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用户938953443692


马奇诺防线毕竟不是简单的一堆沙子或者一根木桩,稍一变道就能绕开。在德国攻打法国之前,法国人从不曾想到德国人可以绕开那道绵延数百公里、沿途满布堡垒大炮、沟壑纵横、后勤完善的防御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属协约国阵营的法国对同盟国阵营且与自己接壤的德国可谓是防范有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马奇诺防线的建成。而且从整个工程来看,法国在这条防线上的重心几乎全部集中在法德边境。

这种防御力量的不平衡其实也无可厚非:马奇诺防线本身工程浩大、造价又十分昂贵;如果想要让全线固若金汤,对于法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都是沉重的负担。于是,挑选潜在威胁最大的邻居进行防范则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法国和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接壤的阿登地区虽紧临马奇诺防线的重点防御段,但由于该地区本身地势就很复杂:多是森林、泥沼碳地,所以法国人当时并没有过多的在意拥有天然屏障的阿登地区,自认为天险难越。

而且,马奇诺防线的军事理念从根本上讲也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军界似乎就十分推崇或者说迷信大规模进攻战法(对敌预测也是如此)。虽然这种军事思想后来因为惨重的伤亡代价而逐渐被摒弃,但法国又总结出了另一套极端战争思维:即完全防御。



坦白讲,马奇诺防线就是法国“完全防御”思想的具体产物:以线性方式不间断的设置一大批由野战炮兵火力、要塞加固等手段组成的防御阵线。这种严重依赖固定防御的军事思想,完全忽略了在野战环境中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不仅马奇诺防线如此,这一思想也是法军当时练兵习武的教条。

而法国人之所以会高估了马奇诺防线的战略价值,除了当时固有的经验主义、保守主义作祟外,还有一战后法国人极度渴望和平的过分寄托;所以说,当我们用现有眼光来看待马奇诺防线时,它真的一无是处。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彼时的法国人真的相信那是他们最坚固的堡垒。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实际上法国人想到了,但是很无奈,被队友坑了。

法国防御德国,并不只有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也修不到那么长。而光靠马奇诺防线,是防不住德国的。马奇诺防线也只能修到卢森堡边界那里,旁边的比利时也是德军入侵的路线。法国抵御德国的入侵路线其实非常长的,法国比利时联合才是一条完整的防线。

这就要看比利时的了,比利时这个国家太善变,在德国法国中左右逢源,一战结束后,比利时跟着法国人收拾德国,而希特勒重整军备后,比利时立马宣布自己永久中立,想避免德国报复。结果,事与愿违。

法国曾经考虑过阿登山区,三十年代时,贝当带着一大批军事专家实地考察过阿登山区,考察结果是,阿登山脉不可逾越,德军无法穿过阿登山区的森林。如果是这样,法国比利时的防线合在一起,非常完整。战争开始前,比利时拒绝了法军入境帮助加固要塞的想法,想让德国尊重自己中立。然而战争开始之后,德国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调走了英法主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左右拉开之后,A集团军进攻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的五个师很快就被德军打崩溃了。

法国知道德国人会绕开,但是比利时并没有和法国一起防御,法国北部集结的军队,也是防御德国绕开马奇诺防线用的。但是被德国人突破的阿登山脉,是被法国人看做是无法跨过的,偏偏就这里被忽视,偏偏就是这里被突破。法比防线是很完整的,马奇诺防线无法攻克,让德国人绕开,法国人想进入比利时同德军决战,结果,英法过去了,而且还去晚了,但是那里只有德国的一个B集团军,A集团军从阿登山脉直插法国腹地,法国就是这么输的。


军武文斋


法国人又不是傻子,你以为他真的料不到德国人会绕开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的低地国家过来?其实说句实话,如果真的让这些所谓的绕开马奇诺防线,就可以打到法国巴黎的这些人过来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德国人失败的会更惨!

