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大军为何如此强悍?

谏史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一年,安禄山统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起兵,他的强悍更多的表现在范阳到洛阳这条漫长的战线上。

安禄山起兵之初的强悍,的确让大唐王朝大跌眼镜。

他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之时,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放在心中,七天之后,唐玄宗才下令在洛阳前沿一带构筑防线。

  • 第一道防线: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镇守统兵陈留
  • 第二道防线:封常青前去洛阳募军六万,统兵镇守洛阳
  • 第三道防线:高仙芝为统军副帅,统领五万大军前去镇守陕郡

这也意味着,唐军所谓的三道防线并不牢固,几近都是临时拼凑的大军,根本没有实力和安禄山的大军真正抗衡。

除了这三条正面防线,唐玄宗还下令在朔方、河东两地再度构筑防线:

  •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统领军队镇守九原
  • 羽林将军王承业统领军队镇守太原
  • 金吾将军程千里统领军队镇守潞州

而唐王朝在后期之所以能够顺利反扑安史之乱,也正是因为河东、朔方这两块战略要地。

安禄山的十五万大军迅速南下猛扑洛阳一带的军事防线,陈留、洛阳、陕郡的军事力量接连被破,燕北军团直扑潼关。

潼关以前的燕北军团是最为风光的一段时间,也是战斗力最为彪悍的一段时间。只不过安禄山大军战斗力的彪悍并非真正的彪悍,而是因为反叛的速度够快,也够猛烈。

安禄山所统领的燕北军团,大唐王朝的大军几乎都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顺利击垮。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反抗,而是没有时间进行正面的对抗战役。

安禄山大军在被困于潼关之后,因为他所统领的燕北军团长驱直入,后方大本营很快就受到了威胁。

颜真卿、颜杲卿两人迅速在堂邑、平原郡两地建立反抗势力,就连清河郡一地也加入了反抗。安禄山只能调集大军反扑后方战后,防止自己的大本营范阳和洛阳两地被强行切割,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极为致命。

这段时间,安禄山的大军并没有顺利攻破潼关,十几万大军都被阻挡于潼关之外,

潼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想要攻破这里颇为艰难。

总而言之,安禄山的大军之多一之所以能够在范阳---洛阳这条战线上疯狂横扫,几乎有如犁庭扫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行军速度足够快,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应速度也足够缓慢,给与了安禄山挺兵急进的良好机会。

唐玄宗的表现,可谓是安史之乱初期最大的败笔。


历史总探长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安禄山?还强悍!瞅着这几个字,俺从心里就不同意,这应了那句老话了,安禄山那叫屋檐下晒大葱,整个就是叶烂皮干心不死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道了:“你这说的是啥呀?安禄山之乱那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他不强悍?难道你强悍?”

话不能这么说,咱说啥这都得摆事实讲道理不是。

俺说这话,肯定有俺的道理,安禄山他起兵造反,压根就没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

但他带来的影响确实是巨大,历经八年咱大华夏一半的土地算是遭了殃,这其实不仅仅是大唐王朝的一个转折点,您要是把这事搁到咱大华夏整个历史进程中,你会发现这事,他也是咱大华夏从开放转向保守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危害是巨大的,但还是那句老话,他压根就没有获胜的希望。

咱今天开聊这事,就从这双方大头兵的数量,质量和那局势来分析这事。

那么开头之前,俺插句嘴,如果没有那神助攻唐明皇李隆基,他蹲后边瞎胡闹,安禄山早被按趴下了,那里让他这么嘚瑟。

唐明皇李隆基这人挺好的,总的来说还算的上是个明君,他唯一的毛病就是活得有点久了,最后糊涂了。

好了,咱就开始摆事实讲道理来说这事。

咋说呢?安禄山这二百来斤的大胖子,你都想不到那身段不仅灵活还特别的柔软,跳个胡旋舞,都不带喘气的。

也许是感觉自己的资本挺厚实的,这不在755年十一月的时候,这肩膀上扛着范阳,平卢和河东三节度使职位的安禄山,这就开始起兵造反了。

但他自己个都没有想到,一年多一点时间,也就是在757年正月的时候就被自己儿子给干掉了。

打这开始,似乎就形成了一个魔咒,他儿子史思明,四年后也扑了他老爹安禄山的后尘,也被自己的儿子干掉了。

意不意外?照俺说,这不是啥意外,他们要造反但凡有一丢丢的希望,也不会出现这种儿子杀老爹的局面。

好了,这是从宏观上略微的说了一下这事,咱现在就从军队来描述一下。

话说大唐王朝他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吐蕃和突厥,那么为了防备这俩人对咱大唐王朝起啥歹心,这不就搁西北,西南这块,设置了五大节度使——安西,北庭,拢右,朔方和河西。

这五个人手里的大兵,掐头去尾二十五万,就这些军队占比全国达到了一半还多。

而安禄山虽然肩膀上扛着三节度使的名号,但他的军队也就是十四万多一点,这占全国的一半的一半。

说道这里估计喜欢这段历史的小伙伴要说了:“不对吧!安禄山的军队号称二十万,您这少了六万!”

