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奥特曼画画


每次我们看古装剧,太监宣读皇帝的圣旨时,都会在宣读圣旨前念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句话我们都听说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我们最常念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断句是错误的,它最应该念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朱元璋给西番罕东毕里诸位土司的一封白话文诏书中写道,“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可以看出,奉天承运是用来修饰后面的皇帝的,而“诏曰”二字是从汉代就流传下来了。所以我们研究这八个字的来历时,其实重点主要就在“奉天承运”四个字上。

历史上对朱元璋为何会使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同时也建设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名叫奉天殿。奉天殿是明朝南京皇宫规格最高、最重要的宫殿,百官的朝会就在此殿召开。由于朱元璋与文武百官在此殿商讨国家大事,为了显示圣旨的威严,便在每一封圣旨前加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朱棣靖难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同样在北京建设了一个奉天殿(清朝改称太和殿),继承了朱元璋的诏制,于是这八个字便流传了下来。这一种说法记录在清朝学者俞樾的《茶香室续钞》之中,书中提及“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俞樾是清朝治学较为严谨的大学者,所以这一种说法的可信度颇高。

第二种说法同样与朱元璋有关,古代皇帝手上会执一个玉板,这个玉板被称为大圭。而朱元璋的大圭上面就刻了“奉天法祖”四个大字,所以朱元璋又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之后这一称呼就流传了下来,朱元璋之后都每一位皇帝都使用“奉天承运”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在诏书中也都会加入“奉天承运”。这一种说法来源于明朝天文学家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如何变成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呢?原因是在古代,皇帝地位无比崇高,由于古代书写诏书是竖着写的。所以在书写诏书时,“奉字开头”“天承运”三个字起一行,而“皇帝”二字要再起一行,和“天”字同排平齐,意味着皇帝的地位与天一样。这就容易让人把用来形容皇帝的“奉天承运”单独拎出来独成一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念起来比原版顺口的多了,这就使得这种错误的念法在民间广泛传播,大家传着传着就当真了。

其实每朝每代的皇帝诏书,开头都是不一样的,像唐朝喜欢用“门下”或“大唐皇帝令”来开头,宋朝则用“朕膺昊天之眷命”。直到明朝朱元璋后,才统一了圣旨的开头。但不论它的形式如何改变,它证明皇帝的统治的合法性和威严性的主要作用是不变的。


邓海春


这是一句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充分彰显了导演的历史水平,因为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皇帝权威时喜欢说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哪怕是随意一句玩笑都是圣旨,每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这些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

1,皇帝说的话不一定都能兑现

比如皇帝特别宠幸某个妃子,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册她为皇后,然而这个意图若是遭到皇太后、朝臣的激烈反对,很可能是无法兑现的。

2,不是所有皇帝的命令都叫圣旨

皇帝说下的命令很多,但即便被执行了,也未必叫圣旨。

圣旨确实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同时必须经过皇帝个人和朝廷的共同认可,由宰相签署,才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上升为朝廷集体意图,下发执行。

手谕也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不经过朝廷认可、宰相签署,仅代表皇帝个人意图,不具备法律效力,相当于领导“批条子”,收到手谕的人不执行也不算违抗圣旨。朝廷和宰相们对皇帝绕过朝廷直接下达手谕的做法十分反感,经常会拒不执行,以示抗议。

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出现在圣旨开头的时间很晚,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朱元璋出身草根,为了树立皇帝权威,强化皇权天赋理论,朱元璋喜欢把“奉天”挂在嘴边,比如他处理朝政的大殿叫“奉天殿",他手持的皇帝大圭上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样,圣旨开头也加上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六个字。

古代没有句读(标点符号),我们如今读的古书都是现代人加上标点符号以后才出版的,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六个字也是没有标点的,一些导演不明就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断句,断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起来挺顺口,却是错误的。


正确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是主语,奉天承运是修饰主语的定语,诏曰是谓语,后面是圣旨的具体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哎我去,这么多答案,没有一个提到这八个字的真正起源。


大部分答案都说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最早是朱元璋开始用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这八个字放在圣旨前面呢?其他答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玄幻地解释。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明代圣旨前的这八个字是从元代来的。

