的先例。

董卓进京实际上只带了3000人,京城中原来势力最大的是何进,拥兵数万,何进被杀后,部下分散势力减弱,何进部下吴匡与董旻又攻杀了何苗,两败俱伤之际,何苗投靠了董卓,然后董卓又收编了何苗的军队。



董卓还利用造势让人误以为自已实力强大,将同一批军队分不同时间多次进城,造成一种军队数量较多的误解,董卓还以金钱、官职引诱吕布斩杀京城保安司令丁原,收编了丁原的部队。

在董卓依次收编何进部下、何苗部下、丁原部下,整个京城的反对力量就只剩下司隶校尉袁绍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两兄弟,不过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在朝廷中的军事实力非常弱, 手下军队也多是何进旧部,在受到董卓的胁迫逃出洛阳,至此,董卓控制整个洛阳 。



可是,董卓的能力也仅限于此了,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作死的行为,董卓当时掌控全天下最好的资源-控制皇帝及朝廷,掌握着天下最强的兵力-西凉军及京城禁军,却做着自掘坟墓的作死行为,搞到最后连自已的命都丢了,堪称一手好牌打处稀烂的经典案例

董卓干了什么作死的勾当呢?

1、擅自废立皇帝,董卓可不是伊尹与霍光,他废立皇帝只是为了自已的政治目的和更方便的掌握朝廷,引来天下一片反对之声。



2、肆意杀戮迫害王公大臣,已废皇帝刘辩被董卓杀死,何太后被董卓毒死,卫尉张温被董卓诬陷杀害,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被董卓逼出洛阳,袁绍的叔父袁隗一家及族人都被董卓灭门。

3、残暴不仁。

董卓纵容手下烧杀抢劫,董卓手下的士兵在一个镇子上残杀了所有男子,砍下首级,抢走镇子上百姓的所有财物,对外宣称是战利品,董卓残酷对待投降的士兵,将他们倒着绑起来,浇上油膏活活烧死,董卓还四处纵容士兵抢劫,整个繁华的洛阳城,因为迁都,被董卓付诸一炬,成为灰烬。



4、肆意妄为。

董卓掌握政权后,将自已族人大肆封赏,高官厚爵,残酷对待反对自已的人,打击异已,整个天下及朝廷成了董卓的私人之物,董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还在眉县建立坞堡,搜刮财物藏在其中。

这样看上去董卓似乎很强大,但是董卓真的强大吗?

并不强。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曾经发兵讨伐董卓,但是只有曹操和孙坚真正出兵与董卓交战,其它诸侯包括袁绍在内,都是来看热闹和抢地盘的,并没有与董卓交战。



就算是曹操与孙坚和董卓军有过交战,只有曹操因为势力弱小而战败,孙坚首战失利,但之后孙坚大破董卓军,先是打败了徐荣与吕布,后又在洛阳击败了董卓亲自率领的军队,并再次击败吕布,最先进入洛阳。

也就是说孙坚一支军队就打败了董卓,如果以袁绍为首的其他的诸侯也对董卓进行攻击的话,董卓早就可能被打残了,西凉军虽强大,但还不是一样被孙坚击败。



董卓由于一系列的错误和倒行逆施,最终死于吕布之手,就算没有董卓,三国一样会存在,董卓只是一个纸老虎,并不强大。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影响三国存在的人,那么无疑何进要比董卓重要得多,如果何进不死,才真正没有三国存在。

何进是外戚,是东汉灵帝朝的大将军,整个天下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是董卓、袁绍、袁术、丁原、曹操这些所有人的上司,如果何进没有被宦官杀害,那么何进无疑能够继续掌握政权。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天下士人都是投靠在何进门下,比如袁绍、边让、蒯越、刘表、孔融、王允、华歆、荀彧、荀攸、陈琳、卢植、张扬、张辽、曹操等人,这些在后来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何进的宾客或门生,你就知道何进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包括地方军阀的董卓,要是何进不死,董卓哪里敢进入京城,还不得乖乖的驻守在外,何进不死,哪来的董卓之乱,没有董卓之乱,哪来的军阀混战,以何进当时的实力,完全对地方有足够的控制力。