马奇诺防线,它的主旨设计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开始诞生的,为了阻止来自于东欧方向的其他势力的威胁,所以法国人设计了马奇诺防线,本来马奇诺防线防御的地方,包括法国北部,也就是把整个防线延伸是荷兰,比利时等地区,然后形成一条完整的马其诺防线,隔绝整个欧洲。

但是后来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相继退出以后,马奇诺防线到了北部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这个巨大的空缺也是让德国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国人原先的计划就是实施右勾拳战略,也就是派出军队直接绕过吗?请我防线从荷兰,比利时进攻,如果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来讲话,就好像从右边打出一记右勾拳。

但说实话,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没有笨到说故意留出来这么大一个空档留给德国人钻,所以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

马奇诺防线主要就是法国人负责,英国人并不参与,与此同时,法国还需要控出一批部队,和过来的英国远征军一起汇合,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干什么?等到德国人真的从荷兰,比利时进攻的时候,这批部队迅速开出法国北部,进入荷兰,比利时阻挡德国人的进攻,这样的话,德国人进攻将会迟滞于荷兰,比利时等地,不会影响法国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悲剧重演。

所以德国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直接实施右勾拳战略,那德国人简直就是找死。当然幸亏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种方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正是德国人之前的战术失误,让德国人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被英国人,法国人知道了以后,开始实施曼施坦因的计划。

仔细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计划,要再看什么地摊文学,说曼施坦因就是甩锅!曼斯坦因的作战理念其实就是将计就计,你不是以为我会进攻荷兰,比利时吗?那我就进攻这两个国家,但是我派出所攻击部队不是主力部队,我要把真正的作为突击力量的主力部队,装甲兵集团和质量,并全部集中于阿登森林地区。

进入荷兰,比利时等地以后,原先驻守在法国北部的法军和英国部队将会迅速增员荷兰,比利时而我的装甲兵集团将会从阿登森林冲出来,然后沿着原先驻扎英国,法国部队的法国北部国境线,直接将英国远征军,巴黎两个目标彻底隔绝开了。

与此同时,部队将法国本土和英国远征军隔绝开来以后,英国本身的补几就是一个问题,英国人接下去作战的理念,作战的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此同时,还要做出一副彻底切断英国人回家路线,也就是把整个大西洋北岸全部占领,将英国人彻底做包饺子的一种态势。

这才是真正的后来德国人用来出奇制胜的一个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当然呐,输得连底裤都没有。


漩涡鸣人yy


其实雷诺和戴高乐等人都反对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他们认为这些钱还不如用在飞机大炮装甲车方面。而且英法的军官也已经料到德军不会正面硬扛,而是绕到法国北部。法国计划从比利时方向再修一道防线,和马奇诺防线连起来。当时法、比防线的阿登高地崎岖难走,并不适合德国装甲部队通过,因此这也成了法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国发动进攻,先让英法联军支援荷兰,然后再趁虚直入,并很快将英法联军逼至敦刻尔克。

马奇诺防线现在已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马奇诺防线的修建主要还是当时法国元帅霞飞极力支持,他是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而奠定了历史地位,上海的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飞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点讽刺的是,修建马奇诺防线的一个理由就是节省国防人员开支。为法国争取2~3周的缓冲时间,构筑法国反击作战的据点,迫使德军绕道比利时或瑞士,从而避免法国本土遭到入侵。法国人对于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其为了抵御空中轰炸、大口径火炮攻击,而搭配了各种火炮、壕沟、堡垒、医院、工厂等军事生活设施,在较大的工事中设置设计了有轨电车。

德军从阿登高地进入法国后,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军反攻的时候,同样绕开了德军把守的马奇诺防线。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法国进行核武器计划后,马奇诺防线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逐步被弃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红酒酒窖、农场,甚至迪斯科舞厅……


航空之家


我们今天是站在上帝视角,评价马其诺防线的愚蠢。

但是,马其诺防线其实是法国基于一战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提出的一条理性决策。

这条防线最后发挥的作用是:

迫使德国放弃正面进攻法国,绕开并穿越阿登山地区、尼德兰低地,由此将英国、荷兰和比利时拉下水。


在一战中,法国整体损耗严重,因此极力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本土展开。

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建马其诺防线的原因,防止主战场在法国境内,防止德国从南部的边境袭来。