元代的蒙文圣旨翻译而成的硬译公牍文体圣旨中,一般前面有这样一句套语: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里)”

其中长生天气力里,译成汉语就是“奉天”,大福荫护助里,译成汉语就是“承运”,皇帝圣旨里,译成汉语就是“皇帝诏曰”。

这句套语也并不是蒙语圣旨一开始就有的。从成吉思汗颁给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诸篇圣旨来看,最初只是很朴素地说“皇帝圣旨(里)”。到窝阔台之后、蒙哥之前,在不同的圣旨里分别出现了“天地底(“底”相当于“的”)气力里”、 “大福荫护助里”、“长生天底气力里”等说法。如果是亲王令旨,则会使用““皇帝福荫里”之类的套语。

忽必烈即位后,圣旨套话的格式正式统一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里)”,公文格式的统一是为了对公文翻译进行规范,这就不细说了。

有着这种套语的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圣旨非常常见,除了在《元典章》有保留了一部分之外,很多寺庙的圣旨碑中也能看到。

蔡美彪先生曾经专门研究圣旨碑,有《元代白话碑辑录》和《八思巴字文物碑刻集释》,里面有很多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的圣旨。蒙文直译的话,其实如下图所示:

合璧的汉文圣旨是这样的:


这就是当时的翻译规范。

日本学者船田善之对山东济南长清区的灵岩寺圣旨碑做过录文,正好在手边,也截个图给你们看

总之“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里”是对蒙文圣旨套语的直译,后来翻译成正经八百的汉文,就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pku小动物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的读法是这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为何有人误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因为古代“天”和以天子自称的皇帝,出现在文书中都要另起一行,所以很多历史水平不够的导演编剧就念错了断句。



这句话写在圣旨上,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么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监公鸭嗓喊“奉天承运”的电视剧,导演基本上都是历史文盲。

这句话的由来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将南京皇宫大朝会正殿称作“奉天殿”,于是朱元璋向大臣诰敕命中首次称:奉天承运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则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写。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缩进一格。



“诏”的起源

其实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称皇帝的时候,便有了“诏”,他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并在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可见,从秦始皇开始,皇帝与“天”,就已经有了不解之缘。

其实更早的商周时期,也会把商王周王称作天子,这要比秦始皇还要早。

汉朝承袭秦朝,也用“诏”做为皇帝命令的说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诏曰”二字便出现在汉朝的帝王文书中。



而“奉天承运皇帝”,是源于明朝的朱元璋,不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连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里的玉牌)上都刻着“奉天法祖”的字样,这当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诏曰”,也有其他,即“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用于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所以忍不住吐槽某些文盲导演,妃子小产安慰一下都“诏曰”,诏毛线,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仅是文盲,还是个导演。



“制曰”则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用于对百官,普通老百姓没有权力听皇帝“制曰”,而且,制一般都是好事。

“敕曰”则带着皇帝的告诫,同样只用在百官身上,给核心官员加官进爵涨工资时,皇帝会苦口婆心的告诫官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有趣历史故事。


明离子


在一些古装宫廷剧中,涉及到圣旨时,我们能够看到宣旨人在宣旨的时候,总会在开始说正事之前,先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那么圣旨之前,为什么要加上这八个字呢?有着什么特殊的意思呢?


这八个字的由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在圣旨中的运用开始自朱元璋,而朱元璋之所以用到这几个字,一说是与“奉天殿”有关(奉天殿,是朱元璋称帝后,在南京建立的一座宫殿,为接受百官朝贺的地儿,后来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于北京宫城又还原了一个“奉天殿”,今为“太和殿”),而“奉天承运”这话的用法也源于这个大殿。

《茶香宝续钞》中对此有所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还有一个说法是,在朱元璋时期,不只是因为有这个奉天殿才用“奉天承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手持的大圭(就是手里拿的一种玉制的手板),上面刻着“奉天法祖”的字样,而由此有了“奉天承运皇帝”之说,所以皇帝的圣旨之前,也就有了“奉天承运”的说法。


