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死在五丈原嗎,五丈原在哪個地方?

天高地厚153504425


諸葛亮的確是病死在五丈原,享年54歲。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諸葛亮廟就位於這個縣的蔡家坡鎮城南約20公里的五丈原臺峁上,太白山北側,座南向北。



關於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證據:

在《三國志》中關於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相關記載如下: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三國演義》一百零四回中批註 :“原其(諸葛亮)初心,本欲俟功成之後,為泛湖之范蠡、辟穀之張良,而無如事之末,乃卒於五丈原之役。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他所處的年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從小就逃避戰亂,8歲喪父,他跟隨叔叔投奔在荊州任職的劉表。後來他叔死後,他和弟弟在襄陽隆中定居下來,耕讀於此,結交名士,經常和學識淵博的人交流集眾家之長,關心國家局勢。建安十二年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大顯身手,為劉備出謀劃策,是蜀國出類拔萃的謀臣丞相。劉備臨終前,將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告訴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聞,感激涕零,承諾一生將“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以輔佐幼主。諸葛亮是忠義之人,他對劉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劉備一死蜀國內憂外患,劉禪年幼無法擔起重任,諸葛亮遵守自己對劉備的承諾,承擔起了鞏固政權、平穩局勢的大任,蜀國大小政事,他都親力親為,對於外患他親自領兵打仗。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叛亂。

當年冬,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在攻打陳倉時遭到魏國大將曹真的頑強抵抗,最終因糧盡而還。

建興六年他親自率領軍隊攻打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很快投降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攻取了陰平、武都二郡。

建興九年,再攻祁山,併發明瞭“木牛”來運送軍糧,後來因軍糧不足而遺憾退軍,返還途中伏擊射殺了前來追擊蜀軍的魏國大將張郃。


建興十二年春(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他率大軍從斜谷出發,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軍隊對峙。為了軍糧再無後顧之憂,他分兵屯田,發動群眾一起種地,併發明高科技“木牛流馬”來運糧節省了人力,在當時是個奇蹟。他與魏軍相持百餘天后而死,終年54 歲。蜀漢的北伐戰沒有諸葛亮的領導以失敗告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在伐魏時他吃的很少,應該是得了胃病。司馬懿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他吃的少,睡的少,操心大,壓力大,憂心成疾,最終疲勞過度而死。臨死前還設了一計,用假諸葛亮嚇退司馬懿。



他被安葬在漢中的定軍山,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的人祭拜他。

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滿門忠烈受人尊重。


小姐姐講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諸葛亮確實是死在五丈原。

五丈原在陝西寶雞岐山縣南邊二十公里處,這裡有一個叫五丈原的地方。

原,是黃土高原一種常見的地形,面積比較寬闊點的黃土地形。

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丞相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從漢中出發,走斜谷穿越秦嶺大山,到了五丈原渭水南岸這裡。

諸葛亮就在這裡駐紮,與司馬懿對峙。

蜀軍糧道漫長,中間又隔著莽莽秦嶺,所以兵馬糧草運轉唯艱。

諸葛亮想與司馬懿速戰速決,但是司馬懿看到了諸葛亮的焦慮,就是避戰不出。

諸葛亮也沒辦法,只能想辦法挑釁司馬懿,讓司馬懿一怒之下出戰。

結果就發生了我們都是熟悉的故事,孔明將女人的衣服送去給司馬懿,司馬懿不顧諸將的反對,開開心心的穿上。還問蜀軍的使者:諸葛亮現在飲食起居如何呀?使者答道:“諸葛亮諸事繁多,日食升許”。

當時的升許,就是現在的一斤多的重量,司馬懿由此判斷,諸葛亮憂慮過度,活不久了。

果然沒多久,諸葛亮就死在了五丈原。享年54歲。

最後諸葛亮埋在了漢中的定軍山下。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五丈原在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說起岐山縣,屬於那種名氣不大、來頭不小的地方。就像你在北京城遇到一個溜鳥的老胡同串子,穿的普普通通,卻是某個鐵帽子王爺的後人。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岐山的歷史,可以說:岐山見證了一個偉大王朝在朝陽中肇興,又見證了一個偉大人物在夕陽中落幕。