瞧您说的,您自己个都说了,他是号称,这是虚的,对外宣传的一个口号,有水分,没那么多。

当年曹操手里边就二十万人马,对外吹牛是八十万,这其实就是一种策略或者叫计谋罢了。

那么安禄山他的军队大多都是胡人,你比方说,契丹,室韦等等是这帮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瞧!游牧民族,搁冷兵器时代天生的骑兵,这还不强悍?”

您这话要是单拿出来,是这么个理,但这话要搁到大唐王朝,这就不是理了。

大家伙也知道,咱大唐王朝是唯一一个不依靠长城,依靠手中的唐刀建立防御圈的朝代,所以他的士兵的强悍那不是一星半点儿的强悍。

这么说吧,军队的强悍,这和他的战斗经历有一定的关联,军队是越打越强,因为不强的早被打没了。

这理大家伙都认可吧!

好咱就说说大唐王朝最为强悍的五个节度使手底下那二十五万大兵的素质。

咱也别往前了说,就说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四十二年之间,就那五个节度使,一共对吐蕃发动进攻是二十六次,对突厥这块是十二次,还有那个头小一点的契丹用兵多达十一次。

您自己个把这些数字加起来除一下四十二年,得这平摊下来,每年一次多一点的次数。

咋样?打的不少吧,对手还都是强悍的主,所以这些个军队质量和安禄山那胡人组成的军队,至少是不相上下的。

想当年,安禄山造反的时候,还想拉着哥舒翰一起蹦跶,结果哥舒翰压根就瞧不上这安禄山。

要知道哥舒翰他可是拢右的节度使,就是刚刚说的五大节度使之一啊!

那么为嘛开头的时候,安禄山起兵造反,那架势估摸着有点势如破竹的感觉。

这就得说安禄山的心眼太多了,老天爷给了他这机会。

话说一般开战,这都得挑个时间啥的,最最不应该的就是挑冬天。这天冷开战,对谁都不好,很少有人这么干。

而安禄山就偏偏这么干了,挑的时间是十一月。为嘛是这个时间点呢?

简单因为五个节度使里边的大将,都没在当地,回京了。

你比方说鼎鼎大名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被唐明皇李隆基拉到京城公干。

那拢右节度使哥舒翰,搁京城里边养病,还有那封常清也回京述职去了。

而河西朔方的节度使是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这人可有点冤,人家就没有造反的心,后来被哥舒翰给诬陷了一把,蒙冤被杀,这有点可惜)

您就说吧,就这机会好不好?对于安禄山来说,这局势稍纵即逝,回头就找不到了,所以他就挑了这个时间点上造反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群龙无首的局面,所以安禄山这才能够嘚瑟一段时间。

最简单的例子,这事折腾到了757年的时候,安西那陌刀军和回纥骑兵大破安禄山六万大兵。

这就是明摆的事,如果那节度使都在任上,安禄山?起兵造反?分分钟钟就被按趴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难道中原地区就没有唐兵了吗?将领都回来了,弄他呀?”

到是想,问题是中原地区的士兵,这都有点子荒废了,多少年没打过仗了,认的锄头认不得刀了,说不好听点,穿个盔甲都费劲。

就他们打仗,野战就算了,蹲在城墙上防守还凑活。

这不后来封常清带着六万大兵,拍着胸脯保证几天之内就拿下安禄山,结果拢共打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惨。

这到不是说封常清吹牛手艺不行,是他把中原地区的大兵和西北这块的大兵看成一样的水平了。

这也是封常清来打这仗,换个人上去带着这帮子大兵,第一仗就得溃败了,还打第二次,第三次,想多了吧!

这不后来封常清带着残兵退入潼关,这就开始死守,那么安禄山就那封常清没辙了。

而且这会封常清还得到了高仙芝的助力,就这两员大将搁着一顶,安禄山想进入关中,拉到吧,该干嘛干嘛去吧!

