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中,日军攻打树堡时为什么没有使用大炮?

踏雪89213506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这么一个场景,大概就是烦啦拿着望远镜看着怒江对面日本人的阵地,死啦死啦说飞机侦察兵回来报告,日本人要把对面的树改造成最大的碉堡,烦啦还纳闷,说对面的芭蕉树都半石化了,炮弹打上去也就啃一个小坑,怎么改造?死啦死啦说就是因为这样才是碉堡,竹内联山是学土木工程的博士,原本石化的大树就已经够难打了,在经过竹内联山的加固之后,树堡就真的成为了一座永久的军事防御堡垒。这个堡垒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松山战役,在抗日战争前期,整个中国没有打过几场胜仗,原因有很多,早期对华武器禁运,导致我国进口枪械武器数量太少,美国的援助也是以欧洲为第一位,我国工业基础本来就差,再经过日本轰炸,更是剩不下什么,所以武器装备很差。

另外就是很多士兵就是早期的孟烦啦,只有一腔热情,没有打仗经验,真到了战场上估计也有不少因为害怕而丢命的,小太爷孟烦了从学生时代就想当兵,满脑子都是抗击日寇向前冲,游行的时候大棒抡过来,自己就先吓尿了,写的很真实,并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是打仗的料,第一次见到暴力的大棒挥过来,也算是他的本能反应,而烦了只是众多知识青年其中的一个,在松山战役中,就曾经有两百多新兵攻到了树堡前,但是却有几十个日本带着刺刀的士兵包围了他们,他们三倍于敌人,但是因为拼刺技术基本为零,因此不可能活下来,无奈之下,当时的指挥官何绍周只能下令大炮轰炸,这和死啦死啦放日军进禅达让禅达不敢再睡一个道理,都会被骂,但虞啸卿称死啦此举为汉奸。



从东北到西南,一路溃败,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按照死啦死啦的话来说,大家都太安逸了,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卢沟桥日本人和谈三次打三次,和谈的时候拿着地图在宛平标好炮兵目标,准备好了就再攻,失败了又撤兵,调整好了又打,想和平想到不要命的地步,自己不信都骗着自己信,有时候一看到日军在驻防,就想着,哎呀,终于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这就给日本有了充裕的时间铸造工事。

当时日本从当地强征民夫1670多人日夜不停的在松山修筑堡垒,每个碉堡以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有数个子堡垒,它们之间互为侧防。

后来日本为了保密,以给劳工打防疫针为名秘密注射处死了他们,并焚尸掩埋,后来这里发现了“千人坑”,可以说整个堡垒不仅坚固,保密工作也做的“十分彻底”。



堡垒有三层,上层主要是射击,用直径70公分的圆木垒四到五层,上面铺好几层30CM厚的钢板,另外还有超过一米的厚土层,就算炮弹打中也不会受到影响,中层是弹药粮食的物资储存库,外边是用装满沙石的汽油桶排三层,桶和桶之间还有多层钢板,最外面用土覆盖,地下还有几层,为防止一层坍塌影响其他土层,还用直径50CM的圆木垒两到三层加固,外面还有交通壕互相连接,四通八达,这种地方,除了从内部把他炸上天,外面根本就攻不进来。

当时守卫松山的有3000名日军,后来由于部分日军支援高黎贡和龙陵战场,所以实际只剩下1340人,其中还包括一些受伤的和后勤兵力,实际可以参加作战的还不到一千个人,加上100天的粮食弹药,最终中日伤亡比为4.86:1,接近5:1中方伤亡失踪人数达到了6000多人,日本方1340人被全歼,仅有一人逃出。