先說第一個。

周朝都知道吧,周文王興周,姜子牙扶周,周武王滅商,周公旦輔周。西周王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王朝最後的興盛,東周雖然四分五裂,春秋興亡戰國繼之,但都要奉東周王室為天下共主。

周朝的根,就在岐山。周朝的祖先們世代生活在岐周,是割據西方的諸侯。公元前1152年,周文王姬昌繼位。姬昌很有野心,暗中發展周國的實力,等待時機推翻紂王的商朝。有關周文王納賢最有名的一個故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老薑在哪釣的周文王呢?就在岐山腳下。

周國在周文王的治理下,國勢日漸強大,連鳳凰也來湊熱鬧。傳說有一隊來歷不明的鳳、凰,聽說周文王賢明,飛到岐山,沒日沒夜的鳴叫,想讓周文王打點賞。鳳凰是吉祥的動物,人們聽說鳳凰來儀,也不在乎噪音擾民,都說周國興盛在望了,這就是鳳鳴岐山的典故。

人人都喜歡鳳凰,如果飛來一隊烏鴉,早就被打跑了。鳳和凰是一種動物,兩個性別,老公是鳳,老婆是凰。所以你看司馬相如彈了一曲《鳳求凰》,把富家千金卓文君騙到手後,開了個便民酒吧。

周文王有戰略遠見,他沒有急於和紂王決戰,統一天下的功勞交給兒子姬發。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依然奉商為共主。直到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病逝於岐山,葬在鳳凰山。10年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大兵東向,滅掉了不可一世的紂王,開創了有周八百年的偉業。岐山在周朝的地位,就相當於南京之於明朝(遷都北京之後),盛京(瀋陽)之於清朝的地位。

這是岐山和周朝的故事,即“見證了一個偉大王朝的開端”。那“見證了一個偉大人物的落幕”,指的是誰呢,他,就是諸葛亮。

其實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在官場和民間都有最頂級的知名度,歷代君臣點評諸葛亮的不計其數。只不過《三國演義》神話了原來就接近於神話的諸葛亮,從此成為智慧化身。諸葛亮不但是智慧化身,他還是悲劇化身。未出茅廬便三分天下,跟著劉備南征北戰,最終打下蜀漢偏安江山。劉備死後,諸葛亮有一萬個理由享福,那麼操心圖什麼?可為了報劉備死前託孤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入不毛之南中,六次北伐於漢川。因勞累過度,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年僅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元朝詩人張奭有一首《五丈原懷古》,高度概括諸葛亮不朽的一生。詩云:長蛇成八陣,渭水鼓雷波。地據三分少,公才十倍多。慨吟梁父韻,常嘆大風歌。日月光同烈,青編永不磨。

說了半天五丈原和諸葛亮,你會說這與岐山有什麼關係?太有關係了,五丈原就在岐山境內。

岐山縣的地圖呈南北長條狀,北寬南窄。岐山縣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鐵路穿境而過,就是中國的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岐山縣城卻在隴海鐵路以北近20公里,那岐山縣的人要坐火車怎麼辦呢?只好南下到位於隴海鐵路邊的岐山站(北邊還有一個蔡家坡站)了。而岐山站現在通了高鐵,岐山站的旁邊,就是五丈原。

五丈原原來是岐山縣的一個鎮,2011年撤銷,併入蔡家坡鎮。不明白五丈原這樣具有極高歷史知名度的地名,為什麼會被撤消?現在的鎮叫蔡家坡,但到處都是五丈原在歷史時空中的遺存。而以五丈原為中心的蔡家坡鎮,可以說成了岐山縣的第二縣城,規模逐漸趕上北邊的縣城。