正因为何进死了,才有董卓之乱,才有地方军阀混战,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三分天下,所以说何进之死才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董卓的强大从年轻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董卓的父亲是一个县尉,在这个时期,董卓出生,后来父亲离职,董卓也跟着回家乡陇西临洮了,也就是如今甘肃省岷县。

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行侠仗义,爱好交友,还喜欢旅游。但是呢,他有一点和别人不同,就是他不喜欢和小喽啰一起玩,交的朋友都是能拿得出手的。

就比如他经常去羌人部落玩,结交了各种首领,都是大头目。有次他在家中杀鸡宰牛请各个首领吃饭,首领回去后直接送了几千头的牛羊给董卓。董卓直接暴富。

当然,他不光在交友方面有很强的天份,而且自身条件也不错。天生力壮,武功还很高,擅长骑马射箭,最主要的是还会带兵,当初在陇西当官时,和匈奴打过几仗,都是胜利而归。

还有一点便是,董卓知道如何对待士兵、将领,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心。

公元166年,羌人和鲜卑人联盟,董卓被任命为护匈奴中郎将的军司马,也就是大将军的属官。

后来,成功击溃羌人、鲜卑人的联盟,董卓因为战功升为郎中,获得赏赐。他并没有私吞这些赏赐,而是全部分给了自己的下属还有士兵。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董卓明白带兵之道。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董卓任命为东中郎将,“中郎将”是一个管理军事的官职,而“东中郎将”则是负责冀州地区的军事事务。但是董卓似乎并没有能力担当此任,很快就被罢免了,还被治了罪。

第二年,董卓被封为破虏将军,攻打叛军,最终大获全胜,班师回朝。董卓也因此被封为斄乡侯。

公元188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这是当时第四个州牧,地位崇高,但是条件是董卓要交出手中的兵权。董卓虽然接受了任命,但不同意交兵权,他说:我掌兵十年,他们都是和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不能和他们分开。

至此,我们知道了董卓已经在战场上呆了10年了,而且和士兵们也相处10年了。手底下的能人干将肯定不少,并且都是久经沙场的。

公元189年,宫内政变,皇帝被挟持,董卓去救驾。而叛变之人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被董卓收编了,也就是说董卓的军队再次壮大。

之后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又拿下并州军队,如此,董卓彻底掌握了洛阳的一切军权。这里注意,洛阳是东汉的首都!

从此,董卓在洛阳都是横着走的,有些人不肯依附董卓,便弃官逃跑或者直接被董卓害死。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就是董卓,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

从上面所说,我们可以看出董卓有多么强大了。如果董卓不死,把握兵权,则永远不可能有三国的出现。

我是理科男读历史,如果你有其他看法或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一起讨论。


理科男读历史


董卓集团当时的确非常强大。可以这样说,如果董卓有曹操或者刘备那样的格局,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三国。


1.董卓集团当时确实集中了一批顶级人才。谋士中有毒杀少帝刘辨的李儒;名号“三国毒士”的贾诩。武将中有人尽皆知的吕布、华雄、高顺、张辽。曾经击溃过孙坚的徐荣。日后占领长安的李榷郭汜。

2.董卓集团拥有西凉铁骑、虎贲军等一批精锐部队。由于张让等阉党诛杀了何进,引发关中地区的混战。使得董卓进入洛阳后,得以“浑水摸鱼”,先后吸收了何进、何田、丁原等人的部曲,成为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重兵集团。

