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将沈万三满门抄斩?

李解


沈万三满门抄斩

沈万三有多富?号称“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原名沈富,朱元璋当皇帝后,将每县人口分处五等,分别是哥、畸、郎、官、秀,哥最低,秀最高,巨富则被称为万户。沈万三其实应该叫沈万三秀,意思就是他们家世最富的那种巨富。因为名字有点拗口,所以变成了沈万三。


俗话说有钱就有权,沈万三富可敌国,肯定就想着攀龙附凤,找那些朝廷大员傍靠山。正好沈家学馆里有个老师曾经在蓝玉家教过书,所以这一来二往就让沈家逮到了机会,借助老师王行穿针引线,想要靠上这一个名震朝野、手握大权的大将军。

于是沈家不断给蓝玉送礼,并且割让了很多财产出去,才终于靠上了蓝玉。只可惜投资还没收回来,上市公司就直接倒闭了,还是永久关门那种。

洪武三十一年,同里镇的陈某告发入赘沈家的顾学文等人串通蓝玉谋逆。起因是告状的陈某因为自己的儿媳妇被顾学文勾搭了,还拿到了奸夫淫妇来往的书信。陈某气不过,但是沈家势大,他正在不知怎么报复时,蓝玉开始被朱元璋抓住猛揍,于是……

就这样,朱元璋正愁蓝玉谋反的证据做的太假,所以立马下旨逮捕审问,顾学文全家包括沈家一个不剩全被抓了。你想想粘上蓝玉案还能有好?最后顾家和沈家全族都被凌迟处死,共杀了八十多人,全部家产没收。就这样,盛极一时的沈家就此消亡。

沈万三致富有道

别看沈万三后来那么有钱,但其实他真就是白手起家,早年无产无业的就是一个穷光蛋,但是沈万三种地很有一套,算是完成了原始积累。

手上有钱了,但是每个人用钱的方式就千差万别了,脑袋活络的沈万三就开始他的创业——放高利贷。明朝黄省曾的《吴风录》里这么说:

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等到沈万三富了以后,就觉得放高利贷不是个事,官府总有一天得弄他。可是气人就气人在这,有钱的沈万三娶了汾湖的陆家女子,结果是富甲一方的陆家竟然无后,于是就便宜了这个沈万三。


拿到陆家的财产以后,真正开始研究陆家的生意了,他发现做生意更稳妥也更赚钱。于是他一面大量购入田产,一面开始在各地开设商铺,很快就成了一个跨领域的大集团,业务范围包括粮铺、酒楼、银号、镖局、典当、布庄甚至还有贩运各种货物。沈家的商队规模大的吓人,就连元朝大都的粮食运输都能承担的了。

暴富之后就遇上克星了

真正富甲天下的沈万三来了,可是他钱越多他就心越颤,因为他发现天下改朝换代了,现在天下姓朱了,更要命的是他当年还只吃过盐商张士诚,张士诚还专门给他树碑立传来着,结果姓朱的是赤条条的农民,信奉的就是一亩三分地,和他正好相冲。

可是再回到一穷二白也不现实,沈万三只能尽量讨好这个新上台的朱元璋,据说他出资承担了南京城墙三分之一的修筑费用,效率比其他城墙还快。沈万三还一个劲的给朱元璋送礼,像白金黄金等等送个不停,可是这样,反而让朱元璋更加气愤。

“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听听,这就是朱元璋说的话,你来养我的兵,那就是乱民,至少也是有能力作乱的乱民。

不过当时朱元璋还没杀他,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改为将沈万三发配云南。至于到底被发配的是不是沈万三还有争议,因为根据地方志和《明史》记载说不是沈万三,但是也有沈氏宗谱证明沈万三确实因富获罪,反正不管怎么着吧,朱元璋确实打击了沈家。