而这个时候,郭子仪已经攻克了山西右玉县,这还不算还把安禄山派去救援的薛忠义给揍趴下了。

这北边,南边都保不住了,被大唐王朝的大兵拿下,蹲在河北的颜杲卿、颜真卿一瞅局势不对,也开始抽家伙准备揍安禄山。

就这局面把个安禄山气的,好悬没吐出血来,但史书上记载快气的晕过去了。

这局面是不是挺好的,只要在坚持坚持,把个安禄山装口袋里就没啥大问题了。

结果安禄山这命里的贵人出现了。

谁呀?还能有谁,一把手把安禄山愣是提到现在位置上的李隆基啊,这位仁兄直接就把高仙芝和封常清给弄死了。

这骚操作,那叫个秀气。接着李隆基一脸严肃的命令接手的哥舒翰,一定,肯定,必须得冲出潼关和安禄山来一次面对面,硬碰硬,刀对刀,枪对枪的厮杀。

开头咱不是说了吗?这帮子中原地区的大兵,野战?哎!搁城头上打个防御战还行,野战还是算了。

那么蹲在后边的李隆基一脸严肃的蹲在龙椅上,瞅着潼关的方向,就等着胜利的消息。

结果这等来的是,全军覆没的消息,哥舒翰被自己个手下给绑了丢给了安禄山,这一下子就把个唐明皇李隆基给震到了。

而安禄山,这开头已经陷入了绝境,这会被李隆基自己个打开了一个口子。

那么没得说了,挥刀子就去找李隆基的麻烦。

这一家伙把个李隆基吓的,这就准备亲征啊,一帮子大臣压根就不信。这不后来李隆基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从长安里边跑了出来,这一路走下来,一帮子将士,越走越憋气的,这口气到了马嵬坡可就爆发了。

一个兵变就把杨玉环的哥哥,那个奸相杨国忠弄死了,跟着又弄死了杨贵妃。

接着李隆基的帝位也丢了,他自己个成了太上皇,儿子成了皇帝。

支持安禄山的贵人退居二线,那么安禄山就得不到一个好了,局势是每况愈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军队为何如此强悍?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对唐军的攻击。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携雷霆之势,凶神恶煞,千里绝尘,几乎无人能敌。叛军之所以如此强悍,主要是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疏于战事,唐军几乎没有战斗力。

唐朝自从经历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风华!

再到武则天的进一步巩固朝政。

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天下太平!可以说是多年了一片升平之势。

无论是边境守卫,还是京师防护,都是松懈到一点都没防范,所以听到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最大的反应就是震惊!震憾。很多州县一听到叛军来攻,几乎没抵抗,而是望风而逃,弃城而去。



二,仓促幕兵上阵,几乎没有战斗力。

面对朝臣奏请,唐玄宗初初不相信安禄山会反。

直到叛军攻下唐军多处城池后,唐玄宗才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坚守洛阳,任命荣王李琬东征。毕思琛在东都洛阳募兵。而封常清在长安募兵!

由于征来的兵都是没有经过训练,就匆匆派上战场,面对一路斩杀而来的叛军挟胁得胜之势,几乎没有抵抗力,一溃而败!



三,不停练兵,安禄山做了充分准备!

其实,在唐玄宗重用安禄山时,就是想以胡制胡。

狡黠的安禄山当然知道唐玄宗的用意。所以表面上对唐玄宗尽显忠心,喑中已生异心。

特别是每年被邀请到京城长住的安禄山,看到了唐玄宗巍巍皇权的诱惑,还有杨贵妃绝色佳人的诱惑,就加强自己属下的土兵练兵,力求成犲狼之师,提高战斗力!

所以,在安禄山的一声令下,久经训练的士兵开赴战场异常的骁狠。战斗力强悍。



由此可见:安禄山的有备而来,跟毫无半点防范的唐军开战,就像狼和羊一般。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主要是唐玄宗的三个失误导致的结果。

失误一、“强枝弱干”政策导致唐朝边防军战斗力剽悍,内地和中央的防务形同虚设。

众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产后,为了抵御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为了更好的强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宝十节度”。

当时,十大节度使本来就有兵有权有钱,节度使麾下的募兵战斗力本来就比没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内地驻军要强。而唐玄宗还生怕节度使的权力不够大,在边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给节度使们从内地调兵员过去。这完全就是火上浇油,糊涂到了家。

这一点,有诗证史。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经写过一首八言绝句诗,把唐玄宗强枝弱干政策描写的清清楚楚。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

高适当时担任封丘县尉,封丘在河南。而高适当时收到的一个任务是押送本县的农民到清夷军(安禄山麾下的一支部队)服役。边疆节度使本来就有钱有权,能自募兵,而唐玄宗还把内地的青壮年送到边疆,强化边防军。如此明显的强枝弱干政策,一旦当边防军造反了,内地的老弱病残驻军又怎么可能打得过?

