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教給大傢什麼為人處世的智慧?

童年美味早幼教


說坎卦。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如此解釋,都是微言大義。

其實,這個習字值得玩味,也許此卦講的本事大概就是大禹們治水的經驗。水,外柔內剛,是很難對付的,所以六爻都在戒惕之中。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兇。剛剛學習治水之道,尋找滲水或漏水之處。一不小心可能溻亡,所以要當心。《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兇也。因為不識水性不懂治道,易失於冒險衝動也。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有了上面的嘗試和冒險,對治水之道小有所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雖然對治水之道小有所得,對於洪峰一次又一次來,到處險象環生,淹沒房舍,僅以入於坎窞的小方法是毫無用處的。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水太大,通過祭祀來求神助,雖然被水衝得一無所有禮數不減;同時,人則反躬自省,瓦食戶納,依舊不放棄習治水之道。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無咎。治水經驗昇華了,不能堵,不注意坎窞小法,因為堵則盈,盈則溢。讓水平穩流動,才能解決水患。

上六,系用徵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兇。此爻解釋與六四一樣繁雜,多以刑罰解,而我以為這恰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為了記錄水道水經,常年奔走於叢林荊棘之中,甚至於三年不歸。六四求神佑,此處則有人定勝天的意志在。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易經》是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所以能將天地間一切道理包容在內。《易經》的變化無常但卻井然有序,它啟示的是天的法則及自然變化過程中的機遇。《易經》教導人們效法天的大公無私,敦厚仁愛的本性,這樣就能夠博愛萬物。

《易經》亁卦中,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教導人們在順應天地萬物自然規律的同時,要積極努力進取。

《易經》坤卦中,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教導人們要象大地那樣坤厚德載物,德合無疆。具有博大無比的德行,即做人要有好的人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有寬厚的胸懷,深厚的德行為人處世。

《易經》謙卦中,九三爻詞,勤勞謙虛的君子,終久會吉祥。孔子解釋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自滿,這就很厚道。

所以說繼承天地的法則要有善良的本性,天道存在於人性中,人性必然善良。人的見識,往往以偏概全。仁愛的人看天道說是仁,聰明的人更天道說是智。天道造化萬物以生機出於無心,天道以仁愛的面貌顯現,使其恩澤普施天下萬物。

因為人不可能沒有憂慮,因此遵照天地盛德的精神就可以比較完美了。

《易經》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哀,物極必反的道理告誡人們,提示人們為人處世,必須時刻謹慎,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以確保安泰。《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些都與人生處世的原則一致。人應以宇宙間的自然規律法則精神為準則來確立自已的行為規範。就能夠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就能夠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造福人類。這就是易經中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的具體體現。



踏遍青山RWL


《易經》古時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其蘊藏的上古先賢的大智慧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易經所揭示的宇宙人生道德的大哲理,至今無任何經典可以超越,稱之為“宇宙人生道德的憲法”也一點不為過,當然易經當中也有許多樸素的言理教化我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易有道而生太極,然後兩儀,再生四象,後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裡的大智慧,博大精深,深邃廣遠,其理上可釋宇宙之迷,下可達人倫世理 。不是三言兩語能描述出來的。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經典的事實,京城限號可是按照洛書來的喲!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傳真道雲之光


易經能教給大家為人處世的智慧,但這不是易經主要的功能。易經主要闡述的是天地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換句話講易經只是一種工具,是探索事物變化規律的理論工具。易經能預測的功能恰恰表明了它主要是一種工具的特性。當然它其中肯定也包涵了處世的智慧,這通過對卦象的感悟是能明確感受到的,但我們不能錯認為這是其精華部份,如果這是主要精華,那不成了與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學說一樣性質的學說了嗎?這也是學易經的方法為什麼不能和學其它學說採取一樣方法的原因。其它主要靠多讀多背,而易經主要靠悟,靠觀象而取物的變化規律。否則你縱然能倒背易經,在實踐中也一無所用。因人生有限,而萬物變化無限,一個人一生能真正通透易經之理是不可能,史上的袁天罡等傳奇人物只是鳳毛麟角,對常人來講只能是悟多少便得多少。只所以是工具,所以如同大刀一樣,只能看舞刀之人的功力了。同樣刀在常人手中當然不能與武術家相題並論了,講了這麼多,只想說明一點,易經包括做人的智慧,但這不是它主要的功能。易經是一部探索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書籍,是人們探案事物變化規律的一種先進理論工具,這才是對易經合理的定義。