总之,沈家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持续不断的被官府打压,只要被挑了毛病,那就是非死即伤。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沈家主动分为四户。据说当时沈家有人京城为官,就上书给朱元璋请辞俸禄,就是我给你干活,不要你给工钱,我们家全都是您施舍的。然后朱元璋就说:“要辞,从你。”

可是沈家还是锋芒太露,这钱多的怎么也罩不住,最后还是被朱元璋弄了个满族抄斩的下场。什么蓝玉不蓝玉的,其实都是幌子,最根本的还是在朱元璋打压富户。


邯郸醉


《云蕉馆纪谈》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想要扩建南京城,可是当时国库空虚,拿不出钱财。这时,沈万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一半的工程款,还与朱元璋约定,同时开工,看谁建得快,建得好。结果最后,沈万三比朱元璋快三日完成任务。朱元璋设下酒宴犒劳他,心里却不痛快,毕竟你一个小百姓竟然胜过我皇帝。最后找了个理由,说沈万三用茅山石为心,有谋反之心,将其斩杀,并将全部财产充公。

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听听也就罢了,千万别当真,不足为信。

《明史》关于沈万三,有这样一段记载:

“洪武时,苏州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场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明史·马后传》)

意思是说,洪武年间,苏州有个富民叫做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都城(南京城),又主动拿出钱财犒劳军队。朱元璋大怒,说道:“这个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收买军心,居心叵测,乃是乱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道:“臣妾听说法律,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的老百姓,老天爷必然会降灾祸给他的,陛下你又何必亲自动手杀他,坏了名声呢。”朱元璋闻言后,觉得她说的有些道理,心中的怨气解了不少,便不在斩杀沈万三,将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关于沈万三的记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记载:

“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吴江县志》)

意思是说张士诚占据称吴王时,沈万三已经去世了,两个儿子,一个沈茂,一个沈旺从海上运米到燕京。

据说《吴江县志》材料来源于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这莫家可是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应该是可靠的,故而《吴江县志》的编纂者最后采用了他的说法。但是当时正史却说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他们自然不敢推翻,所以在后面加上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清楚。

《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前面我们说过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朱元璋用蒸鹅毒死徐达之事,都是满清政府为了妖魔化朱元璋而故意捏造出来的,因此我对沈万三因为要犒劳军队而被朱元璋流放之事比较怀疑。我个人认为莫旦之言比较可靠,沈万三乃是元朝人,在朱元璋建国前已经去世。


清风明月话历史


朱元璋将沈万三满门抄斩,按民间野史记载,1367年朱元璋和张士诚火拼时,沈万三为张士诚资助粮草,张士诚兵败自杀后,朱元璋对沈万三怀恨在心,只是沈万三是首富,联络了很多江南士子富户,威望很高,没对其动手;1370年朱元璋大刀阔斧修南京城,命沈万三捐钱,而沈万三带着银子跑去劳军,朱元璋认为,你一介平民怎可劳我天子之军,有异心,下令诛灭沈氏一族,幸得马皇后苦口相劝,改为流放西南,家产没收,沈万三捡了一条命;1393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蓝玉案,明朝有个惯例,如果是流放之人,满了60岁后,可以申请赎罪回乡,所以当时沈万三已回到家乡颐养天年,好死不死的沈万三后人牵连了蓝玉案,这时再没人救得了沈万三,于是被满门抄斩。

江南水乡周庄,沈万三故居于此。

事就是这么个事儿,也还有很多版本,各不相同,但这些都是民间野史,就连沈万三这个人都传说各异,几年前曾去过昆山的周庄,当年沈万三的宅子,里面万三蹄、万三饼卖得热闹,商业气氛相当浓厚,但是问起沈万三这个人,哪年生的,哪年死的,怎么发家的,怎么死的,死哪了,就连导游都说不清楚,这么出名的人物,记载颇多,还有故居供考,他的面貌应该是很清晰的,怎么全是模糊的,《明史》里面记载的沈万三是流放云南客死他乡的,而《吴江志》的记载却让人大跌眼镜。