3.坐拥东汉朝廷、虎牢关潼关要塞,关中平原物产丰富钱粮充足。汉献帝本身就是董卓册立的,董卓完全可以“挟天子令诸侯”。虎牢关潼关要塞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屏障。在令天子迁徙长安的过程中,董卓命人发掘陵墓盗取宝物。在长安修筑郿坞,与长安城等高,积存的谷物够三十年使用的。董卓曾经得意的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才掌握的资源,董卓相比较而言,一开始就“出生在罗马”。秦汉时期,得关中者得天下。如果董卓首先西征消灭马腾和韩遂统一关中平原,然后远交近攻纵横捭阖,走上一条“强秦灭六国”的路子的话,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三国这个朝代。

“董卓不死便无三国”一句,不是说董卓不死就可以统一全国,而是说董卓生前还可以控制住当时的局面,董卓一死就引发了天下大乱。这句话虽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却还应该辩证的看。


1.【灵帝-何进阉党斗争-董卓-王允-李榷郭汜-曹操】董卓的介入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朝廷权力从内部争权(外戚与阉党的朝堂内斗)向外部夺权(各路诸侯之间的外部斗争)方向转移,东汉皇权逐步旁落的一个过程。董卓没有介入之前,虽然东汉朝廷有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问题,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公信力的,只是外戚和阉党夺权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个时候只要何进能够诛杀阉党,用人得当,就能够稳定住当时的局势。而董卓的介入标志着有独立于外戚和阉党的第三股军阀势力加入了争斗的漩涡之中。由于董卓进入洛阳前,外戚和阉党已经火并,何进和张让已经殒命,没有任何政治势力能够制衡董卓的军阀势力,导致军阀势力一家独大。

董卓废除少帝后又将其毒杀,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汉朝廷因为董卓的“废立”行为而公信力丧失,以至于袁绍想另立刘虞为皇帝,袁术自立为仲氏皇帝。东汉皇权从统治公器沦落成为诸侯出师有名的符号,是从董卓这里开始的,一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形势都没有扭转。

2.董卓生前显然谈不上用人得当,然而至少以董卓的“白色恐怖”统治,还压得住东汉朝廷和董卓集团内部,不至分崩离析。董卓死后可以用“一个军阀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军阀站起来”来形容,逐渐拉开了群雄逐鹿的帷幕。东汉朝廷中出现了想要匡扶汉室的王允集团;董卓集团内部分裂出了日后一方诸侯的吕布集团;日后归降曹操的张济张绣集团;被贾诩进谏占领长安诛杀王允的李榷郭汜集团;李榷郭汜火并之后携带汉献帝东归的杨奉集团。上述军阀集团都是在董卓死后分裂派生出的。各个军阀集团相互攻伐,进一步加剧了天下的动荡局势,使之朝着群雄逐鹿的方向发展。

3.辩证的看,董卓死后仍然有机会匡扶汉室,却因为王允集团和李榷郭汜集团的一错再错,使三国成为了必然。董卓时期兵精粮足,是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然而董卓残暴统治 “打开方式”不对;王允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后,没有第一时间安抚董卓旧部,导致“王允要诛杀董卓旧部”的谣言散播。且王允认为吕布等将领足够抵御李榷郭汜,出现战术误判,导致长安被李榷郭汜占领,吕布溃逃,王允被杀。匡扶汉室的机遇功亏一篑;至于李榷郭汜集团本来就是听从贾诩的建议才有一席之地的,占领长安后便暴露出了两人的本来面目:为争权而火并且纵容士卒“打砸抢烧”。贾诩看到匡扶汉室的机遇已经消失殆尽,便悄悄离去,先后投奔董卓旧部段煨和张绣,而后劝说张绣归降了曹操。

