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1842年3月,春风灌满开封城。此时距

林则徐以“戴罪之身”来到开封祥符工地,投身黄河大堤修复工作已经半年多了。

在这段时间里,林则徐每天黎明便去河堤工地督工,常常深夜三四更才得休息。虽然“身体难支,屡欲乞疾”,但想到河南、安徽两省六府二十三县正在洪灾中挣扎的百姓,也为自己能“效力赎罪”,林则徐还是咬牙坚挺。

如今,黄河大堤已赶在春汛前修复完工,百姓们再不用遭河患之苦;主持修复大堤的好友王鼎也上书道光帝,直言“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

假如皇帝开恩,能按照惯例论功行赏,让林则徐“将功折罪”,他大概就可以免于流放新疆,甚至能继续留在东南,为大清抗英。

然而,随着3月10日浙东战役清军的惨败,林则徐的希望最终变成了失望。

在道光帝回复的谕旨中,所有参与治河的官员都得到奖赏,但林则徐得到的只有道光帝饱含恼怒的一句话:

“林则徐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今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打碎的牙往肚子里咽。写下“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的诗句,林则徐收拾行囊继续西行。

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 林则徐(1785-1850)

走到西安的时候,林则徐病了。他向清廷请病假,就地租房子住下养病。其间他把妻儿接到西安团聚。经过两个月的“缠绵医药”,林则徐“疟始渐止”,再一次踏上流放之路。

临行前,他写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中一首,后人耳熟能详: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是对家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只要对国家有利,绝不惜命避祸,远戍新疆就远戍新疆吧。

2

的确,为了国家,林则徐一点也不惜命,不避祸。但鸦片战争之后,他变了。

这场爆发在两个文明之间的不对称战争,让林则徐备受打击。

战前,林则徐对击败英国信心满满。

比如在写给英国国王的信里,林则徐就说了:

“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者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在他看来,英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特产茶叶和大黄。所以一旦断绝贸易,英国人就“无以为生”了。

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 茶叶,大清国的“秘密武器”

关于英军的战斗力,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又说:

“夫震于英夷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足裹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上岸,更为无能。

在林则徐的汇报中,英国人无非海军厉害,除此之外一无所长,尤其他们的步兵腿裹得太紧了,屈伸不便,一上岸就废了……

直到定海失陷后,林则徐仍然坚持这种看法:

“彼等之所持,只在炮利船坚,一至上岸,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缠裹,腰腿僵直,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足以制其死命。

由于英军“浑身缠裹,腰腿僵直”,一趴下就站不起来,莫说是清军兵勇可以“手刃数夷”,就算是个平头百姓,都足以要了英军士兵的命……

然而结果是,大清一直败,阵阵败,从头输到尾,不仅海战打不过,陆战也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西之间的差距,这一回林则徐终于看透了,而且看得那么痛。


只是战败的打击还不够。由于清廷将中英开战归咎于林则徐禁烟不善,自战事不利于清廷开始,朝中关于林则徐的非议便铺天盖地。在许多人口中,若要与英国议和,首先就要惩办林则徐,宛如南宋初年,要与金朝议和就得惩办岳武穆一样。

当初道光帝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督办禁烟时,曾明确表示要林则徐“力杜来源”,而自己“断不遥制”

林则徐的最后十年,为什么怂了?


如今这“断不遥制”变成了“误国误民,办理不善”的诘责,变成了“废弛营务,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的判词:

“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宠,今日责骂。甚至立了治河之功,都得不到皇帝的宽宥。朝中舆论汹汹,纷纷指责林则徐是战争之祸首。

一片谩骂声中,那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