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晋在后?具体如何?

暀逅於笙


在我的记忆里面,这个顺序应该是没有错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这个应该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朝,这个政权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三国之中,曹氏的魏朝最为强大,后来魏朝消灭了蜀汉政权。但在魏朝的延续过程中,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权力,最早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去世后,最终由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废魏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公元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史称西晋。

但西晋国运很衰,仅仅存续51年就灭亡了,公元316年,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东晋存续时间较长,于公元420年灭亡,魏晋南北朝的说法中晋包括有西晋和东晋。东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被打扮的历史


有这种感觉非常好!研究历史就要有这种良好的历史感觉!

明明是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说成魏在前晋在后呢?下面就给理顺一下: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是前秦。前秦是由秦惠武帝苻洪开始,在秦景明帝苻健时建立前秦,然后历经秦厉王苻生、秦宣昭帝苻坚、秦哀平帝苻丕、秦高帝苻登、秦末帝苻崇六世。

秦末帝苻崇被东晋十六国所杀,嬴政趁机篡取了前秦的帝位,然后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奋前秦六世之余烈,灭了东晋十六国,建立了秦朝。

项羽灭掉了秦朝之后,就开始屠杀嬴氏一族。侥幸逃脱的嬴氏后人,就改名为姚苌,建立了后秦。

项羽灭掉秦朝之后建立了西晋,自称西晋霸王。项羽考虑到秦始皇因为没有采取分封,从而导致秦朝的灭亡,所以项羽就分封了众多的诸侯王。最终又引起了八王之乱。

汉王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又把其他诸侯王给消灭了,建立了汉朝。刘邦吸取了秦朝和项羽的教训,就采取了郡县和分封共存的方式。刘邦自己采用郡县制,然后又建立了东汉、西汉、南汉、北汉四大诸侯国,守护在自己的周围。

最先建立的西汉是在母元202年,最后灭亡的北汉截止到公元979年,先后共历时1181年!所以汉朝就成了历史上最长的大统一王朝。

西汉被王莽所灭就此消失。东汉被前秦苻坚的玄孙孙坚所灭建立了东吴。刘备灭掉南汉之后派关羽镇守,自己又去打益州。结果关羽被孙权杀了,南汉那块儿地盘也归了孙权。刘备只好在益州建立了蜀汉。

北汉被曹操挟持,最终曹操建立了魏国,统一了整个北方。

司马懿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

这段历史有点太乱,司马迁由于受到宫刑的影响,所以也就写得不太清楚!

以上是时空错乱版的历史,仅供娱乐!

对于历史朝代产生混乱的感觉,主要原因是有好多朝代国号都是相同的。

这也怪当初那些开国皇帝,都没有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晋国,后来分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

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后来司马炎重新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三国归晋!

看历史还真是要看感觉的。

如果对春秋战国比较有感觉,当然就会觉得晋在前魏在后;如果对三国时期比较有感觉,当然就会觉得魏在前晋在后。

晋朝之后,南北朝的北朝又有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为了东魏和西魏。如果对这段时期比较感兴趣,自然又会感觉是晋在前魏在后了。

晋朝之后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已经归到南北朝里面了!这个“魏晋南北朝”里的魏晋,是指三国时期的魏。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东汉和隋朝之间有四个以“魏”为国号的政权:

1,三国时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结束十六国时期,一统北方的拓跋魏,为了与曹魏区分,又称北魏,或者后魏。


3,拓跋魏在六镇之乱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来演变为北齐;

西魏,后来演变成北周。

之后,北周灭北齐,重新一统北方。

最后,杨坚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晋南北朝的“魏”显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鲜卑的北魏。

之所以称“魏晋南北朝”,就是以“曹魏”为正统之意。


心向青山


历史学成这样你们都不羞愧吗?这句话的魏、晋、南北朝是三个接续的朝代,而不是三个国家,凡是觉得表述有误的都是将国家当成了朝代


唯有杜康900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国时期的魏国。

晋之后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经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里面了。

其实“魏晋南北朝”还有一个说法,叫“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两种说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间的历史。