图为周庄沈万三故居的沈万三雕像。

《吴江志》是当地县志,里面明确记载了沈万三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已经死了多年,那就说明沈万三是元朝人,并非元末明初人,跟朱元璋没有任何瓜葛。如果只有《吴江志》一个孤证无法信服,接着沈万三儿子沈荣的墓出土,孙子沈茂卿的墓,侄子沈汉杰的墓出土,这些墓志铭虽然未把沈万三神秘部分彻底揭开,但已可以推翻现有的任何民间记载,比如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时,沈万三儿子沈荣已经62岁了,那沈万三多少岁?沈万三1393年去世又是多少岁?流放沈万三是1370年,而朱元璋平定云南是在1382年,都不是明朝国土,流放个锤子?再者沈万三一家子流放云南,可墓志铭里均记载的是沈家兴旺,生意怎么做,家族笙歌燕舞的,这不是相背离么?

图为沈万三水塚。

还有,沈荣的墓志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初,荣父之先君子”,意思说父亲沈万三早就死了;另外还直接指出父亲沈万三曾数次拜访过元朝的侍读学士袁桷,《元史》里面有袁桷传,里面清楚记载袁桷1327年就死了,这个时间距离朱元璋建立明朝差了老鼻子远了。此外地方史料关于沈万三的活动内容,有据可考的都集中在元朝中期和末期,所以沈万三在元朝末期已经去世是既定事实。只是后来沈万三的孙子、沈万四的孙子们牵涉到了蓝玉案,导致家族覆灭,后人把沈万三子孙的事情附会在了沈万三的身上,然后用各种记载给传了下来。


图文绘历史


照例,先了解一下明朝的沈万三是何许人也。


沈万三,浙江湖州人,天生一副经商的好脑子,在元末时期的周庄做生意,用现在的话儿说呢,就是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生意,他以周庄为基地,广泛的收购江浙地区盛产的各种丝绸,各种瓷器,各种茶叶,以及一些高价值的手工产品,尔后把这些商品加高倍的利润卖到海外,由于经营得力,货品又极为优质,没几年很快沈万三靠着这买卖赚取的银子成为了全国首富,恩,地位就类似于现在的马云,有了钱之后,沈万三当然不能闲着,他接着把这些钱投资到家乡的房地产及各种买卖上来,他购置了大量的田产,盖了大量的房产(门面房),又再次让原本巨富的家产翻着翻的往上涨。到了后期,沈万三富可敌国。


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让朱元璋给灭了,中国陷入了短时期的地方军阀混战中,身在江浙沪包邮区的沈万三自然首先支持先控制苏州的张士诚,毕竟当时谁能做皇帝,还是没办法说的事儿,沈万三把宝先投资到了张士诚,大量金钱的贿赂支持不说,还变着法的对张士诚歌功颂德,在今天的苏州报恩寺塔旁,至今还有一块当年沈万三给张士诚立的《张吴王纪功画像碑》,笔者曾亲自探寻到了它,先发一张图给大家看下~

后来的事儿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张士诚最后被朱元璋的大军攻破平江城,被擒后自缢身死。这个时候,朱元璋对这个沈万三印象极为不好,后来老朱建立的大明,并且定都南京,之后开始营建南京故宫及南京城墙,政治敏感的沈万三马上要求给朱元璋修城墙,并许诺,城墙的30%他全包了,朱元璋听闻后自然是来者不拒,沈万三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人物,老朱一高兴对其儿子进行了封赏,并允许他可以在南京城建造自己的住宅,没成想这首富膨胀了,他按照最豪华的款式给自己建造了个“豪宅”,朱元璋看他这样不知收敛的摆阔,就像找茬修理一下他,有次朱元璋便对沈万三:“朕有军百万,你能犒赏得完吗?”(意思是你丫最好消停点,你再有钱,别忘了谁是皇帝老子),没成想,这次沈万三竟然理解成朱元璋找他要钱,他立马说,我愿意给每个士兵一人一两黄金,乖乖,这得多少钱??