当时死啦死啦他们摸过去并且潜入树堡,外面的竹内联山面对自己制造的堡垒其实也没有办法,因为当时竹内联队的重炮都被调走了。

死啦死啦说过:“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美国盟友的飞机天天都看着的。现在是日军物资匮乏,原有的重炮倒调走了大半,不外是联队本就有的那些九二步炮、十一式战防、七五山炮、几种迫击炮和掷弹筒、九二重机。不过师团级的重炮调走了,联队级的直瞄炮可是倍增了。尤其九二重机多得吓人。”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方面没有多少重炮,何况重炮对堡垒也没什么用,竹内联山就是打了也白打,浪费弹药而已。


琅琊利剑


我是个团粉,所以请允许我说几句废话。

第一次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时,我还只是一个上高中的学生,还是在一个镇级电视台看的,说白了就是镇上有线电视商自己弄的一个播放电视剧电影的小台,可能一部电视剧一次性播好几次,因为我一个月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所以看的比较少,当时大概看了还不到1/4的剧情,对这部电视剧不是很懂,只觉得有的场景很好玩,比如东北佬迷龙是如何在半路上用一副棺材换了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对《团长》有印象主要还是在于他战争场景的真实,其中的部分战争场景就算放在电影里也毫不违和,后来再看就是被人物吸引,被他里面所传达的思想折服。



许多英雄是被逼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愿意去做英雄,战争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打仗也不是有把握就会配合你打的,包含太多的利益关系,太多的人事调配,虞啸卿不是李云龙,何况他还有个唐基而不是赵刚。

好了,言归正传。

咱们可爱的小太爷孟烦了曾经说过这件事,当时他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日本阵地,和死啦死啦说那些树都变成半化石了,炮弹打上去就是一个小坑而已,死啦死啦表示这就是为什么人家日本人拿它做堡垒。



电视剧中的故事交代的还不是很全面,树堡的坚固远比化石更加复杂坚固。最后攻打树堡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当年的松山战役。

当时日军可不只是把整座山给掏空了,也不是只依靠他的自然条件,而是做了许多人为的加固,用数层3毫米的钢板加固,把空的汽油桶腾出来装上沙石,培上一米多厚的土,其中再夹杂钢板,炸弹扔过来没什么损失,而且内部四通八达,对熟悉的人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是陌生人闯进去根本不容易活着走出来。整座山大体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在外面,主要是射击,因为视线比较好。第二层是储藏粮食和弹药的,对于在上面作战的,放在这里既安全又可以迅速的得到物资补充,第三层就是地下室了,这里也是指挥室的所在地,是堡垒中最安全的,这种情况下,国军在多次冲锋中损失惨重,有一次都攻到山脚下了,但仍然以失败告终,而且在山脚下的几百名新兵,迫于战况危急,最终还是被国军含泪给炸死了,这种堡垒除非从内部垮掉,否则根本没办法。



日本制造的工事质量出名的好,哪怕是一般的工事仍然很坚固,今天仍然有许多日本时期建造的碉堡没有拆除,如果你乘坐火车去东北,沿途你会看到有很多白色拱顶的地堡,露出地面的部分不多,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很结实,像松山这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方,他的防御绝对是一流中的一流,比普通的碉堡要更加“变态”。


松山战役时已经是1944年的6月份,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越来越多的兵力被消耗在中国战场上,优秀的兵源和战争资源却迟迟补充不上,此时固守松山的日军精锐竟然又被调走去了太平洋,而松山又是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所以日军必须要守住松山,把他变成一个永久的防御堡垒,最终日军强征了1600多个劳工修筑了这里,在完工后为了让他们永远的饱守这里的秘密,以给他们打疫苗的名义给他们注射毒药,把他们屠杀殆尽,留下了大垭口的“千人坑”。