事后复盘【董卓-王允-李榷郭汜】时期就会发现,看似一系列偶然引发汉室分崩离析,都有必然因素掺杂其间。



董卓出身西凉农户,年轻时曾经与羌族首领频繁交往,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游牧民族彪悍尚武的习气。以至于日后掌控东汉朝政期间专横跋扈、杀人如麻,包括太傅袁隗、尚书周毖、卫尉张温、城门校尉伍琼在内的大量东汉官僚皆被滥杀,朝廷内部如坐针毡、人人自危。于是刺杀董卓就成为既可以保全性命,同时又能匡扶汉室的必然选项;司徒王允没有独自领兵的经历,作为文官联合吕布刺杀董卓政变成功的同时,为错误估计董卓旧部的形势埋下了伏笔。文官治国更应当慎重兵势,而王允却沉浸在政变成功的喜悦之中。反而认为李榷郭汜不足为虑,误判吕布领兵足以将董卓旧部镇压下去。最终落得吕布被李榷郭汜击溃,长安被占领自己被诛杀的下场;李榷郭汜只是一介武夫,幸亏采用贾诩的建议才占领长安有了一席之地。而李榷郭汜却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为了争权而火并且纵容士卒在城中烧杀抢掠。最终难逃一死,在所难免。综上所述,何进、董卓、王允、李榷郭汜,在东汉乱世中本都有匡扶汉室成就功勋的机遇,然而都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落得个求功不成反被诛杀的下场。

这就告诫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机遇来临时才有可能把握得住。否则就会像何进、董卓、王允、李榷郭汜一样,求功不成反遭其辱,千百年来为人所诟病叹息。


民下中农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句话纯属扯淡,太看的起董卓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

第一治理天下,在德不在兵

那董卓治理用的是什么,霸道,绝对的霸道,谁敢忤逆他,他必然要屠刀相加。

哪怕普通百姓,董卓也重来不怜惜,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看作了玩物,肆意蹂躏,肆意屠杀,当初他在何太后死后,纵容手下,抢掠洛阳城中的百姓,

最后被讨董联盟赶出洛阳,一把大火烧了曾经繁花似锦的洛阳城。

这些磊磊的罪证,是不可能书尽的,也是无法抹灭的!

那你指望董卓施行仁政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二,不以仁义布道天下,那必将被仁义所败

董卓兵力是强,作用几十万西凉铁骑,可他还不是被打到退出洛阳么?

更何况就算董卓再厉害,他又能力和项羽比拟么?

项羽曾经兵峰天下,3万人打的刘邦60万人大败亏输,

可董卓有这个能力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后来剩余的土地,只有长安以北加上西凉这等蛮荒之地,也能与天下诸侯相比较?

没有能力?没有足够的兵马,更没有仁义布道天下,那你让董卓维系汉王朝的统治,这真的没有开玩笑么?


道尽风流事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乘虚率军进京,废立皇帝,成为了三国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他权倾朝野,大有将“东汉”取而代之的意图。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也未取得成功,最后不了了之。

之后,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巧借吕布之手,除掉汉贼董卓,还东汉一个朗朗乾坤。董卓死后,东汉各地实力派群龙无首,你争我抢,最后成了魏、蜀、吴三家分立。有人说,如果董卓没有被杀,便不会有魏、蜀、吴三国,这是真的吗?董卓到底有多厉害?

个人认为如果董卓不死,董卓可能统一全国,没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董卓西凉铁骑力压十八路诸侯。

西凉铁骑是非常厉害的,曾为剿灭黄巾军出了不小的力气。来到京城的不只有董卓的西凉军,还有丁原军队,最后却是董卓掌握朝政大权,这就显示了西凉军的厉害之处。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信誓旦旦讨伐董卓。

董卓刚开始仅仅派了一个骁骑校尉,便将十八路诸侯大军阻挡在汜水关下,使其不能越雷池一步。华雄战败江东猛虎孙坚、杀死孙坚手下四大将之一的祖茂,还杀死鲍忠、骁将俞涉,就连上将潘凤也死于华雄之手。最后,如果不是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估计华雄还会一直狂下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华雄只是董卓手下的一员普通部将,就这么厉害了,这说明董卓的西凉军经常和少数民族作战,整体素质高于养尊处优的十八路诸侯军队,战斗力也比十八路诸侯军队强。