三仙論易


簡單地說,《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都會提供一個智慧,爻卦之變,都有智慧新意啟悟;卦爻辭文字不變,但思悟因事而變,故而每一個人所悟所得無窮,智慧答案無盡,就如萬花筒變化無窮,永遠不會有智慧枯竭之窘。

《易經》開篇首卦乾首爻辭四字:“潛龍勿用”,就打開了第一個智慧;潛,可理解為隱而不露;或理解為隱避;或理解為不張揚;或理解為隱退;因事活解。龍,象徵非凡,能量,有能力;用,作為,實踐,施行;等等。字面解讀即:潛伏的龍不輕舉妄動。當不得志不如意時,就是等待時機的告誡;但對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也一樣可受到啟發,告誡此時宜有所收斂,不可得意忘形;因為它的上九爻也是四個字:“亢龍有悔”;亢奮而失度是會生災難的;而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見,即出現,意味著逆境將有轉機,才華終能現世,會有貴人相助;不論是對頹廢者還是勵志者來說,都是很好的啟迪,讓人看到希望。人的疑問是千奇百怪的,遇事問卦爻,都會得到解答,即使是同一辭,人不同,時不同,都能從不同角度有所悟解。結合乾爻象分析,爻為陽爻,陽主動,蘊含活力、運動,以“龍”為象徵,意味動力十足,永不停歇和放棄;即便是“潛龍”,也不會沉寂消退;為了避免妄動過亢,必須競競業業,“終日乾乾”,這樣才會避免過失。又如坤卦首爻初六五字:“履霜堅冰至”,初六為陰爻,陰爻主靜,卻偏偏要動,要“履霜”,水氣凝為霜為靜,履為動,打破固有的模式,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是受困於“堅冰至”,固有的更加牢固;霜是會成堅冰的。這個象徵告訴人們,順著危險走是會走向更加的危險境地,同時也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按自然規律在發展,不可抗拒;如執意不從,與乾之“亢龍”一樣不利,其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因為走過了頭,物極必反,沒有按自己意願到達預想結果。通過卦爻分析領悟,我們會收穫的智慧是無窮的。

智慧可以說遍佈六十四卦,每一爻都有它的時位境況,每一境況都明示暗示著智慧的警誡,每一爻境況的變化又產生新的境況,有了新境況智慧的闡述,表達形式就是吉凶,通過吉凶斷辭,我們可以清醒何可為何不可為,以杜絕盲動妄為,知道何去何從;同時也明白不偏不倚的中道智慧,減少過失錯誤;總的來說,《易經》是讓人聰明起來的學問,有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哲理智慧,影響和啟迪著人們的生存智慧。


正道行953554


易經的智慧,是讓人瞭解人性,瞭解社會的智慧。懂了易經的這些智慧,你的人生就不會迷茫,不會憂慮,永遠能夠找到正確的方向。


如何與人相處?易經告訴你人性的秘密。

人性善變,但“善變”的背後,隱藏著規律。很多不擅長交際的人總是苦惱於“人心險惡,”從而躲避與人交往,這就是因為不懂人性。

人性本私,人性是逐利的。利益點的變化是人性變化的方向標,你只要知道他的利益點在哪裡,就會知道他下一步如何選擇。利益點的不斷變化,即是人性不斷變化的主因。懂了這一點,那麼對於人性的變化你就會了如指掌,自然也就應對自如了。

如何處世?易經告訴你世界的秘密。

你簡單,這個社會就複雜,你複雜,這個社會就簡單。這裡的“複雜,”指的是知識,是人生經驗。

人性變化有規律,事物變化也有規律。易經開始和最後兩卦,講的就是這個世界的秘密。

這個世界是由陰陽組成的,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等。所以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機會下面潛藏著危機,危機下面又有機會,所以乾坤兩卦告訴你的是通達,懂得凡事相輔相成的道理。

易經最後兩卦是既濟和未濟卦,既濟未濟,濟尤未濟。一件事看上去已經圓滿了,其實還沒有圓滿,因為下一個危機就要出現了。沒有什麼是一勞永逸的,必須永遠保持警惕,時刻注意事態的變化未雨綢繆,那麼即便是遇到危機,也能“否極泰來。”