岐山縣面積856平方公里,人口48萬,下轄9鎮,政府駐地在鳳鳴鎮。岐山縣北有鳳鳴興周,南有五丈原諸葛亮英雄遺恨,歷史文化資源實在太豐厚了,可以在旅遊方面大做文章。


地圖帝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之前,為了讓自己的墳墓不被他人知曉,就囑託後人,在自己去世出殯時,讓9個人負責安葬他,1個是伙伕,其餘8個都是抬棺的。

(諸葛亮劇照)

按理來說這樣做也好,可是問題出在事成之後,只給了這九個人8兩銀子。

要是9兩也好,一人一兩也省事了,既然不好分,8個抬棺的人就在想法子,這樣才能多得,他們得出一個決策,就是將伙伕給殺了。

話說還是不如伙伕心狠,伙伕一邊做飯一邊想:“這銀子鐵定不好分,到頭來肯定是沒我的份。”於是就往鍋裡下毒,決定一人獨吞。

此時,8人見到伙伕就將伙伕打死,隨後便開心的吃起飯來,正要分銀兩時全部毒發身亡。

這樣諸葛亮的計謀就達到了,此後也沒人知道諸葛亮的墓葬所在。

當然這也只是神化諸葛亮的民間傳聞,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名相,為蜀漢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必躬親,蜀漢大事全在孔明一人身上,公元234年,諸葛亮因操勞過度,病逝五丈原,享年 54歲。

那麼這個五丈原又是哪裡?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五丈原鎮境內,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附近。

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邊,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用武的地方,更是諸葛亮病逝的地點,知道現在五丈原還保留著諸葛亮的廟宇。

也正因為諸葛亮在此病逝,座椅五丈原才得以出名。

那麼諸葛亮是否真的是在五丈原去世的?

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病逝於五丈原,但是具體下葬的位置還不確認。

公元234年,諸葛亮和司馬懿隔渭河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幾次三番逼司馬懿出戰無果,最後想出送婦女衣服給司馬懿,氣他出來應戰。可是司馬懿接到魏明帝的命令,堅守不出。

(司馬懿穿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

諸葛亮只能不斷激怒司馬懿,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勞心勞力,並且吃的少,生活作息沒規律,就連司馬懿聽聞之後都說“諸葛亮事必躬親,食少事多,這樣怎麼撐得住?”

果不其然,諸葛亮由於過度勞累,終於在五丈原病逝。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第一演義中曾這樣記載曾有相關的記載,234年春,諸葛亮經過精心準備,再次率軍北伐中原,四月蜀軍到達郿縣,並且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營紮寨,而司馬懿率領魏軍在渭水北岸與諸葛亮對陣。由此看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在五丈原無疑,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曾引誘司馬懿軍隊到達上方谷,並且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而這場戰爭的地點也切也正是在五丈原附近,演義中有這樣的記載。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派人送給他一套女裝:

使者此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接受了中國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

顯而易見,這句話也充分證明諸葛亮與司馬懿是在五丈原對陣司馬懿,這句話也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信息,那就是司馬懿已經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司馬懿才問他衣食如何?這也為諸葛亮殞命五丈原,埋下伏筆。而諸葛亮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因此曾用七星燈續命,卻不幸被魏延踢翻,諸葛亮也聲稱命該如此,不可強求。隨後諸葛亮強支撐病體,坐上小車,最後一次試探各營寨,回到大帳中之後就再也沒有起來。從演義中的種種記載,都可以說明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是毫無疑問的。

關於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的第二個鐵證,是在三國志中的相關記載,書中曾這樣說: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這大概意思是說,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方向,並且用木牛流馬作為運糧的工具,意圖從五丈原進攻魏軍,與司馬懿隔著渭水對峙。而由於諸葛亮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在五丈原的軍營中。如果說演繹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三國志志是最接近三國曆史的,陳壽又與諸葛亮生活的時代相差不遠,它的相關記載足以說明一切,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是毋庸置疑的。