其次,董卓有天下第一高手吕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华雄被关羽斩杀后,董卓派出了“终极高手”吕布。吕布也没有令董卓失望,他先声夺人,接连斩杀方悦、穆顺,败武安国、公孙瓒,最后刘、关、张三英才遏制住吕布的凶威。

这并不影响吕布的威名,他还是那个顶天立地,使十八路诸侯闻风丧胆的第一高手。“人的名,树的影”,胜败乃兵家常事,吕布只是一时托大,一人大战三人,其中还有两个超一流高手,这才败北。如果单挑,那时还没人是吕布的对手。这时的吕布,真的有那种高手寂寞,独孤求败的感觉。

最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吕布兵败虎牢关,董卓感觉洛阳受到十八路诸侯的威胁,在李儒的建议下,想要迁都长安,以避锋芒。董卓说迁都,就迁都,胁迫汉献帝及后妃宫女数千人,劫掠洛阳豪强金银珠宝,还有大批百姓,浩浩荡荡,向长安奔去。董卓离去,留给十八路诸侯的只是一个空壳子,是一座空城。

此时,十八路诸侯各怀私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都没有及时追赶逃走的董卓及汉献帝。如孙坚遭到丢失的金镶玉玺,就独自离开了,背叛了盟约。只有曹操,一心为国,率军追杀董卓,却遭到董卓军队的埋伏,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曹洪拼死救援,曹操也可能殒命。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这儿是他的大本营,还有函谷关,易守难攻。关中平原就是当年秦国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极大的地理优势。此时的董卓,就如同后来的曹操丞相,掌握了汉献帝,掌握了东汉的中枢,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的命令,都是名正言顺的。

其余地方实力派,表面上,还得听从汉献帝的圣旨的,不能公然违抗。因此,董卓占据了大义,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还不次于以后的曹操实力,很有可能逐一剪除反对他的地方实力派,重新统一中原。

总结:如果不是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父子的关系,使其火拼,董卓还真有可能除掉各地实力派,提前统一中原。董卓实力很强的,可能胜过之后的曹操,他很有可能依靠吕布的勇武及函谷关的险峻,挡住十八路联军的进攻,最后逐一消灭。这样,也就很可能没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了。

魁哥说历史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并不是如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而是董卓存在的时候,大家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想尽一切办法把董卓消灭,可是当董卓死后各个军阀之间的势力出现了绝对意义的不对等,而且没有了共同目标,相互之间也就尔虞我诈起来,慢慢的发展演变到最后就成了逐鹿中原。

事件回顾

董卓其实和曹操在最开始的发展状态相差不大,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也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董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实在是激起民愤,或者当时的世家大族和军阀都有着各自的想法,慢慢的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所有人的矛盾通通都冲向了董卓。

俗话说的好,当你发现一个目的地或者一个假想敌的时候,你就会集中你的全部精力,然后运用你的所有实力去攻击他,去击败他。

当时的三国乱世也相差不大,因为董卓带头,并且董卓的影响力非常的强大,所以十八路诸侯他们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消灭董卓,只不过18路诸侯还没有来得及消灭董卓,反而被吕布给活生生的灭掉了。

我们以吕布杀掉董卓这一个时间节点的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董卓在死掉之后,整个18路诸侯各自之间的勾心斗角突然之间变的严重起来了,无论是哪一方诸侯都不认可任何一个诸侯所做的贡献,他们都认为自己出的力是最大的,既然有了矛盾那就需要开打,于是打了几十年,整个诸侯十八路慢慢的演变成了三路诸侯,也就是魏蜀吴三国。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然,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一篇文章就把董卓所有的影响力通通忽略不计,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就发现董卓在三国当中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并不是说董卓多么强悍,也不是说董卓的影响力多么大,而是董卓背后的那一支军队在整个三国当中属于最英勇善战,最能打能扛的:它就是西凉军。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初追的曹操抛盔弃甲,把曹操的大本营差点给砍得稀巴烂的军队,正是西凉军。