风云一点通


当时守卫松山的有3000名日军,后来由于部分日军支援高黎贡和龙陵战场,所以实际只剩下1340人,其中还包括一些受伤的和后勤兵力, 可是根据日本异国的鬼记载松山战役日军战死2997人。 你确定激光精确制导精度三米? 现在的精确制导能把导弹从你家窗户送进去,还有要是放现在树堡就是个活靶子而已 ,一发钻地直接带走 。还有剧中没用火炮的原因在之前就已经有过多次铺垫了 ,第一 树堡修的太硬了, 炮弹上去也就一小坑 ,这是一个。 第二两边越打越穷 ,没有多余炮弹消耗 。第三因为南天门的地形竹内早把炮换成山炮等小口径便携炮造成火力不够。 第四 树堡内的人反正出不来, 还不如把炮弹留着打之后的大部队 ,所以才没动用火炮。

腾冲陷落,日军东进,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必被切断,美立坚、英吉利之盟友物资定然无法驰援主战区,若坐视,纵观全局,此战必败!此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何不除之而后快。在抗战后期,包括松山及滇缅反击战是没有必要打的,至少对中国的抗战意义不大。无奈美帝强求,只得送些炮灰填补。美帝图霸,世界人民子弟牺牲。在抗战后期,包括松山及滇缅反击战是没有必要打的,至少对中国的抗战意义不大。无奈美帝强求,只得送些炮灰填补。美帝图霸,世界人民子弟牺牲。

松山战役,国军不是不尽力,但是对待特定地形的,蒋一味求速度,逼迫国军拿命去填,增大了伤亡;美军对硫磺岛轰炸几个月,占据绝对优势,伤亡仍然很大;况且松山联队还是一群矿工组成的,中国新兵多,伤亡肯定大。抗日神剧的出现,就是因为实在拿不出什么露脸的真实战绩出来,打内战倒是把好手,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抗日胜利后很多军官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一场抗战国民军越打越少精锐都打差不多了,有的组织却打出来个百团大战。缅西反攻,从下至下都没有准备好,而且大战未始,作战计划就己泄漏,士兵美式武器训练不足,特别是火焰喷射器,刚开始没有效发挥作用(不重视基层士兵训练是国民党通病,唯武器论思想严重),却不知武器是由人来控制。

冲到堡垒前的200多名步兵遭到几十名日军的白刃反击,三倍于敌却拼刺不过,何绍周严令炮火覆盖,炮兵含泪射击。 事后何绍周解释,远征军士兵大多为新兵,拼刺技术远逊日军,这200多人根本不能活着撤下来,而如果让日军再缩回地下工事,后续进攻的部队将遭受更大的伤亡,这才是真实残酷的战争史,不是抗日神剧。

小说和电视剧里都做铺垫了,竹内联队的重炮都被调走了。 原文死啦死啦:“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美国盟友的飞机天天都看着的。现在是日军物资匮乏,原有的重炮倒调走了大半,不外是联队本就有的那些九二步炮、十一式战防、七五山炮、几种迫击炮和掷弹筒、九二重机。不过师团级的重炮调走了,联队级的直瞄炮可是倍增了。尤其九二重机多得吓人。”一场如此重要的松山战役,让你们谈得好像只有你们是军事天才。你们想围而待其毙,日本人更想〈拖一天,日本人在中原就会少死一个中队〉,日本人在松山花费那么长时间,那么多人力物力,你以为是建别墅啊,随便找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建了。有的人说绕过去,你有能力在开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吗?有就可以,滇缅公路行不通,你们就用脑壳在开一条广越公路,贵柬公路,那当然还要再派支远征军,还要美英配合拿下越南和柬埔寨及老挝。没事要多看下我们祖国的河山构造,才能体会到先辈们的抗日艰辛。


历史深度揭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根据真实案例,也就是李家寨战斗改编的。

之所以不用大炮,不是不想用。

开始,日军也用过大炮。

但是,这座树堡的树木直径只有3米多,树干不大,只是树冠很大。

不要说当时的火炮,就算今天的激光精确制导炸弹,也没有办法把精度控制在3米。

所以日军开始攻击用山炮轰击过,但这种树林第一看不到目标,都是瞎打。第二炮弹有没有打中,无法观察,都被树木挡住了。第三日军当时弹药奇缺,部队吃饭都困难,不能随便放炮。

