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猛將很多,為啥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

夢想一枕


實際上拋開三國演義,魏國能打贏諸葛亮的有很多,不然六出祁山為何沒有寸進?

諸葛亮猛攻陳倉二十日,拿陳倉守將郝昭毫無辦法

郝昭是曹真推薦駐守陳倉的守將,很多人都不看好郝昭,但是結果讓人們拜服,即佩服曹真的識人之明,也讚歎郝昭的英勇善戰。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是三十萬大軍攻陳倉,也是二十餘日沒能攻下,不過為了諸葛亮的面子,羅貫中後面又繼續編排,說郝昭病中,諸葛亮乘張郃換防未到攻下陳倉,郝昭聽聞驚死,諸葛亮令其妻小扶靈柩回魏國,以表其忠。

實際上只有諸葛亮又是勸降,又是挖地道,強攻,各種計策方法用盡,幾萬兵馬就是拿郝昭1000餘人無可奈何,最終退走。並無演義中後來又被攻破的記載,郝昭後來還回許昌收到曹叡的親自嘉獎。

阻礙諸葛亮和姜維的夢魘,御蜀屏障--郭淮

三國演義中郭淮也多次登場,和諸葛亮有數次交手都宣告失敗,最後更是和姜維單獨對決,郭淮射姜維,姜維這時候已經沒有箭,只有弓,郭淮這一箭,姜維接過來反射死郭淮。

正史上郭淮是當之無愧的名將,是諸葛亮和姜維一直無法寸進的剋星之一,前期和諸葛亮交手互有勝敗,後期和姜維交手是打敗過廖化,擒拿句安的,也並沒有被姜維殺死情況。

《三國志》: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張郃擊謖,淮攻祥營,皆破之。又破隴西名羌唐蹄於枹罕,加建威將軍。

第一次諸葛亮北伐,張郃攻街亭馬謖,郭淮攻柳城高祥,都大獲全勝。第三次諸葛亮北伐,郭淮救援失敗,魏國丟失陰平、武功二郡。曹真三路伐蜀,郭淮一路被蜀軍擊敗。第四次諸葛亮北伐,郭淮先被蜀軍擊敗,被諸葛亮收取了隴西的糧草,但郭淮招撫羌人成功解決糧食危機,諸葛亮依舊無功而返。諸葛亮最後一次攻魏,實際上是被郭淮剋制的死死的,次次都被郭淮料敵先機,諸葛亮攻哪裡,哪裡都提前守禦,結果導致諸葛亮再次無計可施,送司馬懿女裝想激魏軍出戰,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終其一生,諸葛亮在郭淮這裡沒討到什麼便宜。

《三國志》:五年,蜀出滷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屢敗諸葛亮,壓制司馬懿--曹真

上文說的郭淮、郝昭和諸葛亮交手的幾次,推薦人和總指揮是曹真,演義中司馬懿防禦諸葛亮是在曹真死後才繼位的,前面三次演義中的司馬懿就是曹真。

曹真成功防禦諸葛亮的屢次進犯,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敵人,曹真在位期間,諸葛亮北伐沒有一次獲得過大的勝利,反而接連損兵折將。曹真活著的時候,司馬懿沒有兵權,安分守己,可惜曹真壽命不長,親自走子午道伐蜀也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撤退。

張郃也曾和諸葛亮打的有來有往,司馬懿不和諸葛亮決戰是局勢和戰術需要

張郃後期是一個bug般的存在,在曹真也死了之後,整個曹魏張郃是最有資歷的將領,也是本領最為高強,蜀漢諸葛亮非常頭疼的對手。只是千算萬算,被司馬懿強令追擊,在木門道被諸葛亮埋伏射中右膝,戰死。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可見司馬懿之心,張郃之死之敗根本不是諸葛亮謀略過人,而是被司馬懿和張郃都看破了,之所以強令出擊是為了消滅政敵好獨攬軍權罷了。同樣司馬懿避戰不出,一是戰術需要,能守住就立於不敗之地,為何要冒險急於求戰,二是即使勝了也是功高蓋主,敗了損失就更大了,威望不在,或許戰死疆場,或許功業毀於一旦。


塵子渝



——何為正面交鋒?