霍大勝


“易經”教人智慧:說天有“自強不息”,道地有“厚德載物”,講人有“謙謙君子”

、、、、、、“易經”六十四卦象,對社會,人生,自然環境的萬事萬物的典型都提出了相應的明智與對策、、

人生在奮鬥,但在奮鬥過程中必須掌握事物本身自然發展的規律。

當人生事業處在低谷時,可借鑑“易經”中的“乾”卦初九之爻《潛龍勿用》的智慧。喜歡的事情去做,不為世俗所轉移。以德業為目標,不求虛名,暗聚力量,蓄龍德於內,不要將剛銳之勢形諸於外,宜“韜光養晦”,謀求發展時機、、、、、、。

當知識缺乏時,“易經”提示人們啟用《蒙》卦教育啟蒙的智慧,悉心接近可啟蒙自己之師朋,主動親近賢人,虛心求學,欣然接受教誨,謙恭好學,自然會使自己的知識智慧日益精進增長、、、、、、。

當過於“患得患失”時“易經”又告誡人們要善用《晉》卦之六五之爻《失得勿恤》的智慧。不為成敗之念而所累,畏首畏尾,顧慮太多,導至自己無法勇往向前而錯過最佳時機。就是遇到挫折時也要坦然面對,不可就此萎靡,將成敗看淡,將自身的心境調理平和,總結經驗,持中正之道,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臨》卦有說的是管理智慧。《觀》卦講的是執政的原則。《益》卦講的是,社會與人生的利益得失的深刻道理、、、、、、。

總之《易經》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易學”始終貫穿於中國文化脈絡之中,大到安邦治國,兼濟天下,小到獨善其身,在450句辭爻裡都可以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寶樹光茂


結合生活,說說《易經》中三個統領性的處世智慧。

上是一種心態,丟失了向上的心態,則萬事休矣。

天地間萬物都不需要提醒就自然在勤奮向上,唯獨人會偷懶,會墮落。

你看那草,雪剛剛消融,你拔起一顆草,根鬚在整個冬日裡易經長的很長了。

你看那松鼠,早早的忙前忙後儲備過冬的糧食,早準備則不會有晚來的遺憾。

你看那長在石頭縫裡的樹苗,僅憑一點點土壤和水分,就一直往上長。

向上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對命運的篤定。

不努力和環境無關,和年齡無關,和學識無關。

巴菲特曾經以一位老太太為偶像:

這位老太太在88歲的時候突然覺得一生不該這麼度過。

這位老太太決定開始創業。

這位老太太開辦了毛毯廠,一干就是16年,只到104歲去世。

很多人88歲已經去世,這位老太太88歲才決定創業。

佛經中也有句話說:

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也要在院中種滿蓮花。

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

只要活著,就要效法天的意志——保持向上的姿態。

“堅守正道,可獲吉祥”,這是《易經》中最常見的的八個字。

然而人人都是因為走邪道陷入危險時才讀懂這八個字的可貴和重要。

心正,則不受魅惑。

眼正,則無視卑下。

語正,則少聞是非。

身正,則影不斜。

名正,則可言順。

父正,則子不逆。

主正,則家可昌。

《大學》雲: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止、定、靜、安、慮、得是古人處世的五種境界,順序不能亂,知止在先也。

知止是一種分寸。

天道忌滿,你看那月圓了就會缺,你看那水滿了則會溢。

人道忌全,萬事沒有完美,理解這世界是殘缺的,就是完美。

話不可說滿,說的太滿就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事不可做絕,留一點餘地來日自己有轉身的餘地。

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不要等到走投無路是才悔悟,早知道如此兇險,就不走這麼遠了。


水滴國學


一是《易經》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萬不可墜入當小人的深淵。“《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易經》“乾”卦初至上爻的“六條龍”,均是君子,而且是君子從出生、成長到成功,6種狀態下的為人處事之道,是我們人生的指路明燈。不是君子,且不可用。😊😊

