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

大国布衣


历朝历代,凡成大事者,身侧必有贤臣谋士辅佐。这些贤臣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为人君保驾护航,实在是功不可没。

楚汉争霸之时,范增与张良同为名扬天下的谋士,也皆为主公立下功勋,那么,谁更胜一筹呢?

谋士不光要有出谋划策的本事,也要有善择良木的慧眼,从这点看,张良更胜一筹。秦朝末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张良亦在其中。张良势单力薄,本想投奔楚王景驹以成大事。半路偶遇刘邦,与刘邦几番交谈下来,张良发现刘邦极有悟性,且善于察纳雅言。于是,张良决定跟随刘邦。此时的刘邦势力尚小,仅在下邳一带活动,但是独具慧眼的张良就已看出刘邦的帝王之材。

而范增则不同,他最初没能发现项羽的优柔寡断,发现后也没能及早抽身。范增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尽管被尊为“亚父”,但项羽对他的良策却持有怀疑。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以致刘邦最终得以脱身。此时,范增就已发现,项羽没有帝王之材,却还没有及时抽身。范增与张良的对决,在他选择了辅佐项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

在处理君臣关系一事上,范增也不及张良。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陈平献策,离间项羽范增。项羽的使者来时,刘邦假意把他当做范增的使者,为他准备佳肴。发现他是项羽使者时,又为他换上粗食。如此一来,项羽心中十分不快,对范增也生出忌惮之心,夺其权柄。范增明知项羽多疑自大,却不能早做提防,也没有让项羽有三人成虎的意识。虽然在这件事上,项羽要负全责,但是范增也不是无可指摘。

相较之下,张良却聪明许多。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助他夺取天下,却能及早抽身,让帝王不起疑心。而在戚夫人与吕后各为儿子争夺帝位时,张良明哲保身,以刘邦决策为主。即使吕后求助于张良,他也只是推荐“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自己并未插手。吕后垂帘听政时,被迫害者不计其数,张良却能独善其身,可见其本事。

相较于范增,张良所立的功勋更加惹人注目。首先,范增出仕时已经是七十岁高龄,而张良不过四十,能与老谋深算的范增相提并论已经算是种本事。其次,前期,张良辅佐的刘邦处于劣势,而范增所辅佐的项羽正是顺风顺水之时,史料中却并未记载多少范增的功勋。范增最为人称道的是两件事,其一,让项羽借立楚怀王得民心,其二,鸿门宴上杀刘邦。但是张良所立的功勋之多却令人咋舌。他在刘邦处于弱势时献计使他率先攻下咸阳,又在鸿门宴上助他脱身。助刘邦夺取关中使他势力更大,又在刘邦处于绝境时献上“下邑之谋”,此计助刘邦反败为胜。国基初奠后又让刘邦册封最厌恶的臣子以安群臣之心。张良的计策实在是高明。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谋士,虽然范增也不容小觑,但是比起张良确实是逊色一些。


邓海春


答案明摆着呢!先不论具体的治国谋略。

张良选择老板找工作的能力比范增强。研究公司风险的研究能力比范增强。

还要怎么说?

就算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找工作当中,遇到傻帽老板,傻帽领导,我们还要辞职走人呢,或者另寻他家,或者回家种地,是不是?

范增他不!遇到蠢笨老板,他第一反应是希望把蠢笨老板教育聪明,人世间最蠢的行为之一就是有人试图把蠢人教聪明,蠢人反抗你的教育的时候,你和蠢人顶着干,岂不是一对蠢货吗?

其实呢,所谓的治国方略什么的很容易学习的,就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你想开一个公司,难道找不到资料学习吗?

重要的是学会“妙”用。这“妙用”在用的时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如有一好计谋,前一秒钟可用此计,后一秒钟可能就晚了,千万不能用了。反之,早一秒钟可能就早了,如果用了,可能铸成大错呢!

三十六计在哪里公开摆卖,人人可以学习,学的会的人可就不多了。

但是,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的人可就多了,比如项羽就认为自己可行了,武勇文韬全不在话下。

范增七十大几的人了,面对这样劝不进的项羽。不急流勇退而去,答案还用说吗?


