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河陇地区都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重返西藏


对于唐朝时期在河陇地区发生的战役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

河陇地区的重要性

河陇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它的主要位置包括了今天的甘肃、青海、陕西和新疆的各一部分地区,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在唐朝时期这个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要是占领了这个地区,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正是因为这一点,吐蕃和唐朝以及突厥等国在这一位置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争夺战。


主要有以下几场战争:

一、唐与吐蕃战争

在唐高祖时期,623年,吐蕃攻陷唐芳州(现在的甘肃迭部东南),这是唐朝与吐蕃的第一次战争。在唐太宗时期,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现在的四川松潘),不过被唐朝的军队击败了。不过,在贞观十五年时,历史上著名事件的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了,这使得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我们都知道吐蕃就是一个喂不熟的白眼狼,所以在唐高宗时期,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等地,此时唐朝的大将是薛仁贵,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

在678年,唐与吐蕃青海发生战争,唐军胜利,之后,唐朝就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也是一直不断,直到天宝十二年,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个时期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吐蕃趁虚而入,唐朝的都城长安危在旦夕,好在郭子仪吓走了吐蕃。从唐穆宗至唐末,唐和蕃的战争已入尾声。吐蕃此时已进入衰亡时期,但是唐朝内有藩镇割据混战,外有与南诏等的战争,也已经无力西进。

二、唐突厥战争

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唐与突厥所有战争的总称,这其中的战役包括了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而最终的结果是唐朝获胜,东突厥、西突厥灭亡。这里主要介绍几个战争:


渭水之盟,这场战争是由李世民打的,历史上总结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总有一些耻辱在里面。

阴山之战也是唐与突厥的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唐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而随后在657年,又击败了西突厥。

三、唐击吐谷浑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时期,吐谷浑拒绝向唐朝纳贡,被李世民派出的李靖等人给打的灭国了,吐谷浑的可汗伏允上吊死了。

四、唐灭薛延陀之战

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但是暗地里小动作不断,646年,薛延陀被唐朝军队击败,薛延陀灭国。

其他还有一些战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


你不知道的历史名人


本文五千余字,将为您讲述两场河陇地区不为人所熟知的唐军大捷,因为这两个战例记载于两封贺表之中,故本文也可名为为《两封唐朝贺表中,藏着三次不为人知的河陇大捷》。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唐军在河西、陇右连续大败吐蕃,当时中书门下省特意上表恭贺。

这份《西河大破吐蕃贺表》是这样写的:“臣等自今月以来,累见陇右奏大破吐蕃大岭青海等军捷书。前至日因奏事,陛下谓臣等曰:“吐蕃背恩,神人共弃。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今日王倕果奏,大破吐蕃鱼海及游奕等军,擒生斩级,并虏获羊马,不可胜计。窃观前后克捷,皆是特禀圣谋,密练骁雄,深讨凶寇。以寡击众,所向无前。天心与睿德合符,士卒与神兵叶契。九重制胜,动必有成;万里知来,见于未兆。一月三捷,千古未闻,品物同欢,何况臣等。伏望宣示朝野,编于史册。”——《全唐文》

从贺表行文可见,前两次奏捷之后,曾有一次君臣奏对。面对大臣准备上贺表的动议,李隆基

曾经神秘兮兮的装过一回X,让大臣们再等等,不日将有新捷报传来,到时一勺烩了!(“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可以很肯定的说,李隆基不会算卦,身边也没有算卦的高手,否则安禄山那死胖子绝蹦跶不到十四年后(755年),给唐朝来个“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那唐玄宗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贺表中“千古未闻的一月三捷”都是哪些战例。

高宗武后时期,唐蕃两国曾展开过多次血战,大家熟知的大非川、青海之战(承凤岭)均发生于此。武则天称制后,唐军在王孝杰、黑齿常之、娄师德的率领下打出了一系列反击战。

在西域,安西四镇六度易手后,凭借王孝杰冷泉大胜(论钦陵四弟战没)重归唐守。

河源(今青海省东部),黑齿常之、娄师德率领的唐军在良非川、白水涧大败吐蕃,八战八捷,乃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