失误二、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

节度使兵强马壮,造反条件成熟,唐玄宗对此也不是没有防备,比如曾经掌握四个大藩镇的王忠嗣因为与太子李亨交好,就被唐玄宗找茬处死了。不过自王忠嗣死后,唐玄宗对安禄山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让他身兼了三镇节度使。

三镇节度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说,安禄山造反,任何一个节度使都不是他的对手。

当时虽然安禄山的部队只占到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约22万人,加起来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是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

单个拎出来,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如果说,唐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一个藩镇造反,周围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完蛋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让他掌握了河北、辽东和山西的兵马。

前面说了,内地防务本来就形同虚设,再加上安禄山地盘够大,实力够强,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潼关以东没人能制约他,仅不到一个月时间,黄河以北便完全陷落了。

失误三、唐玄宗近乎于白痴的微操作犹如神助攻一样,帮助了安禄山。

唐玄宗有哪些“神助攻”呢?细数一下。

①: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怀疑是有人恶意造谣。并且唐玄宗反复强调,说安禄山是他的干儿子,不可能会他的造反。正是唐玄宗的犹豫,使得唐军错过了整顿部队反击的最佳时间。尤其是抽调最精锐的河西军东进。

②:安史叛军杀过黄河后,唐玄宗紧急任命回朝述职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到洛阳平叛。

封、高二人都是盛唐名将,唐玄宗调他们去平叛,理论上是非常合理的。但问题是,玄宗早先错过了调兵遣将的最佳时机,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实际上都是光杆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现招的,基本没有战斗力。

这个时候,封常清和高仙芝吃败仗是在所难免的。唐玄宗必须要给予他们信任才行。然而唐玄宗却并没有这么做。他在洛阳失守之后,杀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使得唐军临战前就折损了大将,士气就先崩溃了。

封、高二人被杀后,安禄山在洛阳简直要笑死了。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干,唐玄宗确实是老糊涂了。为了鼓舞士气,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与唐朝分庭抗礼。

安禄山称帝的那天,是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仅仅才过去了40多天。



③:听说安禄山居然称帝了,唐玄宗的气的要死,表示自己要亲征,要亲手宰了安禄山那个胡种。可玄宗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敢真去。所以就让人暗中请当时在长安闲居,腿脚不太好的哥舒翰上前线。而哥叔翰根本不想去,他是被杨国忠的嘴炮反复轰炸,脸上挂不住了,才勉为其难答应的。

去之前,哥舒翰提了要求,说前线的事情由他说了算,朝廷不能干预。玄宗为了让哥舒翰尽快出征,当时就答应了。然而真当哥舒翰去了之后,唐玄宗反悔了,他是左一道圣旨,右一道圣旨,反复催促本来就信心不足的哥舒翰出战。后来唐军在灵宝惨败,固然哥舒翰要负主要责任。但唐玄宗的锅也只能让他自己背。

④:弃长安而走,助长了叛军的气焰,暗助安史叛军的威名达到了顶点。但从后来唐肃宗指挥河朔藩镇精锐和回纥军反击来看,安史叛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说,正是因为唐玄宗的几次瞎指挥导致了唐军前期莫名其妙的几次惨败,才给人一种安史叛军十分彪悍的印象。而实际上,叛军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强悍。


Mer86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从河北打到河南,攻下唐朝东都洛阳,然后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燕。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攻打潼关,被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阻挡在潼关在将近半年。唐玄宗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兵决战,结果哥舒翰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部下绑在马背上投降了安禄山。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惶出逃,安禄山大军占领首都长安,时间是756年6月。

安禄山从起兵之日到攻下首都长安仅仅用了半年,一路势如破竹,唐朝中央军一触即溃。安禄山的军队真的那么强悍吗??

其实并不是安禄山的军队强悍到了所向无敌的境界,而且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内地兵力不足,守备空虚,而且内地军队军备松弛,不堪一击。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守外虚内,边镇兵力高达50万,安禄山一人就掌握183900人,而且久经沙场,都是能战之兵;守卫中央的军队却不足9万,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所以战争一开始中央军接连战败,大片国土沦丧。

第二,唐玄宗年老昏聩,轻信谗言,自毁长城。

安禄山起兵后,当时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在长安述职,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长安养病。这三个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论军事指挥能力比经常挑起边衅杀良冒功的安禄山强很多。

可惜唐玄宗先是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谗言直接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毁长城。后来又在杨国忠的鼓动下强逼哥舒翰主动决战,结果大败亏输,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好仓惶出逃,奔向四川。最后在马嵬驿大将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已经快打到叛军的老巢了,史思明屡战屡败。安禄山急得不知所措,结果唐玄宗的神助攻让安禄山摆脱了困境,否则安史之乱也不会持续八年了。






老宗说历史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也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而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其实,唐朝的由盛转衰乃至最后的灭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归于唐朝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大。

在唐玄宗中期,发明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叫十节度使制度。而藩镇的最高领导者节度使,因为掌管着一方军政大权,所以导致这些节度使们拥兵自重。

慢慢的有了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最终,颠覆了大唐的政权。

而最开始的节度使的权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仅仅一个节度使,还是无法跟中央去进行对抗的。

只是在后来为了对抗游牧民族,就出现了一位将领,同时任好几个节度使的情况。安禄山就是因为身居三个重镇的节度使,所以拥有20万大军。

那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大军为什么如此的强悍?

