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据记载,走马塘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当年陈矜任明州(今宁波)知府,从江苏长洲(今苏州)迁居于此,死后葬于茅山。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其子陈轩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成为今天走马塘人的祖先。陈氏子孙代代繁衍,渐成鄞南望族,至今已传至第38代。如今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详细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这里民风淳朴,世代耕读传家。自北宋至明清的近千年中,曾先后走出了76位进士、8位尚书、2位驸马、7位大夫、7位翰林,连同未登进土榜的共有朝官、地方官、学官达165人,留下了“陈门八尚书,陈门两驸马,祖孙三学士,父子两侍的佳话。走马塘陈氏有两人被载入《宋史》,三人被载入《明史》,20余人在宁波地方志中列传。如今,全村共有600多户,1500余人,全是陈姓。

关于“走马塘”名字的由来,村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陈氏家族进土多,官员多,车马进出也多,为便于车马行驶,便在村西筑堤塘五里,故名走马塘。


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荷花塘与中新屋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我来到神往已久的走马塘古村。村口竖有一座四柱石鼓、歇山重檐的石牌坊,上书“中国进土第一村”字样,十分雄伟气派。坊柱上有一副楹联:“扬中华一脉风采,集陈氏千年功德。”穿过牌坊,左侧是一片用石板铺成的平坦而宽敞的广场,广场后有一堵长约80米的进士墙,上面写有大红色的“中国第一进土村”字样。右侧是一座狭长的荷花塘,两条两尺宽的石砌独板桥架设其上,形成个“目”字。据说,陈氏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出这座水塘,遍植荷花。

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对着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塘村内数十幢大院中最大的毗连式大院。院內廊轩层层,高墙森森,甬道纵横,数十户人家分享了5座天井。屋前石凳上坐着一长溜享受冬日暖阳的村民,墙角下架着竹竿晾晒着一排排各色的棉被,这一切倒映在遍布枯枝的荷塘中,颇有乡土田园的意境。

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遗忠堂”的故事

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陈氏宗祠(老祠堂),这是陈氏八世祖陈大有的祠堂,也是全村最值得一看的古建筑。祠堂正厅中央挂着“遗忠堂”牌匾,据说是宋理宗手书。牌匾下面是一座雕梁画栋的“进士阁”,里面有陈大有夫妇的塑像,在进士阁两侧,则是历代陈氏进士塑像。在这里可以看到陈氏家族千年来的光荣与梦想。

在这块“遗忠堂”匾额的背后,有一个“尽忠殉国”的感人故事。据村民介绍,遗忠堂是为纪念陈氏八世祖、南宋时期陇南西和知州陈大寅城陷不降而建的。那是在1234年,十万蒙古大军攻打西和,陈大寅手下只有一千多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毫不退缩,他亲自击鼓挥旗激励将士。坚守数月,粮尽援绝,州城遂破。危难之际,陈大寅让夫人逃走,夫人高声说:“为什么不能一起用死来报效朝廷呢?”说完便服毒自尽。两个儿子和儿媳也一起自杀于母亲身边。陈大寅举火焚化了亲人的尸体后,登上城楼遥望临安,焚昋叩拜:“臣图谋固守此城,城破了,臣也当死了……臣不负国!”哭告后,伏剑而死。西和城楼墙上留下他的遗诗:“洒得碧血千秋显,留得忠孝驻人间。”陈大寅城破不降、全家以死报效朝廷的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惊,举朝哀恸。宋理宗赵昀感念陈家的一片赤胆忠心,颁赐家庙遗忠堂,并亲笔写下“遗忠堂”三字。从此,匾额悬挂于陈氏宗祠,光照千秋。

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蟹肚脐与赠衮堂

出了宗祠,我沿着村道向西而行,来到“百年诊所”——在鄞州、奉化一带被们称为“陈半仙”的著名老中医陈松涛的私人诊所,也是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诊所。推门走进小小的院落,清静优雅之气扑面而来。院内一株百年古树傲立假山水池,竹木、芭蕉、药草和各类花卉争艳。

再前行不远,便来到村子的中心“蟹肚脐”。这是一段长约30米的弧形河埠头因形如螃蟹的肚脐而得名。“蟹肚脐”南岸有棵古树,为重阳木,据传已饱经千年风霜,上覆青苔,虬枝怒张,树身渐向池中倾斜,用石柱支撑着才不至于倾倒。谁也说不清是先有树后有村,还是先有村后有树。古树犹如一位老人,千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走马塘,看着陈氏后人从儿时的读书郎,到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为官一方。河埠头旁的老屋墙上有一首诗:“昔日在此人行远,求得功名盼早还。如今码头已无帆,河畔沧桑藏旧船。”原来,这是一位叫张春耘的文人游走走马塘后在《寒窗破落走马塘》一文中的感慨。

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独特的水系结构是走马塘的一大特色。四条环村河流把走马塘围合起来,丝丝脉络似的细流把村内多个池塘相勾连,具有明清浙东民宅风格的屋舍祠堂密布其间, 形成一个缜密的、半封闭的网络格局。这些池塘有荷花塘、蟹肚脐、石池头、东邻漕、邵家漕、后王漕、徐家漕等,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无名水池。这些水系不仅串起了全村所有的宅院,并且能蓄水灌溉,防洪防旱防火,设计科学合理,真是造福后人的一大杰作。

我循着村中的路牌,来到“瞻衮堂”,里面供奉有走马塘最有价值的文物——10幅清代手绘祖像。堂内正中上方是金光闪闪的“瞻衮堂”匾额,10幅身着官服的祖像分列左右。画像有的一人,有的二人,也有的三人,或着红,或穿蓝,或披黄,工笔重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瞻衮”的意思是纪念陈氏四世祖文介公陈禾在金銮殿上拉住宋徽宗的龙袍、直言极谏的事迹,其忠君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世代陈氏后人。

在走马塘曲折的小巷中漫步,斑斑驳驳的马头墙组成了一曲曲古老的歌,让人感觉有一种绵绵而来的古韵。走在这窄窄的石板路上,耳边仿佛响起进士们匆匆行走的脚步声。在那高高的马头墙内,似乎映照出学子们挑灯夜读的身影。

宁波鄞州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