朱元璋听后,彻底怒了,大喊道:沈万三!你这个匹夫竟然敢犒赏天子的大军,是想造反吗?来人!给我杀了!幸好后来马皇后出面说情,沈万三才免死,但被罚流放云南,据说后来病死在了那边~


老猪的碎碎念


沈万三被杀完全印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拍马屁虽好,但万一拍到马腿上,那可就致命了。

沈万三在中国历史算是一个商界奇才了。沈万三元末明初时期人,原名沈富,沈万三不过是他巨富之后人家给的别号罢了。所谓“万三”,乃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一般都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沈富发迹之后他的本名在无人称呼了,反而沈万三就成了他的名字。沈万三最初经商时期并没有做到很大规模。毕竟经商也是需要资本的。据说沈万三最早发迹是从农耕种植开始的。通过原始基本积累后,沈万三开始把手伸向商业领域。之后沈万三得到了汾湖大家族之一的陆氏的支持才得以壮大。

《周庄支镇志》记载,沈万三得到了陆氏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同时开展“国际贸易”也就是“通番”赚取了巨大财富。南方地区尤其是苏州,这是沈万三的经商大本营。沈万三通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航海便利展开海外贸易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由于沈万三财富的迅速积累,民间甚至流传出沈万三有聚宝盆的传闻,可见沈万三的巨富有多么令人吃惊。

很多人都知道沈万三的财富闻名于世。但很少有人知道,沈万三对于政治也十分的热衷。元朝末年乱世争雄时期,作为江南巨富的沈万三就站在张士诚一方。否则张士诚为什么能在朱元璋的猛攻之下固守苏州八个月之久呢?当时的张士诚就是因为得到了苏州绅商的支持才得以坚守那么久,作为首富的沈万三肯定也出了不少力。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

《明史》记载,原本朱元璋对于沈万三是要杀之而后快的。但奈何沈万三会来事,表示想要以钱赎罪。正好当时朱元璋要建南京城还缺钱,沈万三就表示要资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结果当时整个南京的三分之一都是由沈万三出钱建造的。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这一段就是当年沈万三出钱修筑的。沈万三一看拍马屁战术成功了,所以就想要继续和朱元璋加强感情。沈万三随即就对朱元璋说,要帮助朱元璋犒赏三军。朱元璋一听此话立刻就动怒了。毕竟军队是主要朱元璋的根本,沈万三犒赏三军算什么意思。结果沈万三拍马屁不成拍到马脚上了,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结果马皇后劝谏不需要为了沈万三动怒,所以把沈万三发配到云南。最终沈万三客死异乡。”

沈万三死后沈家依旧巨富,但后来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因和一个女子偷情,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也因此沈家彻底消沉了下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沈万三的财产有记载,说是“二百万”,就是二十亿两银子。首富的钱从哪里来?

沈万三的财富来源也很神秘。沈万三几乎一夜暴富,就像一匹黑马,闯入富豪榜榜首。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财富从何而来,只有神秘的解释。

1356年,张士诚征服苏州。这位以盐贩子出身的新霸主,深知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延续了元朝的对外开放政策。沈万三一家在经济上支持张士诚,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

然而,这也预示着朱元璋上台后对沈万三家族的打击。

沈万三在政治投机上犯了个错误。

朱元璋修建了南京城,沈万三用家里的财力,承担了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设任务。

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诚意,这位世界首富主动出钱给朱元璋的军队。朱元璋问他,我有一百万大军,你能犒赏得完吗?