至于为什么曹魏能与两晋南北朝并立,是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曹魏政权都被后世王朝奉为“正统王朝”,而蜀汉和东吴则只被视为割据性质的政权。



东吴被视为割据政权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东吴割据江南,且不思北伐,本来就是割据性质的政权。

另一方面,东吴皇室出身草根,将其列为正统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东吴太草根,后世皇帝都不愿意攀这门亲戚

相比于东吴,蜀汉的情况复杂一点。

蜀汉不被承认为正统王朝也是两个原因。

首先,刘备继承汉朝正统的法理不足

虽然历史上的东晋、南宋也是偏安政权,但晋元帝司马睿是西晋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长安城被攻破,晋怀帝遇难后,于江南称皇帝,具备承继西晋正统的合法性。

宋高宗赵构本来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当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其他所有皇子亲王都被金军俘虏后,他承继北宋的正统,当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对来说,刘备就不行了。他与东汉皇室的关系过于疏远,而且他在东汉朝廷内,也不是关键人物。


第二点原因是“成王败寇”。

蜀汉政权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终未能统一天下,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虽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远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刘备强多少。但是刘秀最终统一了全国,这就使得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变得毫无疑义。而蜀汉未能统一,这就导致蜀汉在继承东汉法理性上变得不那么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承认了孙权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并尊”,这也严重打击了蜀汉自称正统的合法性。因为天子只有一个,没有哪个正统王朝会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皇帝的存在。诸葛亮承认孙权的法理,等于自废武功。(诸葛亮也知道承认孙权正统性的后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所以从西晋到北宋,曹魏政权一直都被奉为中原正统王朝,得以与两晋南北朝并列。

不过在南宋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他继位有很强的法理性。但是,赵构恬不知耻的奉金国皇帝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国主自居,以臣礼侍奉金帝),自废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于理亏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传了将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统论”,提出了“蜀汉正统论”。

比如当时的朱熹就说,曹魏不是正统,即便曹丕的皇位是从汉献帝那里禅让来的,也不是正统。而蜀汉虽然没有正统法理性,但蜀汉皇帝姓刘,这就够了,所以蜀汉应该才是当时的正统。(暗指金国代取北宋不具备正统性,赵构因为姓赵,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统性)


当时的南宋老百姓对朱熹这一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毕竟皇帝恬不知耻,不给力,居然奉金国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于是在南宋时期,民间文人就创作出了各种“尊刘抑曹”的三国题材的戏剧、平话。

元末明初时期,儒家士大夫承袭了朱熹提出的蜀汉正统论观点,罗贯中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著名的《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对明清两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响,于是“曹魏正统论”就被淡化,“蜀汉正统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共识。(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汉为正统)

由于有了民意基础,“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把“魏”换成“三国”,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统论”,强调曹魏不是正统王朝,魏国只是与蜀汉和东吴平起平坐的割据政权。

不过由于“蜀汉正统论”有理论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认曹魏正统性,把曹魏视为和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一样的僭伪政权,

认为晋朝的正统是通过灭亡蜀汉得来的,而这一观点无法修改蜀汉是被曹魏灭亡,刘禅是向魏国投降的事实;还比如朱熹认为蜀汉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理应为正统,但他又无法解释匈奴汉国的刘渊也尊奉汉朝诸帝,却不被认为是正统王朝,不被认为是汉朝的延续。

所以近现代的很多学者普遍认为,谁是正统纯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没有强辩的意义。


Mer86


“魏晋南北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三国两晋南北朝”,说的是东汉之后、隋朝之前的事情(跟别的时代无关)。

  ◆这里的“魏”,就是三国里面“曹魏”(三国里面,曹家的魏国最牛叉,就作为三国的代表啦)。跟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魏国”、跟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魏”、“东魏”、“西魏”,没半毛钱关系。

  ◆这里的“晋”,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马食槽”接力篡夺了曹魏江山,建立的“晋朝”。(五胡乱华“晋朝”被灭,司马睿跑到南方又建立一个“晋朝”。为了区分,前面的史称“西晋”,后面的史称“东晋”,合起来就叫“两晋”)。跟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也没半毛钱关系。