李隆基继位后,唐蕃两国依旧战争不断,围绕着武街(今甘肃临洮东)、石堡城、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新城(今青海门源西)、河桥(今甘肃临夏)、松州(今四川松潘)等地展开搏杀。

但随着国力达到了鼎盛,唐军逐渐掌握了战场有优势,逐步开始向吐蕃占领区拓展。在此局面下,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始,吐蕃连续遣使请求合盟。

应该说哪个国家都缺乏战争贩子,尤其是在处于优势地位之下,当时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认为,“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

皇甫惟明却直言上奏,对玄宗说:“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在边军将务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钜万,何益国家!今河西、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永息边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旧唐书·吐蕃传》)

玄宗觉得言之有理,便以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促成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赤岭之盟

《旧唐书·吐蕃传》:“仍以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

皇甫惟明虽然是个主和派,但当他出任陇右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后,面对吐蕃军队的进攻,为保一方平安,却表现的极为强硬,毫不犹豫的进行反击。贺表中“一月三捷”中的第一胜,便是他打出来的。

天宝元年十一月(742年),吐蕃大举进犯陇右,皇甫惟明整军反击,在青海痛击蕃军。十二月二十七日,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来攻,皇甫惟明帐下骁将王难得,见蕃军中有一将领骑骏马佩宝鞍,左右环伺颇为嚣张,便断喝一声,匹马上前挑战,只数合挑于马下,斩其首。

《新唐书》:“(王)难得健于武,工骑射。天宝初,为河源军使。吐蕃赞普子郎支都者,

恃趫敏,乘名马,宝钿鞍,略阵挑战,甚闲暇,无敢校者。(王)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玄宗壮其果,召见,令殿前乘马挟矛作刺贼状,大悦,赐锦袍、金带。累授金吾将军。”

被王难得斩杀之人,乃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子郎支都。王子被杀吐蕃军队军心大乱,皇甫惟明趁势掩杀,斩首五千余级(一说3万)。

此战后,王难得勇悍之名遍传朝野。李隆基也挺逗,让他顶盔掼甲在长安大殿前来了个慢动作重放,直看得朝廷上下心花怒放。以至于,之后安禄山向玄宗推荐骑将都说:“此人不减陇右难得。”

“一月三捷”的第二胜,是时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王忠嗣,在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落和突厥间巧使反间计。

凭借三部落的协助,痛击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导致乌苏米施可汗,次年被拔悉蜜部所杀。此后,突厥再也无力北犯灵州。

此战虽不涉及吐蕃,但王忠嗣累功官至河西、河东、朔方、陇右四镇节度使,却都是在与蕃军征战杀伐中获得的。

《西河大破吐蕃贺表》中最后一胜,也就是让玄宗装了一把未卜先知的战例,是河西节度使王倕的鱼海、游弈军之战。

关于这场唐军少见的奔袭战,两唐书和通鉴中记载的极其简单,都是只有一句话,

“天宝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鱼海及游弈等军。”

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为唐军奔袭吐蕃后勤基地,虽缴获颇丰但并未固守。没有扩地之劳,让向来喜欢以攻城掠地为大功的史官兴趣寥寥。

但所幸,《全唐文》中收纳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书《河西破蕃贼露布》,让我们得以一窥此战的详细过程。

(所谓“露布”,即下通于上的一种文书。唐人封演说:“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樊衡所撰露布,即河西之战后所报的捷书。

樊衡为唐开元名士,天宝元年时为河西节度王倕的

幕府掌书记,鱼海之战从始至终他都是亲历者,因此才能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奔袭战,描写得如此传神。

《河西破蕃贼露布》全文太长,里面包含大量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辞藻,我只截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展示。

文章开篇后一套虚词挥舞完毕,便写道“我皇帝怒之,密发中诏,使乘不虞以袭之”。

这便可以清楚得知,长安城里君臣奏对之前,玄宗便以密诏的形式进行了军事部署,因没走朝堂宰阁的正常流程,群臣并不知情。

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气活现的表示,“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诏后,马上开始调动军队,因为这是一次深入敌境的破袭行动,他在选择部队时特意挑选了精锐骑兵,并以轻甲出战,增加部队机动性。(“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