鐵正三正是毛宗崗對於相關內容以及諸葛亮的評價。我們都知道毛宗崗是清楚初的批評家,他也層曾效仿金聖嘆刪改水滸,對三國也進行了改動和批註。而他的批註,以真實性著稱,在後事世代廣為流傳,受到三國迷們的好評。在演繹一百零四回中,他曾這樣批註

原其(諸葛亮)初心,本欲俟功成之後,為泛湖之范蠡、辟穀之張良,而無如事之末,乃卒於五丈原之役。

這大概是說,諸葛亮有匡扶漢室之心,待到功成名就之後消防張良范蠡歸隱,然而卻事與願違,在北伐沒有成功之前,諸葛亮就死於五丈原這場戰爭之中。 顯而易見,在毛看來,諸葛亮也是病逝族於五丈原,想來他一介大師,不會信口雌黃。種種跡象都已表明,諸葛亮是恪盡職守最終在五丈原的戰場上逝世。

其次分析五丈原具體位置在哪裡。五丈原在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他它屬於岐山縣管轄。五丈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中東西都有深溝,南面更是地勢險峻的秦嶺,它正是中國南北分界線。五丈原的北面是渭水,而它正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到達潼關縣的時候,匯入黃河。

由此可見五丈原的南北方向都有天然的屏障,怪不得武侯會選擇在此地作為決戰地點。五丈原說白了就是秦嶺北麓的黃土臺原的一部分,它的平均海拔是七百五十米,雖然周圍地勢高低不平,然而五丈原上面卻是地勢平坦,南北長達四公里,東西寬也有一米八左右。而在這裡更有三國古戰場,諸葛亮正是在這裡隔著渭水與諸葛亮對峙,五丈原也是因此舉世聞名。


尉霖



諸葛亮是否真的死於五丈原,五丈原又具體在什麼位置?

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諸葛亮精於謀略,善於算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宵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在演繹當中可以說是神一樣存在。而諸葛亮,一生征戰,只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他操勞的一生更是兢兢業業。因其鞠躬盡瘁的精神,被後人譽為:人臣的楷模,忠誠的代表。而從毛宗剛的評語當中,也對他高度讚賞,武侯之為相,與司馬懿和曹操有著本質的區別,武侯為公,司馬懿曹操為私,武侯不為後世子孫計,一心只想輔助漢室,待功成名就後,卸甲歸田,其思想與品行之高尚,遠非曹操與司馬懿可比。


然而事事無常,造化弄人,諸葛亮一生的奮鬥,並沒有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自建興六年(228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先後進行六次北伐,雖然勝多敗少,但卻遇見像司馬懿這樣的天下第一善守大獎將,因此北伐始終未能成功。234年,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兩岸對陣,由於年事已高,又凡事親力親為,諸葛亮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最終死在北伐的戰場上。有人說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然而也有人懷疑葛亮是否真的在五丈原逝世?而五丈原有又具體屬於哪個地方?以下筆者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確實去世於五丈原,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有相關的記載,也就是說有著確鑿的證據,以下做簡要分析。

第一演義中曾這樣記載曾有相關的記載,234年春,諸葛亮經過精心準備,再次率軍北伐中原,四月蜀軍到達郿縣,並且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營紮寨,而司馬懿率領魏軍在渭水北岸與諸葛亮對陣。由此看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在五丈原無疑,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曾引誘司馬懿軍隊到達上方谷,並且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而這場戰爭的地點也切也正是在五丈原附近,演義中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派人送給他一套女裝:

使者此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接受了中國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