如果德国入侵低地三国,法国可以避免以上担忧,在低地和德国展开战斗;同时将英国拉下水,因为一旦德国进攻比利时,就会重演一战故事,英国将对德宣战。

所以,马其诺防线其实发挥了作用。

从本质上讲,马其诺防线是一个理性的决策。

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防线本身,而在于闪电战,法国并没有能适应德国的闪电战。

而这是另一个问题,和马其诺防线本身无关。

换言之:法国就是希望你去绕行,这样才符合他的利益。

总而言之,这些评价都要回到历史中理解。


HuiNanHistory


用少部分兵力正面拖住敌人,然后用大部队绕到敌人侧后进行打击,这是战争中1+1的操作,是最、最、最基本的战术。当然也是战争中最常见,最有效的办法。

永远不要正面进攻一个可以迂回的阵地。这是陆军教科书排在最前页的金科玉律。

德国人要绕过马奇诺防线,法国人不用想,也想到了。他当年对这事儿有防备。

不过法国和德国的账想算清,咱们得追溯到二战爆发的一百多年前。

二战的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就说了:法国最大的破绽、命门就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也就是法国北部到比利时这片区域。这个意思还是德国要绕过法国的正面,从侧面进攻法国。只不过这次克劳塞维茨把具体走哪条路说的更准确了。所以,从那以后,德国打法国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一战开始之前,法国在边境,德国的正面部署了重兵,想跟德国来个对攻。结果德军就是按照克劳塞维茨的思路,以及施里芬计划,正面牵制法军,主力部队进攻比利时,绕到了法国侧翼,从右路直接打到了巴黎城外。而法德边境的法军主力在跟牵制他们的德军佯攻部队的作战中,并没有占到便宜,被困在了正面。所以在一战的时候,法国的首都其实就已经面临着陷落的危险。

但由于德军主帅小毛奇一再削弱右翼这支绕道攻入法国境内的德军主力兵力,再加上法国动员迅速,以及英军的帮助,最终在马恩河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保住了巴黎。从而避免了战败。

一战法国就险些被德国绕道进攻得手,但这招他们提前有防备。首先比利时是中立国,德国是签了条约认可的,所以法国人认为德国人会守约,不会进攻比利时。法国人以为德国人不会毁约,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如果他毁约问题也不大,因为当时比利时是英国的保护国,如果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必然参战,这样法国虽然侧翼有危险,但在战略上,多了英国这样一个强大盟友,还是划算。

当时法国人以为德国人不会这么傻,宁可得罪英国,也要进攻比利时。事实是德国人偏偏就有这么傻,真的进攻比利时了,还险些灭了法国。

克劳塞维茨说法国的命脉在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这是在著作中公开发表。一战,德国人又是这么干的。法国人怎么可能没防备呢?

德国人准备在边境正面牵制,然后绕道侧翼进攻法国本土,这是公开的秘密。法国人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在法德边境正面修建了马奇诺防线,用来抵抗正面的进攻。然后英法联军就部署在比利时、荷兰的后面,准备德国绕道这里的时候,顶上去。

所以,法国不但是想到了,而且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只不过针对于法军的部署,德军也对自己的策略做了微调,大思路没变,但是把原来的一支佯攻部队改成了两支佯攻部队。老规矩,一支部队部署在德法边境,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另一支还是部署在比利时、荷兰方向,勾引英法联军。表面上都是按照法军的预测来的。但德国又组建了一支真正的主力部队,里面集中了他的最强悍坦克部队,从两支佯攻部队的中间插入了法国境内,打到了法军的后方,一举击溃英法联军,法国投降。

跟德军两支佯攻部队正面对峙的就是英法的两支主力部队,德军主力从自己的两支佯攻部队中间打过去,也就是从英法联军的两支主力部队的中间穿了过去。

一战,德国就是正面牵制,侧翼绕路打的法国。二战,法国也做了防备,正面和侧面都有部队防守。但一战德军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主力绕道,二战的德军是两路佯攻+一路主力绕道。

而这支绕路的德军主力并没有绕太远,没有进入比利时境内,是在法比边境,法国这一边的山区穿过去,打进了法国内地。

所以说,法国确实是知道德国人会绕过马奇诺防线从侧翼进攻他,但德军具体从哪条路进来,分兵几路,这依旧是难以预测。

说到这可能有读者会认为:兵分三路,两路佯攻,一路绕道侧翼,似乎也平常,法国人如果再聪明一点点,也能想到。

这就是闪电战的精髓问题了。

二战德国进攻法国动用了300万部队。如果说这300万部队一直摆在法德边境,法国人肯定不会吃这个亏。因为账很好算:马奇诺正面你摆100万部队足够了,绕道比利时荷兰,有100万也够了,剩下那100万你想干嘛?