一、安禄山叛乱经过长期的准备,军队训练,粮草储备

1、高筑墙广积粮,暗地部署兵力操练兵马!

在设置节度使初期,节度使还是比较可控的,因为当时的节度使只有统兵的权利。到了后期,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中央又逐渐将地方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交给了他们,这让身兼多个节度使的安禄山抓住了机会。

因此,安禄山在当节度使的时候,不仅在所管辖的区域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还招兵买马,储备许多精良的兵器。

所以,安禄山依靠财富力量,强化了军队的实力和武器装备。

2、安禄山收买唐玄宗身边的人,为自己反叛掩人耳目!

自从唐玄宗赶走了贤相张九龄后,唐玄宗便开始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所谓的亲小人,远贤臣便成为他晚年政治生活的写照。

而当安禄山还是一方节度使的时候,凡是从他管辖区域经过的朝廷官员,他都会很大气的赠送这些官员大笔金银。

毕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些得了好处的官员,不时的会在唐玄宗面前,为安禄山歌功颂德。长此以往,唐玄宗对安禄山产生了好的印象!

安禄山知己知彼、胆识过人,以至于杨国忠曾多次告诉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都不相信。

二、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会反叛,对此没有迎战准备。

1、安禄山讨好唐玄宗,为自己争取训反叛时间!

当初,安禄山以他个人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并让他担任的是节度使的职位,又拥有很大的兵力和权利。

而对于地方节度使,招募的兵只忠于地方节度使。所以,到了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利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多。导致这些节度使手下的兵,都不听中央的调遣。

我想唐玄宗到最后都不敢相信,自己一直信任的安禄山最后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2、安史之乱,京城无兵可守,地方又不敢反抗

怪就怪唐玄宗一味地想要开疆拓土,把突厥和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盘攻下来之后,就派了国内的大部分主要兵力驻扎在边关,这就导致京城的兵力非常少。

所以守护京城的兵力不到8万人,而安禄山拥有20万人,在数量上就已经是劣势了。

再到地方,为什么地方不敢反抗?

像王忠嗣本来是能够牵制安禄山的,只可惜唐玄宗太信任安禄山了,以至于后来把王忠嗣给撤换了。这对于地方来说,如果阻止安禄山的行为,没准会落得跟王忠嗣一样的下场。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地方哪里敢反抗呢?

三、唐朝军队作战素质不如安禄山的叛军

1、安禄山的军队边境作战有经验,单兵素质高,能以一当百!

安禄山的军队久经沙场,又多年在边关进行磨砺,战斗能力十分强劲。再加上安禄山的训练有素,所以安禄山的军队整体素质都非常高。

相较于守卫京城的部队,因其唐朝一直处于太平,导致京城的守卫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打仗。因此,守卫京城的军队与安禄山守卫边关的军队,也就不能同日而语。

2、唐朝官军盛世之下贪图享乐,最终误国!

唐玄宗因为贪图享乐而荒废了朝政,无心管理朝事,缺乏向上的精神。所以引来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而此时的唐朝军队虽然有一定数量,却丝毫没有战斗力。

况且,当时唐朝军队的很多士兵都是临时征召的,即便唐朝的军队有着优秀的统帅,也无法与安禄山训练有素的军队想抗衡。

综上所述,从安史之乱可以看出,唐朝虽然表面是一片强盛,但是唐玄宗因晚年怠慢朝政问题,导致唐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使整个唐朝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藩镇割据局面越来越明显。

而安禄山能够起兵,迅速就打到了洛阳、长安,也跟他个人善于逢场作戏、性情狡诈相关,再加上唐玄宗又喜欢好大喜功,才信任像安禄山这样的人。


秋原历史


唐代营州枊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安禄山在对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以一身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控制了经济文化素称发达的河北和河东地区。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钱粮。奏请提升许多胡人为大将,延请不得志的汉族地主做幕僚。

天宝十二年(755年)冬,安禄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从范阳起兵反叛,带领所部由同罗,奚,契丹和室韦人组成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南下,欲推翻唐的统治。