顯而易見,這句話也充分證明諸葛亮與司馬懿是在五丈原對陣司馬懿,這句話也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信息,那就是司馬懿已經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司馬懿才問他衣食如何?這也為諸葛亮殞命五丈原,埋下伏筆。而諸葛亮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因此曾用七星燈續命,卻不幸被魏延踢翻,諸葛亮也聲稱命該如此,不可強求。隨後諸葛亮強支撐病體,坐上小車,最後一次試探各營寨,回到大帳中之後就再也沒有起來。從演藝中的種種記載,都可以說明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是毫無疑問的


關於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的第二個鐵證,是在三國志中的相關記載,書中曾這樣說: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這大概意思是說,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方向,並且用木牛流馬作為運糧的工具,意圖從五丈原進攻魏軍,與司馬懿隔著渭水對峙。而由於諸葛亮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在五丈原的軍營中。如果說演繹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三國志志是最接近三國曆史的,陳壽又與諸葛亮生活的時代相差不遠,它的相關記載足以說明一切,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是毋庸置疑的。


鐵正三正是毛宗崗對於相關內容以及諸葛亮的評價,我們都知道毛宗崗是清楚初的批評家,他也層曾效仿金聖嘆刪改水滸,對三國也進行了改動和批註。而他的批註,以真實性著稱,在後事世代廣為流傳,受到三國迷們的好評。在演繹一百零四回中,他曾這樣批註

原其(諸葛亮)初心,本欲俟功成之後,為泛湖之范蠡、辟穀之張良,而無如事之末,乃卒於五丈原之役。

這大概是說,諸葛亮有匡扶漢室之心,待到功成名就之後消防張良范蠡歸隱,然而卻事與願違,在北伐沒有成功之前,諸葛亮就死於五丈原這場戰爭之中。 顯而易見,在毛看來,諸葛亮也是病逝族於五丈原,想來他一介大師,不會信口雌黃。種種跡象都已表明,諸葛亮是恪盡職守最終在五丈原的戰場上逝世。


其次分析五丈原具體位置在哪裡。五丈原在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他它屬於岐山縣管轄。五丈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中東西都有深溝,南面更是地勢險峻的秦嶺,它正是中國南北分界線。五丈原的北面是渭水,而它正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到達潼關縣的時候,匯入黃河。


由此可見五丈原的南北方向都有天然的屏障,怪不得武侯會選擇在此地作為決戰地點。五丈原說白了就是秦嶺北麓的黃土臺原的一部分,它的平均海拔是七百五十米,雖然周圍地勢高低不平,然而五丈原上面卻是地勢平坦,南北長達四公里,東西寬也有一米八左右。而在這裡更有三國古戰場,諸葛亮正是在這裡隔著渭水與諸葛亮對峙,五丈原也是因此舉世聞名。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並相約了東吳孫權在東邊策應自己,來達到自己東西夾擊曹魏的目的。諸葛亮很想與魏軍一決勝負,但司馬懿卻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畢竟糧草一直是蜀軍的心病,糧草沒了,蜀軍自然不戰而退。


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在五丈原下紮下營寨,屯兵於此與司馬懿相持了數百日,期間諸葛亮曾多次向司馬懿發戰書,甚至是拿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馬懿,但司馬懿不為所動。而就在這相持階段,諸葛亮因操勞過度而病重,最終於軍中病逝。

諸葛亮死於軍中,軍隊駐紮於五丈原,所以諸葛亮是死於五丈原無疑了。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之時,東西皆是深溝,而且南靠秦嶺,北臨渭水,地勢是十分險要的,這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屯兵於此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選擇的,不僅方便軍隊取水,而且易守難攻。

在五丈原南邊附近還有一個棋盤山,海拔1112米,山頂岩石平坦,形似棋盤,故名棋盤山。據說諸葛亮屯兵五丈原還曾在此玩棋休息過呢!