如果法军统帅知道德国这集结了300万的大军,用脚后跟也能想出来,德国人要分三路过来,而且德军不可能绕太远,最远就是绕到比利时、荷兰,最近在马奇诺,那第三支德军部队肯定会从这两支部队中间过来。这样的话,法国人就能提前防备了。

法国人之所以吃了这么大的亏,那是因为法德战争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在西线的兵力不是300万,而是30万。

用马奇诺防线和英法联军镇守比利时,对付30万德军已经是足够谨慎,万无一失。按照法军将领的思路,这30万德军在一路进攻都是远远不够,更别提是分兵两路甚至三路了。

当时德军的主力在东线,在波兰,部署在苏联边境。这时候德国打苏联肯定是更便捷。但是,由于德国的铁路、公路极其的发达,他在几天之内就把部署在波兰的100多万德军,和国内的几十万部队运到了法国边境。

西线的德军几乎是一夜之间由30万变成了300万。

打法国,德国是把将近300万的部队瞬间从国家的东边挪到西边,打苏联,德国再把500万的部队瞬间从西边挪到东边,这叫闪击战。所以,当法国发现边境上已经有300万德军的时候,苏联人发现边境上有550万德军的时候,再想调整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德国人擅长制定计划,计划提前制定好,300万部队下车直接就开打。左翼进攻马奇诺防线,右翼进攻比利时,吸引英法军队主力。中路装甲集群从色当山区过去,打到英法联军主力的背后......英法部队一下子就懵了。

法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国这200多万,将近300万的大军调动的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法军是有防备,防备的方向、思路也没问题。问题是德军来的太快,不给他应变、调整的时间。克劳塞维茨就明说了要用右勾拳击倒法国,一战德国也是一记右勾拳差点击倒法国,所以二战之前法国一直在防备德国这记右勾拳,但德国这记右勾拳加了花样,多晃了法国一下,就是比利时、荷兰方向的那支牵制部队,然后像闪电一样,从色当砸了下来,KO。

我们文学发达,大家受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武侠小说的影响,幻想的战争都是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夜袭敌营,九阴白骨爪、乾坤大挪移......这些华丽的操作。实际上真实的战争从表面上看要朴素的多,不是左勾拳就是右勾拳,战争的华丽其实都在细节里,都是左勾拳,比的就是看谁的时机把握的更好,谁打的更快,更有力。

咱们国家这些名气震天的武功高手、大师,上国际重量级拳击比赛,是不是等于自杀?

战争和拳击一样,就是比谁劲大,比谁速度快。你这一击足够强,足够快,他想扛也扛不住。德军打法国就是这道理。

法国不是没想到德军会绕过马奇诺防线,而是没想到德国能这么快的把300万部队运上来。当德军力量暴增10倍以后,法军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打仗靠的不是小说里的奇谋密计,打仗比的就是生产力、动员力、组织力。有足够的炮弹就是生产力。有足够的士兵就是动员力。把炮弹和士兵及时运到位置就是组织力。像德国这样把几百万的大军来回倒腾,实际上需要的是极其恐怖的组织能力。几百万的部队,每一步都按部就班的运过来,几乎是同时到达阵地,这种能力其实是当时世界各国都不具备的。击败法国的不是坦克,而是德军的组织能力。


萨尔浒之战,明军被八旗军几乎是歼灭。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几支部队是分先后到达战场的,然后被八旗军分别干掉。不能同时到达战场,是明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他的几支部队能够在交战之前集结,八旗军也就打不过他们了。而不能同时到达战场,就是组织能力不行。

像我们国家组织阅兵,这是有实战价值的。阅兵的分秒不差,考验的就是军队的组织能力。


锐度何老师


说到马奇诺防线,大家都知道,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防线,就是为了抵御德国保护巴黎而造,里面设施完备,在原本的计划中,即使德军全军压境,马奇诺防线仍然能够抵御两三周的时间,可在战争中,马奇诺防线根本就完全没有作用,反而让德军六周就占领了法国,成为历史上的笑柄,至今人们还在嘲笑法国羸弱不堪。

不过人们对法国的认识大多在这段时间,实际上法国在欧洲是一个大国,像是太阳王路易十四、拿破仑,都让当时法国盛极一时。那么德国是怎么突破马奇诺防线的呢?

马奇诺防线很坚固,却只延伸在北方与比利时交界处,比利时强烈反对在两国边界建立马奇诺防线,因此德国正面牵制,同时通过比利时绕道进入马奇诺防线背部,迅速占领整个法国。

这么简单易懂的战略,为什么法国想不到呢?