葭明通半瓶历史


如果要比较范增和张良作为谋士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然后得出最后的结论,而不是主观臆断谁更厉害一点。

一、谋己

作为谋士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如果一个谋士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提什么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呢?从这点上来看,范增显然不如张良,范增被项羽猜忌后,愤而离开于半路旧病复发而死,而张良在帮助刘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和自己亡秦的目标后,选择了隐,最后得以善终。因此,在谋己这个环节的比拼上张良加一分。


二、谋人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谋士如果不善于择主,那么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因为谋士只能出谋划策,最后拿主意的还得自己辅佐的君主。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对于张良言听计从,以师礼以敬之。反观项羽对范增,言不听计不从,范增无计可施,只好愤而离去。

但是考虑到范增最初辅佐的人不是项羽而是项梁,范增也是看在和项梁是故交的份上,才辅佐项羽的,最后的离开,也是对项羽失去信心后的明志选择。因此在这个环节上,两个人也打成了平手。

三、谋兵

纵观张良和范增在谋兵方面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张良为刘邦做的是战略级的规划和宏观的东西,并没有具体的谋兵方面的表现。反而是范增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如著名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破刘邦的几十万联军,就得益于范增的奇谋。

而张良在谋兵上则不见长,刘邦是在得到了韩信之后,才实现了攻必克、战必胜的。可以说范增是把韩信的谋兵之能和张良的战略规划能力集于一身,说范增是全才并不为过。因此在谋兵方面,范增更胜一筹,加一分。

四、谋国

在谋国方面,人们都说张良见识非凡,如郦食其要刘邦分封六国之后,张良便指出这是败亡之道,而非必胜之谋,并用引经据典论述了自己谋略的正确性。

同样,当范增看到刘邦进咸阳后不近女色、不掠钱财的种种异常的表现之后,便断定刘邦是项羽未来最大的劲敌,因而谋划了鸿门宴企图诛杀刘邦,由此可见,范增的谋国之能比之张良不需多让,在谋国之能上二人平分秋色。

五、谋天下

谋天下是谋士的最高境界。范增在跟随项梁之后,就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号召力,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不拥立楚王则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号令天下。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找回了失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熊心,怀王成为了天下反秦势力的共主,而实际上权力则牢牢的掌握在项氏一族的手里,直到项梁意外死去,才给了楚怀王可乘之机。


不过面对楚怀王的蠢蠢欲动和卿子将军宋义的抢班夺权,范增谋定而后动,辅助项羽诛杀宋义,获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从而消灭了秦最后的精锐,说巨鹿之战一战灭秦并不为过,前面靠的是项羽的武勇,后面仰仗的则是范增的谋略。

刘邦屡次败于项羽,刘邦不禁发出感慨:“谁能帮我消灭项羽,我就与他平分天下。”张良献策道:“普天之下,主公有三个人可用,这三个人就是韩信、英布和彭越,但这三个人都是不能用大义去说服的,必须用利益才能驱动!”


刘邦说道:“这有何难?”当即将战胜项羽后,给三个人的土地及爵位,写在了文书之中,让人骑快马送给三人,不就三个人果然来与刘邦汇合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刘邦的从善如流背后是张良的洞若观火般的智慧。因此,在谋天下环节上,两个人平分秋色、不分上下。

综合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来看,尽管从结果上看,楚汉之争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落幕,但范增和张良两个人的第一谋士之争却是平分秋色、不相伯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由于秦二世的胡乱蛮干,再加上始皇帝先期的一些作恶行为,让广大人民不堪忍受折磨,纷纷揭竿而起,大秦帝国岌岌可危。而这些起义的人里,主要就以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大。而这两个人都有比较厉害的谋士,项羽有范增,刘邦有张良。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卒于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人。他是秦末农民战争中主要霸主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以七十岁的高出山,辅佐项羽攻城掠地,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可见他还是十分有本事的。他于公元前205年和项羽攻入关中,并劝说项羽消灭刘邦势力,项羽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面他又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干掉刘邦,指使项庄舞剑助兴,实则想杀了刘邦,但依旧没有成功。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于是采用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去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中计,于是开始猜忌范增,于是范增心灰意冷决定辞官回乡,后病死在回老家的路上。