所以,最终就放弃了山炮轰击,只是使用重机枪、掷弹筒之类轻武器靠近精确攻击。

因轻武器上,驻印军已经全美械化,比日军强得多,把日军打的满头包,根本无法推进。


萨沙


龙文章据守的“南天门”战史原型是怒江西岸的松山阵地,鬼子修筑的工事几乎掏空了山体,莫说美式榴弹炮,包括美军轰炸机的重磅炸弹都奈何不得,所以后来进攻松山的第八军副军长李弥才想出了山体爆破的笨招,即便如此,只有1000多日军防守的松山阵地前,伤亡了11000多名抗日官兵,战事可谓惨烈。



(第八军军长何绍周)

同样,如果按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中演绎,龙文章率领的“炮灰团”能潜入偷袭日军树堡工事,鬼子竹内联队的大炮也必然无济可施,何况松山上第113联队的火炮数量,都不及中国远征军的零头。

日军自1942年5月侵入滇西后,在两年的时间里以松山主峰为核心修筑了四十多个堡垒群,每个堡垒群由一个主堡和若干子堡组成,无论主堡子堡均以粗大原木和加厚钢板为主建材,上面覆盖数米厚的泥土;各堡垒群之间都有交通沟和战壕相通,既可独立作战也可互相支援。



战后某历史学家曾亲自考察日军阵地,发现堡垒共分上下三层,顶部以70厘米直径的原木排列成行,积五层,间以30毫米钢板数层,虽山炮直接命中亦不能毁;堡垒高出地面的部分四周堆满空汽油桶,桶内沙石,排列三层,之间仍夹有数层钢板,最外面被土,155毫米榴弹炮命中毫发无损。据称阵地完工后,日军特地用火炮射击及飞机轰炸试验,以检验坚固程度。

堡垒群最下层都设有弹药库、粮库、材料库等设施,物资储备至少可供半年使用,甚至还有发电、抽水和卫生设备。整个松山的山体已经成为中空的永久性军事要塞,是日军抽调两个工兵联队和强征滇西百姓建成的,驻守松山阵地的第56师团士兵大多来自北九州,许多人是矿工出身,挖壕打洞是强项,是一群顽固的“地老鼠”。



(第八军副军长李弥)

松山日军主力第113联队在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打响后,联队长松井秀治大佐率主力增援龙陵,山上的日军只剩1400余人,指挥官为野炮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但火力配备较为强大,拥有轻重机枪上百挺和20多门火炮。

中国远征军对松山的攻击先后进行了十次,战史上被称为“十攻松山”,从1944年6月4日持续到9月7日整整三个月。最先上场的是钟彬第71军的新编第28师,并得到了两个炮兵团和火力支援和美军飞机的空中掩护,伤亡超过2000人却成果不大,于是又换上何绍周的第8军。



何绍周督师猛攻五次伤亡无算,才摸出了一点门道,发现重炮和航弹效果都不是很好,唯一作用较大的是火焰喷射器,但这东西射程有限,步兵必须推进到敌人堡垒附近才能使用,进展仍然缓慢。尤其是六攻松山的时候,冲到堡垒前的200多名步兵遭到几十名日军的白刃反击,三倍于敌却拼刺不过,何绍周严令炮火覆盖,炮兵含泪射击。

事后何绍周解释,远征军士兵大多为新兵,拼刺技术远逊日军,这200多人根本不能活着撤下来,而如果让日军再缩回地下工事,后续进攻的部队将遭受更大的伤亡,这才是真实残酷的战争史,不是抗日神剧。



(日军113联队部军官)

时间进入1944年8月,松山久攻不克,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不耐烦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言语间也不太客气了,黄埔一期的何绍周乃是何应钦亲侄,哪受得了这个,随便找个借口回昆明了,部队扔给了第8军副军长李弥。