  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南方的东晋被“刘宋”取代。北方的朝廷就叫“北朝”、南方的朝廷就叫“南朝”,于是乎“南北朝”就出现啦。(北魏、东魏、西魏都算在南北朝的“北朝”里面了。北魏分裂后,一分为二就生出来东魏、西魏)

◆历史上,战国七雄的“魏国”算是“魏”的老祖宗。

  按时间排列,之后出现过好几个“魏国”:曹魏、冉魏、翟魏、北魏、东魏、西魏、瓦岗魏。

  老祖宗“魏国”怎么来的?春秋与战国怎么分界呢?春秋时期,东周列国最强诸侯国之一“晋国”分裂。三家分晋之后,出现魏国、赵国、韩国,与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以此为界限,之后就是战国时代。

  “曹魏”都知道,就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乱世奸雄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史称“曹魏”);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建立“汉国”(史称“蜀汉”);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个孙权建立“吴国”(史称“东吴”)。

  “冉魏”、“翟魏”是怎么回事?西晋灭亡,南北朝还没来得及形成,那段时期全国大乱,草莽英雄随便就建一个国,也叫“十六国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之前,羯族人石勒的“后赵”短暂统一过北方,氐族人苻坚的“前秦”也短暂统一过北方。“后赵”垮掉后,“武悼天王”冉闵建立“魏国”,存活不到三年(史称“冉魏”)。“前秦”垮掉后,丁零人翟斌建立“魏国”,存活不到四年(史称“翟魏”)。这俩“魏”都在河北一遍做个草头王,没啥影响力。

  后来,鲜卑人的北魏,把北方的势力统统收拾掉,一统北方,存活了将近150年,开启“北朝”。后来,宇文泰、高欢分裂北魏,东西各分一片,大家都叫“魏”,历史书为了称呼方便,划分为“东魏”、“西魏”。东魏再进化就是“北齐”,西魏进化为“北周”。杨坚就是抢了外孙的北周皇位,建立了“隋朝”一统天下。

“瓦岗魏”就是隋朝末年,瓦岗军政权的正式名称就是“魏国”,李密称“魏公”(史称“瓦岗魏”)。这个政权叫瓦岗的时候多,一般人想不起它叫魏国。

◆历史上,西周是的诸侯国“晋国”,算是“晋”的老祖。

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封地是“唐国”,后来唐国改名叫“晋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很牛,主要在山西,还包括大部分河北,少部分陕西、河南、内蒙)。

  后来叫“晋”的不多,司马家的“晋朝”(包括西晋、东晋)。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李存瑁建立过“后晋”。

  司马炎建立国家,为啥取名叫“晋”?

  这是因为,曹魏时代,司马懿的封地就包括山西大部分和陕西少部分,正好在西周、春秋时期晋国的旧地,所以司马懿的封国也叫“晋国”。这不,他孙子司马炎改朝换代直接就叫“晋朝”了。


尔朱少帅


这个问题是把历史上的魏国与晋国、北魏等混淆了,魏晋南北朝,指的是曹魏和司马晋朝。刘裕篡晋建南朝宋,就出现从事实到法统上的南北分治。后世为了陈述或研究起见,就以魏晋南北朝称呼这一特殊时期。除了西晋,经历过短暂的一统天下外,无论曹魏还是南北朝时期,都算分裂状态。直到隋朝取代北周,杨坚雄才大略,因势利导,遂统一南北,结束中华大地几百年的分裂局面。

历史上以“魏”为国号的有几个,在春秋是三家分晋之一出现韩赵魏,魏国文侯算第一代国君,为秦始皇所灭。接下来有代汉的曹魏,曹丕是其第一任皇帝,被司马晋取代。再到南北朝,有异族入主中原,出现鲜卑拓跋魏,就是历史上称为“北魏”的朝代,在此前还有冉闵建立的冉魏,昙花一现,不为史家所重。北魏对中华大地影响甚大,无论从政治文化,还是民族融合,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分裂成东西魏,都各自称魏,东与西是后人冠名以作区别。拓跋魏的汉化和后来反复有胡化,虽然杀戮相随,但糅合了北方大地方方面面,使其具备完成统一天下的能力。