张良曾经说过范增的智谋强过他三倍。当然这也可能是谦虚之词,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张良其实是觉得范增要比他厉害的。既然范增要比张良要厉害,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刘邦坐了江山,而不是项羽。这个中原因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做人差距了。单论带兵打仗,论武力值,项羽是完胜的。但是在用人及为人处事上面,刘邦就要甩项羽几十条街了,不然他手下怎么会有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唯他马首之瞻。作为西楚的霸主项羽,各方面都碾压刘邦的存在,最后却死在了刘邦的手上,不得不说他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用人及刚愎自用了。






V587累


谢谢@悟空小秘书。

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因为范增是属于战败者的一方,所以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相对较少。而张良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第一谋士,《史记》、《汉书》都有单独列传,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然而,历史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忽略你。

范增主要谋略史料上的记载只有两次:

  1. 年逾七十,辅佐项梁,分析形势,谋立义帝。迅速的使楚军成为陈胜之后,天下最大的反秦义军。
  2. 献计项羽,剿灭刘邦。
张良曾经说过:范增智谋三倍于我。这其中有谦虚的成分,但是这句话也能看出张良肯定范增的能力。范增给项羽出的每个计策都足以治刘邦于死地,可惜都没有被采纳。范增曾两次对着项羽怒吼:第一次是鸿门宴上走了刘邦。范增剑劈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第二次就是张良与陈平向刘邦献反间计,成功的破坏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无奈向项羽告老还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途中病死。

所以说论智谋范增可能高于张良,可是论识人范增凭亚父的愚忠,肯定在张良之下。

范增离开项羽时候太晚了,已经被项羽妒忌,属于无奈。张良最后功成名就的退隐则时机恰当。一个对的人跟对了人。韩愈在《马说》中有很好的应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刘解读


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看到这个问题,不禁想起乾隆二十八年,嘉定人新科状元秦大成和乾隆帝的一番对话,听说卿乃秦桧后人?秦大成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帝乃喜。范增先投项梁,劝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仍称怀王。从而使项梁反秦名正言顺,而且非常有号召力,因而项梁的部队发展很快,成为反秦的主力军,项梁对范增非常佩服,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后项梁战死,范增又投项羽,被项羽尊为"亚父",因此说范增在项羽军中的地位非常的高。但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对别人许多好的建议都不能采纳。如对执戟郎中韩信的多次献计都置之不理,就是对范增的一些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计谋也没有完全采纳,如在鸿门宴上,事前项羽和范增计划好在宴会上斩杀刘邦的,但宴会中项羽犹豫不决,使刘邦乘机逃脱回到军营,但回到军营后,立诛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而项羽对走漏军事机密的项伯却毫无责怪之意,项羽和刘邦的政治智慧高下立判。后在楚汉相争中,刘邦采用陈平之计,用万金买通楚将,造遥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使项羽疑忌范增,范增一气之下也就离开了项羽,在回乡的途中发背疸而死!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而刘邦对张良可以说言听计从,如刘邦被封汉王就国途中,张良建议烧毁栈道,刘邦当时不解,但还是依计而行,过后想通了,连称妙计!再如刘邦在连遭失败,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日夜盼望韩信发兵来援的时候,却等来了韩信要封代齐王的使者,刘邦气得破口大骂,是张良及时提醒封韩信为齐王,刘邦也心领神会封韩信为齐王。最终韩信助刘邦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歼灭西楚霸王项羽的十万楚军,项羽只率二十八骑突围,最后在乌江自刎。张良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留侯,并且得到了善终。如果从结局看,当然是张良好于范增。但如果范增早先投靠的是刘邦,同样可以建功立业,他的智谋不在张良之下,只有未遇明主而己。所以有句古话叫做:良臣择主而事!