这八个字的断句以及具体运用

在影视剧中,我们听到剧中的人宣旨时,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时,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这么断不是那么准确,正确断句应当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出现这种断句的读法应当与圣旨的写法有关,因为皇帝号称“天子”,乃是九五之尊,所以在圣旨的书写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皇帝与“天”要并列,这样书写之后,就容易在断句方面出问题。


圣旨中这八个字除了“诏曰”,还有“制曰、敕曰”,若是昭告天下那种,就是“诏曰”;若是只作用到官员身上,起宣示百官之用,那就用“制曰”。这个具体运用主要是根据圣旨内容来定


說与山鬼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古装剧中,传旨太监拖着腔调,宣读圣旨最开头的话语。听了这么多年,不禁要问:为什么圣旨开头是这八个字?到底怎么来的?什么意思?

话不多说,直奔主题!我们来看一道圣旨:

“奉”起行第一字,“天承运”另起一行,天顶格,以示敬天。“皇帝诏曰”则又另起一行,顶格写(或略低于“天”)。这些是圣旨的书写格式。


圣旨,历来被视为神圣之物,代表帝王权威和意志,若书写错误非同小可,搞不好脑袋搬家!接到圣旨的大臣,回家也得妥善保管好,有的家族甚至焚香供起来。

首先,峰子哥来说此八字的含义:

先纠正一下:电视剧太监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念法是错的,纯属娱乐,正确断句方式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代太监重大场合念错了,是大不敬,可能会被杀头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


尊奉上天、承袭国运的皇帝,说....(后面就是皇帝要说的旨意内容。)最后一般都以“钦此”二字结束(有时也不写)。“诏曰”即“诏书说”,“钦此”代表圣旨结束语,意思是“皇上旨意说到此”。


当然,并非只有“诏曰”,根据情况和接旨对象不同,可分为:诏曰、制曰、敕曰。


峰子哥举几个例子,比如这一张“制曰”.....

再比如,这一张“敕曰”....


其次,峰子哥来说此八字的由来:

峰子哥先来说“奉天”。


其实“君权神授”思想很早就有,古代皇帝为解释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常说“皇帝受命于天,尊奉上天之意,在人间统御万民”,所以皇帝又叫“天子”,即上天之子。(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西汉武帝时期,提出“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写了一本著作叫《春秋繁露》,正式发展出一整套较完整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

董仲舒理论系统解释了皇帝权力的来源,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作出了某些限制:君王受命于天,那么就必须尊奉天。尊奉天,则必须时刻观察上天的喜怒哀乐,尊上天意旨行事,要敬天。

这一套理论,得到了汉武帝以及后世帝王的普遍认同。于是君王“奉天”,逐渐形成。


峰子哥再来说“承运”。


中国古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即“五德”)的相生相克来解释朝代的更替规律。改朝换代,遵循“五德”的生克顺序。

比如,夏朝是木德,商朝取代之则为金德,金克木。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则为火德,火克金。秦始皇则认为秦朝得水德.....等等因相克而取代。一直传到了中国最后两个朝代:明朝国运以火德,清朝取代明朝则自称水德,水克火。

皇帝必须有德,不管是水德、火德、金德....总之都是因有德而取代无德者。“承运”中所“承”的,即是“五德”转移之“运”。


所以这就和“奉天”联系在了一起,上天可以赋予皇帝权力,失德不奉天,也可以收回权力。这才有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说法。 (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前人这些东西总结起来,首次将“奉天”和“承运”融合在一起,并首创“奉天承运皇帝”自称的明文格式,加在圣旨开头,成为固定字样。


朱元璋还将首都南京庆典和大朝会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从此,圣旨这一开头,被后世皇帝一直效仿沿袭。


不过最搞笑的是,现代有些古装剧导演,居然把明朝以前朝代的圣旨,也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导演也能不能有点历史常识,啼笑皆非啊!

好了,峰子哥先说到此。更多有趣内容,关注【峰子奇观】,每天更新,下期见!