安禄山的军队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渡过黄河,进到洛阳附近。唐玄宗命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抵御,又在长安募集市井子弟和无业游徒,与原有少量唐军共五万人,由高仙芝带领,屯驻陕州。这些人没受过军事训练,在武牢关和洛阳城下接连打败仗。

唐玄宗杀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哥舒翰为统帅,后仍败,丢潼关,长安震动。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人民纷纷反抗。叛军遭受挫折,内部矛盾加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唐军集中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军队,又借回纥兵,夺回了长安和洛阳。直到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才被平息。

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是因为唐王朝承平日久,唐玄宗宠信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不理朝政。唐诗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加上唐王朝疏于防范等,致使安禄山坐大,终于酿成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皖北隐士


这就好比久经沙场的武夫和市井商贩之间的决斗。

临时招募的唐军不堪一击,进一步突出了叛军的强悍。

1.安禄山掌握的精兵数量为天下诸节度之首

安禄山同时兼任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兵马高达十八万,这还只是上报给朝廷的数量。

加上背着朝廷私自招募的胡汉健儿,实则总兵力早已突破二十万。

二十多万精兵,什么概念呢?天宝十节度,也就是唐朝边镇总兵力的数量六七十万,安禄山兵权占三分之一。

从地理上看,安禄山假如造反,可以及时援救的只有朔方、河西、陇右三镇节度使,安西、北庭、岭南三镇节度使离得太远了。

而剑南节度的常备正规军呢?

早在天宝十年和十四年两次大规模讨伐南诏战役被杨国忠败光了,阵亡的军队中包含大部分常备军和临时招募的壮丁。

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

2.唐朝中央及地方部队=乌合之众

中原内地,自唐王朝统一再到玄宗天宝年间,长达百年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百姓几代人不知烽火。

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度,和平时期当自耕农种地,并且轮流宿卫京师长安。遇到前线战事征召,就放下锄头到当地折冲府报道,集结出征。

自高宗起,在土地兼并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府兵制度走向瓦解,唐朝开始全面实施募兵制度,中央与边镇之间的内重外轻的局面被打破。

大唐的兵权转为外重内轻的情况下,就算他安禄山不反,冒出个节度使造反是早晚都会发生的祸乱。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那有人就要问了,京城中的禁军部队呢,不是四方挑选的精锐吗?但是唐朝可不是宋朝。

负责宿卫的精锐府兵大量逃亡后,缺乏安全感的京师不可能不留重兵防卫。

玄宗开始启用"彍骑"制度,从关中各州郡子弟中挑选十二万人组建宿卫部队,每年宿卫长安两个月。

(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二番,命尚书左丞萧嵩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彍骑"。

可惜彍骑制度在推行十多年后,撑到天宝年间同样走向瓦解。

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带动军事制度腐败,折冲府的官员“假人为童奴”,也就是把卫士借给亲友充当奴仆,导致社会声誉败坏,卫士的地位一落千丈,至于声誉差到什么程度呢?

“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

府兵没了,彍骑也没了,玄宗李隆基沉迷酒色,宠信奸相杨国忠,自觉天下太平。

周边四夷都被大唐帝国压制,建立新的宿卫制度这事,玄宗并没有放在心上。

“千乘万骑西南行,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起兵河北的消息传来,唐王朝只能匆忙打开府库拿钱帛招募市井之徒上战场。

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皆不能受甲矣”,开什么玩笑,一群铠甲都穿不了的新兵蛋子去平叛?

驱动没有任何训练的乌合之众与叛军的百战精兵正面对阵,结局可想而知,战场上或许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以荣王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之,统诸军东征。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曰天武军,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除了中央和边镇的常备军外,地方上每郡设有团结兵,主防范流寇盗贼,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平时会有军事训练,上不了前线,实战经验为0。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真正临阵开打之际,竟有士兵被叛军的鼓角声吓的自城头坠落。守城如此,更别提野战,乌合之众根本没法打。

安禄山引兵向荥阳,太守崔无诐拒之;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

唐朝河北二十四郡,被叛军杀的势如破竹,安禄山起兵之突然,除平原太守颜真卿察觉胖子胡人有异志秘密招募壮士、储备粮食外,其他诸郡毫无战备。

多数望风投降,据城死守者最多能抵抗数日,接下来就是叛军血腥屠城。

不是二十四郡无忠臣,而是叛军势头太大。

张介然至陈留才数日,禄山至,授兵乘城。众忷惧,不能守。庚寅,太守郭纳以城降。

3.安禄山胡汉铁骑皆是百战之兵、百战之将

安禄山座下最强悍的部队要数“曳落河”铁骑了,“曳落河”胡语是壮士的意思。

身为封疆节度使,安禄山与同罗、奚、契丹诸多邻近异族交战十多年,收降俘虏颇多,专门挑选其中骁勇中的骁勇八千人,号称以一当百,为安禄山嫡系精锐。

另外,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这些等等无不是跟随安禄山身经百战的良将,战场经验丰富。