二是《易經》64卦386爻,是我們終生為人處事,全面而系統的法典。它囊括了所有君子的全部的人生智慧。除“乾”之“用九”、“坤”之“用六”兩爻,提出“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君子一生的總綱之外,其它的64卦384爻,其實就是君子在總的可能的64種情況、384種狀態下,所有的為人處事的正確處置辦法。這正是《易經》是全面、系統的人生智慧寶典之所在。

三是《易經》是“仰觀天文,伏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來源,告訴我們,一切智慧的起點和碩果,是實踐、觀察、對比和思考的成果。智慧不是上天的賜予,不是閉門空想的結果。伏羲作為華夏“人文初主”和“天下共主”,通過仰觀伏察,創立“八卦”。文王被囚獄中,遭遇慘絕,推演《周易》。我們應在崇敬他們的同時,極力向他們學習,努力在人生的實踐中增強智慧,克服困難、艱苦和危險,但仍該盡力去造福社會。

四是《易經》的“《易》有三易,簡易、變易、不易”,告訴我們,人生一切都在變,君子應持“不易”這一不變的規律,將萬事萬物引推向好的演變方向,注重量的正面積累,以期達成質的好的突變。其“簡易”是量變,其“變易”為質變,其“不易”為變的規律、是為不變。我們一生,作為君子,應爭取把事物向有利於社會、人民的方向引導,改變可變的,不能企圖做不可改變的傻事,更不可做將事物引向危害社會和坑人、害人的壞事。

五是《易經》所有“陰陽”和“未濟”卦結束的道理,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皆分“陰陽”順逆,它們是點點滴滴的量變,直至64卦循環一週,到第64卦“未濟”卦,才完成了一個大週期的循環。這就要求我們,在為人處事當中,第一不能只追求順心如意,處順境、走順路、得順心;第二凡事不可操之過急,一切運動與改變都需要有個過程;第三抓好週期變化和質變突破的關鍵環節。為人處事它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出輕重、緩急、大小、好壞的順序,人生需要運籌,要有時間、地點、環境、階段不同的針對性的處置、處理方法。

(太囉嗦了!謹此。謝謝您的閱讀了!🌷🌷🌷🙏🙏🙏)


沃克特爾


《易經》教給大家為人處世的智慧很多,這裡只能講一些精髓內涵:

第一,“《易經》教給大家為人處世的智慧”在“道體”方面:

《周易·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其意思是:《易》的規律與天地大自然規律一樣,具有辯證性,所以能普遍涵蓋天地之大道理。準,同。具體來說,表現在:⑴《周易·序卦傳》:“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這說的就是世界是物質的,並不是神主宰的。⑵《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 即在一定條件下,陽變陰,陰變陽。這就是陰陽對立統一規律,所以說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周易·彖·鹹》)“《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周易·繫辭》)⑶《周易·繫辭》:“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就是蘊藏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規律。

以上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易經》教我們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正確認識客觀物質世界。這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懂得並能運用之者,終生就不易犯大錯誤,更不會失敗。

第二,“《易經》教給大家為人處世的智慧”在“道用”方面很多,例如:

1.《周易·繫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即《易》的原理是窮極則變(與物極必反相似或相仿),變則通達,通達則能長久。這就告訴我們遇事要用辯證思維。窮,《易》的術語,不是窮富的窮。

2《周易·文言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其意思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個規律,“先天”本身都不能違反,“後天”也是按這樣做,“天”都不能違反,更何況人呢?那麼,“德”“明”“序”本質是什麼呢?⑴“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萬物化生,包括產生、變化、發展)。運用於人類社會歷史活動領域,就是要包容發展,和諧相處。不僅要人與人和諧相處,而且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得造成環境汙染。⑵“明”,運用於社會,就是公開、公正、公平。作為每個人就是要光明正直,不能搞陰謀詭計。⑶“序”,運用於社會,就是要有秩序。作為每個人,就要遵守公德,不能破壞秩序、無理取鬧。

3. 《周易·象上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用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努力自求上進,決不停息。

4. 《周易·象上傳》:“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用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承擔重大任務。

5. 《周易·繫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這用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要為國家分憂。

6.《周易·文言傳》:“……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這用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是既要知道“進退存亡”的道理,又要不失其正確性。

7.《周易·繫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教大家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

以上就是《易經》教給大家為人處世智慧的精髓之部分,若能領會並用於實踐,那就是一個為人合格甚至是崇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