▷▷版权声明:本文系【峰子奇观】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转发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峰子奇观


很多宫廷剧中都会出现宣读圣旨的桥段,圣旨象征着古代帝王的无上王权。作为政治的政府文件,在等级和格式上都非常严谨,读起来稍显古板生硬。

圣旨的规格和等级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有着严格区别:一品是玉轴,二品是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官员的官衔也就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五品以下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圣旨的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有大约2米。

为了确保皇家威严,准确无误地传达皇帝旨意,圣旨也积极地加入了“打假”行动中,平常圣旨两端都会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还有些圣旨有专门的防伪绝招,比如在圣旨的绢布上会印有祥云图案,而且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现存的古代圣旨来看,不少皇帝都喜欢用白话文来拟写圣旨,首当其冲的典型代表就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由于朱元璋没什么文化,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仍用白话发布圣旨。

面对倭寇来犯,朱元璋霸气写下了一道特别搞笑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虽然朱元璋用白话文拟圣旨,但是不得不对朱元璋的能力予以肯定,他还开创了自明代以来的“圣旨金句”,也就古装剧里的经典台词,圣旨开篇的八个大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上天的旨意,便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奉天殿”,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

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颁布的诏书前面几乎都要加上这六个大字。后来,满清入关后,想表明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爱新觉罗家族也是天命所系,所以仍然沿用明代“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直到宣统皇帝退位。

所以说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么一说的,影视剧中不仅说的都是假的,而且还把此句四四开,导致绝大多数观众从没有怀疑地认为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事实上,这八个字要么一口气撑下去不断句,要么六二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的官方用语及完成工序

一般古代圣旨分为三种,“诏曰”是昭告天下,“制约”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另一种是“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则要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皇帝一般不会亲笔书写诏书,通常圣旨内容都由翰林院撰拟,再由内阁大学士奏定之后,再按品级填发。书写则是由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庶吉士”完成,这是一个专门给皇帝代笔的官位。

高规格的圣旨一般是经过各位大学士反复斟酌商榷之后才能完成,读起来虽然有点晦涩难懂,但是整个行文相当精悍洗练,几乎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就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程度。

故剑情深

皇帝所下的圣旨,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着儿女情长,痴情皇帝刘洵曾下了一道有史以来最为浪漫的圣旨。

汉宣帝刘洵出生后不久,因为宫内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流落民间。颠沛之时,刘洵迎娶了普通人家的女儿“许平君”为妻,两人相依为命,举案齐眉。刘洵继位后,百官为了讨好大司马霍光,纷纷上奏说霍光的女儿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72年,百般纠结的刘洵无奈之下颁布了一道“上乃召求微时故剑”的圣旨。于是文武百官顿时醒悟,刘洵连一把旧剑都舍不得,何况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道圣旨点醒了众多大臣,最后在众臣“所望”中,刘洵封许平君为皇后。此后,“故剑情深”便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浪漫典故。

虽然圣旨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但仍能看得出皇帝作为平常人的悲欢喜乐叹。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维新变法时期为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正式下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也就是说光绪年间,清政府便开始使用电报来传达皇帝的圣旨了,圣旨也正是从此时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铭苇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断句,正确的断句方式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意思是遵照上天之命,承运是继承气运(五德),这句话连起来就是皇帝受命于天,下诏告示臣民。古代皇帝称天子,天为神,因此这句话的核心奥义是君权神授

现很多影视剧中采取了四四断句的方式,这是错误的,但由于读来朗朗上口,人们也将错就错了。


皇帝的命令

实际上,除了诏曰以外,还有制曰、赦曰,诏、制、赦都是皇帝的命令,使用场景有所不同,古人很讲礼仪规范的,皇帝的事就是天下事,更要严格遵照礼制。

诏:专用于告示天下,针对天下所有臣民,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百官;

制:专用于向百官下令,对老百姓则不能使用制;

赦:有告诫和鼓励的含义,专用于封官时,意思是好好干哦,不要骄傲。

为什么要“奉天承运”?