以“晋”为国号的,上推可以追到春秋时的晋国,一部春秋半部晋国史,可见影响之大,晋国是姬发儿子叔虞所建,原国号为唐,后改为晋。盛极一时,春秋五霸无论谁兴盛,都无法无视晋国的存在,维护华夏文化不受外来民族异化,晋国功不可没,后来六卿势大,变生肘腋,三家分晋,庞然大物的剩渣,还够韩赵魏三家啃了很久老本。之后比较出名的就是西晋东晋了,司马家的余晖,就是魏晋南北朝所指的晋。如果从春秋战国这段时间论,确实是晋国在魏国之前,没有晋就没有魏,题主应该以为魏晋南北朝前两个朝代就是说战国魏和春秋晋,才产生误会。

这段历史时期,有个更通俗的称呼,就是朝代歌里的“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和“春秋秦汉又三国。两晋南北隋唐起”等表述。这样表述就不容易误解。魏晋南北朝的称呼,是以曹魏为正统而论,三国谁才是正统历代都有争锋,曹丕占法统,刘备占血缘,二家都有可以说理的地方,都有一定理由。从程序看,曹丕继汉走完合法程序,后来禅代的王朝多了,为了自身起见,维护统治,自然目曹魏为正统。另外,司马晋来源于曹魏,曹魏正统连带出它也正统,所以以曹魏为正统一直占主流地位。以蜀汉刘备为正统的声音偏弱。这也就出现一种习惯以魏晋称呼三国和晋朝这段时期。


南方鹏


简单来说,一直就是魏在前而晋在后,因为这个魏是曹魏。

魏晋南北朝指的是汉朝灭亡后到隋朝统一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从220年曹丕代汉起到589年隋朝灭陈结束,跨度三百多年,可以分成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四个时期,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开启这段时期的是曹魏,得益于《三国演义》,这个政权为人熟知。从实际情况来看,曹魏虽然天下九州得其六,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同时还有东吴和蜀汉与之并列,曹魏并没有统一全国,为何它能够单独代表三国时期呢?

这就要说说古代的正统观念了。正统具有唯一性,按照君权神授的模子,只有一个皇帝才是真正的天子,只有他才是万民的领袖,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皇帝用来维持统治的一个方法,用以保证自家王朝在道德舆论上处于制高点。

可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解决掉这个制高点,野心家们找到了更高的山头,那就是上古的禅让制,借着这个名头行篡位之实,标榜自己的合法性。

帝位禅让1.0版本是王莽开发的,可惜很快系统就崩了,两百年后,曹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发了2.0版本,并把他传给了儿子曹丕,由曹丕实施。

在这种制高点压制下,本就名存实亡的汉朝彻底灭亡了,接受了汉朝皇帝禅让的曹魏自然标榜正统。当然,标榜是没有用的,更靠谱的是实力,曹魏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更主要的是因为曹魏的后继者完成了统一。

在曹丕称帝建国后,刘备也玩了一手称帝建国,理由就是继承汉室,如果刘备能够灭掉曹魏和东吴再次统一的话,毫无疑问,曹丕的2.0也将落得跟王莽1.0一样的下场。但事实上是蜀汉被曹魏灭了,2.0由此稳固下来。

蜀汉还有一个减分项,那就是为了联合抗魏,它承认了孙权的帝位,而孙权称帝的理由是汉室灭亡、天命无所属,蜀汉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曹丕的2.0被司马氏拿去换了个壳子,回头就扣在了曹魏身上。266年,西

晋取曹魏而代之。280年,西晋灭吴,彻底完成统一,宣告自己的正统性。

问题是,正统还讲究一脉相承,西晋的正统从哪来呢?显然是从曹魏,那曹魏就必须是正统了,所以《三国志》中曹魏君主都是帝,有本纪,蜀汉和东吴君主只有传。

西晋统一十来年,就陷入了激烈的内战,也就是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中原虚耗,从汉朝便开始内迁的异族纷纷反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在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后,316年,西晋彻底灭亡,西晋残余在北方的地方势力多被消灭,只有西北凉州还属汉地,而西晋宗室支属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统治范围与东吴相当,这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指的是西晋灭亡后建立起来的十六个比较大的政权,除前凉、西凉和北燕外,均为异族政权,又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的百余年内,华夏大地历经烽火。一方面北方各政权打得如火如荼,前赵、后赵和前秦都曾统一北方大部分区域,前秦更是完全统一北方,还拿下了南方的蜀地,等同于灭吴前的西晋,可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瞬间分裂,混战再度上演,直到439年北魏灭北凉,北方再度迎来统一。