張郃與馬謖的街亭之戰;曹真與趙雲的箕谷之戰;郝昭與諸葛亮的陳倉之戰;諸葛亮與郭淮的武都、陰平之戰;司馬懿與諸葛亮幾番對決;不知道題主對“正面交鋒”的理解是怎樣的,不過在我看來,這些戰役,兩邊確實是正面交鋒的。

話說曹魏諸將,沒人敢跟諸葛亮正面交鋒,這是一個絕對的偽命題。曹魏的天下,肯定不是靠嘴說出來的,而是實打實的打出來的。

曹操離京之後,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家的?說是有夏侯家族以及曹氏宗族的支持,可實際上呢?這兩大家族都是沒落的家族。

夏侯家族並沒有爵位襲繼。相反,夏侯惇沒有入朝為官的記錄;夏侯淵雖然做過縣官,但不久後就被罷免了,還差點被朝廷殺掉,是曹操救他的。至於曹氏,曹嵩確實是個大人物,但在曹操起兵的時候,曹嵩已然落馬,逃回老家去了,沒有給到曹操任何的支持。

曹操集團起家,是得到了一個叫衛茲的商人資助,給了他一筆錢,招募了五千軍馬。可好景不長,這五千兵馬,在追擊董卓的過程中,一戰就給打沒了。

只好重新募兵,得陳溫贊助了四千軍馬。不過還沒捂熱呢?這四千人又集體造反,在曹操的極力阻止下,只有五百人沒有背叛他。之後又招到了一千人,屯軍河內。南征北戰,一步一個腳印,逐漸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天下。除了曹操自己是明主以外,少不了他手下的謀臣武將的功勞。

曹操的路,並不像演義那麼好走,一起兵,就有這個那個,帶三五千兵馬來投靠。真正帶有兵馬投靠的,估計就曹仁的一千散兵。他的天下,都是靠著手下這幫人一步一個腳印的幫他打下來的。

——如果他手下的將領都是庸才,怕這個怕那個的,不敢跟這個那個正面交鋒,那麼?他的天下是怎麼得的?難道是騙出來的嗎?

題主想要問的,大概是曹魏諸將為什麼沒有主動伐蜀,反而是據險而守,等待國力弱小的諸葛亮主動領兵北伐?

這點很好解釋!荀攸曾經誇讚過一個人“北方承亂喪已久,謂其賢志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吏乎!”這個人就是曹魏的驃騎將軍兼侍中孫資。

當諸葛亮屯兵南鄭(漢中)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應該伐蜀,應該主動滅掉弱小的蜀國。唯獨孫資持有反對意見,併成功說服了曹睿。

且看原文:

帝聞諸葛亮在漢中,欲大發兵就攻之,以問散騎常侍孫資,資曰:“昔武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

孫資與曹睿的對話,前半段中,道出了不伐蜀的第一個原因。蜀道難行,地勢險要。貿然北伐,於魏國無利。

——失其地利

又,武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

曹操用兵如神,且作戰經驗豐富,他深知蜀賊棲息在崇山峻嶺之間,吳匪流竄於江河大湖之上,所以對他們加以容忍,暫時避開。所以不要爭一時之仇,如今攻打蜀漢,不合時宜。

——失其天時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及轉運、鎮守四方之洲、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

這邊說的是一個兵力問題,曹魏鎮守四方,以及防禦東吳的兵力,已經達到十五六萬之多。貿然伐蜀,必定兵力不足,自食惡果。另一個問題,徵調兵力,轉運物資,這邊更是牽扯到一個戰線太長的問題。

——兵力不足、戰線過長

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險要,威足以震懾強寇,鎮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蔽。

如今佔據險要,堅守各路關口,只需要一半的兵力。將士們可以養精蓄銳,百姓也可免受勞逸之苦。數年之後,曹魏的國力強悍,吳、蜀兩國將會越發弱小,到時候便會不戰自敗。

——以國力拖垮對手


毫無疑問!孫資的這段話,說的很有道理。事實如此,我明明在國力上,就可以將吳、蜀兩國徹底拖垮,那我又何必脫褲子放屁,勞民傷財,打沒有把握的仗呢?

最終!曹睿採納了孫資的策略,以閉門堅守,來應對蜀漢的年年進擊。

也正是因為曹魏的休養生息的策略,給到了諸葛亮極大的壓力。所以諸葛亮才迫不及待的要討伐曹魏,用諸葛亮的話說“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難道真讓曹魏給耗死掉嗎?——顯然不能,即便連年北伐失利,諸葛亮仍然不敢放棄北伐之路。直到後來的姜維掌軍,同樣是走的諸葛亮的北伐老路。

實際上!孫資此計,對吳蜀兩國,可以說是滅頂之災。你發育,發育不過人家。打吧,人家閉門不出,你又打不進去。最終打與不打,都是被耗死的結局。

——後來諸葛亮都被磨成啥樣了?累死於戰場


愛尚文史


西楚霸王再勇也是落了個四面楚歌。兵者詭道也。三國演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機關算盡。劉關張如何?前期沒有諸葛亮被曹操追的東躲西藏。三英戰呂布,一戰成名。曹操不傻,不和他來這裡根愣。曹操上善伐謀,利用自己優勢去抵抗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最終迫使諸葛亮退入西蜀貧薄之地。如果沒有後來孫吳聯合,火燒赤壁。曹操號稱百萬雄獅,可以說天下基本在他手裡。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出於戰略縱深,曹操選擇先打東吳。北方人驍勇善戰但是不習水性。吃了大虧。羽扇綸巾彈指間灰飛煙滅。小喬初嫁了,一時多少豪傑!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作為火燒赤壁主要勝利者是周瑜。周瑜讓曹操百萬雄獅大敗。曹操經過這次大敗修養生息。形成基本穩定三國鼎立之勢。以前曹操強勢削弱。你不打我我不打你,讓三國制衡一個時期。後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掌握曹魏政權,開始統一天下。最終三國歸晉。