沈万三回答说,每人一金,没问题。

沈万三犯下了政治禁忌。皇帝的军队不是国家足球队。能犒赏军队,是不是想谋反吗?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党案发。沈万三的儿子、女婿、姻亲和其他人卷入其中,要么要么流放,要么抄家。沈万三也被抄家流放了。


奇葩历史大观


沈万三之死是因为他不懂低调做人之道,嚣张的做法惹恼了朱元璋。一气之下,朱元璋准备将沈万三一家满门抄斩,但是生性仁厚的马皇后出面阻拦,朱元璋碍于皇后的面子只好将沈万三一家人流放西南。而沈万三则最终病死在前往西南的路上。那么沈万三究竟做了什么事情竟然惹得朱元璋如此愤怒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个究竟吧:

一:早年资助张士诚



当年张士诚依靠“十八条扁担”在江浙地区起兵造反时十分贫穷,时刻为军粮物资感到烦恼。恰号遇上沈万三此时在江浙地区做生意,在沈万三有意接触之下,张士诚也派人与沈万三联络,张士诚希望沈万三能给予他一定的经济支持。在沈万三的帮助,张士诚逐渐崛起,并且成为众多起义军中最为富有的一支。

张士诚为了感谢沈万三的帮助,为沈万三立下石碑编写传记。

但是后来,后起之秀朱元璋在大战中将张士诚打败,沈万三作为曾经支持过张士诚的人被朱元璋视为潜在的敌人。

二:嘲讽朱元璋修筑城墙太慢



当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时,因为财力有限难以同时修补各城墙,便召来沈万三商议。

决定皇帝自己修建西南诸城,而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好东南各城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沈万三的东南诸城修葺完毕时,朱元璋的西南诸城还尚在施工当中。这搞得朱元璋非常憋屈,堂堂一个皇帝建造城池时居然没有一个商人快?朱元璋心中愤恨难平。

三:妄言收拢军心



在金陵城竣工后的庆功宴上,朱元璋为了挽回面子扳回一局便对沈万三说:朕有军队百万,汝能遍及乎?沈万三不知是故意显摆还是实诚不知朱元璋意欲为何,便对朱元璋答复说到:我愿意犒赏每位士兵一人一两黄金。

沈万三这句话令朱元璋听到后非常不爽,朱元璋认为这军队是他辛辛苦苦一手带起来的,沈万三居然想用钱来收买他的军心,染指军队。朱元璋越想越气,最后干脆认为沈万三包藏祸心,将沈万三发配边疆了

总结:



沈万三作为一名商人不知收敛低调,却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的财力令朱元璋难堪,这便是朱元璋要将沈万三一家人发配边疆,满门流放的主要原因。而沈万三被流放之后,他剩下的财富也就被朱元璋纳入囊中了。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如果回到明朝还有人敢大放厥词:

———先定个小目标,赚它个几万两!!!


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沈万三!看过《聚宝盆》的都了解,沈万三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奇才,靠着自己过人的商业嗅觉,积累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后人也常常摩拜他为财神爷,希望借他的财运保佑自己发家致富,可这位财神爷最后却被朱元璋搞垮,落得家败人亡,到底存在什么样原因,我给大家一一分析。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祖籍浙江湖州,父辈时徙居吴县,后移居苏州。看似随意的乔迁没想到给穷苦出生的沈家带来划时代的财富。关于万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 因为沈富在家中排名老三,又最有钱,所以习惯称呼为沈万三
  • 古代的土豪,又被称为“万户”,有钱人姓后多要被敬赠一个“万”字,显得身份尊贵。古代富豪也是分等级的,根据钱多钱少分别“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高。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巨有钱的意思。
  •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是沈万三有段时期在明朝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三,所以被称为沈万三。
那么沈万三是怎么一步步做到富可敌国?他的致富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看起来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当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词句是不会流传,但是沈万三就这么干了。元末烽烟四起,很多土地无人耕种,沈万三就在这里发现商机,将这些无主、无人耕种的土地统一收购,自己在开发水利、改良土壤、优质播种等。