这支蓬头、突鬓、剑服打扮的唐军骑兵(这种装扮有可能是模仿,吐蕃游骑以增加战役的突然性)出征后,战场的不确定性极大。

为此,王倕特意在可以穿越祁连山的八条孔道中,选择了五条比较近的孔道伏兵接应。

“臣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并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归的战略部署。(“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

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军镇开始实施戒严,唐军骑兵向

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北口汇合。

唐军临行前,王倕特意进行了战争动员,并严肃了战场纪律,出征无战果,领军之将当有“大刑”,有战果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尔岂不闻乎?天子之怒,伏尸者百万。将军之权,得专诛戮。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当我所战锋可断飞鸟,若不克于敌,逗留却行,汝则有大刑;虽克于敌,故道而还,汝亦有大刑。

十二月十二日,唐军穿越大斗拔谷进入吐蕃疆域,突进至新城南时,发现吐蕃守军已经焚烧了草场。

见此情景,唐将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军出击的情报。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唐朝边镇实施了戒严,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瞒过吐蕃细作是不现实的。

不过,吐蕃守军烧草的行动,反倒让唐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因为,焚烧草原增加进攻方后勤难度的方式,长期都是唐军的专利。每到秋防,河陇唐境的草原被烧的烟尘滚滚昼夜不息。

新城蕃军烧草恰恰说明,吐蕃军队人数不足心存畏惧。如此一来,唐军反倒信心高涨,不再理会驻守新城的蕃军,直接向南插,矛头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鱼海地区。

“十二日至。吐蕃已烧尽野草,列火如昼。诸将曰:‘贼果知备矣。’因蹑其烽燧,高揭旌旗,气雄雷霆,声疾风雨。”

唐军奔袭两日后,于十五日在清海北界遭遇吐蕃“游奕”二千余骑。

(“游奕”军,亦作“游弋”,意为无目标地巡游,其实就是巡逻兵。南朝时为中原军制,唐袭前朝旧制,吐蕃则学了唐的军事体制。

吐蕃游奕发现唐军马上结阵自保,一部分骑兵下马结阵,其余则在阵前阻滞唐骑冲锋。

唐军主帅安波主见状,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以先锋李守义领一千人骑兵突击,直接凿穿了吐蕃骑兵军阵大肆砍杀。

同时,唐军副将安贞领二百骑,李广琛领一千骑,左右侧击下马结阵的吐蕃军队。李朱师则领八百骑绕至后方包抄,与

张仁贤领的一千游骑兵追歼溃散的吐蕃军士。

“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两军游奕二千余骑。波主乃使先锋使大将军李守义领铁骑一千穿贼之中,取首而阵;又使先锋副使郎将安贞领铁骑二百摩贼之垒,斩馘而旋;又使中马军副使李广琛领勃律马骑一千攻其旁;又使节度总管李朱师等领兵八百骑亢其下,使右马军副使张仁贤以游兵一千敌其南北东西。”

青海北界的遭遇战,从日出战至中午,吐蕃游奕几乎全军覆灭,唐军禄得斩首二千余级的战果。(“则向之为寇,今已歼焉。自朝至于日中,凡斩二千余级。”)

十六日,唐军攻至吐蕃鱼海补给基地,与鱼海守军交战。

主帅安波主事先命副将傅光越于道路两侧设伏,然后让唐朝英诈败将吐蕃军队诱出,等到吐蕃军队进入伏击圈后,唐军矢石如雨而下,前后夹击将鱼海守军全歼。

“十六日进至鱼海军,千里烟尘,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军副使折冲傅光越设伏于便道,及交矢石,又使节度总管唐朝英等寇而伪奔。戎争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鲸于鱼海,坠封豕于鹿泉。”

此战后,唐军彻底摧毁了鱼海补给基地,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

同时,阵斩鱼海军大使

一人,生擒鱼海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游奕副使诺匝、副使金字告身拱赍、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及其他副将多人,并用吐蕃士卒的脑袋筑成“京观”夸耀武功。