十五万叛军部队皆是精兵强将,很快就用野战表明了所向披靡的战斗力。

不到一个月,叛军轻易渡过黄河,逼近东都洛阳。唐朝西域名将封常清据守虎牢为叛军所破,五战五败。

注意这句“以铁骑蹂之”,强大的胡汉铁骑可以轻易冲破唐军军阵,疯狂蹂躏没打过仗的唐军。

新招募的唐军能在大败后不溃败,并且重新组织起防御已经表现得非常优秀。

换上其他水平一般的将领指挥,搞不好未战先溃,封常清指挥得当,不愧为一代名将。

禄山声势益张,以其将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

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馀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

4.朔方兵是前期的平叛主力

靠这些临时招募的商贩兵平叛不现实,安史之乱前期胜仗还是凭借郭子仪、李光弼所率的朔方精兵。

至于唐军的全面战略反攻,是等到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四个军区精锐主力完全抵达关中,唐肃宗李亨才有把握下令收复长安。

燕赵之地自古多精兵,叛军战斗力无可匹敌,香积寺决战实际上是唐军险胜。

而且唐军已经占了兵力优势,为步骑十五万,叛军只有十万,另有4000回纥骑兵助阵唐军,莫不是前军大将李嗣业力挽狂澜,幽州铁骑几乎要冲破唐军前部,胜负很难说。

安禄山攻破东都后不久,李光弼受诏以“蕃、汉步骑万馀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险要井陉口收复常山郡,意在绕后切断叛军河北补给线,攻取叛军老巢范阳。

被夺取的河北二十四郡不断给前线叛军提供兵源和粮草补给。

李光弼于常山城下击退史思明的骁骑,郭子仪至朔方征兵来援,史思明连战连败,退守九门。

子仪引兵自井陉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与光弼合,蕃、汉步骑共十馀万。甲午,子仪、光弼与史思明等战于九门城南,思明大败。

嘉山之战,郭李二人联手把史思明杀的怀疑人生,斩首叛军精锐四万级,俘虏千余,史思明单骑狼狈逃命。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不,没有单骑,马都没了,光着脚丫子狂逃。可见败的有多惨。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

安禄山对这场战役充满期待,深知此战关乎河北根本之地,专门抽调各路精锐拨给史思明。败报传来,在洛阳的安禄山气急败坏。

此时天下局势对唐军是非常有利的,叛军西面为潼关天险所挡,南面、东面为鲁炅、张巡所阻,已成“困兽”。安禄山甚至起了放弃洛阳,逃奔老巢范阳的想法。

一旦退回范阳,叛军的大势已去。

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郭李二人眼看就能切断叛军与老巢范阳的联系,进一步攻破范阳,叛军军心动摇,自然必败。

安史之乱能拖八年也是玄宗自己作死,非要强令哥舒翰领着乌合之众出潼关迎击叛军,哥舒翰拍着胸膛大哭,不得已出战,结果为叛将崔乾佑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潼关失守,长安危急,郭李二人不得不放弃胜利果实,后撤回援长安,短期内平定叛乱无望了。


谱写历史长歌


安禄山举起造反大旗后,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入洛阳,并在那里称帝。半年就攻进长安,把唐玄宗撵得慌不择路往四川跑。

说起来,地方上造反要攻入京城,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七国之乱”就没有成功,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也打了长达四年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安禄山打起来却那么容易,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唐朝的陪都洛阳呢?

(安禄山剧照)

我认为,安禄山之所以打起来那么容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京城无兵可守。

当时唐玄宗一味地想要开疆拓土,把突厥和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盘攻下来。因此把国内的主要兵力都囤积在边关。拱卫京城的兵力非常少。

安禄山起兵的时候,由于他自己掌控着三个军镇,因此有差不多20万人。而守护京城的兵力不到8万人,在数量上已经是劣势。

除了数量上处于劣势外,战斗力方面,守卫京城的军队与安禄山守卫边关的军队也不能同日而已。安禄山的军队久经沙场,是多年在边关经过磨砺的,战斗能力十分强劲。而守卫京城的部队,却由于唐朝承平的时间太长,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打仗。

这一点,也让后来的宋朝因此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他们把兵力的部署反过来,在京城囤积了数量众多,同时战斗力强劲的禁军。在边关地区,则是数量较少,战斗力较弱的厢军。当时宋朝边关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辽宋金蒙虎视眈眈,而宋朝竟然还要这样分配兵力,由此可见,唐朝“安史之乱”兵力部署,以及后来因此造成的藩镇割据的教训,有多么的深刻。

(唐玄宗剧照)

其二,地方不敢抵抗。

安禄山起兵后,就算地方上有很多节度使,但是这些节度使其实不敢阻挡,不敢抵抗。为什么说地方上的节度使不敢抵抗呢?