北大記著


這就好比是下象棋,業餘的與專業的相比,對方就是讓你一個車馬炮,你未必都能硬,蜀國猛將雖多,但是打仗不是靠猛將毫無章法的亂衝,諸葛亮雖然不擅武功,但對戰場的把控能力無人能及,有他在再多的猛將也沒用,何況蜀國的將士也不差。


文史並蒂


魏國名將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人是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的對手。

如果沒有實力接近諸葛亮的魏國權臣司馬懿的存在,諸葛亮帶領蜀漢軍隊收復中原,消滅曹魏只是時間問題。

因為其他魏國名將的智謀與諸葛亮相比懸殊太大,諸葛亮隨便想一個計策都能制服魏國的這些名將。而魏國當初那些智謀接近諸葛亮的著名謀士比如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等,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死得差不多了,能與諸葛亮抗衡的只剩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諸葛亮與司馬懿實力接近,諸葛亮稍佔優勢,但因為曹魏的地盤兵力後勤人才數量等實力明顯強於蜀漢,因此綜合起來還是曹魏佔據優勢,這也是諸葛亮最終被司馬懿活活拖死的重要原因。

因為蜀漢的綜合實力遠遠不如曹魏,讓諸葛亮勞心勞力操勞過度54歲就活活累死,而司馬懿依仗曹魏強大的整體實力,只要穩打穩紮穩固防守,不與諸葛亮進行硬碰硬的決戰以避免大的失誤,就能以逸待勞穩操勝券。


厚德載物49847


一、諸葛亮的厲害,是實戰打出來的。

雖然諸葛亮不會武功,但是他懂軍事,諳熟計謀。一開始別說魏國將領不怕他,就連關羽、張飛也瞧不上諸葛亮。但是,博望坡一戰,打出了諸葛亮的威名,讓魏軍心驚膽戰,使他們不敢小覷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又讓諸葛亮愚弄了一次。魏軍將領都畏懼曹操,但是諸葛亮戲弄他就像耍弄小孩子似的。關羽和張飛也日益尊重諸葛亮。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曹操親自率軍,接連遭到諸葛亮的埋伏。如果不是關羽念舊情,曹操和魏軍諸將都要撒手西天了。這一戰,足以讓魏軍膽寒。

二、諸葛亮的能力,令人恐懼。

劉備被東吳所敗,蜀國勢力一蹶不振。曹丕兵分五路伐蜀,當時的蜀國真是風雨飄搖,都認為蜀國要完了。但是諸葛亮輕描淡寫地解除了危機。這簡直是神人啊。雖然諸葛亮屢次討伐魏國都失敗了,但是諸葛亮不是輸給魏國,而是輸給了糧草。即便如此,魏國依舊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枕史潤智


你和諸葛亮正面交鋒,諸葛亮會和你正面交鋒嗎,諸葛丞相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武將只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司馬老兒與諸葛丞相對陣,無非是採取守勢,如果他主動出擊,企圖擊敗諸葛丞相,那麼必被丞相所擒。


疼痛的暴風


三國時期的魏國國力最強,其中猛將如雲,都是能打能殺的主兒,但是他們遇到諸葛亮就蔫了,為啥?自古智者掌兵啊!

一般猛將有個特點,就是有勇無謀,這說的是大多數,其實有好多的將領還是有勇有謀的。咱們就說三國時期的。

三國時期的魏國,如果沒有碰上諸葛亮,魏國會有許多名留青史的將領。然而,一個諸葛亮讓那麼多的猛將成了不出名的窩囊廢,話雖然有些不好聽,事實如此啊。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說到智謀了,單憑喊打喊殺,有再多的將領也是沒用的,兵法才是戰爭的靈魂,許多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就是以智謀取勝的。遠的不說,咱就說赤壁之戰吧,周瑜和諸葛亮的智謀將曹操的百萬大軍給消滅了個乾淨,這樣的例子還有官渡之戰。

看來諸葛亮的智謀才是魏國猛將的剋星,他們太害怕遇見諸葛亮了。以至於都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


六千年


沒必要 蜀國補給線那麼長 路又不好走 耗都耗死了 何必和你硬剛 諸葛亮也是敗家 連續的出兵耗空了蜀國


單細胞7


就問一句,諸葛亮怎麼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