研究之后,8月13日起第8军以坑道爆破的办法,逐一摧毁日军堡垒,至1944月8月20日,松山主峰日军主堡被炸上了天,残余日军已不足40人,这应该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龙文章巧夺的树堡了。

(李弥在松山指挥作战)

经过扫荡残余,至9月7日中国远征军才完全克复松山,滇缅公路终于可以向前输送弹药给养给腾冲和龙陵战场了。

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阵亡4000余人,伤7000余人,全歼日军113联队“拉孟守备队”,日军在覆灭前烧掉了联队旗,这也是中国战场上日军被逼焚烧的第一面联队军旗。



(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


度度狼gg


如果单纯只就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情节来看,竹内连山反攻树堡没有使用大炮,其中的原因早在之前龙文章在模拟对抗演练时,就已经陈述了其中的原因,所谓的树堡并不是大树,而是一颗早已日积月累,变成石化的大树。

也就是说这颗大树经过时间的积累,早就成了一块巨大的化石,竹内连山也是利用他自己所学的工程建设技术知识,外加大型设备,花费了长时间才将这颗化石彻底挖空,改造成了一个坚硬无比的大型树堡,按照龙文章的侦查情况,这颗已经变成化石的大树,甚至连树叉都可以抵挡航空炸弹的攻击,更别说粗大的树干,想通过炮击来彻底摧毁难度系数很大。



而整个南天门日军的布防,从后来龙文章率领突击队占领树堡的情况来看,日军在南天门的炮兵阵地分为两块,一块是外部的炮兵阵地,用来抵抗国军总攻时,拦阻禅达国民党后方的后勤运输路线,而另一个炮兵阵地,恰恰就设置在树堡的第一层,一个由九二式步兵炮组成的炮兵阵地,利用树堡做成堡垒,但随着树堡的丢失,日军的炮兵火力损失了一半,在整个南天门坚守过程中,龙文章的部队利用这个炮兵阵地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远距离射杀了不幸被俘的美军顾问麦克。



所以由于树堡的失守,日军的炮兵火力损失了一半,随后长达38天的南天门坚守战中,虽然虞啸卿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兵直接救援,但美国空军在大部分时段都进行了空中轰炸掩护,对岸的国民党炮兵阵地也在随后进行炮火支援,在这样的火力覆盖之下,日军仅剩下的炮兵阵地恐怕也早已被摧毁,缺乏重武器的日军只能用血肉之躯来对树堡进行攻击,竹内连山苦心建设南天门防线,并不是想依靠残存不多的火炮来杀伤中国军队,而是借用特殊的地形,出其不意的三道防线的火力转换,以及树堡与反斜面防线配合交叉火力杀伤国军进攻部队,火炮只是这一环节中的配角。



在南天门后期的进攻当中,由于仅存的火炮也被中国军队摧毁,加上火炮即便存在也很难对树堡进行毁灭性攻击,竹内连山则直接采用的另一种摧毁形式,派遣敢死队员携带炸药包企图直接对树堡进行爆破,但在龙文章突击队严密的火力拦阻射击之下,绝大部分敢死队员还未接近树堡就被击毙,竹内连山苦心建设的树堡就是为了对抗中美联军的重型武器,不曾想现在竟然阻挡在自己面前,缺乏重武器的他也只能束手无策。

而在南天门战役的末段,日军为夺回树堡耗费了最后的底气,更察觉出了这颗树堡早已被对岸的国民党友军“遗忘”,在对岸的国军主力没选择发起最后的总攻,自己又在树堡面前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竹内连山干脆放弃了进攻。


辽宁资深球迷


在南天门的战斗中,竹内连山为了夺回被龙文章占领的树堡,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释放毒气,伤害人质逼迫龙文章等人投降。