因为唐玄宗一直非常喜爱安禄山,信任安禄山。很多大臣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禄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肯定会造反。但是,唐玄宗一直不信。不但不信,而且还惩罚了那些说安禄山坏话的人。包括唐玄宗自己的养子王忠嗣。

王忠嗣是一个可以真正抑制安禄山的人,如果他没有被撤职,用他来牵制安禄山,安禄山未必敢造反。用一个将领来牵制另一个将领,这是古代君王们经常用的办法。作为很懂得帝王术的唐玄宗来说,照理他是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的。可是,唐玄宗竟然不这样做,竟然把王忠嗣给撤换了。唐玄宗这样的举动,只能表明他多么信任安禄山。

既然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因此,如果地方上的官员们阻止安禄山,说不定又会惹得唐玄宗不高兴,说不定又会走到王忠嗣那样的下场。这样一来,谁还敢对抗安禄山呢?因此安禄山一打过来,大家都赶紧投降或者归顺。

(杨国忠剧照)

其三,信息极不对称。

之所以说信息极不对称,是因为安禄山造反,他是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进行的。

杨国忠是一个奸臣,这样一种判断,早已深入人心。唐玄宗受到杨国忠兄妹的迷惑,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或者说杨国忠这个奸臣,已经把唐玄宗控制起来,让唐玄宗得不到自由。这样一种认识,也早已经深入人心。

现在听安禄山宣称,他举兵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他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是唐玄宗暗中授意他这样做的。就相当于当年汉献帝给刘备送衣带诏,让刘备举兵杀掉曹操一样。唐玄宗如果受到了杨国忠的控制,他让安禄山举兵进京“清君侧”,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个时代,一般的老百姓,是接受不到什么信息的。他们对高层的政治斗争,也完全不了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安禄山宣称他是正义的,他是受皇帝委托的,他是在做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大家也都会相信他。因此,当安禄山打来的时候,经过安禄山一宣称,老百姓当然就不会去抵抗,甚至还会投奔到安禄山的队伍中去。

总之,安禄山之所以起兵之后,迅速就打到了洛阳、长安,也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不过后来,等地方上的节度使明白怎么回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举起抗击的大旗的时候,安禄山打起来,就不再那么容易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大唐王朝的虚假繁荣,在“富庶,强盛”所掩盖下的大唐王朝,彻底暴露出了自己的虚弱,腐朽,落后,自此由盛转衰。安禄山的叛军从渔阳起兵到大唐王朝的国都失陷,不到半年时间,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不过如此。

大唐王朝,为何能够被叛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轻易击垮?要知道,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大唐王朝给世人的感觉,就像一位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即使偶有失败,也能迅速恢复,不至于连家底都丢。难道安禄山的军队真的是神兵下凡,不可阻挡吗?

非也,不是安禄山太强,而是大唐自己太弱。

唐朝的军制在贞观到天宝这段时间内,曾经发生过变化。贞观年间,唐朝的军事制度主要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即寓农于兵的军事制度,充当士兵者平时在家务农,同时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战事需要则为兵,而负责招募士兵的机构叫做折冲府,同时这也是府兵的编制。但虽则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对外战争需要越来越强,所以府兵服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其逐渐向职业士兵演化。最终在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废除。而边境地区的士兵,由于长期作战的需要,所以数量越来越多,军队也逐渐私有化,与将领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严重。

因此,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军事格局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中央和内地因为承平日久,且府兵制瓦解,故而常备军数量长期较少;而边境地区的将领,由于对外扩张的需要,因此常年保持大量军队,尤其是东北,安禄山在不断对外开拓的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加入自己的军队,成为自己的私人部队,这些部队不听从唐王朝的号令,而唯安禄山之命是从。安禄山手下的士兵,不仅数量多,且战斗力强,因为其长期经受战争的打磨而战斗力远强于内地军队。

于是乎,当安禄山起兵之后,所到之处,防备空虚,士兵战斗力差,根本难以招架住他的攻击,不是投降便是战败。

所以,安禄山本质上是唐王朝自己畸形制度培养出的一个怪物,他的“强大”是唐王朝的羸弱衬托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