“平积骸成京观,斩鱼海军大使剑具一人,生擒鱼海军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生擒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生擒游奕副使诺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赍,生擒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其余偏裨,难以尽载。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

就在唐军乐不可支的清点战果之时,吐蕃援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瞬间便将唐军重重包围。

“数获未毕,虏救潜来,在山满山,在谷满谷,顾盼之际,合围数重。”

吐蕃军队反应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蕃军的补给形式长期保持游牧部落的状态,出征时全族出动,青壮在前线厮杀,族中老幼在后方放牧牛羊供应军需。因此鱼海基地遭袭后,四周游牧的吐蕃部落军队,才能来的如此迅捷。

面对“满山满谷,重重围困”蕃军,估计唐军心里也有点懵逼,但已深入敌境,左右是死,反倒激发了将士嗜血搏杀之心。

“兵法所谓致之死地,今则是也。亦焉能陷于虏庭,辱明主之深料乎?”

在顶住了吐蕃第一次进攻之后,唐军趁夜色向西突围。突围之前,因担心俘虏有变将其全部斩杀,牲畜全部烧死。此后千里之路,唐蕃两军且战且走,七八日间交战三百余次。

“于是谋夫一心,战士倍力,择强弩长戟为外拒,寘辎重生级于其内。虽喜获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动而将变,且驱而斩之;其虏畜有力极而难致,则拥而焚之。候暮夜之时,望归路而突之。其初也,衔枚屏气,鬼神无声,既出而奋臂大呼,天地摇动。诸部将驰逐而元黄且战且行,一千余里。马无齕草之所,人无抔饮之地,共食冰雪,传餐糗粮。犹能夜盗虏之营,使自攻杀;朝拔虏之帜,争为致师。凡七八日间,约三百余阵。

合河(布哈河)之北,吐蕃大将莽布支以众军围堵,唐军拼死血战总算逃得生天。直到唐军先头部队,冲出建康西路峡谷与王倕汇合,阻滞追兵的后军依旧在和蕃军血战。

至合河之北,斩得二丈之绥,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归路。安波主惧其危迫,请救其后军,臣遂遣副使刘之儒等领后军二千骑迎之。

在安波主的请求下,王倕派军接应后军。莽布支见唐朝援军赶至,率军退却。

按说鱼海破袭战,打到这里就算完事儿了。唐军千里奔袭成功,给吐蕃以重大杀伤,又成功逃脱了堵截,全师而还,已算大捷全功。

但王倕还有点不满意,他思来想去总觉得,还应该再给莽布支留点念想。

他把安波主找来,对他说:“吐蕃军队撤退了,肯定不会料到咱给他来个梅开二度,你跟安思顺(时任洮州刺史,兼莫门军军使)一起去,争取擒了这老小子!”

“虏之去也,必谓我不能复,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顺反戈却入,必尽擒之。”

王倕拨了二千精骑给安波主,又令“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领一千骑策应。

唐军趁着夜色翻山越岭,选在凌晨人最困倦时突袭营寨。吐蕃果然没预料到唐军还会复来,惊恐之下大量坠下山崖,营中十不存一,又俘虏了持有金银告身的吐蕃副将三人。

“别差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等领精骑一千应之。分前麾,随间道,蔽山乘夜,晨压贼营。……(蕃军)以撞㧙而拥坑谷,以颓填而就拉拘,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银告身副使三人,斩首千余,俘囚二百余人,获牛马羊驼共三千余头匹、器械新物一万余事,谓我再克而虏再败矣。”

天宝元年的十二月的两次对蕃胜利,虽然并未让吐蕃伤筋动骨,但已经可以看出,凭借开元盛世29年的蓄力,唐朝在军政两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渐渐将高宗时期的颓势逆转。

随着,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等一干良将走上舞台,唐军迅疾展开了反击,在苦拔海、河源(今青海省东部)、洪济、大漠门、石堡城等地连续击败吐蕃。

至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唐朝已基本夺回了黄河九曲之地,将唐蕃边境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的地区。