另一方面,南方的东晋可以说是最不甘心的偏安政权,数次北伐,想要收复中原,但结果都不理想,不过东晋347年灭成汉,总算有了统一的南方地盘。

到东晋末年,东晋来了次回光返照,当时北方北魏尚未统一,盘踞在关中的后秦与盘踞在山东的南燕已现颓势,而东晋在战火中磨练出一支精锐的北府兵,在主帅刘裕的带领下,晋军先灭南燕,再灭后秦,顺带还砍了一波试探的北魏。

可惜刘裕年纪大了,儿子又小(长子也才十岁左右),做不了曹操,只好自己当曹丕,刚打下长安不久,他就回东晋准备篡位去了,长安不久即被胡夏攻占,东晋北伐,竟为他人做嫁衣。

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宋朝,南朝开始,宋齐梁陈相继登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二者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南北朝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整体情况是北强南弱,南朝宋开局时疆域不仅包括南方,还据有河南山东等地,到了南朝陈收尾时,长江成了界河,蜀地也已经易主,比之东吴还不如。

另一边,北朝已经孕育出了统一的霸主,北周先灭北齐,随后被隋朝取代,再灭南朝陈,完成统一,然后二十几年后灭亡,模式跟西晋非常相似。

再来说一下北魏跟曹魏,这两个魏没什么联系,别看两个政权国号相同,但北魏并不以曹魏继承人自居的。

在北魏之前,前赵、后赵和前秦这三个统一北方大部的政权都进行过正统讨论,前赵开始国号叫汉,以汉朝外孙自居,还追封了蜀汉皇帝,后来看到这名号不能帮他们统一天下,直接就让自己老祖宗冒顿单于配天了。后赵和前秦搞的都是继承西晋,不承认东晋的正统性。

北魏这里就比较别致了,在北魏孝文帝以前,北魏对正统这个时期不怎么上心,整体观念是不承认东晋为正统,为此搞出司马睿不是司马氏而是牛氏这种谣言,但对于北魏的正统继承自谁,北魏官方也没有明确的认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不可能是曹魏,从记载来看,北魏继承的要么是瞎扯的黄帝,要么就是西晋,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全盘汉化,这一议题就提上了日程,最终确定为继承西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正统问题一度让后来的唐朝皇帝头大,因为唐朝皇帝是汉人,基础想法是汉族王朝为正统,那么正统应该由西晋到东晋,再一路顺到南朝。可唐朝的正统由哪来?是由隋朝来的,隋朝又来自北周,北周来自西魏,西魏来自北魏,北魏继承西晋。

两条线怼上了,正统究竟往哪走?唐朝皇帝最终创造性地玩了一手:正统分置,南北都是正统。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步入中央集权制社会后最长的分裂时期,中间只有西晋统一了三十来年,长久分裂造成连年不决的战争,加上民族冲突与天灾影响,屠杀、瘟疫和饥荒肆虐,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平沙趣说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间顺序就是这样的啊,指的是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这一段时期,直到隋朝统一,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割据,三十多个大小王朝更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有人说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实在不知道脑子里想的什么,这里吐个槽,无其他意思。

魏晋

魏,实际上就是汉末之后的三国时期,曹操崛起于北方,他的统治思想、整治措施以及文化,都影响了整个三国时代,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建立魏朝,故称魏。

晋朝分东晋和西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历史告一段落,这是汉末以来第一次大统一,但好景不长,晋武帝死后发生了八王之乱,而曹魏时期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也趁机当起了搅屎棍,刚刚统一的晋朝再次陷入分裂。