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记载

江南气候适宜,农作物长势很快,很快粮价下跌。沈万三瞅准时机,囤积了几万石粮食,第二年,苏北大旱,粮价飞涨。沈万三将粮食运到苏北,狠狠地赚了一笔。


第二阶段:天降横财

靠土地流转沈万三淘得人生第一桶金,随后放宽眼界,从事多种商品经营,涉及的有白蜡、珠宝、苏杭丝绸等行业。尝到甜头的沈万三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开始把生意延伸到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和山东德州等地方。由于沈万三信誉良好、经营有方,生意做的是越来越大,这时认识了苏州另一个土豪陆德源,陆德源觉得沈万三这个后生年轻有为啊,与沈家结为姻亲,后来尽然把家产大部分赠送给沈万三:

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

陆德源馈赠家产的原因,尽然是看破红尘……觉得乱世钱多易招灾,然后躲起来当了道士。可惜沈万三没有看透这个道理,不然也不会被朱元璋收拾,此时沈万三的财富达到巅峰。





第三阶段:海上贸易

明朝时期,已经具备丰富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这时市场经济已经具备互通有无,你来我往的需求关系。而对于民间,明朝经济形势还是靠农耕为主,而沈万三的眼光已经发现海上藏着的巨大财富,依赖周庄有力的地形:

《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作为海外贸易的枢纽,把明朝的丝绸、瓷器、粮食等运往海外,又将国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等卖到国内。这样沈万三把内地生意,拓展到世界各地,成功的实现资本转型,这时候的沈万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大鳄。

至于沈万三靠着捡了个聚宝盆,开启钱生钱的发财套路,完全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传说,大家看着乐呵乐呵就好。


沈万三作为商人成功的实现了自我价值,可是再有钱,也得交保护费!而正是这次缴费的选择对象,导致站到朱元璋的对立面!


因为收费的黑老大是———张士诚

沈万三和张士诚的邂逅完全是偶然,同为江南商人出身,两人在生意上或多或少的有些来往。然而愤世嫉俗的盐贩子张士诚选择铤而走险,造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城高邮起事,于1363年在苏州自立吴亡。离张士诚最近的沈万三很快看清形势,在吞并和掠夺之间沈万三选择妥协。

当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沈万三成了张士诚有力的经济后盾,给张士诚的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经历援助,而张士诚也投桃报李,觉得这个朋友很够意思,委派军队给沈万三的生意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甚至在张士城投降元政府时期,还给沈万三搭桥拉线,在元政府做起了生意。沈万三和张士诚成了互相依附的合作伙伴,一个闷声发大财,一个嚣张闹革命。两人的貌合神离的暧昧关系,一直等朱元璋的出现开始打破。

朱元璋一开始主动联合张士诚抗衡陈友谅,奈何富裕的张士诚看不上泥腿子朱元璋,双方开始不可避免的军事冲突,在双方陆陆续续的摩擦中:

沈万三这个角色成了帮凶!

背后出钱买装备帮助张士诚揍朱元璋,不得不说沈万三在政治上的眼光失败。很快证明他看走眼了,朱元璋出乎意料先打败陈友谅,又活捉张士诚,最后灭掉元政府,建立大明帝国!


此时的沈万三真的很尴尬,但是他很清楚朱元璋一点不待解他,可事实证明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有钱可以使鬼推磨,沈万三准备用金钱缓和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

《吴江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沈氏家族献给朝廷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费巨万万计。

没有权利的庇护,任何财富都会不堪一击,沈万三知道这个道理,朱元璋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百废待兴的大明朝需要沈万三这类人物出钱出力,这种在政治中升华的供需关系又成功的让沈万三暂时安全。沈万三的投资也很快获得朱元璋的回报,分别给几个儿子谋得一官半职,按道理沈万三已经成功打进组织内部,身份也转变成半个自己人,可事情就在这时容易出现偏差。