一、一战余毒未清,法国在心理上对德国有莫名的优势:

德国属于近代刚刚崛起的国家,1701年普鲁士成立后,才开始正式快速扩张,而法国作为老牌的欧陆强国,除了和英国与西班牙等大国竞争外,与德国竞争较少,直至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为了争取欧陆霸权,两个国家才真正开始竞争,因此在法国意识里,德国只能算是一个后起之秀,对自己造不成太大威胁。

同时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对法国极其有利,成立了莱茵兰军事禁区,禁止在德国在德法北部边境驻军,一旦发生战争,法国能够立刻进入莱茵兰地区,直插德国首都柏林。后期德国凭借法苏互助条约的借口进军莱茵兰,可在普遍法国人眼中,德国的威胁仍然不大,反倒是和自己打了百年战争的英国才是他们的敌人。

二、德国战争初期目标仅仅限于北欧和东欧,并未波及西欧:

德国闪击波兰,实质上是多个欧陆国家默许的结果,甚至许多国家还参加进来,从1772年到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曾经三次瓜分波兰,因此在欧洲各国看来,德国闪击波兰实在是算不上什么事,因为有历史先例。

而且德国在战胜波兰后,迅速扩张,扩张的方向向北延伸,战胜荷兰、丹麦、挪威,同时向周边小国提供名义上的保护,这些扩张虽然让法国有了警惕,开始建立马奇诺防线,可法国人从来没想过德国会大规模入侵法国。

三、一战另法国损失严重,法国民众普遍不支持战争:

1918年一战结束,1939年二战开始,中间仅仅间隔21年,这些年并不能让法国修养生息。法国在一战中非常卖力,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一战后法国的工业体系几乎彻底崩塌,钢铁产量不及原来的38%,法国财政赤字180亿法郎,甚至由于沙俄的倒台,借款完全没办法收回,一战中法国损失了八分之一的人口,这些都让法国不愿再卷入战争。

当时的马奇诺防线受到媒体的大规模抨击,民众也普遍认为马奇诺防线耗资巨大却没有给法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马奇诺防线的驻军一直只有原计划的一半。同时法国国内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甚至粮食都要从美国进口,这些都让法国民众不愿再卷入战争。

法国在二战中的溃败,可以说是一战的后遗症,否则以法国欧洲大国的地位,不可能仅仅六周就被占领全国。

(如您有不同见解,或者补充,请在评论区留言,这里是“铁匠聊文史”,愿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讨那些前程往事……)


铁匠聊文史


马奇诺防线如今已经成了法国人的笑柄,这个耗资巨大、工程庞大的防御工事,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军绕开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直接穿插到法国后方,打了法国一个措手不及,法国也成为二战中第一个淘汰出局的大国。那么,如此简单的道理,法国人为什么想不到呢?

一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看下面这张地图,法国和德国交界处的那条红色实线,就是马奇诺防线。那么这个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呢?

马奇诺防线修了十一年,法国每年的国防开支有一半投入其中,整个工程耗资达50亿法郎,说是以举国之力来修这条防线也不为过。马奇诺防线一完成,就被视为超现实工程,是人类当时工业设计的巅峰。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360公里,整个工程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工事的厚度最厚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米,即使是大口径炮弹砸过去,也相当于挠痒痒。整个防线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

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为了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法国人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一句话,德国人要想攻破马奇若防线,可能性无限趋于零。

二法国人为什么要修马奇诺防线

那么,问题来了,法国为什么全国勒紧裤腰带,也要修这么条防线呢?这事还得从一战说起。

一战中,马克沁机枪和铁网的组合,无情的收割者这士兵们的生命,参战的国家,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损失惨重。以英、德、法这三个国家来说,法国士兵死亡人数133万,德国186万,英国74万,这样看来德国似乎是伤亡最大的。但是,由于主战场在法国,对法国的平民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而且法国一战时法国总人口约4000万,德国约5000万,比法国整整多出1000万,所以法国的实际伤亡比要高于德国。

而且,早在一战开始前,法国的生育率就开始持续走低,人口一直增长不起来。而老对手德国人口却蹭蹭的往上涨。到了二战前夕,法国的人口总量才4000万出头,而德国已经将近7000万了,就体量来说,法国已经不是德国的对手了。