西凉军地处比较恶劣的边疆区域,他们每天所面临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就这样斗来斗去,反倒成为了当时最为佼佼者的一支军团。

理论上来说,董卓拥有这支军团,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支军团,并且知人善任,能够有一个统筹规划的话,由他来替代汉国是不成问题的,可惜的是董卓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个人操之过急的同时对于手下的将领不太信任,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干儿子吕布发生了间隙,非要抢自家儿子的媳妇,一下子惹到了吕布,最终也丢掉了生命。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我觉得这话说的不对。

董卓运气出奇的好,本来他远在西北,远离政治漩涡,洛阳城这一摊子乱七八糟争权夺利的事情,和他毫无瓜葛。


然而,何进来了一封信,“盛情”邀请董大军阀来洛阳勤王,董卓看了信后,非常高兴,想不到何大将军居然知道天底下还有个董卓,自信心瞬间膨胀到了顶点。

接着,董卓就带着三千军马,浩浩荡荡地勤王去了,三千?没错,就是三千人马,要是一般人,没个十万、八万的根本不敢出场,但董卓是什么人啊,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他就是个阎王。

董卓的运气确实够好,刚来到洛阳门口,发现城内火光冲天,骚乱已经结束了,何进被宦官杀了,宦官被袁绍杀了,袁绍不知去哪了。


董卓有些丧气,白来一趟啊!这时候突然偶遇两个盛装少年,身后还跟着几个火急火燎的太监,哇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少帝刘辩和刘协躲在此处。

董卓当真捡到宝了,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少帝刘辩。之后不久,他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系列操作。

董卓是个残暴之人,他崇尚暴力,信仰暴力,干了许多暴力勾当。

先是废皇帝。他觉得刘辩畏畏缩缩地,没个皇帝样,反倒是刘协很有胆气,并且他的姥姥也姓董,董卓觉得是本家人,所以就立了刘协。

这事,董卓做的有些愚蠢了,既然立儿皇帝,傻一点的,胆小一点的岂不更好控制嘛!


接着诛杀皇族。一口气杀了少帝刘辩,杀了何太后,杀了太尉张温,还杀了许多无辜大臣。董卓是想通过暴力刷存在感,让所有人屈服于他,让所有人都怕他。

然后迁都。董卓觉得洛阳风水不好,而且离大本营西北比较远,于是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迁都西安!迁都你就迁都吧,董卓临行之前,还一把火烧了洛阳城。

董卓文有贾诩,武有吕布,还有一帮如狼似虎的西北铁骑,倘若他不死,还会有三国吗?

我觉得会有!

用暴力来统治国家,得到了只能是暴力,譬如秦始皇。董卓压根就是一个暴力狂,他不是一个懂得权术、懂得用人、懂得智谋的人,他谋略不如曹操,知人不如刘备,智谋不如孙权,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活的长久呢!


一半秋色


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是有着它的道理的。董卓是汉末乱世的始作俑者,是他带兵进京,以武力干涉朝政。行废立之事,将朝廷大权总揽在自己手中。

后来在地方豪强的武力逼迫下,他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使得汉朝朝廷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带来了天下混战的局面。

但是,董卓不死,他就控制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牢牢控制着汉献帝这个傀儡。这样,他有着军政权力,使得天下豪强,不得不在汉朝的名义下活动。因此,董卓不死,就不会有三国称帝的局面。至少汉朝还会持续的延续下去。

在史书上,虽然董卓被视为奸诈臣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董卓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这个人智勇双全,具有豪侠气派,能够得到一般人的拥戴。

比如史书记载,他年少时和羌中豪帅交接,能够杀死正在耕地的耕牛来招待客人。在打胜仗的时候,能够把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这种豪侠气派使得他得到好的名声。