此时,唐军实际上已经重新夺回了唐蕃国战的主动权,并在河陇、西域两个战略方向上,对吐蕃实施了空间挤压。

但随着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被拦腰斩断,那个辉煌豪劲时代,便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唐朝在河陇地区进行的战争只能用憋屈两个字形容。那些把灭东突厥、灭薛延陀的战争都安到河陇地区是没有好好看地图。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马谡失街亭,其实就是丢了陇山防线,致使中原大军可从关中地区大举进入,使得诸葛亮出祁山经略陇西称为泡影。这个地区大体包括甘肃、青海北部、新疆东部及内蒙的一小部分,陇右在今天甘肃东部及青海北部,河西指黄河以西,乌鞘岭以北部分,大白话就是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巴彦淖尔的乌梁素海地区和新疆的哈密地区。


如果把图上的1写成长安的话,估计就能明白陇西地区是多么的重要,类似一个哑铃,陇西即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陇西连接着右边的帝国基本盘和左边的广大西域(包括新疆、中亚、克什米尔),陇西一丢,别说丝绸之路就此断了,更是直接威胁首都长安,而广大的西域也会因失去了中原的支持而不能守。

于是,唐太宗以突厥袭击陇右为借口发起了对突厥的战争,战争主要是在广大的蒙古草原进行,而灭薛延陀是在北疆的阿尔泰山附近,与陇西差着十万八千里。


灭了东突厥征服西域后,唐的态势大为改观,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这时候威胁到陇西的就是吐谷浑(主要在青海一带)。隋炀帝时曾经御驾亲征吐谷浑,在今青海的门源县(门源的油菜花可是很漂亮的景色)大败吐谷浑,然后到张掖召见了西域诸王,西域归服。

隋亡后吐谷浑可汗复国,再次威胁丝绸之路的安全,于是太宗皇帝借口吐谷浑袭击凉州(武威)派李靖把吐谷浑征服了。看来可以高枕无忧了。

托塔天王,哪吒他爹

然而就在此时,处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开始崛起,松赞干布借口唐的属国吐谷浑阻挠了他向唐的求婚发兵20万袭击吐谷浑,太宗派由侯君集、牛进达指挥五万兵马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双方都以此见识了对方的力量。于是唐太宗答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进藏,吐蕃成为唐名义上的属国,曾经派兵帮助唐朝去征服西域的龟兹国(新疆的库车、轮台等地),出使印度的王玄策也曾借吐蕃、尼泊尔的兵横扫印度。直到松赞干布和唐太宗死后十多年双方都和平相处。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政权被权臣禄东赞掌握,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开始四处扩张。龙朔三年(663)吐蕃灭吐谷浑,之后转向西域大举用兵。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取安西龟兹(库车)、于阗(和田)、焉耆(焉耆)、疏勒(喀什)等四镇,于是高宗派薛仁贵西征,五万大军在吐蕃相论钦陵率领的四十万吐蕃军队的围攻下,在青海海南自治州共和县的大非川全军覆没。薛仁贵在打突厥灭高句丽时候仗打的漂亮,可是对吐蕃却失败了。在今瓜州(敦煌的一个县)还有锁阳城遗址,据说是当年薛仁贵兵困锁阳城,士兵们靠挖掘锁阳(很名贵的中药材,壮阳的)而坚持到援兵到来。

锁阳城遗址,更有名的是这个古塔,唐僧就是在这收了第一个徒弟,吴承恩老先生演义成孙悟空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再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县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所率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幸亏唐将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唐军才得以乘敌混乱撤退,否则又会是一场全军覆没。

从这两战的地点看,从青海湖南逐步移向了青海湖东越来越接近现在的兰州,说明吐蕃在步步蚕食而唐军节节后退。

之后,唐朝屯田守边,在河陇地区采取守势。而吐蕃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占领区。680年,唐将黑齿常之率军击败论钦陵,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负责河源地区的防御。黑齿常之上任后在当地展开屯田,使得驻军粮食得以自给,稳定了河源战线。681年黑齿常之在良非川率军击败同样企图在当地屯田的噶尔·赞婆,斩首2000级。682年,唐将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反击,唐军八战八捷。娄师德升任河源军经略副使。纵观这一时期,双方在河陇地区的战争相比于其他战场属于小仗。