公元317年,司马睿南迁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此时的晋朝已经不是大统一王朝了,只是偏安一隅。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经历了15帝,156年的晋朝灭亡。

南朝

南北朝是一段乱得不能再乱的历史了,很难梳理清晰。

南朝分宋、齐、梁、陈四代,宋就是刘裕代晋后所建立的政权,史称刘宋。在南朝四个政权中,刘宋是疆域最大的政权,刘裕确实是雄才大略的雄主,只可惜后代不给力,疆土逐渐被北魏蚕食,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寄奴、佛狸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萧道成搞定刘宋之后,建立了齐,这是北方政权也有个齐国,所以为了区分,史称南齐,或萧齐。

南齐好日子没过几年,萧衍横空出世,取而代之,建立梁,史称萧梁。

56年后,陈霸先又取代梁,建立了陈,是南朝4政权中版图最小的,被为隋所灭,享国33年。

北朝

北朝比南朝还要复杂,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几个政权。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建国,国号魏,史称北魏。北魏实力强大,长期与南朝刘宋对峙,并成功打得刘义隆满地找牙。可惜后来因为文化运动,引起了内部斗争,北魏王朝迅速瓦解。

北魏解体后,以黄河为界,分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替代。捎带提一嘴,东魏权臣高欢他们家如同起名,欢乐无比,一家子神经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那段历史,这里就不赘述了。

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了东魏,建立齐国,史称北齐或高齐,在他的神经病统治下,北齐很快被北周所灭。

北周是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位后所建立,史称北周,也称宇文周。

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建立大隋,随后厉兵秣马,南下灭陈,陈后主陈叔宝在《玉树后庭花》的曲调中,迎来了灭亡。

至此,汉末以来数百年的乱世(晋朝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太短暂)终于结束了,在无数饱受战乱折磨的百姓的欢呼声中,国家终于再度统一。

大家都累了,谁也不想再打下去,休养生息吧,眼看一个盛世即将来临,只可惜,隋朝看不到了,很快唐朝就会到来,真正的盛世也会到来。



也可自话


问题很滑稽。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是三国时期的曹魏,而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具体来说是这样。

东汉末年分三国,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这里有一个“魏”。然后呢,三国归于晋,史称西晋。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乱世,晋皇室迁往东南,建立东晋王朝。之后,北方经过战乱,北魏王朝统一了整个北方,这又是一个“魏”,然后南方东晋王朝被刘宋取代,进入南朝时代。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说法是对的,即曹魏(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很漫长,朝代也多,国号往往会重复使用。于是,历史学家为了记录方便,会在国号前加个修饰,以做区分。比如这道题里所说的“曹魏”和“北魏”,再比如“西汉”、“东汉”和“蜀汉”,等等。

但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说法,你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为什么偏偏有人说“魏晋南北朝”呢?

这是因为曹魏作为三国中的一个势力,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拥有正统性的。



那么,怎么看一个朝代是否拥有正统性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看你的朝代继承自谁,你的权力来自于谁。如果是来自于上一个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武力攻取,还是和平禅让,这都属于具备正统性。

具体到曹魏来看,因为曹丕的皇位来源于汉献帝的禅让,所以在当时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记载中,曹魏都被视为继承自东汉。而且曹魏还继承了东汉的整个官僚集团,整个北方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也在曹魏手中,而且论国力也是三国中最强的,所以曹魏被视作具备正统性的政权。

但三国中还有另外两个政权蜀汉和东吴。东吴自不必说,毫无正统性可言,而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号称自己是汉室宗亲,又处处以“汉”为国号,号称汉贼不两立,其实说到底也是想占据正统性,以获得舆论上的优势。



但当时和后世都不认为蜀汉拥有正统性,一方面是因为蜀汉政权偏安西蜀,没有占据当时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备的汉室宗亲名号在当时已经并不可考,只是他自称的。最关键的是,最后蜀汉政权并没有统一中国,所以即便刘备真的是汉室宗亲,蜀汉也绝不可能作为正统出现在历史上。

既然曹魏拥有正统性,那么后世史家便把曹魏与两晋并列,也就有了“魏晋南北朝”的提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