沈万三的拍了一个不该拍的马屁!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开始筑城墙,沈万三奉命筑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城墙,沈家的工程量占整个城墙的三分之一。这次工程的投入虽然浩大,但是没有动摇沈家根本,沈万三的财力确实深不可测。这一阶段沈万三在朱元璋那里获得好感,并不代表朱元璋彻底接受他,沈万三作为一个商人,习惯用钱来办事,于是惯性的商业思维继续在沈万三脑子里作祟。要想继续和朱元璋搞好关系,还的需要不断扔钱,然后超水准的马屁上场了。


沈万三准备出钱,犒赏朱元璋的军队

即使换另一个皇帝,沈万三这个主意仍然是个昏招,自古财不外露,朱元璋本来就看他不爽,自己还巴巴的往人家眼前凑,沈万三琢磨了下。自己也得钱还够多,于是上奏皇上,我愿意出钱,给每位士兵一两银子作为补贴,朱元璋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商人了,沈万三的马屁显得有点扎眼

《明史》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如果不是马皇后求情,沈万三的得脑袋应该当时就搬家。最后沈万三被流放到云南病死,其五个儿子被赐死,沈家的财富也被没收一空,沈家彻底败落,属于沈万三的传奇也彻底结束了。沈万三错误的用金钱和权力互相博弈,可是钱不是万能的,尤其对朱元璋这位专权的帝王来说,沈万三的很多行为,就是不识抬举。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讲: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对于穷惯了的朱元璋,沈万三就是香饽饽。朱元璋不是商人,不用计较蝇头小利,更没必要惯着沈万三。这一方面来看,两个人不对等的身份才是矛盾的根源。朱元璋一辈子受了为富不仁的害,内心深处对富豪充满了恨。此时天下轮到朱元璋翻身做主了,富甲一方的沈万三日子能好过?甚至更多富豪!



结语:沈万三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和朱元璋的恩怨,正史并没有详细记载,反而乾隆年间说明:

《吴江县志》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沈万三在张士诚造反后就死了,但是沈氏家族的没落确实和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沈万三的后人分别涉及到蓝玉案、胡惟庸案被抄家斩首。至于为什么把故事盖在沈万三的头上?难道是因为他就是个传奇?还是因为他传奇的致富能力让人们神往,我更觉得这种传说的由来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不要过度迷恋财富的警示,知足者才能长乐!!!

参考:《明史》、《周庄镇志》、《吴江县志》、《逆臣录》、《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陈兆弘、《明朝小史》吕毖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朱元璋没有杀沈万三!朱元璋没有杀沈万三!朱元璋没有杀沈万三!

朱元璋更没有干掉沈万三家族。

先解释一下,沈万三不是名字,是一种尊称。

董谷的《碧里杂存》里说,明朝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在富户姓后加“万”,以示尊敬。又,万户分五等,分别为:“奇、畸、郎、官、秀。”奇最低,秀最高。即称“秀”的人家产最富有。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因为在兄弟间的排行为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

关于朱元璋迫害沈万三的事,很多书都有记载。

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记载,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献殷勤,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朱元璋因此垂涎沈万三的财富,想方设法盘剥沈家家财。

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写朱元璋盘剥沈家家财的手法令人发指:朱元璋在月初一召见沈万三,给了沈万三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一月之后,沈万三付了无赖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

此外,朱元璋还硬性要求沈万三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命令沈万三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沈家田产征以每亩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了,沈万三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明史•马皇后传》记: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不是乱民是什么?该杀!”马皇后进谏说:“我听说法律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的。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动手杀他?”朱元璋听了,怒气稍息,饶过沈万三没杀,但全部查抄了沈家的财产自然,并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

对于《留青日札》、《碧里杂存•沈万三秀》等书的记载,大家也许可以一笑而过;但《明史》作为官修正史,其严肃性乃是非同小可。

而按《明史》的记载,沈万三是死在云南,或者死在去云南的路上了。

但是,《明史》明史也是人写的,而且是清朝的人写的,里面记载的东西就一定百分之百可靠?