苗克华


范增的水平其实是不差的,名气也是很大的。别的不说,只说一点,在整个楚政权里,几乎没有什么谋士。范增不但能够成为楚政权的谋士,而且是极受尊重的谋士。从项羽称他为“亚父”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他在楚政权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后竟然失败了。本来是很成功的一个人,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他和张良对比看一看。

(范增剧照)

一、范增看得准人,但跟错了人。

范增一直对刘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将来一定能够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准确,他说刘邦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阳以后,财物一样都不取,美女一个都不要,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现。他不但讲道理,而且还根据古人迷信这一点来讲刘邦。他说他特别找人望过气,发现刘邦的头上有帝王之气,这样的人必须要除掉。

当他给项羽说过多次,甚至都采用迷信的说法给项羽说,而项羽依然不听的时候,范增就只好亲自动手,准备派项庄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但依然因为项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杀行动失败。

范增既然能够看清楚,刘邦是那个将来能够获得天下的人,而项羽成不了大事。那么他就应该当机立断离开项羽,可是他一直都没有离开。

而张良不一样。张良一直是跟着韩王的,而且他还是韩王的宰相。虽然他一心复国,但是看到韩王不是那个能够成大事的人,他最后就干脆地跟随了刘邦。

(项羽剧照)

二、范增摆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帅猜疑。

范增因为年纪比较大,追随顶梁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权初兴的时候,给项梁提了非常准确的建议(立楚王的后代为王,以此号令天下),并且项梁在这个建议帮助下,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第一大政权。所以项梁对他非常尊重,让项羽认他为“亚父”。

可以说,项羽对范增的称呼,是项梁要求的结果,并不是发自项羽本心的。后来项梁战死后,范增就应该认清形势,知道那会儿的领导是项羽。项羽是君,他是臣,他应该把君臣关系摆正。但是他一直没有摆正君臣关系。在鸿门宴上。他没经过项羽的允许,就派人刺杀刘邦,这件事说明他的权力是比较大的,项羽怎么能不忌惮他呢?而且最终刘邦逃走后,他甚至拿出宝剑劈坏刘邦送给他的玉斗,且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以说,这深深地伤害项羽了。

张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摆得比较正。他从来没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刘邦之间是君臣关系,任何时候他都把自己摆在臣子的地位。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并且把他评价为功臣中第一名的时候。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并没有摆老资格,反而极力推脱。刘邦要封他为万户侯,他并不接受这个封赏,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这一部分,表明了他对刘邦的忠心,因为刘邦和他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认识的。

(刘邦剧照)

三、范增不知进退,贪恋权贵。

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谋不被项羽采纳,而且此后,凡是给项羽说的话,项羽都爱理不理的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干脆离开。但是他并没有离开,直到后来,陈平使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关系的时候,他才恼羞成怒,灰溜溜离开了。

张良却很明白进退。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人。他知道刘邦很忌惮功臣们,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以后,他就迅速向刘邦提出,他要离开,过隐居的生活。这样也让他被保存了下来。他的这种做法,也获得了后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军事谋略能力,不会打仗。

范增给楚政权提出的建议,就是拥戴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号令天下。还有一点,就是他劝项羽杀刘邦。但这一点并没有被项羽采纳。这些谋略都只是政治谋略,并不是军事谋略。后来,项羽打仗全凭自己军队的骁勇善战,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计谋。由此可知,范增作为一个谋士,这一点是不称职的。

张良不一样,张良既有政治谋略,又有军事谋略。张良有好几次给刘邦规划军事谋略,让刘邦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夺取咸阳”,比如“明修栈道”,比如“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发动对项羽的大反攻”。这些都是他军事谋略的杰作。

除了军事谋略以外,张良政治谋略也不差。包括最后,他帮助吕后确定了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谋略的杰出表现。

如此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范增虽然名气很大,号称项羽的第一谋士,他无论是智谋,志向和气量都是比不上张良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个人觉得张良比之范增厉害些。

1. 首先是他们选择辅助的人来看,范增所选的项羽力能扛鼎,有万夫不敌之勇,可惜短智,且刚愎自用,为将才,而非帅才,而张良辅佐的刘邦虽是走卒贩夫出身,身份远远比不上项羽,但识人善用,广开言路,手下无不佩服听从,是帅才。这点项羽输刘邦一筹。