那五丈原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五丈原其實就在如今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簡單先介紹下這個岐山縣,我們在看封神演義的時候,聽到的西岐就是這個岐山,岐山其實就是我們周文化的發源地。

五丈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因此得名為五丈原。它曾叫魏延城,因為魏、蜀交兵之時,蜀軍先鋒將魏延軍駐於此。元時期,一高姓商人在此開店,生意十分紅火,於是以店稱其地,稱其為高店,之後慢慢成為自然鎮。


1983年,正式批准成為建制鎮,並正式更名為五丈原鎮。1989年,它成為寶雞市試點示範鎮。不過在2011年五丈原鎮最終被撤銷了,併入了蔡家坡鎮。


夏目歷史君


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病死在五丈原,地點在陝西省岐山縣高鐵站的東南方數公里處。此處現有諸葛亮廟。

1,諸葛亮死於五丈原

《三國志》記載: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公元234年(魏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通過褒斜道,到達武功水的西岸五丈原,主力大軍駐紮塬上,並在附近的渭河邊屯田。

諸葛亮與司馬懿鬥智鬥勇,在五丈原附近打過幾次小仗,雙方進入僵持狀態。對峙百日後,在八月底,諸葛亮病逝,蜀國撤軍。楊儀將諸葛亮埋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2,五丈原及周圍的地理

斜峪關,是斜谷的入口,有武功水(石頭河)流出秦嶺北注渭河。斜峪關西北5華里處,即是五丈原,是秦嶺北麓黃土臺原,海拔750米,像一個天然大堡壘。五丈原上地勢平坦,南北長約5裡,東西寬約2公里,西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到武功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五丈原東有武功水,北有渭河,取水方便,是駐紮大軍的良好地點。不像馬謖駐紮在沒有水的山上。

五丈原的南端臨近斜峪關,諸葛亮在斜峪關駐紮有軍隊,防止司馬懿掐斷後路。

五丈原向西走,還有兩個秦嶺小道,可以從關中通往褒斜道:

一個是箕谷,一個是綏陽小谷,諸葛亮在這兩個谷口都設有巡邏兵,監視並威脅曹魏陳倉方面的軍隊,並防止曹魏的軍隊從小路進入褒斜道,包抄諸葛亮的後路。顯示出諸葛亮極其謹慎的作風。

從五丈原向東過武功水近十里處有馬冢山(今馬鞍山),此處有司馬懿的駐軍,馬冢向東,大約在今天渭河南岸眉縣城附近,是司馬懿主力部隊,司馬懿本人也在此駐紮。

五丈原向北靠近渭河南岸,在今天高店附近有蜀漢魏延的駐軍。

諸葛亮曾派孟琰渡武功水,在東岸挑戰司馬懿。

渭河的北岸,在今天蔡家坡鎮的北邊,是積石原南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駐紮在此處。

在蔡家坡北坡的東邊有陽遂(三刀附近),在渭河和武功水交匯處的北岸,可從此處登積石原,從東側繞道郭淮的背後。

在蔡家坡北坡的西邊有西圍(水圍城),可以從西側繞到郭淮的背後。

3,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五丈原的戰鬥經過

諸葛亮在五丈原駐紮後,派大軍渡渭河進攻積石原。

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長期鎮守陝西,對此處的地理形勢非常熟悉,早有防備。他對司馬懿說:諸葛亮很有可能進攻北原(積石原),可以截斷隴西與關中的交通聯絡,使西北的曹軍斷為兩截。

司馬懿派郭淮駐守積石原,讓周當駐紮在東邊的陽遂,三人相互照應。

郭淮率軍在北原夯土築城,諸葛亮的大軍來攻,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又率大軍向西進發,作出攻打西圍的架勢,從西面包抄郭淮,結果被郭淮識破計謀。因為陽遂才是聯繫郭淮和司馬懿兩支大軍的關鍵點。

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是聲東擊西,目的是要攻打陽遂。司馬懿派郭淮和胡遵支援陽遂。