而在西域,双方大开大合展开拉锯战,到武则天时期的692年,唐将王孝杰率兵转战数千里,大破吐蕃,再次夺取安西四镇。战后,唐派重兵驻守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真实的则天大帝没这么漂亮

武则天在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开始在青海地区积极反击吐蕃。694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打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696年,吐蕃袭击临洮(甘肃定西临洮县),王孝杰出击,被论钦陵、赞婆兄弟打败。

699年,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论钦陵自杀,赞婆和赞婆和论钦陵的儿子投奔武周。700年,吐蕃大军攻打赞婆驻守的凉州(武威),在昌松县(今甘肃古浪县)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败。之后唐军在茂州(四川茂县)击败了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吐蕃求和,双方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

唐玄宗时,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历史上称为“武街之战”。

此后,唐朝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729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

729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青海湟源县西南)。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年(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史称”石堡城之战“。

天宝九年,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县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九曲黄河,旅游的好地方),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年。至天宝,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大将哥舒翰

于此同时,唐朝与吐蕃在西域也展开了大规模战争,最终唐朝取得胜利。

但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唐朝自己出了问题。

一个是唐玄宗怠政,天天就知道跟杨贵妃鬼混,让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把持朝政。二是杨国忠飞扬跋扈,先是杨国忠纵容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逼反了属国南诏(云南等地),后在两次征南诏时大败,损失二十万唐军,接着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引发安禄山造反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身为宰相的杨国忠与拥有重兵的边将安禄山的将相不和。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陇西的十四万唐军及在西域的部队大都调回,而杨国忠却又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先是怀疑带兵勤王在西域立有大功的高仙芝、封常清将二人杀害,继而不听老将哥舒翰的正确意见逼其放弃潼关险要出击迎敌,造成大败,陇西和西域的能战精兵就此折损殆尽。要么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发生兵变,士兵们群起诛杀杨国忠,逼杨贵妃上吊,此二人确实误国。

胖胖的贵妃娘娘,估计因为胖,所以球比较大,迷倒了唐明皇


此后,吐蕃趁安史之乱后唐在陇西和西域兵力空虚发起了大规模攻击。虽然留守的部队顽强抵抗(如安西都护府苦守近五十年)终因寡不敌众,陇西和西域全部丢失,甚至在唐代宗时(763年)吐蕃竟然攻陷了长安十五天,还立了金城公主的儿子当伪唐朝皇帝。

其实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早先强大的吐蕃,但是在唐朝吐蕃相互比烂的情况下,只能说唐朝先烂了。

此后,唐朝有过三次收复陇西、西域的机会,但是要么是因为内乱(藩镇割据)要么是刚刚准备好皇帝却吃仙丹死了,就这么拖到晚唐。这个时候吐蕃国政紊乱,轮到吐蕃烂了。吐蕃各地守将纷纷归降唐朝。


敦煌156洞窟的《张义潮统军出行图》

前有军乐歌舞,左右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著红衣骑白马者为张义潮。

宣宗大中二年(849年),布衣张议潮率领沙州(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西讨东征,收复哈密、吐鲁番,向东一路收复张掖、酒泉及青海等地,打通了河西走廊,大中五年告捷使者到达长安,朝廷才知道已经被遗忘的留在当地的军民自发的又把陇西之地收复了。

张义潮可说是唐朝第一爱国将领。他的事迹被正史遗忘,靠当地留下来的石碑才让后人了解了他爱国的伟业。而他所率领的归义军则成了大唐最后的猛士。


对于吐蕃来说,连起义的百姓组成的地方民团都打不过,确实烂得不成样子。对于唐朝来说,天上掉馅饼,至此取得了对吐蕃争夺陇西战争的戏剧性全胜。

多说一句,由于唐朝退出西域后没能再返回,而吐蕃自己也烂死了,造成了西域巨大的真空,于是绿教趁机进入,大肆屠杀佛教徒,最终普遍信仰佛教的西域到如今绿教成了主要宗教。


我淡如菊


唐灭东突之战


顺其自然230608886


1.唐灭东突厥之战

2.唐击吐谷浑之战

3.唐灭薛延陀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