2. 其次是他们两人献计能力。范增年长,故说话对项羽颇不客气,而不是顺着项羽的毛摸,占着是项羽的叔父,故计谋不被项羽所喜,鸿门宴上想杀了刘邦还被项羽阻止了。张良则按照刘邦性格提出了不少计谋,且都被接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破秦后劝刘邦保持艰苦作风,从而赢得天下归心。这点张良胜范增一筹。

3. 最后是他们的下场对比,范增因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被项羽猜忌,剥夺了所有权力,最后客死异乡,而张良则是官拜大司马,得以善终。


爱汕美食


抛去其他不讲,单从识人眼光及个人胸襟上看,范增相去张良远甚。

秦末汉初,秦二世统治下,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此后在不断的战争争斗中,最终形成了两大集团:刘邦与项羽两大集团。此时有知识有抱负的文人士子纷纷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效忠的君主,起初,范增投奔了项梁,那时还不是项羽当家做主。初始,项梁很能听从范增的建议,后来,项梁战死沙场,范增自然归属于项羽的领导。项羽此人,好勇斗狠,残暴刻薄,猜忌不信,一念成魔,一念成善,性格上极不成熟,好大喜功,别人奉承两句好话,就能改变初衷。项羽坑杀秦降兵四十万,杀义帝,烧秦宫殿。范增作为项羽的最高谋士,不能谏听于项羽,何妨自去,而始终优柔寡断,不肯离去,终使项羽中反间计,逼迫范增离开,郁郁而亡。

反观张良,初遇刘邦,与刘邦讨论兵法,深深为刘邦身上那股大气折服,认定刘邦能成大事。此后跟随刘邦,出奇谋,摆脱鸿门宴;明烧栈道,暗度陈仓;借箸代筹,分清利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言听计从,终使刘邦登立皇位。功成名就之后,知进退,低调为人。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只这份眼光,就比范增高明不少。

另外,项羽中反间计,范增离去,一路思考,觉得自己这么多年,衷心事主,反落得被逐下场,真是冤枉,自怨自叹,竟致郁郁而亡。而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便借口养病,渐渐淡出政治权利中心,功名于我如浮云,得知何行?失之和患?这份胸襟气度又是范增远远不及的。


史海一粒粟


作为谋士,不存在厉害与否。

智谋水平高低,需要决策者的成败来验证。

单纯从刘项争天下来说,张良确实水平高,但范增的智谋格局和手笔更高,起初,建议项羽项梁拥立楚怀王,迅速集结义军,成为起事的群豪名义上的盟主。

后来,设鸿门宴一锅端掉刘邦和其核心成员,但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错失良机。当然,就算那会杀了刘邦,依照项羽性格和管理方式,也很快玩完。

因为,项羽是军功贵族后裔,核心团队都是行伍出身,刘邦军团上下都是丰沛县的地方精英,常年搞基层政治,擅长发动群众,收拢人心,最关键的是,他们执行的是秦法,是分封制之后的郡县制相关的一套制度,是适应铁器时代的先进制度。

项羽的观念和管理模式,还停留在青铜时代的战国贵族层面,就算张良和范增都在他左右,注定他和他的团队也不会建立新王朝。

烧阿房宫,抢掠之后,衣锦还乡,回彭城定都,简直就是违背了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的常识。

不舍的赏赐军功将士,性格暴虐,动不动将人囫囵炖了,要不就屠城,杀人全家。从不会安抚百姓,队伍越打越少,也没法扩充,自己越来越孤立,到最后,乌江亭时,八千江东子弟兵,所剩无几,自己的核心班底都打没了,他也心灰意冷,自杀了。

所以,二人成败,和谋士是谁的意义不大,脑子好使,能说会道 ,智谋百出现谋士,在那种乱世,不说遍地是吧,也不是珍稀物种,但被信任重用,最后功成名就,史书留名的很少,跟着胜者被后世称颂的,只有站队正确的。

综上所述,范增张良二人的意义不宜高估,更要从多层原因分析楚汉相争这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