史书记载董卓“性粗猛有谋”,“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这些董卓本身具有的品格,造成了他成功的基础。

董卓在汉末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和黄巾起义中,积蓄了力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何进招董卓入京时,董卓抓住时机,立刻进京。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董卓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好。而且,董卓进京只带了三千人马,可就是凭着这三千人马,董卓吞并了京师的军队,实力大增。从这一点来看,董卓的治军才能是十分强的。而且对部下的掌控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的。

然后,董卓又以废立皇帝的办法,将汉献帝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持朝政。董卓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他也学着礼贤下士,重用王允、蔡邕等人。暂时稳定住朝廷。

到诸侯起兵的时候,虽然诸侯军人多势众,可是却对董卓的军队十分畏惧。董卓撤军长安,竟然没有人敢去追击。曹操恼怒去追,却被打得大败。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董卓的军队是如何强大,而且善于用兵。

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在到了关中之后,自我膨胀。他一改过去的作风,撕下了自己的伪装。他滥杀大臣,纵容手下祸害百姓。最后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

终于有一天,众叛亲离的董卓被手下吕布所杀。他的尸体被扔到大街上被万民践踏。他的残暴,使得他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董卓死后,曹操依样办事,把汉献帝掌握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开创了三国的局面。如果董卓不死,是不会轮到曹操他们登场的,也不会有三国的局面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说不是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而是董卓作乱京师,加快了三国到来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官员腐败,宦官当道,皇权旁落,统治阶级一片混乱,卖官鬻爵,层层盘剥,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才诱发了黄巾军起义,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而崇尚张角的太平道,寄希望推翻帝国的黑暗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在董卓应何进之邀,从西北大老远的抛开京城“勤王”,实则是想靠在宫廷斗争中站好队,借助朝廷中的一方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威望,找一个强大的政治靠山。没想到一进京城就听说这个原本以为可以当成强大“靠山”的何进被杀了,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之际,却偶然发现两孩童,后面还跟着一群太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困难皇帝刘辩和刘协。于是以上眉梢,感觉到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便护送他们回宫。之后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残暴统治。



董卓进京是带着打手来的,将那些不服从的人,统统杀掉,而且是明目张胆的杀,加剧了东汉末年宫廷的血色斗争,扩大了反对血色暴力统治的阶层,更多的士大夫,宦官贵族,地主豪强都分分与朝廷的黑暗和血腥划开了分界线。由开始对朝廷混乱的埋怨和不满,演变成了想要以暴制暴,武力推翻这个面目全非的血色政权。


而董卓进京的所作所为,就是起到了加速东汉政权灭亡的作用,激起了各地军阀和地方豪强,欲救国家于危难的热血志士们纷纷聚兵讨伐,武装势力一多,便各自为据,天下大乱,战乱练练,最后政权分离,三权鼎立,三国就形成了。

相反,如果没有董卓的进京作乱,或是董卓进京后很快被灭亡,朝廷混乱局势还没有这么快的被激化,还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说不定还能减缓天下武装力量迅速崛起,朝廷对地方完全失去控制力的速度,三国历史或许还可以不出现或者延后出现!

以上是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浩中一内


董公不死会怎么样不得而知,董公之死确是汉亡的开端。董公清楚认识到汉之所以衰落是在士族权臣占据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至使怨气上蒸,妖贼窎起。董公的施政纲领也很明确: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想给大汉续命,只能忍受剧痛,把盘根错节的门阀消灭。董太师打击士族家族,重用寒士庶族,极大损害了士族利益,也因此与袁氏、王氏决裂。可以说董公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也决定了大汉的生死。董公失败了,秉笔直书的蔡邕也同时遇害,蔡邕叹息的是董公的遭遇,还是大汉的命运不得而知,但中国史书中素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在董公遇害前上天多次示警,甚至有道士书布为“吕”字以示卓,难道苍天真的要包庇奸贼吗?还是作者要借此暗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