这句话源于秦朝,而在圣旨中加这句话,是从明朝开始才正式使用的。

秦朝:

秦朝以前,君主就讲天命,统治国家是受命于天,所以叫天子,可别小看“受命于天”,这关系到王权的正统性。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所改变,秦朝认为天有五德,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当皇帝和国家占有五德之一,就能拥有天下。如黄帝是土德,周天子是火德,秦则是水德。所以秦朝的奉天,是改为了天之水德,万变不离其中,还是受命于天的意思。

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时期,圣旨中有“长生天的气力里,大福荫的祐助里皇帝圣旨”的起头套话,是用蒙文书写的,用于向蒙古人宣诏,汉文圣旨中则翻译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这就为后来明朝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打下了基础。

明朝: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十分注重奉天,他把朝会大殿更名为“奉天殿”,黄帝手持大圭上书“奉天法祖”,皇帝的诏书则改元朝的“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元璋之所以这样改,主要是觉得上天眷命不太谦虚,而奉天承运使自己对上天的态度显得比较谦卑。

总的来说,“奉天承运”是指皇帝至高无上,能坐拥江山是因为奉了天命,不是谁想当就可以当的。是对皇帝的合法性、正统性的加强。

圣旨格式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这张图也有问题,格式完全错误,正确的书写格式如下图:

奉字独占第一列,在中间偏上的部位;天承运必须另起一列,因为天为大,所以必须要顶格写,不能让奉压了天一头;接着“皇帝诏曰”又另起一列,跟天齐平或稍低于天半格,这是因为皇帝跟天一样大,或者比天稍微低一点,有谦卑的含义;再往下就是正文了,不能超过皇帝,所以正文前面要空两个字的位置;最后当然要署名,XX(皇帝年号)自然也要跟前面的天和皇帝齐平了。

综上,奉天承运实际上就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的意思,是天子正统性、合法性的必要充分条件。



也可自话


首先我必须要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断句断错了,奉天承运和皇帝之间其实是不能间断的。

另外,古代的圣旨并不都是以这句话开头,就像下面这张图所示:

以上是北宋英宗年间的一道皇帝敕文,也算是圣旨吧。可是大家请看——

开头有“奉天承运”的字样吗?

“奉天承运”这套修辞的最早提出者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的灵感则源自元朝皇帝颁布圣旨时的起首语。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朱元璋)以元时诏书首语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谓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命易为“奉天承运”。

因此,“奉天承运”的灵感起源自元时诏书起首语的“上天眷命”,并被朱元璋所修改。

那么,元朝时候流行的“上天眷命”又是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正如这张元朝延祐年间所立的《法源寺圣旨碑》记载,起首之语即“上天眷命”的真实含义: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蒙古人信仰长生天,故而在圣旨中体现了这点。元朝时期,所有的圣旨都是以蒙古语写成,再译作汉语诏书。因此,“上天眷命”其实就等同于《法源寺圣旨碑》的起首语: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这是对皇帝(蒙古大汗)的形容,在汉语中是不能断开的。

对此最好的作证,莫过于清代诏书中的满语写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写作: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在这段话中,奉天承运(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是修饰皇帝(hūwangdi)的语句,起到了定语的作用,两者自然不能断开。总而言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是读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是读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HuiNanHistory


在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是朱元璋发明的,在此之前的皇帝是不用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加这么一句话呢?它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句话真正的断句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诏曰这两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的意思。

而“奉天承运皇帝”又是什么意思呢?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向天下百姓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表示自己是上天指定的皇帝,就在皇宫里修了一座名为奉天殿的大殿,意思就是自己是奉了上天的命令来当皇帝的。

当时朱元璋还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有一天梦游上了天宫,在里面见到了道法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还有太上老君,朱元璋还说三清天尊们赐了他法剑。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朱元璋还在他拿的玉圭上写了“奉天法祖”四个字。在颁发的圣旨开头都写上“奉天承运皇帝”。

后来有次朱元璋在写圣旨的时候,还直接写上了“奉天承运的皇帝”这样的开头,在这里意思就更明显了。

另外圣旨上除了“诏曰”,还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还有“制曰”和“敕曰”。

诏曰是昭告天下的,是发通告用的,并不是具体颁发给某个人的。

而制曰用的最多,是颁发给大臣们时候用的,大部分的圣旨用的都是制曰。

敕曰主要是为有功的臣子们加官进爵时候用的,同时也包含有告诫的意思,警示大臣们不要骄傲,以后继续努力工作,不可有点成绩就自大导致犯错误。

这三种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会乱用。所以电视剧里不管什么圣旨,里面写的都是用的诏曰,其实是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