实际上,清朝人写《明史》时,对沈万三事迹的取材,所根据的就是《留青日札》、《碧里杂存•沈万三秀》一类明代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其真实性让人怀疑。

乾隆年间吴江人在编纂《吴江县志》时,大量收集有关吴江的资料,发现了一本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

这个莫旦是沈万三的儿女亲家,他在《吴江志》中提到,沈万三共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沈茂、沈旺、沈荣。还特别提到沈荣有一个儿子叫沈森。

现在,回到问题的正点上了,莫旦说,张士诚占据吴会时,沈万三就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沈茂、沈旺通过海道秘密向元廷输送粮食。

《吴江县志》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上了这一笔:“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再一次强调,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对沈万三的生死,应该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而且,他没有说假话的必要。

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间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12年了。

朱元璋要杀沈万三,有可能吗?

当然,有人可能认为《吴江志》是孤证。

但是,按照《吴江志》的记载,沈万三有一个儿子叫作沈荣,沈荣不是有个儿子叫沈森。

杜琼《王半轩传》中有提到学者王行曾为沈荣父子撰写过墓志铭,这对父子的死亡时间都非常明确: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

推想一下便知,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已经39岁了,假如沈万三还活着的话,该是多大年纪了?

好,就算沈万三能活到八十、九十多岁,但朱元璋平定云南的时间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即朱元璋要流放沈万三到云南,那也是1381以后的事了——沈万三得有一百多岁了吧?

话说回来,沈荣的墓志铭里还提到了沈荣的父亲沈万三,称沈万三为“先君子”,即沈万三绝对是死于沈荣之前——洪武九年之前,那么流放沈万三到云南的事就绝对是不存在的。

墓志铭里又说,沈荣曾建积善堂用来“承夫先志”,继承先人的遗志。这先人指的就是沈万三。沈家积善堂建于元代末年。沈万三既然死于建造积善堂之前,那么沈万三就不是明朝人,而是元朝人!

由此,《留青日札》、《碧里杂存•沈万三秀》等书,乃至《明史》里面记载朱元璋敲榨、整治、流放或杀害沈万三事,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不足为信。


覃仕勇说史


我们都知道,沈万三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将沈万三满门抄斩,而是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

根据明史的马皇后传记载,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于南京,他要修一下南京城,沈万三就找上朱元璋,愿意帮忙修三分之一的城墙,朱元璋答应了,修好之后,沈万三又提出,他愿意出钱来犒劳军队。

朱元璋一听就怒了,你愿意出钱修城墙,这个是好事,但是你只是一个平民,竟然想要犒劳天子的军队,你是何居心?就下令要将沈万三给杀了。在旁边的马皇后,就来劝朱元璋说:朝廷的律法是用来处罚不法之徒的。

而百姓富可敌国,这是不祥之人,上天自然会惩戒他的,你又何必杀他呢?朱元璋平时还是比较听马皇后的话,也给马皇后面子,就没杀沈万三,只是将他流放到云南去,据说沈万三还遇到了张三丰。

这个事情,虽说是明史明确记载的,但其实还是有错误的,那就是云南是明军在洪武十五年才平定的,而此时,仅仅是洪武元年,根本就不可能把沈万三流放到云南的。

另外根据《吴江县志》的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早就死了,而这个《吴江县志》是根据明代人莫旦的《吴江志》,而莫家与沈家是姻亲,应该不会弄错。

王行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沈荣的孙子沈森写过墓志铭,其中沈荣死于洪武九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洪武八年的,沈荣是六十二岁,那么沈万三这个时候也至少是八十几岁了,而如果是洪武十五年流放云南的话,那就差不多是一百岁了,也不可能了。

另外,沈万三的几个儿子和孙子也都没有死,那就足以说明沈万三是不可能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另外也不可能被流放到云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