諸葛亮果然夜裡大軍突然掉頭東進,攻打陽遂,與郭淮的軍隊在積石原的南坡相遇。

郭淮的軍隊居高臨下,諸葛亮見曹軍有備,且地勢不利,只好退兵回五丈原。

諸葛亮又派孟琰渡武功水,在東岸挑戰司馬懿。六月武功水暴漲,孟琰的軍隊成為孤軍。司馬懿趁機率大軍圍攻孟琰,諸葛亮派人用竹子搭橋,援助孟琰。司馬懿退回大營,堅守不出。

雙方進入僵持狀態,諸葛亮百般叫陣,司馬懿都不出戰。

直至八月底諸葛亮病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諸葛丞相點54個贊!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但出師未捷身先死,最後他病死在五丈原。那麼,這個五丈原到底在現在的哪個地方,還有為何諸葛亮要駐守在五丈原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了三年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同時,諸葛亮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打魏國。孫權這次響應了諸葛亮的號召,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是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於是,最後還只剩下諸葛亮這一路大軍北伐。

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堅守不出,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諸葛亮為了讓司馬懿領兵出戰,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以此羞辱司馬懿,逼司馬懿出戰。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紛紛要求出戰,但司馬懿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魏明帝不準,還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在五丈原屯田,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造化弄人,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他因過於操勞而病死在五丈原。在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的遺囑,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歷史上諸葛亮病死的五丈原,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為秦嶺北麓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還有就是萬丈原土層厚,質地中壤,肥力高,素有“小江南”之稱,便於諸葛亮屯田。因此,諸葛亮才會選擇駐守在五丈原。


20世紀末,在五丈原設了五丈原鎮,下轄曹家鄉的原新兩個村委會。2011年區劃調整,撤銷五丈原鎮,併入蔡家坡鎮,鎮名蔡家坡鎮。


密探零零發


234年,漢獻帝逝世的這一年,諸葛亮經過三年在漢中練兵講課的準備,針對前四次出兵老是後勤誤事的重要問題,在木牛的基礎上增加了流馬運糧,又開闢水路運輸,開始大兵北伐,從斜谷道直出,據住武功五丈原,又與當地渭水兩岸民眾雜居,分兵屯田,打算這一次耗死對方直到突破。司馬懿連忙提兵來到渭水南岸,雙方小試身手,魏軍受挫,於是據守不出。相持了三個多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前線“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對於諸葛亮之死史書記載有幾點出入,《魏書》說諸葛亮退兵,進入穀道才病死,《漢晉春秋》則說,死於郭氏塢,《晉陽秋》則更誇張說,當夜,有赤色的大星墜在蜀營,墜而再起,升上天時變大,墜下變小,一連三次,諸葛亮就死了。而從當時形勢看,司馬懿已經不敢出戰,須借重曹睿派來的使者辛毗壓服軍心,民屯軍屯還未大收穫,運糧後勤也無礙,諸葛亮沒有理由退兵。(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三國志說的操勞過度逝世在前線應該是實情,死時諸葛亮交代把他葬在定軍山,不須器物等陪葬品,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葬於定軍山的事還有一則確證,鍾會三路大軍伐蜀,進入漢中境時便派人祭掃“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漢晉春秋》還記載諸葛亮死後一則趣事,說蜀漢軍退兵,司馬懿見狀認為諸葛亮可能病逝了,於是提兵急追,姜維便讓楊儀命令大軍後隊作前隊,反旗鳴鼓,作勢欲進攻魏軍,司馬懿見了,疑心是諸葛亮誘敵之計,不敢進逼,等到蜀軍入谷舉哀,才確信孔明已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五丈原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是秦嶺北麓黃土臺原的一部分,其東為石頭河川道,可至眉縣界,南至斜峪關,北至渭河,南窄北寬南高北低,海拔約七百多米,原上地勢平坦,真正是南靠秦嶺,北臨渭水,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以諸葛亮用兵謹慎的性格和切斷雍涼,意欲全據涼州的戰略,此地可算是魏蜀前線咽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