那么大炮作为攻坚型武器,竹内连山怎么可能放过呢。



只是限于树堡的半永备工事的强大防御工事,大炮对树堡的伤害微乎其微。

在影视剧中还没有被竹内连山改变的大树就已经石化了,和坚硬的岩石一样,每根树杈都可以抵抗火炮的直接炮击,可见这已经不单单是树了,而是和树的形状一样的岩石,专修土木工程学的竹内连山更是在大树的外面加注了钢筋混凝土,往下延伸形成一个半永备工事的强大堡垒别说抵抗大口径大炮的威力了,就是直接抵抗美军飞机航空炸弹的直接轰炸,也不成问题,树堡是整座天门山核心的堡垒,更是竹内连山的指挥室,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防炮性。



所以龙文章等人为了顺利进入树堡更是使用炸药包炸出一个小坑,在使用炸药包放在小坑里面再炸,一点一点的使用炸药包炸出来了一条通道,杀光了树堡里面的敌人,炸毁了通道,坚守树堡38天未被攻下,可见树堡的防御力不是一般的强。

且竹内连山只有十几门小口径大炮及少量的炮弹。



在影视中,孟凡了和张立宪在进攻天门山的沙盘推演中,孟凡了说过,日军的大口径大炮全部放在了天门山反斜坡的后面,用来攻击通往禅达的补给路线,切断虞家军的弹药和粮食补给,没了补给,虞啸卿必败无疑,在竹内连山的眼里,整座天门山就是一座巨大的堡垒,不可能从正面攻破,想要攻进核心的树堡那就更加不可能,所以竹内连山只留十几门小口径大炮,用来攻击渡江过来的虞家军。



在炮灰团和天门山打阵地战的时候,炮手克虏伯每向天门山日军阵地开一炮,日军的炮弹就像雨点一般砸回来,到最后克虏伯开一炮,日军像是回应一般,也开一炮,完全不像之前一般,炮弹想不要钱一样的砸来,龙文章在打阵地战的时候也说过,两边都打成叫化子了,这也就证明了日军的弹药也多了。



在龙文章等人在顺利夺取树堡后,依靠树堡的,大量杀伤了日军,在得知树堡丢失后,竹内连山派遣了大量的士兵,携带轻重机枪及掷弹筒炸药包,抵近树堡进行攻击。

因为此时的竹内连山很清楚,依靠自己此时手里的小口径大炮和为数不多的炮弹,是不可能摧毁树堡的,只能尽可能的杀伤有生力量,夺回树堡。



只是让竹内连山没想到的是,依靠树堡的龙文章等人整整坚持了38天,最终竹内连山建造的树堡成了自己部队的坟墓。


娱乐社茶楼


这个问题在剧情里已经透露过了。树堡被打造得坚如钢铁,那些树都变成半化石了,炮弹打上去就是一个小坑而已。即便大炮也轰不毁,且树堡目标较小,也不好瞄准。


艾迪特


龙文章在跟虞啸卿做沙盘推演的时候就说了,树与石同化,可以经的起直瞄火力和航空炸弹的攻击。日本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制空权了,用火炮很容易暴露,虞师的炮队和美军的飞机会报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日军的炮大部分都在反斜面,土木工程系毕业的竹内连山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了,他设计时就没想过要攻击树堡,没想到碰到不按套路出牌的妖孽龙文章,给他来了一个中间开花,让他设计的杀人工事变成杀更多的自已人!


陈耀宗709


一千多人从容的占领了那里两年多,而且还从容的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对面的几十万人也从容的跟着一千多人对峙了两年多,还为这一千多日军美打过江来沾沾自喜。诚然国军士兵很辛苦,但是国军的指挥层都是猪🐷吗?对敌情报做的也太差劲了吧,是不是一直把一千多日军想象成了十几万日军,所以不敢动手。眼睁睁的看着日军把防御工事修好了再去送人头?

哪怕是平时袭扰一下,也不至于让日军把工事修这么好吧?以前多日军把几十万国军挡在滇西两年多,还害苦了上百万滇西老百姓,国军为何这么日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