所以,二战前,法国的心态就是,打仗可以,但是别在我的国土上打。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本钱和德国硬刚,所以就修筑防御工事,企图把德军挡在国门外,众所周知,防御的一方伤亡总是要比进攻的一方小得多。这基本就是法国为什么修马奇若防线的原因。

三为什么马奇诺防线被德军轻易绕过

还是看图说话,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在法国和德国中间,还夹着个小国比利时。但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修到法、比交界处就戛然而止,并没有继续向法、比边界修过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比利时的阿登地区是德国最有可能进攻法国的路线,但是那也山高林密,地势崎岖,法国人认为德国的装甲部队很难通过阿登山区,所以不需要设防;

第二,法国人其实心里希望德国占领比利时,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几个欧洲国家心里的小九九了。在几个欧洲老牌强国中,英国孤悬海外,一直奉行的是大陆均衡政策,巴不得对面几个国家天天打来打去,万一哪天不打了,英国反倒没了安全感。而法国和德国毗邻,一旦德国进攻,法国比必定是一个遭殃,所以法国希望德国占领比利时,这样直接和英国隔海相望,分出一部分压力给英国。

但是,让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国经过古德里安的人军事改革之后,战术脱胎换骨,已经完全不是一战时的那种打法了,坦克集群穿插迂回,很快就从阿登地区攻入法国,后院失火,法国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占领了,法国只得投降。

其实,说到底,还是法国人思想僵化,用一战的战术来打二战,痴迷于壕沟加炮塔战术,马奇诺防线,说白了就是一条加强版的一战壕沟。但是,时代变了,一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德国人都已经在玩“闪电战”了,法国人还一厢情愿的想着怎么和德国打阵地战,不输才怪。


一卷青史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条筑垒配系,整条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


据说,当初法国人修这条马奇诺防线整整花了12年时间,期间总共耗费了约50亿法郎的资金。他们原本还指望着这条数百公里长、梗贯法国东部的坚固工事能够有效阻挡纳粹德国的入侵,结果德国人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从法国东北部只用38天就打进了巴黎市中心。
(马奇诺防线内部)

在战前还高调宣称自己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仅被德国人狠狠的抽了一个大耳光,而且他们苦心构造的马奇诺防线也成了一个大笑话。今天,“马奇诺防线”专门被用来形容那些十分昂贵而又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不过话又说回来,法国人当年并不是不知道德国人可以绕过马奇诺防线,而是英、法两国的高层都低估了希特勒和德国的能力。他们将希望完全寄托在马奇诺防线上,认为德国人不会从地形崎岖、难以突破的阿登山区(东北地区)发动作战,结果德国人最后真的铤而走险。德军的装甲部队只用2天就穿过了阿登地区,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背部。
(德军穿越阿登地区)


其实,法国人过度迷信马奇诺防线的原因除了英、法两国高层领导的欺骗宣传以外,还有一战时期留下的恶劣影响。我们知道,法国在一战时期是能打能战的欧洲强国,不仅强调“主动进攻精神”,而且还拖住了大量的德军陆军。

不过一战结束后,法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全国军队总伤亡超过600万人,国内经济萧条。到二战开始前,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而德国有7000万,所以整个法国都弥漫着厌战情绪。为了避免再次与德国人火拼,整个法国社会都过度迷信那条马奇诺防线,且不论马奇诺防线是否真的能拖住德军。


历史的荒野


马斯诺本身就是一战结束后修筑的,这个时候法国对军事思想的认知还停留在堑壕战这个水平,谁能想到到了二战军事思想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一战中坦克只是辅助装备,到了二战,在天才的德国军事家古德里安的推动下,已经将机械化作战作用的非常灵活了,而法国的坦克还在分散使用,这就说明法国的军事思想是何等的落后。

自诩为欧陆军事第一强国,只不过是外强中干。

另外当时英法也没想到德国真敢对自己下手,张伯伦的绥靖计划一味迁就德国,导致德国胃口越来越大,这就是养虎为患的后果。

法国的过度自信马斯诺防线的作用,而将大部分部队投入到这一线,忽略了阿登方面,英法联军统帅部参谋人员太失职。

对比法军不得不说德国的军事素质确实是一流。就算德国越过了马斯诺,你还可以再组织下一道防线,为何3个月就亡国了。

综合来说法军的战术思维,兵员素质,动员能力,指挥能力全方位落后德军,焉有不败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